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皇帝是怎樣即位的?

用戶3708573253




關於大清雍正皇帝的繼位問題,在民間曾經炒的沸沸揚揚,歷史好像也沒有明確定論。於是關於雍正皇帝的繼位,好像就成了一個歷史謎團。其實,雍正皇帝繼位問題並沒有那麼複雜,原因如下:

首先按照中國古代的歷史遺留下來的規矩,皇帝的第一個兒子一般都會立為儲君。長子夭折或者無能即立次子,以此類推。康熙皇帝首先立的儲君不是長子,而是次子。而次子心術不正,幾經廢黜,不能再當儲君。而長子又因特殊原因不得康熙喜愛不陪當做儲君。三子喜歡舞文弄墨,閒散慣了不願意做儲君。那麼,就該四子胤禛為儲君了!

其次,胤禛在諸王子中最為國事操心,能想康熙之想,深得康熙皇帝認可。另外在諸王子中威信也比較高。重要的是做了康熙皇帝在晚年想做而不能做的許多事,這在康熙皇帝心中的位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康熙皇帝賞識。胤禛成為雍正皇帝也就順其自然了。

其三,雍正的兒子弘曆聰明伶俐,總是能討康熙皇帝的歡心。並且經書子集樣樣精通,騎馬射箭無所不能。深得康熙皇帝喜愛。在康熙心目中孫子弘曆的能力勝過諸位皇子,早有有心立為儲君。只是不得已罷了。因此,為雍正繼位也拉了不少“選票”。

有上述三個原因,雍正繼位理所當然。至於後人說的一些事情,毫無根據。比如篡改詔書一說,就漏洞百出。大清朝的聖旨或詔書,都是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即使改了漢子,那麼滿文也難改動。況且那個時期沒有簡化字,繁體字也是很難改動的。

縱觀以上各種分析,雍正皇帝的繼位,沒有什麼蹊蹺之事。應該是康熙皇帝傳位與他,並不是民間所說竊取而來。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虛掩醜陋


大家都知道康熙是病死的,雍正是名正言順當上皇帝的。

雖然各種野史上也是眾說紛紜,列舉出了不少的例證來證實自己的說法,但是最多的都是再說雍正是弒君篡位,用毒將康熙給毒死了然後更改了傳位詔書,在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雍正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甚至還有隆科多篡改遺詔,年羹堯篡改遺詔等等的說法,這些都是他的對手和不服他的大臣搞的鬼,都是為了汙衊和抹黑他而做的

但他們為啥要抹黑和汙衊他呢,,說白了還是雍正的法令危害了統治階層的既得利益。

據《清史稿》記載:康熙的病因是“偶感風寒”康熙死卒於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十月二十:康熙到南苑打獵,身體還行,十一月初七:派皇四子胤禛帶他去天台祭天,十一月十三,病情突然惡化,立即召見7位皇子和隆科多到病榻前宣佈傳位諭旨:“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7天后,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就是雍親王得位正的意思。 康熙傳位雍正的理由:1:雍正長時間得到康熙的信任,他的能力也是不錯的,黃河發大水期間,是他和十三爺,到江南募捐,才度過了難關,而且他表現出來的都是為了他們的國家,都是做一些有利於大清的事,這一點是康熙主要的條件,2:康熙看重雍正的四兒子的弘曆(未來的乾隆),有未來讓弘曆繼承皇位的意思,故而傳位給其父雍正

康熙的聖旨大家都見過吧

大清各類官方文書都是有著嚴格的規範和要求的,最基礎的一點就是,像傳位詔書此類的重大文書是需要由滿蒙漢三種語言來書寫的,所以說像前文說的,漢字可以把“十”改成“於”,但是滿蒙文字絕對是無法修改的,再者就特殊的格式,我們就清史中的康熙遺詔中摘出一段大家看看“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品德珍貴,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位,繼天子位”。


