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王朝》八阿哥胤禩为什么鼓捣雍正儿子弘时谋反?

老人头侃史



现在突然告诉自己,四阿哥胤禛继位为君了。八阿哥自然晃不过神来。然而八阿哥此刻仍然是掌握着整个帝国的士绅和朝臣资源。


而四阿哥胤禛作为康熙朝不党的孤臣,他其实现在所谓的资源是极其有限的。他的皇位是不稳固的。他的两个拥立功臣开始拉帮结派,各自坐大。虽说是皇帝,但是政令难出紫禁城。


而此刻胤禛向八阿哥胤禩投来了橄榄枝。不但给自己加官进爵,还让自己总理内阁。一副非常依赖的样子!这让胤禩想公然反对他又没有理由。如果自己公然反对胤禛,迎回老十四,似乎自己也未必能得到什么更好待遇。


于是这样的和平风光的日子过了三年有余。胤禛竟然还把自己的皇三子弘时过继给自己,让自己代为教育。什么概念?皇三子弘时是雍正的事实上的长子。自己当了雍正亲生儿子的爹,这是什么用意,地球人都知道。


然而仅过两周,画风突变,雍正命自己改名阿其那。本以为胤禛喜怒无常的“病”犯了。没想到仅隔一月,自己就彻底被列数罪状,罢官夺爵,逐出宗室,抄家圈禁。

这究竟是争导致的,还是不争导致的?胤禩落到如此下场,内心是否坦然?然而因为“文字狱”,真实的历史已经无从考证。


而电视剧《雍正王朝》,对这些事情结构和逻辑变换了一下,并且做了延伸和发展,给出了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对于此间的争斗,就顺理成章带上了下一辈的人。

这个争斗就简单多了,识趣的弘昼搞了个“活出丧”,自己单方面宣布退出了。而宝亲王弘历实际上有着康熙的”背书”,几乎不用去争什么!所以争的就剩下弘时了。弘时不争连弘昼的待遇都不可能有,弘昼好歹是弘历的母亲养大的。根据谁争,谁就是雍正的敌人的原则。弘时的实际对手是雍正。

弘时必败。但此刻胤禩加入,帮助弘时。看似天平砝码加重了。然并卵,胤禩自己斗不过雍正,所谓帮助弘时,其实是害弘时早点去死。

看看八叔给弘时出的什么主意吧?杀掉弘历,到时候雍正不想立你,都没办法。真是一个好主意啊,当年李世民也是用的这个办法,最终成功的。

而胤禩的确不是个好参谋,他漏算了,雍正不是李渊,弘历也不是李建成。

《雍正王朝》里邬思道曾经对雍正说,“这世上最难参透的就是人心!”是啊,胤禩啊,你到底咋想的啊?


炒米视角


老八胤禩多精明,身为晚辈的弘时岂能玩得过他?



在《雍正王朝》中,胤禩最初拉弘时下水是在恩科泄题案之后。当时胤禩从张廷璐那里得知弘时才是泄题案的总后台,在张廷璐被处斩之后,他找到弘时,一方面他用张廷璐的供词威逼弘时,另一方面他转而将供词交给弘时,又对弘时循循善诱,让他去跟弘历争。

咱们来看看胤禩有多精明。

弘时起初不愿与弘历争,便借口认命,说弘历的位置是皇爷爷康熙钦定的,争不来,还说胤禩争了半辈子又得到了什么呢?

再看胤禩怎么说的呢?胤禩说,要是认命,你爹的皇位就应该是你二大爷胤礽的,但为什么皇位最后还是给了你皇阿玛?所以,你要跟弘历去争。

就因为这句话,弘时心动了,成了胤禩的一枚棋子。



随后,弘时参与了胤禩的逼宫行动,只因为胤禩许诺,如果逼宫成功,将推弘时为帝,自己做周公,从旁辅佐。

结果逼宫失败被抄家,弘时自作主张,将胤禩所有亲眷奴仆发配到云贵极边之地。胤禩死到临头,还要再怂恿弘时一次,让他跟弘历继续争下去。

胤禩的这次怂恿,其目的就是想报复雍正,让晚年的雍正看到骨肉相残,痛苦不已。

在胤禩的挑唆下,弘时竟然不惜铤而走险,刺杀弘历。面对儿子之间骨肉相残,为了弘历能够顺利继位,雍正只好忍痛杀掉了弘时,临近晚年竟遭丧子之痛。



所以,胤禩最后对雍正说:“我输了,可你并没有赢。”


