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年級學生成績滑坡,背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什麼?

海藍天長


三年級成績出現滑坡,我是深有感觸的

做一名作業輔導老師,對這種現象看得非常清楚,我帶的學生從二年級開始就跟著我,那個時候很多孩子在考試的時候,90分以上,或者是考雙百的大有人在,但是,升入三年級以後,尤其是三年級下學期成績就開始慢慢的出現下降,到了四年級以後,考試成績能達到90分就已經不錯了。


為什麼很多學生在三年級的時候出現成績下滑,做學生和家長又應該如何去應對這種三年級現象?我說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方面,學生成績下降的原因

首先,從客觀方面講,三年級的課程難度有了很大的增加

很多學生在一二年級的時候,考試都能考到95分以上,甚至雙百,但是上了三年級以後甚至考不到80分,這在學業角度去分析,主要就是課程難度增加,在小學三年級以前只需要記憶力就可以了,記住一些內容就可以考試,但是到了三年級以後,語文增加了作文,數學,增加了小數和分數,而且會涉及到一些邏輯性比較強的題目,這就讓一些學生無法儘快的適應這種節奏,難度的增加和科目的增多,使得孩子需要,兼顧的內容更多,如果在平時不注意積累的時候,考試就很容易下降。

其次,從主觀方面去分析,三年級孩子開始變得聰明瞭

很多孩子在12年級還是比較純純正正的孩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兒童,但是,升入三年級以後,也就是孩子在9到10歲這個期間,孩子大腦發育非常快,而且在心理方面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感覺自己長大了,對一些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孩子的思維開始由具體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是還是以具體思維為主,如果在這期間,孩子不能夠及時的調整自己,不能夠及時的鍛鍊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是一二年級那種簡單機械的學習,那麼他的成績肯定會逐漸下降。

第三,三年級學生成績出現滑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的習慣養成沒有做好!

一般來說,一二年級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開始,那麼三四年級便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和最後定型期。

在三年級以前,孩子的學習還是處在只有散漫向習慣養成的緩衝期,對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法做到真正控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升入三年級以後,隨著孩子大腦發育,心智逐漸開始成熟,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不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孩子就會陷入一種困境,想控制自己無法控制,容易出現在學習的過程當中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拖拖拉拉,粗心馬虎,愛做小動作等不良習慣。

我帶的這些學生中就有的學生非常明顯,在上二年級的時候非常聽話,寫作業非常認真,但是,升入三年級以後,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寫作業過程當中出現,粗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的時候拖拖拉拉十分鐘寫完的作業,他能拖到半個小時,而且對於寫作業非常有情緒化,面對字數多的,或者有一點難度的題目,直接略過,直接就說不會做,這些現象都能說明,在三年級的時候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注重習慣養成的重要性。



面對如此嚴峻的三年級現象,所以家長又該如何去做?

第一,要對症下藥,對孩子多進行心理疏導

這主要只有體現在對孩子思維提升,能力的培養上,家長在平時要多注意觀察,看看孩子有哪些優勢,有哪些不足,是邏輯思維方面還是在想象力方面,如如果邏輯思維方面欠缺的話,可以讓孩子學一學簡單的奧數知識,鍛鍊一下邏輯思維能力,如果想象力方面,欠缺的話可以讓孩子多練習一下閱讀理解。

第二,多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去學習

課程難度的增加是無法左右的,這需要家長多陪伴孩子和孩子們一起去研究,分析學習,尤其是孩子在寫作業和考試以後要及時的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以及後面隱藏的深層次原因,是粗心馬虎,還是基礎不牢,然後讓孩子著重的去練習。再有就是平時要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有信心去把課程學好,而不是一味的去責難孩子!

