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為什麼鼓搗雍正兒子弘時謀反?

老人頭侃史



現在突然告訴自己,四阿哥胤禛繼位為君了。八阿哥自然晃不過神來。然而八阿哥此刻仍然是掌握著整個帝國的士紳和朝臣資源。


而四阿哥胤禛作為康熙朝不黨的孤臣,他其實現在所謂的資源是極其有限的。他的皇位是不穩固的。他的兩個擁立功臣開始拉幫結派,各自坐大。雖說是皇帝,但是政令難出紫禁城。


而此刻胤禛向八阿哥胤禩投來了橄欖枝。不但給自己加官進爵,還讓自己總理內閣。一副非常依賴的樣子!這讓胤禩想公然反對他又沒有理由。如果自己公然反對胤禛,迎回老十四,似乎自己也未必能得到什麼更好待遇。


於是這樣的和平風光的日子過了三年有餘。胤禛竟然還把自己的皇三子弘時過繼給自己,讓自己代為教育。什麼概念?皇三子弘時是雍正的事實上的長子。自己當了雍正親生兒子的爹,這是什麼用意,地球人都知道。


然而僅過兩週,畫風突變,雍正命自己改名阿其那。本以為胤禛喜怒無常的“病”犯了。沒想到僅隔一月,自己就徹底被列數罪狀,罷官奪爵,逐出宗室,抄家圈禁。

這究竟是爭導致的,還是不爭導致的?胤禩落到如此下場,內心是否坦然?然而因為“文字獄”,真實的歷史已經無從考證。


而電視劇《雍正王朝》,對這些事情結構和邏輯變換了一下,並且做了延伸和發展,給出了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對於此間的爭鬥,就順理成章帶上了下一輩的人。

這個爭鬥就簡單多了,識趣的弘晝搞了個“活出喪”,自己單方面宣佈退出了。而寶親王弘曆實際上有著康熙的”背書”,幾乎不用去爭什麼!所以爭的就剩下弘時了。弘時不爭連弘晝的待遇都不可能有,弘晝好歹是弘曆的母親養大的。根據誰爭,誰就是雍正的敵人的原則。弘時的實際對手是雍正。

弘時必敗。但此刻胤禩加入,幫助弘時。看似天平砝碼加重了。然並卵,胤禩自己鬥不過雍正,所謂幫助弘時,其實是害弘時早點去死。

看看八叔給弘時出的什麼主意吧?殺掉弘曆,到時候雍正不想立你,都沒辦法。真是一個好主意啊,當年李世民也是用的這個辦法,最終成功的。

而胤禩的確不是個好參謀,他漏算了,雍正不是李淵,弘曆也不是李建成。

《雍正王朝》裡鄔思道曾經對雍正說,“這世上最難參透的就是人心!”是啊,胤禩啊,你到底咋想的啊?


炒米視角


老八胤禩多精明,身為晚輩的弘時豈能玩得過他?



在《雍正王朝》中,胤禩最初拉弘時下水是在恩科洩題案之後。當時胤禩從張廷璐那裡得知弘時才是洩題案的總後臺,在張廷璐被處斬之後,他找到弘時,一方面他用張廷璐的供詞威逼弘時,另一方面他轉而將供詞交給弘時,又對弘時循循善誘,讓他去跟弘曆爭。

咱們來看看胤禩有多精明。

弘時起初不願與弘曆爭,便藉口認命,說弘曆的位置是皇爺爺康熙欽定的,爭不來,還說胤禩爭了半輩子又得到了什麼呢?