在奮鬥中孤獨


從雍正繼位後對八九十三位兄弟的打壓,對十四弟這個同母兄弟的懲戒,對一些有著不同聲音的大臣的迫害,可見,雍正的確有篡位之嫌疑。


另外,康熙晚年也對雍正反覆無常,不善於控制情緒進行過批評,雍正也據此向康熙做過檢討。



竊以為,康熙還是鍾情於自己的十四皇子允禵的,康熙曾經提出,人過了四十歲皆有暮氣,在康熙晚年,參加爭儲的幾位阿哥的前幾位都已經過四奔五,被康熙嫌棄。畢竟人家兒子多,優秀的也多,所以挑來選去就只有自己親自帶在身邊親手調教的允禵最合上意。



於是封王,拜將,遠征西北,為老十四積攢政治資本。誰想到兒子西征還未歸來,自己就一命歸天。而至於為何傳位給雍親王,康熙是否正常死亡,遺詔真假,就有待歷史進一步考證了。

雍正是雍正,正不正經我就不知道了


踏歌看歷史


應該說雍正是正常繼位的,而不是野史傳說中的篡改詔書非法繼位。理由如下:


1.根據史書記載,雍正繼位前康熙對其多有考察,經常就一些國事政事徵求他的意見或直接派他去辦理,雍正基本上能做到奏對得體,辦事幹練,康熙對他的才幹應該是滿意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貝勒封為和碩雍親王就是對他一種褒獎和高度肯定,畢竟皇子中封親王的概率很低。

2.雍正在康熙晚年所謂“九王奪嫡”中運用“不爭是爭”的理念,低調行事,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表現的相對超然,處於不顯山不露水的狀態,深得康熙認可。

3.兒子弘曆的有力助選。康熙六十年(1721年),據說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見而驚愛,令養育宮中,親授書課。弘曆得到康熙帝的寵愛,使雍正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或者說這是促使康熙敲定繼承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4.最後一點,關於坊間傳說的雍正把詔書中“傳位十四阿哥”改為“傳位於四阿哥”即“矯詔奪嫡”,筆者認為這件事沒有技術操作的可能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根據規定,詔書是用滿漢兩種文字同時書寫,個別漢字好改,滿文怎麼改?再有,那時也沒有推行簡化字,漢字的“於”應該寫成“於”,更沒法改了。


淮上秋陽


康熙一輩子生了三十五個兒子早亡的不少後來的皇子有二十四個,他要立太子就要從這二十四個裡面選,胤礽是皇后生的就立他。可胤礽不爭氣被廢二次淘汰出局,太子之位就空著了,其他皇子可樂壞了除了胤礽是皇后所生,其餘都是妃子所生,條件都一樣,選太子就有機會了,於是大夥都行動起來,這裡我們就說幾個入圍的選手,老八胤禩人緣好很多大臣都推舉老八,可老八因為老鷹事件捱了他爹的悶棍,自己也知道當太子沒希望了,就不再出頭,大臣們心裡急啊,都勸康熙早立太子定大局。



可康熙就是不吐口只是說同志們你們稍安勿躁到時候朕一定給你們選個好主子,他也不說選誰,群臣就開始揣摩聖意。排除法胤礽廢了、胤禩又不成,那就數胤禵了,老十四胤禵敢作敢當,大臣們喜歡,偏巧那一年葛爾丹侄子派人進西藏鬧事,引發動亂,朝廷決定派大軍鎮壓,康熙點名叫胤禵當撫遠大將軍,掛帥出征,支持的人甭提多高興了說這是當太子的兆頭,胤禵到了青海打了勝仗,康熙讓他回京報告,大臣們都想立大功了,皇上一定是宣佈立他為太子。

可沒想到康熙聽了報告誇了幾句又讓胤禵回青海去了,就沒提立太子的事。大臣們懵逼了,聖意難測啊,好些人私下討論說“不立十四阿哥,聖上心裡到底想的是誰啊?其實康熙心裡對胤礽的懦弱,對胤禩的為私利而不顧大局很失望,康熙知道國家從根上就爛了,需要一個堅剛不可奪其志的繼位人,八阿哥寧可看著國家爛掉,也不得罪人的小聰明,讓康熙如何敢把這重擔給他,他需要一個真正為國家著想的人。康熙六十一年冬,(公元1722年)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逝,終年六十九歲,隆科多宣佈遺詔,四子胤禛即位接班。

