03.07 歷史上,唐朝與明朝的宦官專政,有什麼區別和不同嗎?

紅紅火火講歷史


老陳認為:唐朝與明朝宦官亂政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唐代的宦官是一手遮天,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他們擁有軍權,敢廢立皇帝,親自下場,參與到皇室的家事與皇權的爭奪之中。

而明朝的宦官,雖然也有權力在手,但對於皇室,更多的是一種依附關係,宦官視所依附的主子不同而為之效力,是皇權的寄生蟲,當宦官所依附的勢力倒臺,宦官的身家性命就受到威脅。

下面,老陳將從有關的唐明二朝的制度入手,對唐朝與明朝的宦官專政進行比較。


1、唐朝宦官制度

唐朝的宦官制度是比較成熟的,他設計了專門管理宦官的機構內侍省,內侍省下設設掖庭、宮闈、奚官、內僕、內府、內坊六局,全面負責管理皇族們的生活起居。內侍不得干政、不得擁有兵權。

但這種制度因為唐玄宗被打破,唐玄宗因為喜歡高力士而任命其為右監門衛將軍。並往地方上派遣宦官做為監軍,以加強對軍隊的控制。唐玄宗的這一政策事實上為宦官專政打開了大門,宦官們在朝廷及地方、軍隊都擁有了勢力之後,慾望開始膨脹。

李輔國曾經在安史之亂中輔佐唐肅宗有功,被唐肅宗任命總領禁軍。在唐肅宗死後,李輔國用軍隊扶持唐代宗即位。這是唐代史書記載中第一位被宦官擁立即位的皇帝。

在唐朝,有一支非常有名的部隊,叫神策軍。這支部隊長期由宦官領導,到了唐德宗時期更是形成一種制度。

究其原因,是因為皇權需要宦官手中的力量與藩鎮形成平衡,但手上有權的宦官們更加在意的是自身現實的利益。

唐朝自唐玄宗後,宦官的力量一直尾大不掉,成為唐朝中後期的一大社會毒瘤,加速了唐朝的內耗以及滅亡。

自李輔國廢立皇帝起,有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這些人都是被宦官擁立。唐敬宗是被宦官殺死的,唐昭宗一度被宦官廢為太上皇。

2、明朝的宦官制度

明朝所處的時間段較唐朝靠後,經過了宋元時期的完善,明朝的宦官制度較唐朝而言更加的完善,共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各司職能。朱元璋更是明確規定凡是宦官不得兼任外臣,不得兼任武將,不得御外臣冠服,官銜不能高於四品,每月的俸祿不得超過一石。明朝的宮門上,貼著朱元璋授意製作的牌子“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明朝前期的宦官並不得勢,只能依靠皇權。但到了明熹宗時期,魏忠賢因為與明熹宗乳母客氏的關係較好,而被任命為司禮監掌印太監,之後又陸續掌管了東廠事物,利用權勢打壓東林黨,權勢一時無二。

但魏忠賢的權利基礎卻是來源於皇權,他們的權勢滔天的表面現象之下是皇權的縱容與默許,根本無法凌駕於皇權之上。所以明熹宗一死,崇禎皇帝一道聖旨就結果了魏忠賢。


總結:

唐朝的宦官因為擁有軍權,所以行事毫無忌憚,他們基於自身的利益廢立皇帝,操縱朝廷。而明朝的宦官專政則是皇權默許下的權利制衡,這些宦官們只是皇權之下被操控的可憐蟲而已。

老陳談趣事,歡迎您評論、留言。

期待您的關注


老陳談趣史


宦官亂政自古有之,從春秋時期晉國的寺人披到秦代的趙高,從唐代的李輔國到明代的魏忠賢,凡是有宦官亂政的時代,國家往往會陷入到混亂之中。在唐代,宦官正式從宮闈之中走入廟堂之上,甚至執掌兵權左右皇權。

在明代,劉瑾被稱為“立皇帝”,魏忠賢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直接威脅皇帝的權力。但是兩者之間還有所差異,其區別大致如下:

唐代宦官的正式官位非常高而且不限於內官和前朝事務官,甚至涉及軍隊。唐代高力士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齊國公。雖然這三個官職都並無實權,但是卻開始了宦官從幕後走向臺前的大門。之後的魚朝恩歷任三宮檢責使、左監門衛將軍,主管內侍省,統率神策軍。永泰年間,封為鄭國公,權傾朝野。李輔國先任拜為元帥府行軍司馬,後來唐代宗尊李輔國為尚父,並加封其為司空兼中書令,封博陸郡王。