第三,指導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年級作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做為家長應該及時的去指導孩子,引導孩子養成屬於自己的好習慣,上課要認真聽講,及時記筆記,課下及時地完成作業,在寫作業的時候增強自身的自律性,學會控制自己,同時也要養成預習新課程和複習舊知識的好好習慣,對不懂的知識點及時進行回顧,以便把所學習的基礎知識打牢。



總之,三年級是學生生涯的重要時期,作為家長,應該認真的去看待這個現象,同時能夠積極的幫助孩子引導孩子,避免出現三年級滑坡現象。


蕭輝田老師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老師,這三年一直跟著兩個班的孩子,從一年級走到了三年級。親眼見證了一些孩子的成績滑坡。

面對三年級的滑坡現象,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提前學習的迷惑性

剛接手一年級的時候。兩個班90多名的孩子,有超過40名的孩子超前學習了一年級的內容,甚至有些孩子還學到了下學期的內容。

整個幼兒園的階段來學習這一點內容,還是看出一些成效的。所以一年級上學期大部分的孩子的成績穩定在90多分,最近的孩子也可以考個80多分。

因為超前學習,孩子失去了對新知識的興趣。特別記得我們班的一個孩子,暫且稱他為小顧吧。

每次一上課,就狂喊:“老師,老師我會,我會。”喊他回答也能回答很好。但是孩子非要每個問題都要喊他回答。不喊他時也不注意聽講,提醒他就說老師我會了。

就這樣,上課越來越不專心,成績慢慢就下降了。

這個成績對孩子有迷惑性,對家長也有迷惑性。

當時就有家長看孩子成績還可以,就鬆懈了對孩子的看管。尤其現在一二年級的考試次數變少,家長的確會放鬆要求。認為孩子可以自己學習了。在等發現問題後,至少有一個月多去了。

長期的日積月累造成成績的慢慢滑坡

例如,在二年級學習乘法口訣時,有些孩子不僅能背的又快有準確,還能一口說出乘積末尾是幾的有那幾道。而有些孩子,不復習,不練習,即使背上了也是慢吞吞。這樣到三年級後,計算的速度和質量都趕不上別的孩子。差距就拉開了。

同樣都是90多分,99和95的差距看起來也不大。但是日積月累、小溪就匯成了江河。這樣的差距到高年級會越來越大。

知識都是環環相扣的,一個環節的脫節,拖後腿,必然造成後面的阻礙。

三年級知識的內容和難度的加大

雖然很多學習從幼兒園或者一年級就學習英語。但作為一名正式的主課,基本都是從三年級開始的,這就要求孩子分出時間來應對新的科目。

從學習內容上,語文上的寫作,數學的思維拓展、英語的單詞積累都在三年級拉開序幕。

這些內容本身難度就大,當然容易造成孩子的差距。

就拿數學來說。一二年級的數字計算基本在100以內,計算都是單個或者分佈的加、減乘除。但是到三年級,一個簡單的除法豎式計算,就涉及除、乘、減的計算。這對孩子的能力要求又上了一個臺階。


你不懂得孩子


小學的話。說說我自己叭。小學的時候,班裡面多少都考過,50個人的班,考過20也考過第四。四五六年級永遠在班裡十名開外晃悠。永遠充不到前十。

小學三年級的課程無非語文和數學,最多加上英語。我自己語文一直不好,也沒什麼可說的。不過小學語文,主要還是語言和文字的最基本的應用,多看看書,可能會有幫助。而且,成績不過是考試水平的反應。學習有學習的體系。考試自有考試的套路。二者兼容性其實不是特別強。還有一點,三四年紀,如果是男孩子,正處在叛逆期的開始。坐不住,好動,也屬正常。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至於數學,我想,只要儘可能避免1/3+2/3等於3這樣的類似錯誤,成績什麼的都不用擔心。

最重要的是,坐爸媽要把眼光放長遠。小學無非是求學生涯的起點。後面的日子還很長,只要小傢伙不厭學。不對學校課程表示出反感,其實都無所謂。畢竟,小學的東西很少,重在重複,過遍數。到了中學,就會呈現出截然相反的局面。