再看胤禩怎麼說的呢?胤禩說,要是認命,你爹的皇位就應該是你二大爺胤礽的,但為什麼皇位最後還是給了你皇阿瑪?所以,你要跟弘曆去爭。

就因為這句話,弘時心動了,成了胤禩的一枚棋子。



隨後,弘時參與了胤禩的逼宮行動,只因為胤禩許諾,如果逼宮成功,將推弘時為帝,自己做周公,從旁輔佐。

結果逼宮失敗被抄家,弘時自作主張,將胤禩所有親眷奴僕發配到雲貴極邊之地。胤禩死到臨頭,還要再慫恿弘時一次,讓他跟弘曆繼續爭下去。

胤禩的這次慫恿,其目的就是想報復雍正,讓晚年的雍正看到骨肉相殘,痛苦不已。

在胤禩的挑唆下,弘時竟然不惜鋌而走險,刺殺弘曆。面對兒子之間骨肉相殘,為了弘曆能夠順利繼位,雍正只好忍痛殺掉了弘時,臨近晚年竟遭喪子之痛。



所以,胤禩最後對雍正說:“我輸了,可你並沒有贏。”


達摩說


題主說的慫恿弘時,不如說是利用弘時造反,利用了弘時的奪嫡之心,對權力的慾望。

雍正五年的一次宗祠祭祀上。當時弘時在康熙的靈前,突然說道:“先帝在天之靈,願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接著,他便力勸雍正釋放被圈禁的皇叔們,甚至還說,如果皇爺爺康熙看到雍正這麼殘酷地迫害皇叔們,康熙在天之靈,一定不得安寧。雍正聽後勃然大怒,一氣之下,便將弘時革除宗藉,斷絕父親關係,並將他過繼給他曾讚不絕口的胤禩。受到嚴厲懲罰的弘時,擔心自己也會像皇叔們那樣遭到雍正的打壓,在極度憂慮和恐懼中,沒能熬過23歲,便一命嗚呼了。(參考史料:《清皇四室譜》《清史稿》)不要讓電視劇混淆正史,但是《雍正王朝》故事情節人物設定確實精彩絕倫。

《雍正王朝》劇中的弘時因科場舞弊案被八王爺抓住了小辮子。當時的弘時得不到雍正的支持,所以只能自己發展自己的實力。靠洩露考題收買人心,掌握話語權。

參加科舉考試的知識分子大多是官宦子弟,他們家族掌握著輿論權,幫這幫人作為回饋那些官僚,自然會在輿論上對弘時進行包裝。輿論可以影響民意民意可以影響聖意,一旦自己良好的形象樹立起來,被雍正那裡也是可以加分兒的。

看不到希望的弘時,不惜觸犯朝廷的法度,也要將考題洩露出去。在風險與利益之間。弘時做過權衡。弘時是雍正的兒子,也是皇位潛在的繼位人,不到最後一刻自己都是有希望的爭奪皇位,不僅需要取得雍正的好感,而且需要自己的黨羽。拿到考題的這幫人,必然是成績優越受到雍正的重用。也會對弘時感恩戴德,成為弘時的門人,將來為弘時所用。

八王爺就是看到了弘時有奪嫡的野心才沒有將其揭發出去,拿張廷璐做替罪羊草草收場。八王黨與雍正的較量輸的不甘心,弘時只是被九龍奪嫡的餘波利用。這裡可看出八王爺的陰險,不管弘時的勝敗雍正都得不到安寧。(慾望是最容易被別人利用的東西)


小賢歷史解說


康熙晚年的奪嫡中,八皇子胤禩實力最強,在百官心中的支持度也是最高的。可是棋差一招,還是輸給了老四胤禛。作為皇位的熱門人選,老八胤禩自然是一萬個不服氣。即便雍正上臺初期,對老八還算不錯,讓他做總理王大臣,可是老八還是要和雍正再鬥一鬥。


雍正即位後的第一場科舉就發生舞弊案,老八通過主審官張廷璐發現舞弊案的背後主謀居然是雍正的三兒子弘時。既然自己已經無緣皇位,老八就盯上了弘時,還假惺惺的全力支持弘時和弘曆(乾隆帝)好好爭一下,並且為了讓弘時放心,老八還把弘時在科舉舞弊案中的罪證撕毀了。


在老八允禩的威逼利誘下,弘時露出了對權力的慾望,下定決心與四弟弘曆爭個高低,同時不知不覺中也站到了父親雍正的對立面。弘時先是與八爺黨集團合謀逼宮,失敗後又企圖殺害弘曆。條條罪證、累累罪行都被雍正掌握,雍正不想弘曆重蹈自己的覆轍,為了讓弘曆順利即位,秘密處死了弘時。