达摩说


题主说的怂恿弘时,不如说是利用弘时造反,利用了弘时的夺嫡之心,对权力的欲望。

雍正五年的一次宗祠祭祀上。当时弘时在康熙的灵前,突然说道:“先帝在天之灵,愿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接着,他便力劝雍正释放被圈禁的皇叔们,甚至还说,如果皇爷爷康熙看到雍正这么残酷地迫害皇叔们,康熙在天之灵,一定不得安宁。雍正听后勃然大怒,一气之下,便将弘时革除宗藉,断绝父亲关系,并将他过继给他曾赞不绝口的胤禩。受到严厉惩罚的弘时,担心自己也会像皇叔们那样遭到雍正的打压,在极度忧虑和恐惧中,没能熬过23岁,便一命呜呼了。(参考史料:《清皇四室谱》《清史稿》)不要让电视剧混淆正史,但是《雍正王朝》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确实精彩绝伦。

《雍正王朝》剧中的弘时因科场舞弊案被八王爷抓住了小辫子。当时的弘时得不到雍正的支持,所以只能自己发展自己的实力。靠泄露考题收买人心,掌握话语权。

参加科举考试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官宦子弟,他们家族掌握着舆论权,帮这帮人作为回馈那些官僚,自然会在舆论上对弘时进行包装。舆论可以影响民意民意可以影响圣意,一旦自己良好的形象树立起来,被雍正那里也是可以加分儿的。

看不到希望的弘时,不惜触犯朝廷的法度,也要将考题泄露出去。在风险与利益之间。弘时做过权衡。弘时是雍正的儿子,也是皇位潜在的继位人,不到最后一刻自己都是有希望的争夺皇位,不仅需要取得雍正的好感,而且需要自己的党羽。拿到考题的这帮人,必然是成绩优越受到雍正的重用。也会对弘时感恩戴德,成为弘时的门人,将来为弘时所用。

八王爷就是看到了弘时有夺嫡的野心才没有将其揭发出去,拿张廷璐做替罪羊草草收场。八王党与雍正的较量输的不甘心,弘时只是被九龙夺嫡的余波利用。这里可看出八王爷的阴险,不管弘时的胜败雍正都得不到安宁。(欲望是最容易被别人利用的东西)


小贤历史解说


康熙晚年的夺嫡中,八皇子胤禩实力最强,在百官心中的支持度也是最高的。可是棋差一招,还是输给了老四胤禛。作为皇位的热门人选,老八胤禩自然是一万个不服气。即便雍正上台初期,对老八还算不错,让他做总理王大臣,可是老八还是要和雍正再斗一斗。


雍正即位后的第一场科举就发生舞弊案,老八通过主审官张廷璐发现舞弊案的背后主谋居然是雍正的三儿子弘时。既然自己已经无缘皇位,老八就盯上了弘时,还假惺惺的全力支持弘时和弘历(乾隆帝)好好争一下,并且为了让弘时放心,老八还把弘时在科举舞弊案中的罪证撕毁了。


在老八允禩的威逼利诱下,弘时露出了对权力的欲望,下定决心与四弟弘历争个高低,同时不知不觉中也站到了父亲雍正的对立面。弘时先是与八爷党集团合谋逼宫,失败后又企图杀害弘历。条条罪证、累累罪行都被雍正掌握,雍正不想弘历重蹈自己的覆辙,为了让弘历顺利即位,秘密处死了弘时。


面对这样的结果,显然老八的目的算是达到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八会怂恿弘时来造雍正的反。弘治造反失败被雍正杀了,看上去老八输了,其实是赢了,有哪个父亲愿意处死自己的儿子呢?不过造反毕竟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


第二,老八怂恿弘时造反,其实老八也看出了弘时这个人的德行不行,老八就是想利用下弘时而已。而且老八倡议的是“八王议政”,如果逼宫成功了,弘时即便当了皇帝,老八控制朝政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毕竟老八在朝中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第三,就是雍正推行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当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新政,造成了满清贵族和天下士人的集体不满。在这个机会下,八阿哥欲欲跃试,想一举推倒雍正,使自己上位。而老八又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他不想让别人说自己是靠谋反上台的,就想借同样有野心但是没实力的弘时上位,使得自己大权独揽。


而弘时之所以被老八利用,也是因为自己有野心,毕竟皇位的诱惑太大,谁也不想轻易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正好有老八相助,一拍即合。谁知上了贼船的弘时,至死也不知道被老八当了枪使。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雍正王朝》中八爷胤禩作为"九龙夺嫡"的种子选手,最后因不得康熙圣心而惜败,雍正继位后胤禩被封为总理王大臣,但是对夺嫡失败一直耿耿于怀的八爷多年来一直伺机而动想要推翻雍正,但最终还是在最接近成功的事件"八王议政"中败下阵来;而后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

小蕾说古今


八阿哥胤禩没有败给手握重兵的老十四,却败给了韬光养晦,成天念佛的四阿哥胤禛。机关算尽,却被老四半路劫了道。胤禩肯定是心有不甘的。自从雍正登基后,八阿哥表面顺从,内心却是耿耿于怀,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伺机反扑。