這幾個官職都是擁有實際政權、軍權的,李輔國也是第一位封王拜將的宦官。德宗時期,宦官劉貞亮聯合一些反對革新的大臣和其他宦官。逼皇帝“內禪”於太子李純,是為憲宗。憲宗時,劉貞亮官至右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

宦官仇士良在唐憲宗李純即位後,遷內給事,出任藩鎮監軍使,入為內外五坊使,加冠軍大將軍。長慶初年,拜鳳翔監軍使,封南安縣公,寶曆二年,遷鄂嶽監軍使,晉封郡公。唐文宗太和年間,拜右領軍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遷左軍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之變後,加特進、左驍衛上將軍。開成五年,拜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封楚國公擁戴唐武宗繼位,拜觀軍容使、兼統左右三軍。可以說仇士良達到了唐代宦官專權的一個高峰,掌握了朝廷內外的真實大權。

明代無論是王振、劉瑾還是魏忠賢,他們的職務都不過是司禮監掌印太監、司禮監秉筆太監而已。他們所假借的是皇帝的威權和信任,藉由這種威權交接朋黨,聚斂爪牙,形成一股勢力。

二者至今的區別也就顯而易見了,唐代宦官都有實職,可以正常參與到國家事務之中,直到唐朝滅亡也沒有根除宦官之禍。可是明朝太監實際上是外強中乾,一旦失去了皇帝的廕庇與信任會立刻垮臺,得勢時間不過數年就可以被輕易剪除。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直白一點說,唐朝的宦官比明朝的宦官更有自主權。

比如現在有股份制一大公司,大boss覺得公司發現不錯,給地下元老功臣一些股份,升為獨立董事,董事擁有公司運營決策權,部分業務的全面負責權,當它樹立了一定威信,具備一定人脈,甚至可以架空大boss!唐朝的宦官就類似於這樣的獨立董事。


唐朝宦官最高可以做到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獨掌兵權,比如李輔國。

而明朝的宦官呢,再怎麼燈光,再怎麼前呼後擁,也只是個打工的,相當於公司的總經理,執行官,沒有股份,沒有架空大boss的能量,就是皇權之下的忠犬。
明朝的宦官最多也就管管錢,傳個話,魏忠賢那麼厲害不也是服務於皇帝,皇帝想廢掉他不也就一句話的事嗎?


歷史隨筆


唐朝與明朝的宦官專政有什麼不同和區別嗎?

  這是個大問題,宦官作為和皇帝有密切關係的一種特殊職業,每個人都可能是一本書,咱們非專家,也可以簡單地說幾句,權當複習一下。

  唐朝和明朝的宦官都有專政的現象,有什麼不同呢?簡單來說,就是兩朝的大宦權宦都很恣(小宦官可以無視),相當自由,但如果二者要跨越時空來對比的話,唐朝的宦官完勝,唐朝的宦官把皇帝當成狗,而明朝的宦官被皇帝當成狗——這麼說似乎有點粗俗了,對不住某些人了。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唐朝的中後期,一批又一批的皇帝們前仆後繼,宦官們起了什麼作用呢?除了侍候皇帝之外,他們或逼宮,或下毒,或劫持,或殺死,或被逼著做宦官的兒子,只要是宦官們不滿意,皇帝們別說寶座,就是性命都保不住,唐順宗,唐憲宗,唐敬宗,唐文宗,唐僖宗……個個活得極憋屈,死得不甘心啊。

  唐朝的著名宦官有不少,自號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皇帝之父田令孜,從高力士開始(高還算忠心),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竇文場,霍仙鳴,王守澄,陳鴻志,劉克明,仇士良,田令孜,劉季述,閃亮登場,一生顯赫……

  為什麼他們能這麼囂張?他們不應該是皇帝的奴僕嗎?因為他們手裡有兵。比如說李輔國,他是大唐判元帥府司馬,“侍直帷幄,宣傳詔命,四方文奏,寶印符契,晨夕軍號,一以委之。”一切政令,由他掌握,長安光復以後,李輔國專掌禁兵,節制百官,所有政務都由他掌握,封王拜相,比皇帝風光!此後歷任皇帝身邊的權宦,都有軍權,皇帝不聽話,換一個就好了,敢反抗?滅殺,再立一個,反正李唐王室不缺人。