面對這樣的結果,顯然老八的目的算是達到了,這也是為什麼老八會慫恿弘時來造雍正的反。弘治造反失敗被雍正殺了,看上去老八輸了,其實是贏了,有哪個父親願意處死自己的兒子呢?不過造反畢竟是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的。


第二,老八慫恿弘時造反,其實老八也看出了弘時這個人的德行不行,老八就是想利用下弘時而已。而且老八倡議的是“八王議政”,如果逼宮成功了,弘時即便當了皇帝,老八控制朝政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畢竟老八在朝中的實力還是很強的。


第三,就是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當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新政,造成了滿清貴族和天下士人的集體不滿。在這個機會下,八阿哥欲欲躍試,想一舉推倒雍正,使自己上位。而老八又是一個很愛面子的人,他不想讓別人說自己是靠謀反上臺的,就想借同樣有野心但是沒實力的弘時上位,使得自己大權獨攬。


而弘時之所以被老八利用,也是因為自己有野心,畢竟皇位的誘惑太大,誰也不想輕易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正好有老八相助,一拍即合。誰知上了賊船的弘時,至死也不知道被老八當了槍使。


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雍正王朝》中八爺胤禩作為"九龍奪嫡"的種子選手,最後因不得康熙聖心而惜敗,雍正繼位後胤禩被封為總理王大臣,但是對奪嫡失敗一直耿耿於懷的八爺多年來一直伺機而動想要推翻雍正,但最終還是在最接近成功的事件"八王議政"中敗下陣來;而後胤禩被改名為"阿其那\

小蕾說古今


八阿哥胤禩沒有敗給手握重兵的老十四,卻敗給了韜光養晦,成天唸佛的四阿哥胤禛。機關算盡,卻被老四半路劫了道。胤禩肯定是心有不甘的。自從雍正登基後,八阿哥表面順從,內心卻是耿耿於懷,他一直在等待時機,伺機反撲。


這段時間,他發現了一個很好的棋子——弘時。

雍正繼位後,爆發了科場舞弊案。主考官張廷璐被殺,而罪魁禍首就是弘時,不管出於何種目的,這個事被八阿哥知道了。弘時把柄被抓,外加與弘曆相比,弘時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待遇。弘時倒向了八阿哥胤禩,成為八阿哥胤禩反撲的工具。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胤禩之所以鼓搗弘時,一是因為弘時有把柄在自己手中,這樣就容易控制了。第二,弘時的皇子身份,可以方便日後行事。第三,不管是弘曆還是弘晝,都很聰明,懂得權謀機變,而弘時明顯腦子不太好使。弘時小時候又和八叔親近,將弘時作為棋子是最佳選擇。



第一次鼓搗成功後,弘時成了八阿哥與雍正鬥爭的工具。在整頓旗務過程中,弘時和八阿哥勾結,幾乎架空了雍正皇帝,但是最終兵敗垂成。八阿哥大勢已去,弘時奉命去抄家,八阿哥又開始鼓搗弘時。

“狠毒不及弘曆”一句話讓弘時開始兵行險招,弘時派人刺殺弘曆,最後還是失敗了,弘時最後不得善終。


八阿哥這時候鼓搗弘時無非是想魚死網破,狗急跳牆的最後一招。因為他現在已經完全失敗了,利用弘時,繼續向弘曆和雍正發難,這是八阿哥最後的反擊。

都說弘時很聰明,我卻覺得他既比不上弘晝,更比不上弘曆。他只不過是八阿哥的棋子而已。弘時一生短暫,八阿哥胤禩卻一直利用他。弘時小時候生病,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來守夜,他們有如此善良嗎。這不過是表現給康熙看罷了。弘時長大後,更成為八爺黨的棋子,八阿哥為了自己才鼓搗弘時,不然你以為他是為了弘時著想嗎?