加油


老梁憶青春


本人小學教師,連續8年帶三年級,說說我的感受吧!小學三年級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有人形容說,一二年級差別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在小學一二年級,學習知識量少,內容相對簡單,學習起來就比較容易,一個班裡考試的成績就差別不大。但是到了三年級,學習知識量增加內容相對複雜,比如語文增加了作文,不再是一二年級的那樣,寫上一兩句話就可以了。三年級作文要想取得高分,要注意格式正確、內容具體、書寫整潔等等,光這一個作文,就要考驗孩子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書寫習慣、還有書寫速度。一些孩子在考場上都完不了作文,因為他寫的慢呀,一二年級書寫的內容比較少寫得慢也顯現不出來但是到了三年級這個就比較明顯了。以作文為例,也就是說,有的孩子一些壞習慣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可能不太明顯,但是到了三年級這些習慣就非常明顯了。

隨著知識難度的增加,可能班級的整體分數都在下降。不要看到孩子的成績和一二年級相比有了下降就認為孩子成績退步了。要做整體的對比。如果孩子成績真的下降了,還要具體原因具體分析,看看孩子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不足之處,有毛病及時改正,三年級孩子的可塑性還是比較大的。


玉出昆岡17


大兒子今年秋天要上四年級,在三年級裡,相比於一二年級,確實班上的孩子們學習成績逐步拉開了差距,也就是對於一部分孩子來說,出現了您問題中的“成績下滑”的情況。總的來說可能有如下三種情況:

1 一二年級的成績優秀是“假象”

尤其是一年級的時候,有些孩子是在幼兒園期間提前做了學習,在剛入學的時候,這個先發的優勢就比較明顯。而到了三年級以後,這部分優勢已經基本消耗完了,開始拼孩子們的真正實力,而對於有些之前先發的孩子來說,就感覺是在退步了。

2 沒有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

低年級的孩子還是更多的靠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去“學習”,如果家長沒有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習慣,隨著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入的學習,被動的學習,靠壓迫式的的學習,效果會越來越差。

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也開始進入一個“叛逆期”,對父母的話不那麼聽了,如果自己再沒有培養起學習的習慣,也會明顯感覺到成績下滑。

尤其是在入學前提前“搶跑”了的孩子,由於一開始老師講的內容自己都會,課堂上就容易走神不去聽老師講課,這個習慣一旦形成,到中高年級,課堂吸收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3 基礎沒打牢固

低年級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更多的重點是在培養學習習慣,如果這期間孩子的語文素養、數學邏輯等基礎的知識和習慣沒有建立好,到三年級以後,增大的學習難度和學習量以及增加的閱讀和寫作,對於基礎不夠牢固的孩子,困難的知識就像雪球越滾越大,差距也就逐步拉開了。


想要預防和改善這個情況,可以分析一下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可能是什麼,針對原因找到不同的方法,關鍵是建立良好的習慣,以及保持孩子求知的那顆心,是最重要的。


安寧媽媽聊育兒


閨蜜最近特別焦慮,因為她家兒子上三年級後,成績就來了個大反轉。她兒子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每次考試幾乎都是滿分,上三年級後第一次考試成績就來個“逆襲”,有一科竟然還不及格。面對孩子的成績過山車式地下滑,閨蜜和她老公都擔心極了。

為何那麼多孩子進入三年級後,成績都會出現“三年級滑坡”?滑坡的背後,這些真相父母要了解。

“三年級滑坡”的原因

三年級的知識量增加,幾乎是一二年級學習知識點的總和,同時難度也加大

對孩子不同學年學習知識點有大概瞭解的父母都知道,孩子上三年級之後,不僅學習的科目會有所增加,進入三年級之後,孩子們要學習的知識量也是在不斷增加的,這一年他們所學的知識點幾乎是一二年級兩個學年學習的總和。最重要的是一二年級孩子們接觸到的知識點也都比較單一,容易掌握,但是進入三年級後就不一樣了,知識點變多,難度也增大,就這樣不少孩子適應不了,成績就開始直線下滑。

