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皇帝是怎样即位的?

用户3708573253




关于大清雍正皇帝的继位问题,在民间曾经炒的沸沸扬扬,历史好像也没有明确定论。于是关于雍正皇帝的继位,好像就成了一个历史谜团。其实,雍正皇帝继位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原因如下:

首先按照中国古代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规矩,皇帝的第一个儿子一般都会立为储君。长子夭折或者无能即立次子,以此类推。康熙皇帝首先立的储君不是长子,而是次子。而次子心术不正,几经废黜,不能再当储君。而长子又因特殊原因不得康熙喜爱不陪当做储君。三子喜欢舞文弄墨,闲散惯了不愿意做储君。那么,就该四子胤禛为储君了!

其次,胤禛在诸王子中最为国事操心,能想康熙之想,深得康熙皇帝认可。另外在诸王子中威信也比较高。重要的是做了康熙皇帝在晚年想做而不能做的许多事,这在康熙皇帝心中的位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深受康熙皇帝赏识。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也就顺其自然了。

其三,雍正的儿子弘历聪明伶俐,总是能讨康熙皇帝的欢心。并且经书子集样样精通,骑马射箭无所不能。深得康熙皇帝喜爱。在康熙心目中孙子弘历的能力胜过诸位皇子,早有有心立为储君。只是不得已罢了。因此,为雍正继位也拉了不少“选票”。

有上述三个原因,雍正继位理所当然。至于后人说的一些事情,毫无根据。比如篡改诏书一说,就漏洞百出。大清朝的圣旨或诏书,都是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即使改了汉子,那么满文也难改动。况且那个时期没有简化字,繁体字也是很难改动的。

纵观以上各种分析,雍正皇帝的继位,没有什么蹊跷之事。应该是康熙皇帝传位与他,并不是民间所说窃取而来。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虚掩丑陋


大家都知道康熙是病死的,雍正是名正言顺当上皇帝的。

虽然各种野史上也是众说纷纭,列举出了不少的例证来证实自己的说法,但是最多的都是再说雍正是弑君篡位,用毒将康熙给毒死了然后更改了传位诏书,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雍正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甚至还有隆科多篡改遗诏,年羹尧篡改遗诏等等的说法,这些都是他的对手和不服他的大臣搞的鬼,都是为了污蔑和抹黑他而做的

但他们为啥要抹黑和污蔑他呢,,说白了还是雍正的法令危害了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的病因是“偶感风寒”康熙死卒于康熙61年11月13日(1722年12月20日)十月二十:康熙到南苑打猎,身体还行,十一月初七:派皇四子胤禛带他去天台祭天,十一月十三,病情突然恶化,立即召见7位皇子和隆科多到病榻前宣布传位谕旨:“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7天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雍正,就是雍亲王得位正的意思。 康熙传位雍正的理由:1:雍正长时间得到康熙的信任,他的能力也是不错的,黄河发大水期间,是他和十三爷,到江南募捐,才度过了难关,而且他表现出来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国家,都是做一些有利于大清的事,这一点是康熙主要的条件,2:康熙看重雍正的四儿子的弘历(未来的乾隆),有未来让弘历继承皇位的意思,故而传位给其父雍正

康熙的圣旨大家都见过吧

大清各类官方文书都是有着严格的规范和要求的,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像传位诏书此类的重大文书是需要由满蒙汉三种语言来书写的,所以说像前文说的,汉字可以把“十”改成“于”,但是满蒙文字绝对是无法修改的,再者就特殊的格式,我们就清史中的康熙遗诏中摘出一段大家看看“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品德珍贵,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位,继天子位”。


在奋斗中孤独


从雍正继位后对八九十三位兄弟的打压,对十四弟这个同母兄弟的惩戒,对一些有着不同声音的大臣的迫害,可见,雍正的确有篡位之嫌疑。


另外,康熙晚年也对雍正反复无常,不善于控制情绪进行过批评,雍正也据此向康熙做过检讨。



窃以为,康熙还是钟情于自己的十四皇子允禵的,康熙曾经提出,人过了四十岁皆有暮气,在康熙晚年,参加争储的几位阿哥的前几位都已经过四奔五,被康熙嫌弃。毕竟人家儿子多,优秀的也多,所以挑来选去就只有自己亲自带在身边亲手调教的允禵最合上意。



于是封王,拜将,远征西北,为老十四积攒政治资本。谁想到儿子西征还未归来,自己就一命归天。而至于为何传位给雍亲王,康熙是否正常死亡,遗诏真假,就有待历史进一步考证了。