  明代宦官也有專權。早在洪武時代,是沒有敢禍禍皇帝的太監,只是明成祖後,宦官們地位就提高了,所設的東廠也由宦官主持,後來宦官們也有了出使專征分鎮的權力,從英宗時的王振開始太監就不得了。但是,咱們也不能忘記,他們再怎麼能蹦達,也全都是皇帝用來打壓朝臣的棋子,他們手裡沒禁軍,皇帝提拔宦官,不過是為和朝臣們鬥法,宦官們的權力,都來自於皇帝。雖說太監有批紅的時候,但是內閣可以擋,六科廊封駁,朝臣可能不執行。皇帝再怎麼無能,宦官再怎麼牛,只要一道旨意,厲害如馮保魏忠賢也得乖乖地去死,死無葬身之地的,多的很。


葉之秋


這個問題不成立,因為明朝的宦官應該還沒有達到專政的地步。

專政即專權,形容個人獨攬大權或者是佔統治地位的治人者對治於人者實行的強權統治。

明朝宦官依附於皇權,就算是權勢滔天的魏忠賢,明熹宗一死旋即就被新上臺的崇禎帝給清算了。由此可見明朝的宦官更多的算是一種狐假虎威。

而唐朝宦官則完全不同凌駕於皇權之上,將皇帝操控於鼓掌之中,已經到了隨意廢立皇帝的地步,此才可以稱為專政。


歷史小知


主要有兩點:一是本身性質上的不同,二是環境的不同。

總而言之,雖然都是當權的內官,但唐朝宦官的權勢比明朝大得多。

首先,很多人都說了,唐朝宦官,尤其是中後期當權官宦,那是廢立皇帝的級別,可以說是為所欲為。然而明朝的官宦,不管權力多大,勢頭多猛,皇帝拿下他也就是一句話的事。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是二者當權的根本性質不同。

唐朝宦官當權,那是全面當權,不但是在朝廷上說話舉足輕重,更有著自己的權力基本盤。說簡單點,那就是當權官宦必然掌握著兵權,而且是直接掌握的禁軍軍權,很多都直接加什麼什麼大將軍銜。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內侍官了。

而明朝的官宦,實際上從未脫離過皇帝的控制。他們的角色定位一直是皇帝為了制衡不斷膨脹的文官勢力,而推到前臺的一個白手套而已。他們的核心權力來自於代替皇帝批閱奏疏的批紅權。說好聽點是代行皇權,說不好聽點點就是皇帝的專職秘書,名不正言不順,皇帝不管你,你在下面搞點小動作無所謂,可一旦認真,權力說拿走就拿走了。

最關鍵的是,明朝的太監,或者說是司禮監太監是沒有正兒八經的實權,尤其是兵權的。御馬監有一隻部隊,但御馬監一直就是和司禮監嚴格分離的(剷除劉瑾就是出動的御馬監)。此外,看似很牛逼的廠衛,其實也不是司禮監大太監的直接手下,尤其是錦衣衛,只不過他牛逼的時候,大家都願意給他面子而已(因為某種程度上,那個時候,他的話是代表皇帝)。

其次的環境問題。

唐朝是典型的強權政治時期,武將實力尤其強大。而在安史之亂以及涇源兵變之後,唐朝實際上的中央軍閥就是官宦。這種情況不說得到天下的承認,但至少一般情況下不會引起大家的群起而攻…算是一種特殊時期的特殊現實。

而到了明朝,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宋代文人抬頭的情況得到延續和發展,文官勢力做大。

而文官跟武將的不同在於,其實文官更“暴躁”,或者說更狠。他們沒有武將那麼現實,雖然很多人在官宦勢大的時候也有不少人為了利益去巴結,可一旦官宦的行為過界,讓他們抓住了機會,他們就會瘋狂反撲,而且是現在大義的立場上,齊心協力地搞死官宦…

官宦被皇帝拿來制裁和制約文官,而文官又何嘗不是反過來在制約官宦?

在這種背景下,官宦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顯然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知道叫啥子3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多數時候宦官地位低下,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也會不同程度的佔據政治舞臺,甚至忤逆弄權,禍亂朝政。宦官這個詞說出來,便大都帶著貶義色彩。

朝代不同,情況也不一樣。至於唐朝和明朝,宦官專權還是有明顯區別的,總結一下大概兩個方面:產生背景不同,造成影響不同。

1、唐朝宦官產生背景:

唐玄宗時期,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招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收買籠絡,盤根錯節。同時設立節度使制度,在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