一二年級打基礎的時候,孩子偷懶了,基礎不夯實

知識點變多變難是一個方面,不少孩子進入三年級後成績下滑,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在一二年級該打基礎的時候孩子偷懶了,基礎不夯實,正是因為在該打基礎的時候孩子沒有把握住,升入三年級後面對不斷增加的學科,以及難度增大、總量增加的知識點時適應不了,成績才會出現滑坡的問題。

孩子自身的態度不端正,發現問題不想著解決問題,而是自暴自棄

面對“三年級滑坡”這樣的事實,不少孩子其實是不能正視問題的。類似如有的孩子看學習有些吃力,自己努力之後,還是一次次地考不好,再加上父母不正確的說教,可能孩子就會放棄,他們甚至會自我暗示反正自己也不是學習的料。就這樣孩子的學習態度出了問題,那其他方面父母再努力可能都是毫無意義的。所以說孩子的學習態度也很重要。

基礎差、學習能力差、偏科嚴重的孩子,往往成為“三年級滑坡”的主力

一二年級的時候,可能孩子學習上的事情多少都會靠依賴父母去解決。但是進入三年級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一時期,那些學習好的孩子,多半都是靠自己,正因為他們有比較強的學習能力,加上在一二年級時已經打好的基礎,才能夠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包括不斷增加的知識總量,不斷變難的知識點。但那些過度依賴父母的孩子可能就會出問題了,因為孩子不適應,成績下滑也就在所難免。

所以說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尤其是在孩子一二年級的時候不能只看孩子考試考了100分,就感覺孩子很厲害,這一時期孩子的成績可以說真的的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掌握相應的學習能力。這樣孩子在面對學習上的變化時,才能夠靠自己迅速扭轉對自身不利的局面,變被動為主動。升入到三年級時,也才能夠避開“三年級滑坡”的威脅,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氛圍中去。

孩子進入三年級後成績之所以會出現直線式下滑,“三年級滑坡”的背後,上面提到的真相你都瞭解了嗎?


婷婷時尚A


孩子出現三年級現象,成績下滑這是一個正常現象,主要是孩子的思維不適應三年級思維轉變的模式,而且三年級的難度加大,一二年級看似不錯,但到三年級就不一定能解決相應的問題。

針對三年級出現成績下滑,我覺得家長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引導:

第一,情緒的引導。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我們要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情緒,調整好情緒再做事或者學習。我們都做到做事成功一定是需要高度的專注力,那專注力受到影響的直接因素就是我們的情緒。

情緒動亂,一會東一會西,專注力就是混亂、不集中。但情緒一安定下來,孩子的專注力就會高度攀升起來。

情緒的引導,我們要從找感覺開始,而且還是我們的心頭、心窩上的感覺開始。

因為情緒發生的位置在心上,心的位置就是心窩、心口、心門、心頭。當我們提起這些地方的時候,我們都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摸一摸我們的胸口,其實都是我們對心的位置的一個認識。在我們的胸口中央凹下去的地方就是心窩,也就是心的窩,是我們的心居住的地方。這個地方,在中醫叫“膻中穴”,《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記載“膻中者,喜樂出焉”。也是在告訴我們,膻中穴的作用就是發出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

在瞭解情緒位置的基礎上,我們要學會去覺察情緒給我們帶來的具體感受。《中庸》裡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各種情緒沒有發生的時候,要去感受沒有發生的感覺和體會,正如《道德經》中“常無慾以觀其妙”所言,體會這種微妙的感覺;而在我們有情緒的時候,就要感受我們內心生起各種動盪的感覺,讓這些感覺都自由自在地在我們的心頭流動和發生,正如《道德經》裡“常有欲以觀其徼”。無論是有情緒還是沒有情緒的時候,我們都要養成往心頭位置覺察相應的感覺和體會,這就是觀。