雍正是雍正,正不正经我就不知道了


踏歌看历史


应该说雍正是正常继位的,而不是野史传说中的篡改诏书非法继位。理由如下:


1.根据史书记载,雍正继位前康熙对其多有考察,经常就一些国事政事征求他的意见或直接派他去办理,雍正基本上能做到奏对得体,办事干练,康熙对他的才干应该是满意的。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由贝勒封为和硕雍亲王就是对他一种褒奖和高度肯定,毕竟皇子中封亲王的概率很低。

2.雍正在康熙晚年所谓“九王夺嫡”中运用“不争是争”的理念,低调行事,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表现的相对超然,处于不显山不露水的状态,深得康熙认可。

3.儿子弘历的有力助选。康熙六十年(1721年),据说康熙帝在雍亲王府第一次见到了孙子弘历,见而惊爱,令养育宫中,亲授书课。弘历得到康熙帝的宠爱,使雍正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或者说这是促使康熙敲定继承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4.最后一点,关于坊间传说的雍正把诏书中“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即“矫诏夺嫡”,笔者认为这件事没有技术操作的可能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根据规定,诏书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同时书写,个别汉字好改,满文怎么改?再有,那时也没有推行简化字,汉字的“于”应该写成“於”,更没法改了。


淮上秋阳


康熙一辈子生了三十五个儿子早亡的不少后来的皇子有二十四个,他要立太子就要从这二十四个里面选,胤礽是皇后生的就立他。可胤礽不争气被废二次淘汰出局,太子之位就空着了,其他皇子可乐坏了除了胤礽是皇后所生,其余都是妃子所生,条件都一样,选太子就有机会了,于是大伙都行动起来,这里我们就说几个入围的选手,老八胤禩人缘好很多大臣都推举老八,可老八因为老鹰事件挨了他爹的闷棍,自己也知道当太子没希望了,就不再出头,大臣们心里急啊,都劝康熙早立太子定大局。



可康熙就是不吐口只是说同志们你们稍安勿躁到时候朕一定给你们选个好主子,他也不说选谁,群臣就开始揣摩圣意。排除法胤礽废了、胤禩又不成,那就数胤禵了,老十四胤禵敢作敢当,大臣们喜欢,偏巧那一年葛尔丹侄子派人进西藏闹事,引发动乱,朝廷决定派大军镇压,康熙点名叫胤禵当抚远大将军,挂帅出征,支持的人甭提多高兴了说这是当太子的兆头,胤禵到了青海打了胜仗,康熙让他回京报告,大臣们都想立大功了,皇上一定是宣布立他为太子。

可没想到康熙听了报告夸了几句又让胤禵回青海去了,就没提立太子的事。大臣们懵逼了,圣意难测啊,好些人私下讨论说“不立十四阿哥,圣上心里到底想的是谁啊?其实康熙心里对胤礽的懦弱,对胤禩的为私利而不顾大局很失望,康熙知道国家从根上就烂了,需要一个坚刚不可夺其志的继位人,八阿哥宁可看着国家烂掉,也不得罪人的小聪明,让康熙如何敢把这重担给他,他需要一个真正为国家着想的人。康熙六十一年冬,(公元1722年)在位六十一年的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病逝,终年六十九岁,隆科多宣布遗诏,四子胤禛即位接班。

肿么会是他呐其实康熙最后几年重用的就是胤禛,胤禛会察言观色,凡是父皇不爱听的话,他从不当面说,胤礽第一次被废的时候,别的皇子都乐的看笑话,胤禛上书说“二哥虽然有错,可太子也当了几十年了,希望父皇对他的待遇好一点,康熙本来就有些不忍心,看了胤禛的信,直夸胤禛有情有义。让胤禛多管事,还封了亲王,临S前的几年,像祭天祭祖这些大事,都叫胤禛替他去,胤禛低调主意多,他把当太子的心思隐藏的很深,办差务实从大局出发心为国家,他用年羹尧牵制西北的胤禵,他用隆科多稳定京中局势。

这些做的让康熙帝都没看出来真所谓大谋无形悄无声息的就赢了这盘棋!雍正年间民间传出流言,说雍正帝皇位是靠谋父、杀兄、屠弟才当上皇帝的,还说他贪财、好色,诛忠等各种黑,有个喷子的带头大哥叫曾静还写了篇文章叫《知新录》把雍正着实骂了一顿,又派他的学生去策反岳钟琪,岳钟琪直接抓人报告朝廷,曾静和学生认罪写悔过书,雍正帝编了一本书叫《大义觉迷录》雍正帝在这本书里,把自己怎样当皇帝,怎么尽孝、怎么对待兄弟都详细的说明。