腫麼會是他吶其實康熙最後幾年重用的就是胤禛,胤禛會察言觀色,凡是父皇不愛聽的話,他從不當面說,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別的皇子都樂的看笑話,胤禛上書說“二哥雖然有錯,可太子也當了幾十年了,希望父皇對他的待遇好一點,康熙本來就有些不忍心,看了胤禛的信,直誇胤禛有情有義。讓胤禛多管事,還封了親王,臨S前的幾年,像祭天祭祖這些大事,都叫胤禛替他去,胤禛低調主意多,他把當太子的心思隱藏的很深,辦差務實從大局出發心為國家,他用年羹堯牽制西北的胤禵,他用隆科多穩定京中局勢。

這些做的讓康熙帝都沒看出來真所謂大謀無形悄無聲息的就贏了這盤棋!雍正年間民間傳出流言,說雍正帝皇位是靠謀父、殺兄、屠弟才當上皇帝的,還說他貪財、好色,誅忠等各種黑,有個噴子的帶頭大哥叫曾靜還寫了篇文章叫《知新錄》把雍正著實罵了一頓,又派他的學生去策反嶽鍾琪,嶽鍾琪直接抓人報告朝廷,曾靜和學生認罪寫悔過書,雍正帝編了一本書叫《大義覺迷錄》雍正帝在這本書裡,把自己怎樣當皇帝,怎麼盡孝、怎麼對待兄弟都詳細的說明。

說胤禟胤禩的死是他們自找的自己已經仁至義盡,為國家社稷穩固不能不決斷,還說自己多麼勤政一天批奏章都要寫一萬多字,哪有時間去貪財好淫,對曾靜和他的學生他也格外開恩,不但沒殺,還叫他們以大師的身份全國演講,承認錯誤歌頌當今天子開明英明。這本《大義覺迷錄》全國發行大小官員人手一冊全國學校學生必讀。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寬大,雍正帝還說“將來我的後代不要因為有人噴我加罪他們!真搞不懂自打有皇帝以來,像雍正這樣使勁為自己辯護的還真少有!可雍正說的話也沒保住曾靜。

他兒子乾隆一上臺就沒二話你噴我爹砍史學界對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爭論了幾百年也沒定論,我個人認為雍正是合法繼承人。近代日本學者、清史研究專家稻葉君山說:“帝承康熙疏節闊目之後,稍加清理,遂創定清朝財政之基礎。至日後盛運期之財政,實帝之所賜也。譬如農事,康熙為之開墾,雍正為之種植,而乾隆得以收穫也。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將雍正帝稱為“希世仁君。


365小強讀歷史


雍正是奉詔繼位!

理由如下:

一、改詔書不可能,什麼傳位十四阿哥,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不可能,也不可行。那時繁體字,簡體的於還不存在,於寫法為於,你改改試試。同時皇帝詔書都是滿文、漢文並行,你改得了漢文,卻改不了滿文。

二、雍正繼位為最佳人選。當時康熙的幾個大阿哥不著調,今天廢,明天立,還被關進宗人府吃牢飯。被康熙玩的得了神經病,基本上廢了。剩下最有可能繼位的有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八阿哥稱八賢王,平時沽名釣譽、附庸風雅,為繼位到處收買人心,屬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人志大才疏,其所作所為康熙看在眼裡,恨在心上。老十四善打仗,但年輕,缺乏歷練。還有雍正的兒子弘曆(後來的乾隆)是康熙的好皇太孫,也是康熙選擇雍正的原因之一,一句話,雍正最合適。

三、事實證明康熙的決擇正確。雍正繼位後,反對腐敗,根治吏治,剷除權貴,很一番作為,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雍正不是完人,性格殘忍,下手狠,得罪了皇室,得罪了權貴,有很多人故意抹黑他。


書華36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不久皇太子胤禛即位就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自從雍正皇帝即位開始有關他篡位的傳聞就不脛而走,說胤禛將康熙皇帝即位遺詔中的“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才得以登上皇位繼承大統,對於胤禛篡位的過程民間是各有各的說法,有人說幫助雍正登基的是步軍統領隆科多,康熙帝去世之後隆科多緊急從正大光明匾後面取出遺詔,篡改並假傳了詔書,那真相到底是什莫?