觀的意思,就像是旅遊一樣,不要去破壞自然環境,就相當於過客一樣,去體驗、去感受。在體會各種情緒感覺的過程中,不要去給這種感覺定義為喜,也不要給那種感覺定義為怒。我們只需要去觀察內心感覺的物理屬性,似乎它也是一個物品一樣。看看這個物品是冷是熱,是溫是涼,是急是緩,是快是慢,是大是小,是多是少,是寬是窄,是輕是重,……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勿忘勿助”,不去忘記它、消滅它,也不去助長它,就是與它處於一種和平共處的感覺。

這一方法是一個練習題,最好是時時刻刻都在練習,就像孔子告訴我們的一樣要“學而時習之”。同時,也不用擔心孩子懂不懂,就帶著他們像體驗自然一樣,去體驗自己,認識自己,他們一樣能夠做到的,而且這種方法是真正與孩子交心的辦法。

第二,針對學科進行適宜的引導和訓練。

在這裡我們提一下語文與數學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各位家長和老師有所幫助。

1、語文的核心是閱讀與寫作。

閱讀提倡大量閱讀、海量閱讀,看各種各樣有用的書籍。在孩子看完書後,可以引導孩子把書裡面的內容說出來,但不是為了考核孩子的正確程度,而是引導孩子進行說話表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引導,引導孩子說自己的印象、感覺和體會就行。閱讀是輸入,說話是輸出,輸入與輸出結合起來,就會更深度地把孩子的思維訓練起來。

在語文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訓練,也是對孩子輸出思維的訓練,也就是寫作的訓練。針對於寫作,我們要求圍繞孩子自己來寫。就是什麼東西都圍繞自己寫,不要去編排什麼不熟悉的內容,就是要想到什麼寫什麼,想到哪裡寫到哪裡。

很多孩子在三年級無法突破寫作文這一步,就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寫作文。這種不知道不是寫作文的形式,而是不知道寫作過程中如何配合大腦中的思維來進行寫作,是整個寫作的過程不知道具體的操作。那寫和說的訓練是非常相似的,孩子平常說一句就能跟著第二句、第三句,但是到孩子寫作的時候,卻一動不動,寫不下去。這就是沒有掌握寫作的思維過程是什麼樣的具體表現。我們提倡孩子寫自己,圍繞自己的情況來寫,可以給孩子們三個要求:

不許停:要求孩子在寫作的過程中不要停筆發呆。孩子在寫作的時候,需要大膽地去寫,不管想到什麼內容,與作文主題有關的、無關的都不重要,先把寫作的自然思維練出來再說。因此,我們可以在孩子不知道如何寫的時候,告訴孩子就寫“我什麼都不知道了,但還是要寫,又不知道寫什麼內容,該如何下筆呢?老師不讓我停筆,我該如何辦呢?……”當孩子這樣寫上兩三句之後,思維又馬上能接續起來。這一招,我們百試不爽,非常實用。當孩子出現不會寫的字的時候,我們也告訴孩子可以寫拼音,所以一、二年級把拼音學會,在這裡也能發揮作用;也有一部分孩子連拼音都不會寫,我們就告訴他可以畫圖畫、寫符號都行。

不許想:在寫作的時候,不是什麼都不想,而是不要想得太快,要讓想的速度與寫的速度保持一致。想得太快,我們寫的速度跟不上,就會在寫的過程中出現停頓現象,然後又不知道寫什麼了。

不許改:寫的過程中,不要因為錯字、錯句,停下來去修改。當孩子用橡皮擦、塗改液修改內容的時候,思路就完全被打亂了,只要在寫的過程中停下一次,緊接著就是二次、三次……慢慢地就停下來不寫了。