各地藩鎮節度使勢力逐漸增大,中央一開始還能利用藩鎮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彼此牽制,慢慢也無力制止,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叛亂雖最終被平息,但皇帝對體制內將領卻變得極為不信任,再加上平叛過程中宦官多有護駕之功,於是,宦官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並逐步掌握軍權,至德宗時宦官已經完全掌控神策軍,和地方藩鎮軍閥分庭抗禮,尾大不掉。

2、唐朝宦官造成影響:

唐朝的宦官弄權,不是簡單的代為批閱奏章,或者通過身份便利來影響皇帝的意見和決策,而是直接擔任朝中要職,甚至手握重兵,掌控皇帝生死和廢立大權。

宦官李輔國,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與擁立越王的張皇后意見不合,互為反目,後帶兵衝進皇宮抓住張皇后,連越王及其參與者一併斬首,可憐重兵臥床的唐肅宗受到驚嚇,竟一命嗚呼。

宦官俱文珍,因不滿唐順宗推行弊政改革,竟與太子李純合謀,日夜聚集在順宗周圍,氣勢洶洶變相逼宮,又逼迫翰林學士在金鑾殿起草詔書由太子即位,在位僅七個月的唐順宗無奈只好退位。

宦官王守澄,為謀求政治資本,聯合其他宦官密謀將唐憲宗悶死在中和殿,然後擁立太子李恆即位,是為唐穆宗。穆宗是昏庸無能、耽於享樂,軍政大權悉交於王守澄及其親信。

宦官仇士良,“挾帝有術”,歷經六朝,專權達二十餘年。文宗時,寵臣李訓與鄭注密謀,在皇帝率文武百官欣賞甘露之時把仇士良集團一網打盡,但事情敗露,仇士良趁亂劫持了文宗,並展開了血腥的報復,皇宮內血流成河,李訓、鄭注等官吏被殺者千餘人。丞相王涯等人也被無故處死,整個長安雞犬不寧,史稱“甘露之變”。

宦官田令孜,唐末時期大權獨攬,專權跋扈,連皇帝也“父”相稱,玩弄僖宗於鼓掌之間,禍亂唐朝達15年之久,唐昭宗時終被處死。然而此時唐朝的統治也名存實亡了。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整個中後期,自唐穆宗後的九位皇帝,有七位是宦官所立,一批批宦官禍亂皇宮,專權橫行,殘害百姓,無惡不作,諸多罪行駭人聽聞,實為大唐之殤。

3、明朝宦官產生背景:

明朝初年,朱元璋為防止相權過大,廢除了宰相這一職位,朝政大權皆取決於皇帝。廢除丞相後,全國重大政務都由朱元璋自己決斷。據說他曾在八天之內,平均每天批閱奏章兩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明成祖朱棣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內閣大學士替皇帝預覽奏摺,並將處理建議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然後皇帝再看奏摺與票擬,用紅字做最終批示,是為“批紅”。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並無決策權。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才日益受尊崇,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更加顯赫,到張居正任首輔時,六部更是幾乎成了內閣的下屬機構。

所以,一方面為了限制內閣,另一方面皇帝一人精力有限,便將內閣呈遞的票擬交由宦官代為批紅。之後,經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應運而生。明朝有名的宦官王振、劉瑾、馮保、魏忠賢等都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

由此司禮監的宦官獲得了牽制內閣的權力,從明武宗一朝宦官劉瑾專權開始,司禮監專掌機密,實權甚至已經超過內閣首輔。

4、明朝宦官造成影響:

跟唐朝的前輩們比起來,明朝的宦官弄權,其實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明代宦官雖然也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尤其是先後設立的東廠西廠,太監生殺予奪,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利也極大,但東西廠是完全聽命於皇上的,像司禮監也只是代為執行奏章批紅,皇帝還是至高無上的,批紅之人可以隨時收回或改換他人,大事決策權還在皇帝手中。臭名昭著的魏忠賢,也只是玩弄權術,聚斂錢財,也無法像唐朝那樣,敢對皇帝行廢立之事。說句不好聽的,宦官有多大權力,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心情。

(順便推薦《大明王朝1566》,個人覺得國產歷史正劇中,排名第一)

實際上明朝的宦官要比前輩聰明的多。他們瞭解自己的處境,他們知道自己唯一的靠山就是朝廷和皇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在明朝末年,除了皇帝本人和忠心為國的仁人志士,最不希望明朝滅亡的就是宦官了。崇禎皇帝煤山自縊身亡時,文武大臣無一陪伴左右,只有太監王承恩。

後話:

除了唐朝和明朝,東漢時期宦官也極為猖獗,故吸取前人教訓,到了清朝,無論哪一任皇帝自始至終也對宦官採用高壓態勢。

首先嚴格控制數量,乾隆時期最多,整個宮廷也才3000人左右;然後限制權利,雍正時期不僅對宦官職權作了規定,對於宦官家屬也進行了有限管理;同時提升皇權的統治力和話語權。正是因為採取了強硬政策和手段,清代終其一朝,都沒有出現類似前朝那樣宦官干政弄權的現象。


劉先生翻歷史


唐朝和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現象均極為嚴重,但兩個朝代卻又有極大的不同,唐朝宦官可以廢立皇帝,而明朝宦官權力再大也無法威脅到皇權,這又是為什麼呢?其實主要源於權力的不同,唐朝宦官早已擺脫了皇權限制,而明朝宦官權力的源泉則是皇權。唐朝和明朝宦官現象主要存在著三種不同。

崛起過程不同:

1、唐朝宦官權力源自於獨立軍權。安史之亂後,導致皇帝不再信任朝臣,再加上魚朝恩等宦官深得唐肅宗李亨信任,導致宦官權力開始加大,不僅位高權重,得以公開參與朝政,例如魚朝恩便被加封為了鄭國公。魚朝恩之後,宦官李輔國、程元振等依然深受皇帝寵信,進而得以操縱軍政大權,使得宦官勢力日益強大。宦官權力發展到巔峰,則源於唐德宗李適時期的“奉天之難”,建中四年(783年),涇原鎮士兵發生病變隨即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逃出奉天,卻被叛軍包圍長達一個多月,因宦官竇文場、霍仙鳴在此次事件中護駕有功,從而獲得了唐德宗的極大信任,事後被加封為神策中尉。也正是自此之後,宦官執掌禁軍得以成為定製,而獨立掌握京中禁軍的宦官自然權勢滔天,掌控著京城安危的他們,不僅憑藉軍權干預朝政,而且足以掌握皇帝生死。

2、明朝宦官權力源自於批紅之權。明朝宦官的崛起過程與唐朝截然不同,自明成祖建立內閣制度後,朝廷權力開始分為三部分,即皇帝掌握決策權,內閣掌握議政權,朝廷六部則掌握行政權。而朝廷的運轉模式則是,由內閣對朝廷事務擬定意見,以筆墨寫於票簽上,然後呈送皇帝批准,這個過程被稱為“票擬”。皇帝接到內閣奏摺之後,根據意見進行最終決策,以硃筆批示,這個過程被稱為“批紅”,亦稱“硃批”。不過,由於皇帝精力實在有限,根本無力處理大量奏摺,於是便開始由信任宦官代為批閱,導致司禮監權力開始加大。到最後,皇帝每天除了御筆硃批部分奏章之外,絕大部分奏章都開始交由太監批閱,這使得宦官的權力開始越來越重。不過,由於宦官權力於皇帝的批紅之權,這也造成了明朝宦官必須牢牢依附於皇權。

朝廷格局不同:

1、唐朝中央政權與地方藩鎮之爭。唐朝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地方藩鎮勢力得以快速發展,並在擺脫皇權制約後,最終形成了中央朝廷與地方藩鎮對抗的格局,而隨著中央朝廷的持續衰弱,藩鎮做大的局面已經不可逆轉。這種局面之下,京城禁軍已經是皇權的最後保障,而這股勢力卻掌握在了宦官手中,也就是說掌握有禁軍的宦官已經成為了中央政權的實際掌握者,掌握有如此大權的他們自然可以為所欲為。

2、明朝皇權與文官集團之爭。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結束了皇權與相權之爭,之後為了輔佐皇帝,內閣得以設立。最初時期,內閣只是為皇帝決策提供意見的幕僚集團,但在明仁宗朱高熾時期,因楊士奇、楊榮等本是東宮舊臣,因而不但得以進入內閣,且均兼有尚書職位,這使得內閣不但擁有了議政權,也開始具有一定行政權,同時由於深受皇帝信任,足以左右皇帝決策的他們甚至還擁有一定決策權,自此後內閣不但從幕後走到了臺前,且權勢開始不斷增大。而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期間,王文以左都御史進吏部尚書後進入內閣,此後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內閣等於將議政權和行政權牢牢抓在了手中,內閣首輔則成為了實際上的百官之首,權力開始得到大大加強。再加上武將和功勳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中損失慘重,明朝文官集團的崛起速度遠超其他朝代。而明朝文官們不僅執掌朝政,甚至連皇帝的行走坐臥、衣食住行,乃至私生活都嚴重干預,因而隨著明世宗朱厚熜繼位後“大禮儀之爭”的爆發,皇權與文官集團開始決裂,因而依附於皇權的宦官開始持續受到重用,進而得以組建內廷形成內外廷之爭。