这段时间,他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棋子——弘时。

雍正继位后,爆发了科场舞弊案。主考官张廷璐被杀,而罪魁祸首就是弘时,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这个事被八阿哥知道了。弘时把柄被抓,外加与弘历相比,弘时受到太多不公平的待遇。弘时倒向了八阿哥胤禩,成为八阿哥胤禩反扑的工具。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胤禩之所以鼓捣弘时,一是因为弘时有把柄在自己手中,这样就容易控制了。第二,弘时的皇子身份,可以方便日后行事。第三,不管是弘历还是弘昼,都很聪明,懂得权谋机变,而弘时明显脑子不太好使。弘时小时候又和八叔亲近,将弘时作为棋子是最佳选择。



第一次鼓捣成功后,弘时成了八阿哥与雍正斗争的工具。在整顿旗务过程中,弘时和八阿哥勾结,几乎架空了雍正皇帝,但是最终兵败垂成。八阿哥大势已去,弘时奉命去抄家,八阿哥又开始鼓捣弘时。

“狠毒不及弘历”一句话让弘时开始兵行险招,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最后还是失败了,弘时最后不得善终。


八阿哥这时候鼓捣弘时无非是想鱼死网破,狗急跳墙的最后一招。因为他现在已经完全失败了,利用弘时,继续向弘历和雍正发难,这是八阿哥最后的反击。

都说弘时很聪明,我却觉得他既比不上弘昼,更比不上弘历。他只不过是八阿哥的棋子而已。弘时一生短暂,八阿哥胤禩却一直利用他。弘时小时候生病,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都来守夜,他们有如此善良吗。这不过是表现给康熙看罢了。弘时长大后,更成为八爷党的棋子,八阿哥为了自己才鼓捣弘时,不然你以为他是为了弘时着想吗?

(欢迎分享吐槽关注风雪梦不逝,往后余生,风雪是你,平淡是你。)


风雪梦不逝


《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禩怂恿雍正的儿子弘时造反其实是在彻底承认自己的失败之后的反戈一击,即便是自己不能当皇帝,也要让老四这个皇帝当的不顺心,即便是不能把老四拉下马,也要让老四雍正腻歪腻歪。

老八怂恿弘时造反,和弘历争夺皇位,是在雍正基本上坐稳了皇位,开始推行新政的时候。经过雍正的心腹李卫和田文镜的推动,“火耗归公”、“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官绅一体当差”等新政虽然还是没有全面铺开,但是已经初见成效,国库充盈,老百姓也能够安居乐业了。

如果,这个时候再不进行发动就没有机会了,但是经过了前面的失败,老八认识到之所以在夺嫡之争中功败垂成和后来屡次斗法失败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兵权。

因此,此次,如果想要将雍正从皇位上拉下来,就需要掌握兵权,因此他利用雍正整顿旗务,导致旗人不满的情况,精心炮制了恢复所谓的“八王议政”,将八旗的另外四位旗主请进关来,并且带兵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

而且还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因此再这个时候,为了获得这些人的支持,不能自己亲自赤膊上阵,只能是选择代理人。

所以这个时候,八爷没有的争夺皇位的想法,而改为推举代理人,自己退居幕后,就是宣告了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雍正皇帝有三个皇子,分别是弘时、弘历、弘昼。

弘历是康熙、雍正喜欢的皇子,人人都认定弘历将来会继承大统。所以支持弘历没有意义,弘历也不需要的八爷党的支持。

而弘昼聪慧过人,早早的就明白自己的身份,为了避免猜忌不惜闹出一些自损体面的荒唐事,根本没有争位之心。

只有支持弘时,才能够实现八爷的目的。而且退一万步讲即使弘时没有争位成功,也可以腻歪腻歪雍正,让他们卷入到父子、兄弟相杀的结果。

所以才会出现八爷怂恿弘时争位的情况发生。


逝去即历史


我的答案如下:

八爷在朝廷内党羽最多的,九爷和十爷对八爷更是唯命是从,十四爷和八爷也走的很近,然而和四爷关系一般(四爷和十四爷可是一母同胞),年羹尧和隆科多也是与八爷暧昧不清,可见八爷在众兄弟中是最有组织领导能力的。

太子被废之前四爷和十三爷属于太子党,论能力论地位四爷都比不了八爷,他最初就是太子的炮灰,接了不少难办的差事,得罪了满朝廷的官员,他继位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太子和郑春华的事,让康熙对太子很失望,之后在热河太子被陷害起兵造反,其实从这个时候太子就大势已去了,二废太子只是康熙的一个手段。