(歡迎分享吐槽關注風雪夢不逝,往後餘生,風雪是你,平淡是你。)


風雪夢不逝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慫恿雍正的兒子弘時造反其實是在徹底承認自己的失敗之後的反戈一擊,即便是自己不能當皇帝,也要讓老四這個皇帝當的不順心,即便是不能把老四拉下馬,也要讓老四雍正膩歪膩歪。

老八慫恿弘時造反,和弘曆爭奪皇位,是在雍正基本上坐穩了皇位,開始推行新政的時候。經過雍正的心腹李衛和田文鏡的推動,“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官紳一體當差”等新政雖然還是沒有全面鋪開,但是已經初見成效,國庫充盈,老百姓也能夠安居樂業了。

如果,這個時候再不進行發動就沒有機會了,但是經過了前面的失敗,老八認識到之所以在奪嫡之爭中功敗垂成和後來屢次鬥法失敗的原因是沒有掌握兵權。

因此,此次,如果想要將雍正從皇位上拉下來,就需要掌握兵權,因此他利用雍正整頓旗務,導致旗人不滿的情況,精心炮製了恢復所謂的“八王議政”,將八旗的另外四位旗主請進關來,並且帶兵共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

而且還拉攏了九門提督隆科多,因此再這個時候,為了獲得這些人的支持,不能自己親自赤膊上陣,只能是選擇代理人。

所以這個時候,八爺沒有的爭奪皇位的想法,而改為推舉代理人,自己退居幕後,就是宣告了承認了自己的失敗。

雍正皇帝有三個皇子,分別是弘時、弘曆、弘晝。

弘曆是康熙、雍正喜歡的皇子,人人都認定弘曆將來會繼承大統。所以支持弘曆沒有意義,弘曆也不需要的八爺黨的支持。

而弘晝聰慧過人,早早的就明白自己的身份,為了避免猜忌不惜鬧出一些自損體面的荒唐事,根本沒有爭位之心。

只有支持弘時,才能夠實現八爺的目的。而且退一萬步講即使弘時沒有爭位成功,也可以膩歪膩歪雍正,讓他們捲入到父子、兄弟相殺的結果。

所以才會出現八爺慫恿弘時爭位的情況發生。


逝去即歷史


我的答案如下:

八爺在朝廷內黨羽最多的,九爺和十爺對八爺更是唯命是從,十四爺和八爺也走的很近,然而和四爺關係一般(四爺和十四爺可是一母同胞),年羹堯和隆科多也是與八爺曖昧不清,可見八爺在眾兄弟中是最有組織領導能力的。

太子被廢之前四爺和十三爺屬於太子黨,論能力論地位四爺都比不了八爺,他最初就是太子的炮灰,接了不少難辦的差事,得罪了滿朝廷的官員,他繼位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太子和鄭春華的事,讓康熙對太子很失望,之後在熱河太子被陷害起兵造反,其實從這個時候太子就大勢已去了,二廢太子只是康熙的一個手段。

太子被廢最有能力,最合適的繼位人當然是八爺,從滿朝文武的摺子就能看出,八爺是勢在必得。但是康熙竟然二次復立太子胤仁,此時的八爺就顯現出了不甘心。

康熙下了生死兩重詔,又軟禁了老十三十年,才給雍正保住了十三弟,才讓隆科多不起異心,沒這兩個人雍正就是得到穿位詔書,也坐不好這個皇帝。然而這一切都是康熙鋪好的路。

雍正繼位後,他依然要仰仗八爺,八爺心裡不甘心,處處比雍正強,處處受打擊。

老十四寧可去守皇陵,都不肯出山為重症效力和八爺有同樣心理,但是八爺心裡還有朝廷。

晚年的八爺已經想通了,自己再出來掙這個皇帝,就算成功了,也是人生敗筆,事已致此。但是八爺就是不服氣,他希望讓弘時能夠繼位,來推倒雍正,此時的八爺,早已經看淡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服雍正不服康熙,自己繼位是滿朝文武一票一票選出來的,論能力,論威望,都碾壓雍正,為何要做他的臣子。


巴巴里阿影視


只說劇,不談史。

還記得圖理琛押解肖國興回來後,康熙說的兩句話嗎?“其心可誅,其心可誅!”