我們設定這三個要求,就是讓孩子大量的訓練寫作的思維,不要讓孩子停在那裡冥思苦想,而是讓孩子在寫作的動作過程中思考。這個練習,每天訓練15分鐘,也不需要太多時間。在上個學期,我的老同學在帶她三年級的孩子練習這個寫作方法,全班的孩子都能做到快速寫出自己的心中想法,即使是不怎麼寫的孩子,都能寫出大量的內容來。有一個孩子以前一節課最多寫2、3行的孩子,15分鐘的時間裡就寫了7、8行的內容出來。通過寫這種簡單的方式,把孩子的思維完全打開,讓孩子思維得到非常有效的訓練,他們的抽象思維就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2、數學的學習中,一是強調計算,二是強調解題的能力。

計算就是要快速、準確,這個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每天堅持訓練一定的口算題目,快速完成。解題的能力的訓練,核心是步驟、程序,在計算能力的基礎上,步驟做對了,題目基本上就會全對。對於解題,我推薦使用下面這樣的一個解題步驟。

  • 1、分析題目條件,將相關條件用畫圖的方式展現出來。

  • 2、根據圖畫所表現出來的關係,分析出題目的數量關係式,寫下來。

  • 3、將相關的數字代入數量關係式,並進行計算。

  • 4、檢驗核算題目的思維分析、計算是否正確。

  • 5、將自己的分析思維,講出來給家人聽一聽。

在整個過程中,最基礎的是前面4步,而讓孩子提升學習能力的是最後一步講自己的解題思維。只要孩子敢於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孩子的思維就會在這個過程中快速地進行深入地思考。通過這種講解的方式,促進孩子的深度學習。這種方法就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在1946年首先發現並提出,被稱為學習金字塔中最有效率的學習方法,“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結束語

出現三年級現象沒關係,我們只要抓住學習的重點,調整引導孩子的方法,就能迅速轉變孩子的學習情況。整個過程中,核心就是我們要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教會孩子認識自己、認識內心情緒的感覺。有了這個作為強大的核心基礎後,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非常簡單,做什麼孩子都能真正做到“用心”。

當孩子情緒控制好後,再引導孩子多閱讀、多寫作、多畫圖、多講述,用各種各樣的動作來帶動孩子進行思考。通過不同形式的動作,激發孩子的思考,孩子的思維能力就能快速訓練起來,適應三四年級以後的以抽象思維為主的學習就變得簡單了。

孩子不會思維,我們就教孩子思維的方法,讓他們動起來,在動作中思考,在動作中成長!

@童教雷鳴,專注於6-16歲孩子的潛能開發和學習能力提升,科學分析教育問題,做簡單的事,堅持做,歡迎關注!

童教雷鳴


三年級成績下滑是一個普遍現象,一二年級屬低年級,知識面相對簡單,孩子容易接受,因此成績看似很好,三年級知識逐漸加深,由簡單的一兩句話、一段話到一篇日記,孩子們的語句是否通順,用詞是否恰當,要求高了,知識加深都導致成績下滑,多給孩子看課外讀物,好詞好句提點出來,多寫日記,多用好詞,成績會慢慢提升的,個人觀點


用戶6069890780360


三年級是一個拐點,從一二年級來看,又往上拔高了一個抬階,學生成績滑坡可能存在很多的因素。

第一,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原因,自己掉以輕心,沒有足夠重視學習,沒有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所以導致成績下滑。

第二,可能是三年級難度增強,往往學生在一二年級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一知半解,從而導致往高年級走越來越難,導致成績下滑。

第三,可能是因為興趣的原因,對學習失去了原動力,提不起興趣,上課不認真,不參與課堂,愛講話,愛睡覺覺等等,也不可忽視。

第四,可能是因為老師上課的方法不能吸引學生,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或者是調換老師的頻率較高等。

總之,可能有很多因素,首先還得從娃娃身上去找原因,多去和孩子溝通,瞭解成績真正下滑的原因,同時多和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聯繫,家校配合,對症下藥,進行補救。