康熙在位時期皇子爭奪儲君之位的鬥爭十分的激烈殘酷,康熙帝在22歲時就立了皇二子胤礽為皇太子,胤礽長大之後揮霍無度驕橫跋扈,並在宮裡拉幫結派嚴重威脅到康熙皇帝的權威,在康熙四十一年時康熙帝就把胤礽的太子之位廢除了,康熙帝廢太子的行為更是加劇了皇子們爭奪儲君之位的鬥爭,為了平息愈演愈烈的儲君之爭康熙帝又復立胤礽為皇太子,但是胤礽不但不痛改前非反而變本加厲的結黨營私讓康熙皇帝深惡痛絕,就再次把胤礽廢了,並準備在皇三子,皇四子和皇十四子中選定帝位繼承人。

皇四子胤禛親歷了儲君之爭深知皇權交替關係到國家的穩定,雍正皇帝登基以後經過深思熟慮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在當朝皇帝在位時不公開皇太子的人選,而是提前把後世之君的人選提前寫好並密封與匣子之中,一份由皇帝親自保管,一份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面,等到皇帝駕崩由御前大臣和軍機處共同開啟匣子,這一立儲的制度成為皇家家法,自雍正以後再也沒有發生過皇子爭奪儲君之位的鬥爭,所以說隆科多從正大光明匾後面取出詔書的行為顯然不符合歷史史實,

還有就是隆科多篡改遺詔的說法更是站不住腳,康熙帝詔書中的”於"字是用繁體字“於”書寫的,而且清朝慣例詔書中同時還有滿文和蒙文,想要把“十”改成“於”是不可能的事。關於康熙帝的遺詔是這樣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所以有關雍正皇帝篡改詔書繼承帝位的說法是不成立的,縱觀清朝有關史料記載雍正皇帝事正常合法的繼承大統的,至於有人堅持說雍正皇帝是篡改遺詔登基的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微風書房


雍正是如何奪得帝位的,要想寫好了,真是要好長的篇幅呀,在這裡簡單說幾句吧,等我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的寫一篇上萬字的《雍正是怎麼繼位》的文章。

胤禛是如何在慘烈的奪嫡之中最後成為最終得勝利者,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孝順。雍正特別孝順,無論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事實上雍正做到了其他大多皇子沒做到的對乃父的貼心關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康熙病重一場,悲痛欲絕的康熙幾乎放棄治療,是允祉和胤禛冒死力諫請求治療,康熙感動了才接受治療,也正是胤禛塌前伺候七個月後,康熙才得以痊癒。在眾位奪嫡皇子明爭暗鬥,爾虞我詐之時,胤禛經常邀請康熙來到自己的園林觀花賞鳥,享受天倫之樂,這讓本就被皇子們拉幫結派大搞黨爭弄的心力憔悴的康熙,得到了一點安慰,也確實康熙只有到胤禛的府邸,看著花鳥、逗著弘曆才有點普通人家老人的趕腳,所以這無疑在康熙的心目中是給胤禛加分了。