说胤禟胤禩的死是他们自找的自己已经仁至义尽,为国家社稷稳固不能不决断,还说自己多么勤政一天批奏章都要写一万多字,哪有时间去贪财好淫,对曾静和他的学生他也格外开恩,不但没杀,还叫他们以大师的身份全国演讲,承认错误歌颂当今天子开明英明。这本《大义觉迷录》全国发行大小官员人手一册全国学校学生必读。为了表示自己的仁慈宽大,雍正帝还说“将来我的后代不要因为有人喷我加罪他们!真搞不懂自打有皇帝以来,像雍正这样使劲为自己辩护的还真少有!可雍正说的话也没保住曾静。

他儿子乾隆一上台就没二话你喷我爹砍史学界对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争论了几百年也没定论,我个人认为雍正是合法继承人。近代日本学者、清史研究专家稻叶君山说:“帝承康熙疏节阔目之后,稍加清理,遂创定清朝财政之基础。至日后盛运期之财政,实帝之所赐也。譬如农事,康熙为之开垦,雍正为之种植,而乾隆得以收获也。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将雍正帝称为“希世仁君。


365小强读历史


雍正是奉诏继位!

理由如下:

一、改诏书不可能,什么传位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不可能,也不可行。那时繁体字,简体的于还不存在,于写法为於,你改改试试。同时皇帝诏书都是满文、汉文并行,你改得了汉文,却改不了满文。

二、雍正继位为最佳人选。当时康熙的几个大阿哥不着调,今天废,明天立,还被关进宗人府吃牢饭。被康熙玩的得了神经病,基本上废了。剩下最有可能继位的有四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八阿哥称八贤王,平时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为继位到处收买人心,属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此人志大才疏,其所作所为康熙看在眼里,恨在心上。老十四善打仗,但年轻,缺乏历练。还有雍正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是康熙的好皇太孙,也是康熙选择雍正的原因之一,一句话,雍正最合适。

三、事实证明康熙的决择正确。雍正继位后,反对腐败,根治吏治,铲除权贵,很一番作为,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雍正不是完人,性格残忍,下手狠,得罪了皇室,得罪了权贵,有很多人故意抹黑他。


书华36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不久皇太子胤禛即位就是清世宗雍正皇帝,自从雍正皇帝即位开始有关他篡位的传闻就不胫而走,说胤禛将康熙皇帝即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才得以登上皇位继承大统,对于胤禛篡位的过程民间是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帮助雍正登基的是步军统领隆科多,康熙帝去世之后隆科多紧急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遗诏,篡改并假传了诏书,那真相到底是什莫?

康熙在位时期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斗争十分的激烈残酷,康熙帝在22岁时就立了皇二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礽长大之后挥霍无度骄横跋扈,并在宫里拉帮结派严重威胁到康熙皇帝的权威,在康熙四十一年时康熙帝就把胤礽的太子之位废除了,康熙帝废太子的行为更是加剧了皇子们争夺储君之位的斗争,为了平息愈演愈烈的储君之争康熙帝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但是胤礽不但不痛改前非反而变本加厉的结党营私让康熙皇帝深恶痛绝,就再次把胤礽废了,并准备在皇三子,皇四子和皇十四子中选定帝位继承人。

皇四子胤禛亲历了储君之争深知皇权交替关系到国家的稳定,雍正皇帝登基以后经过深思熟虑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在当朝皇帝在位时不公开皇太子的人选,而是提前把后世之君的人选提前写好并密封与匣子之中,一份由皇帝亲自保管,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等到皇帝驾崩由御前大臣和军机处共同开启匣子,这一立储的制度成为皇家家法,自雍正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皇子争夺储君之位的斗争,所以说隆科多从正大光明匾后面取出诏书的行为显然不符合历史史实,

还有就是隆科多篡改遗诏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康熙帝诏书中的”于"字是用繁体字“於”书写的,而且清朝惯例诏书中同时还有满文和蒙文,想要把“十”改成“于”是不可能的事。关于康熙帝的遗诏是这样写的:“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所以有关雍正皇帝篡改诏书继承帝位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纵观清朝有关史料记载雍正皇帝事正常合法的继承大统的,至于有人坚持说雍正皇帝是篡改遗诏登基的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微风书房