要說胤禩這貨心眼是真的太壞了。他之所以忽悠弘時謀反,其實全是為了禍害雍正,給雍正添堵。當看到他給弘時情真意切的說,“八叔老了,不想爭了”,我差點就給這老小子騙了。他是不想爭了嗎?真不想爭的話,後來他搗鼓的“八王議政”又是為了嘛呢?真就是為了保弘時?聽他扯淡吧!就憑弘時那點彎彎繞,他就是繞到天邊也翻不出胤禩的五指山去,即便坐上了皇位,他也一準兒是胤禩手裡的傀儡,弄不好還會被取而代之。

弘時這一輩子都沒活明白,但是卻給死明白了,死到臨頭才參透了他八叔的良苦用心。痛哭流涕,啪啪打臉,直呼“八叔,八叔,阿其那,阿其那”。因為啥叫他八叔阿其那呢?僅僅是因為雍正給他改名嗎,當然不是了,是因為他八叔明知道他爭不過弘曆,還攛掇他去送死。他這是恨呢,既是恨胤禩用心險惡,也是恨自己醒悟太晚。

或許有人認為他並不太壞,而且有時候還是很顧全大局,他自己也說過這樣的話,“不管將來我們哥幾個誰當了家,這大清總還是我們的大清吧”。他說這話,那是他自以為還很有希望當皇帝的時候。再看看他那“八王議政”失敗絕望後的所作所為,蠱惑弘時謀反,誘導他暗害弘曆,促使雍正父子互相殘殺,這難道不是在動搖大清的根基嗎。

自己得不到的,寧肯毀掉,也不願意被別人得到,這就是大清朝的“八賢王”胤禩,這也的確是他忽悠弘時謀反的真實原因。

個人看法,不足為據,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把酒共東風


歷史上沒有這段人和事,只能用清朝秘史作回答:弘時與雍正的恩怨糾葛,原本是中國古代一夫多妻制大家庭中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到雍正君臨天下,一統江山的時候,皇位,作為皇帝遺產的集中體現,其爭奪手段相當詭譎,慘烈,影響也極其深遠。雍正回想自己當年,從康熙晚年爭儲混戰中廝殺出來,如今又祓儲位之爭的餘波搞到焦頭爛額,對此仍心有餘悸的雍正,又怎麼可以允許康熙,雍正之際的惡夢再次上演呢?雍正將弘時過繼其八叔為子,也談不到懲戒。讓他出宮,僅表明雍正對他(留於宮廷)不放心。聯繫康熙六十一年弘曆離開雍親王府,被養育宮廷,聯繫雍正對八字的迷信,雍正以(過繼)這種方式遺弘時出宮,恐怕主要考慮的是弘時的(為人)可能危及已密的皇儲弘曆的安全。其實,弘時的遭遇一方面因為捲入了雍正即位後手足相殘的政治糾紛,他同情被父親殘酷迫害的諸叔伯,加以行為不慎,有所流露,最終浪成了父子絕情的倫常鉅變。另一方面他又是弘曆皇儲地位的最大威脅。雍正從自身痛楚的經驗中總結出,與其兄弟骨肉相殘,不如自己在世時痛下決心,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但是弘時在徹底絕望厲鋌而走險,並堅決地加入雍正政敵的強大營壘之中,三年以後這恐怕是令雍正憤怒且憂懼的事了。從雍正的個性而言,雍正絕不會因顧念父子親情而手軟!!他必定會出以非常之手段,(堅決維護弘曆的皇儲地位)。所以他費盡周折,先將弘時逐出宮中,繼而挑帶削籍,不承認他是愛新覺羅子孫,最終在自己活著的時候,使弘時永遠退出了逐鹿問鼎的政治舞臺。………雍正對弘時的無情,但是雍正對康熙臨終託付弘曆為繼承人有情,也正是對自己密立為皇太子的弘曆有情,這樣說法是否正確?弘時之死,意味著弘曆從幼歲的浮災中徹底地解脫出來了。弘時之死弘曆這一年他十七歲。他父親給他面前展開的是一條通向最高權力的光明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