第二,團結兄弟。你看到這句話肯定震驚了,是的沒有錯,實際上胤禛的奪嫡開始於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太子被廢,這讓諸位須懸,這讓有資格,有條件的皇子都感覺到自己有機會了,胤禛也不例外,但是胤禛韜光養晦,不漏聲色,一方面他揣摩聖意,覺得康熙對允礽只是一時氣憤,並不想真心打壓,當康熙讓推舉太子的時候,胤禛像康熙諫言復立太子,這讓康熙很滿意,另一方面對允禩一黨若即若離,有一個事,當時負責看守胤礽的有大阿哥、胤禛、允禟,因為康熙親自撰寫的太子罪狀,讓太子時不時地風言風語,康熙說以後太子的話不要回揍了,但是太子說父皇說我所有的罪我都承認,唯獨說我謀反我不承認,請大阿哥代為陳揍,當時大阿哥以有旨意為由不轉揍,但是允禟說廢太子得話一定要轉揍父皇,胤禛也附議轉揍,最後大阿哥不得不陳揍康熙,康熙聽後把胤礽的枷鎖去掉了,這在當時幾乎讓允禟覺得胤禛是心向允禩一黨。這樣左右逢源,在奪嫡早期不顯山不漏水既討得康熙的歡心,又維繫眾兄弟的感情,讓康熙覺得胤禛心思不在儲位不結黨營私,讓兄弟們覺得此人不向往儲位從中和稀泥。

第三,秘密建黨。暗中培養自己得嫡系,以便於安插到各地要職,為自己聯絡各地官員和為自己奪嫡鋪路。比如川陝總督年羹堯、湖廣提督魏經國、四川布政使戴鐸(這個位置很重要僅次於年羹堯,能控制西北軍餉)、步兵統領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等。雖然胤禛表面上學佛理佛,背地裡培養嫡系,結黨營私以備不時之需,事實上最後能順利繼位,這些心腹嫡系做出了不可磨滅得貢獻。
以上是我對雍正繼位的幾點粗淺認識,實際上關於為啥能繼位還有很多要寫的,雍正成功不光是自己採用了得當的爭儲策略,同時競爭對手的戰略失誤也間接的助攻了雍正登基,還是那句話,等有時間坐下來好好寫寫。


巴顏鵠09


您好,我來回答一下。

雍正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關於雍正這位皇帝不論是從哪方面來說一直都是清朝的疑案之一,尤其是雍正的繼位疑案和雍正的死因疑案。

雍正他是個明君而非仁君,明君指的是治理國家能力很強,但在某個地方也犯下了嚴重錯誤,但總的來說是七三開的,即成績七分,過錯三分。

下面是野史對雍正登基的懷疑:

康熙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雍正繼位後,將允禵調回北京關押起來,太后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柱而死。

  其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康熙病重時發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允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皇子胤禎。

  其三、“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其四、“雍正投毒說”:康熙病重時,胤禎進了一碗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其五、“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雍正的繼位存在很多疑點,可能出於矯詔篡立。這樣說並不是要抹煞他的歷史功績,應該說封建統治者骨肉相殘是經常發生的。


既生瑜何生亮ii


先看一下正史: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聖祖在申昜春園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聖祖大漸,召於 齋宮,宣詔嗣位。聖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為雍正元年。《清史稿 世宗本紀》

說康熙在暢春園身體不舒服,讓雍正替他祭天,到甲午日,康熙病的不能動彈了,把眾人叫到齋宮,宣讀繼位詔書,然後聖祖崩了,胤禛上位。

就這麼簡單,沒毛病,父親死了,兒子接班天經地義。那麼雍正正常接班怎麼有這麼多非議呢?當然與九王奪嫡這段歷史有關了。事件就不描述了,從正而八經的考證,到胡謅八扯的演繹大家聽的耳朵也長繭了。

雍正一朝制度之嚴苛,辱及斯文,天下唯有讀書人得罪不得,只要得罪了讀書人的皇帝都沒有好名聲。秦始皇,明永樂等就是例子。

與雍正搞政治鬥爭的失敗者和被觸及利益的士族階層聯合起來,雍正各種得位不正言論大肆散播,殺父纂位說,修改遺詔說開始氾濫。皇帝可以殺人,卻是堵不住悠悠眾口,天下人人都有好奇心,雍正要是正常接班,四平八穩,那嚼起舌根來多沒意思,有猛料爆,喝酒聊天才有興致。

儘管雍正發佈《大義覺迷錄》闢謠,沒人看。一本正經講道理,誰愛聽。小道消息,花邊新聞才有生命力。

不管雍正得位正不正,有一點是肯定的,歷史是由勝利者撰寫,他說黑的是白的,那就是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