專權方式不同:

1、唐朝宦官專權更為直接。由於掌握有禁軍的唐朝宦官成為了中央朝廷的直接掌控者,使得他們牢牢將權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因而完全可以越過皇權直接操控朝政。實際上,唐朝後期的皇帝簡直如同傀儡一般,地方藩鎮本就是聽詔不聽宣,中央朝廷的大權也早已喪失殆盡,就連自己的性命也被宦官捏在手中。

2、明朝宦官只能通過皇權干政。明朝宦官雖然也擁有廠衛作為主要力量,也擁有勢力較大的宦官集團,但正如前文所述,他們專權必須通過皇權來實現,“皇權—宦官—廠衛”就如同一棵參天大樹的“樹根—樹幹—枝葉”一般,樹幹和枝葉或許足夠茂盛,可以遮天蔽日,可一旦失去了樹根的支持,他們很快就會枯死。

綜上所述,唐朝宦官掌握的實際權力要遠超明朝,因而唐朝宦官的崛起是個不可逆轉的過程,而明朝宦官權力的大小卻直接和文官集團成正比,即文官集團勢力越大, 皇帝則越重用宦官集團。同樣,唐朝宦官崛起后皇帝根本無能為力,而明朝宦官則生死大權則完全操之於皇帝之手,典型的例子便是魏忠賢。


龍叔話歷史


概括起來說,唐朝的宦官權力是獨立存在,而明朝的宦官權力是依附於皇權存在。

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從自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宦官權力極大,他們根本就不用依附皇權來存在,大到可以隨意廢立皇帝,因此對皇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也是唐朝後期迅速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所在。

而明朝的宦官專政就不一樣了,他們必須依附於皇權而存在,簡單點說,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統治的一種工具,他們更大的作用還是皇帝用來制衡閣權坐大,遇到稍微強勢一點的皇帝,比如朱元璋、朱棣、嘉靖等,宦官根本就沒有多大的權力,這也導致了這幾朝沒出現過知名的宦官,只有在皇帝軟弱或者不管事時候,宦官專政才得以實現,像英宗軟弱,出現了王振,武宗貪玩,出現了劉瑾,神宗不上朝、熹宗沉迷於木工,出現了魏忠賢。但即便是宦官權力再大,依然威脅不到皇權,武宗要滅劉瑾,一個命令就搞定,思宗要滅魏忠賢,幾天就逼得魏忠賢上吊自殺。

綜上所述,唐朝宦官專權是足以威脅皇權的獨立存在,而明朝宦官專權,是一種依附於皇權的存在。


聊史論今


唐朝和明朝歷史上都出現了宦官專政的現象,但是都是出現在朝代的中後期,那麼唐朝的宦官專政和明朝又有什麼不同呢?

一、宦官職責不同。

唐朝的宦官多數只作為皇帝的家奴,管理皇帝及家屬的起居飲食等生活方面。而明朝的宦官不僅管理皇帝及其親屬的生活方面的事務,同時還參與政事,明朝宦官管理二十四監,宦官頭子是司禮監掌印太監,東廠的廠督,對奏摺有直接批示之權,且東廠有稽查,刑訊,監察百官的權力,所以唐朝和明朝的宦官職責不同。

二、宦官專政權力大小不同。唐朝的宦官專政始於高力士,但是高力士算的上是個忠心耿耿的宦官,從高力士以後的唐肅宗時代的宦官就真的算是禍國殃民了,直接對皇帝有廢立的權力,唐朝後期,有七八個皇帝都是宦官廢立的,宦官權勢滔天,權力凌駕於皇權之上。而明朝的宦官雖然有參與政事的權力,但是權力都是皇帝給的,雖然權力相對於百官較大,但是始終在皇權之下,依據皇帝的喜好而h權力大小不同。

三、宦官專政時間不同。唐朝的宦官專政從唐朝中後期才出現,時間較短,而明朝宦官專政自明成祖朱棣之後就開始了,先後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專政歷時整個大明朝。

宦官專政不在乎是沒有平衡好皇親國戚、朝中大臣、宦官三者之間的權力制約,但是各朝宦官專政的情況又有不同,但是,宦官始終是宦官,即使權力再大,也並不能改朝換代,只能靠著權力享受人間富貴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