蒙彩課堂


三年級分水嶺,我從學校、家庭和學生三方面分析下,三者對孩子都會有不同方面的要求,也就代表著孩子壓力來源,過渡的好的學生成績就會堅持到初中,過渡不好的孩子成績就會以家長看不見的速度慢慢下滑。

學校對成績的重視度飆升

一二年級的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注重的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度和引入,讓孩子喜歡學習,並培養孩子對所學科目的基礎瞭解,讓孩子知道科目的內容是什麼並培養一定的學習習慣,並且考試內容以上課內容為主,考試方式不靈活,相對比較格式化,也就是說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後作業認真做,考試基本都是平時見過的題目。三年級,科目學習內容增加,進度加快,老師對孩子課外閱讀,課外擴充有一定要求了,孩子作業量也相應增加了,考試題目開始靈活轉變了,需要學生加以思考了,老師對成績開始重視了,有的學生不能一下子適應這樣強度的提升導致學習興趣度降低,不太願意學習,作業增多就減少了玩耍的時間也會有厭煩學習的心態,成績自然慢慢滑落。

家長對成績開始有要求

幼兒階段家長覺得孩子應該開心玩耍,畢竟大家都是經歷過中高考的人,知道學習的辛苦,所以在幼兒階段關注的點就是孩子上學開不開心,其實這個時候正是立規矩,培養學習習慣的階段。上了小學,一二年級,家長開始會問今天學了什麼知識,對孩子每一次的進步都會很開心,對成績的要求不高,覺得能適應教學就很好了,但是到了三年級,忽然就開始對成績有要求了,不在關注學習的過程,而是隻在意成績,對孩子輔導作業的耐心也在一點點被消磨沒有,開始對孩子學習有了責備,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寵溺了,孩子其實很敏感的,可以感知父母的情緒,責備開始了,不再關心自己了,學習就會有壓力了,壓力過大就會起反作用。所以家長應該在正確的時間培養習慣,未雨綢繆總歸強過亡羊補牢,正確的應該是幼兒階段給孩子立規矩,帶他去學習,跟你學習慣,一二年級培養學科學習習慣,預習複習,做作業的思考,這樣三年級我們只需要在心態上幫孩子去過度就可以了,而不是把學習慣培養,學學習成績提升,學習心態調整放在一起培養,孩子不是機器人,不是說了就會的,需要時間積累的。


學生心智成熟,知道成績的重要性

三年級的孩子心智的成熟度將超越家長的想象,前兩個講的學校和家庭開始對孩子有壓力,雖然知道這很重要,但孩子畢竟孩子,知道歸知道,但是沒有解決方案,有的就會把它放在心裡或者有的就會破罐子破摔。有很多孩子一二年級其實是在吃老本,因為很多一二年級的知識量在幼兒階段都接觸過,這個階段知識再次加深而已,但是一到三年級,就會有很多新知識出現,課外擴充量一下子增多,作業量增多,孩子缺少適應時間,就會導致成績下滑。

看到這個回答的家長,怎樣解決問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未雨綢繆的,希望你可以從幼兒階段就開始培養孩子學習的心和習慣,培養其抗挫折的能力和麵對困難迎難而上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就是言傳身教,我有認識一個爸爸,每天他都會寫時間計劃表,孩子就會模仿,他會回家不玩手機,看書,孩子也會模仿,所以他的孩子成績一直很優秀。

如果你是亡羊補牢的,沒關係,孩子其實才在學習的道路上剛開始奔跑,一時的走偏還是可以挽回的,這個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和孩子溝通,看學習是哪方面的問題,是上課聽不懂,是課後作業不會做,是考試緊張還是考試題型沒見過,孩子對學習興趣度降低,知道問題我們才能找到解決辦法,其實和老師溝通,看看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上課是否經常開小差,和同學相處是否融洽,最後要回顧家長自身,是否有認真關注孩子學習過程,是否有高質量陪伴孩子,是否有起到好的榜樣。孩子的改變都是從父母的改變開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