太子被废最有能力,最合适的继位人当然是八爷,从满朝文武的折子就能看出,八爷是势在必得。但是康熙竟然二次复立太子胤仁,此时的八爷就显现出了不甘心。

康熙下了生死两重诏,又软禁了老十三十年,才给雍正保住了十三弟,才让隆科多不起异心,没这两个人雍正就是得到穿位诏书,也坐不好这个皇帝。然而这一切都是康熙铺好的路。

雍正继位后,他依然要仰仗八爷,八爷心里不甘心,处处比雍正强,处处受打击。

老十四宁可去守皇陵,都不肯出山为重症效力和八爷有同样心理,但是八爷心里还有朝廷。

晚年的八爷已经想通了,自己再出来挣这个皇帝,就算成功了,也是人生败笔,事已致此。但是八爷就是不服气,他希望让弘时能够继位,来推倒雍正,此时的八爷,早已经看淡了功名利禄,只是不服雍正不服康熙,自己继位是满朝文武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论能力,论威望,都碾压雍正,为何要做他的臣子。


巴巴里阿影视


只说剧,不谈史。

还记得图理琛押解肖国兴回来后,康熙说的两句话吗?“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要说胤禩这货心眼是真的太坏了。他之所以忽悠弘时谋反,其实全是为了祸害雍正,给雍正添堵。当看到他给弘时情真意切的说,“八叔老了,不想争了”,我差点就给这老小子骗了。他是不想争了吗?真不想争的话,后来他捣鼓的“八王议政”又是为了嘛呢?真就是为了保弘时?听他扯淡吧!就凭弘时那点弯弯绕,他就是绕到天边也翻不出胤禩的五指山去,即便坐上了皇位,他也一准儿是胤禩手里的傀儡,弄不好还会被取而代之。

弘时这一辈子都没活明白,但是却给死明白了,死到临头才参透了他八叔的良苦用心。痛哭流涕,啪啪打脸,直呼“八叔,八叔,阿其那,阿其那”。因为啥叫他八叔阿其那呢?仅仅是因为雍正给他改名吗,当然不是了,是因为他八叔明知道他争不过弘历,还撺掇他去送死。他这是恨呢,既是恨胤禩用心险恶,也是恨自己醒悟太晚。

或许有人认为他并不太坏,而且有时候还是很顾全大局,他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不管将来我们哥几个谁当了家,这大清总还是我们的大清吧”。他说这话,那是他自以为还很有希望当皇帝的时候。再看看他那“八王议政”失败绝望后的所作所为,蛊惑弘时谋反,诱导他暗害弘历,促使雍正父子互相残杀,这难道不是在动摇大清的根基吗。

自己得不到的,宁肯毁掉,也不愿意被别人得到,这就是大清朝的“八贤王”胤禩,这也的确是他忽悠弘时谋反的真实原因。

个人看法,不足为据,如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把酒共东风


历史上没有这段人和事,只能用清朝秘史作回答:弘时与雍正的恩怨纠葛,原本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大家庭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到雍正君临天下,一统江山的时候,皇位,作为皇帝遗产的集中体现,其争夺手段相当诡谲,惨烈,影响也极其深远。雍正回想自己当年,从康熙晚年争储混战中厮杀出来,如今又祓储位之争的余波搞到焦头烂额,对此仍心有余悸的雍正,又怎么可以允许康熙,雍正之际的恶梦再次上演呢?雍正将弘时过继其八叔为子,也谈不到惩戒。让他出宫,仅表明雍正对他(留于宫廷)不放心。联系康熙六十一年弘历离开雍亲王府,被养育宫廷,联系雍正对八字的迷信,雍正以(过继)这种方式遗弘时出宫,恐怕主要考虑的是弘时的(为人)可能危及已密的皇储弘历的安全。其实,弘时的遭遇一方面因为卷入了雍正即位后手足相残的政治纠纷,他同情被父亲残酷迫害的诸叔伯,加以行为不慎,有所流露,最终浪成了父子绝情的伦常巨变。另一方面他又是弘历皇储地位的最大威胁。雍正从自身痛楚的经验中总结出,与其兄弟骨肉相残,不如自己在世时痛下决心,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但是弘时在彻底绝望厉铤而走险,并坚决地加入雍正政敌的强大营垒之中,三年以后这恐怕是令雍正愤怒且忧惧的事了。从雍正的个性而言,雍正绝不会因顾念父子亲情而手软!!他必定会出以非常之手段,(坚决维护弘历的皇储地位)。所以他费尽周折,先将弘时逐出宫中,继而挑带削籍,不承认他是爱新觉罗子孙,最终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使弘时永远退出了逐鹿问鼎的政治舞台。………雍正对弘时的无情,但是雍正对康熙临终托付弘历为继承人有情,也正是对自己密立为皇太子的弘历有情,这样说法是否正确?弘时之死,意味着弘历从幼岁的浮灾中彻底地解脱出来了。弘时之死弘历这一年他十七岁。他父亲给他面前展开的是一条通向最高权力的光明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