雍正是如何夺得帝位的,要想写好了,真是要好长的篇幅呀,在这里简单说几句吧,等我有时间坐下来,好好的写一篇上万字的《雍正是怎么继位》的文章。

胤禛是如何在惨烈的夺嫡之中最后成为最终得胜利者,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第一,孝顺。雍正特别孝顺,无论是真孝顺还是假孝顺,事实上雍正做到了其他大多皇子没做到的对乃父的贴心关注。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康熙病重一场,悲痛欲绝的康熙几乎放弃治疗,是允祉和胤禛冒死力谏请求治疗,康熙感动了才接受治疗,也正是胤禛塌前伺候七个月后,康熙才得以痊愈。在众位夺嫡皇子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之时,胤禛经常邀请康熙来到自己的园林观花赏鸟,享受天伦之乐,这让本就被皇子们拉帮结派大搞党争弄的心力憔悴的康熙,得到了一点安慰,也确实康熙只有到胤禛的府邸,看着花鸟、逗着弘历才有点普通人家老人的赶脚,所以这无疑在康熙的心目中是给胤禛加分了。

第二,团结兄弟。你看到这句话肯定震惊了,是的没有错,实际上胤禛的夺嫡开始于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太子被废,这让诸位须悬,这让有资格,有条件的皇子都感觉到自己有机会了,胤禛也不例外,但是胤禛韬光养晦,不漏声色,一方面他揣摩圣意,觉得康熙对允礽只是一时气愤,并不想真心打压,当康熙让推举太子的时候,胤禛像康熙谏言复立太子,这让康熙很满意,另一方面对允禩一党若即若离,有一个事,当时负责看守胤礽的有大阿哥、胤禛、允禟,因为康熙亲自撰写的太子罪状,让太子时不时地风言风语,康熙说以后太子的话不要回揍了,但是太子说父皇说我所有的罪我都承认,唯独说我谋反我不承认,请大阿哥代为陈揍,当时大阿哥以有旨意为由不转揍,但是允禟说废太子得话一定要转揍父皇,胤禛也附议转揍,最后大阿哥不得不陈揍康熙,康熙听后把胤礽的枷锁去掉了,这在当时几乎让允禟觉得胤禛是心向允禩一党。这样左右逢源,在夺嫡早期不显山不漏水既讨得康熙的欢心,又维系众兄弟的感情,让康熙觉得胤禛心思不在储位不结党营私,让兄弟们觉得此人不向往储位从中和稀泥。

第三,秘密建党。暗中培养自己得嫡系,以便于安插到各地要职,为自己联络各地官员和为自己夺嫡铺路。比如川陕总督年羹尧、湖广提督魏经国、四川布政使戴铎(这个位置很重要仅次于年羹尧,能控制西北军饷)、步兵统领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等。虽然胤禛表面上学佛理佛,背地里培养嫡系,结党营私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最后能顺利继位,这些心腹嫡系做出了不可磨灭得贡献。
以上是我对雍正继位的几点粗浅认识,实际上关于为啥能继位还有很多要写的,雍正成功不光是自己采用了得当的争储策略,同时竞争对手的战略失误也间接的助攻了雍正登基,还是那句话,等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写写。


巴颜鹄09


您好,我来回答一下。

雍正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关于雍正这位皇帝不论是从哪方面来说一直都是清朝的疑案之一,尤其是雍正的继位疑案和雍正的死因疑案。

雍正他是个明君而非仁君,明君指的是治理国家能力很强,但在某个地方也犯下了严重错误,但总的来说是七三开的,即成绩七分,过错三分。

下面是野史对雍正登基的怀疑:

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禵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继位后,将允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

  其二、是“隆科多改诏说”:隆科多是当时的步军统领。康熙病重时发谕旨叫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要传位给他。可是隆科多把遗诏捏在手里,没有发出去。等到康熙驾崩,隆科多假传圣旨立了四皇子胤禎。

  其三、“隆科多改诏说”的另一版本:康熙刚咽气,隆科多赶紧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其四、“雍正投毒说”:康熙病重时,胤禎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归天了。

  其五、“年羹尧改诏说”:年羹尧是当年的川陕总督,传说雍正的母亲曾与他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

 雍正的继位存在很多疑点,可能出于矫诏篡立。这样说并不是要抹煞他的历史功绩,应该说封建统治者骨肉相残是经常发生的。


既生瑜何生亮ii


先看一下正史: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于 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辛丑,上即位,以明年为雍正元年。《清史稿 世宗本纪》

说康熙在畅春园身体不舒服,让雍正替他祭天,到甲午日,康熙病的不能动弹了,把众人叫到斋宫,宣读继位诏书,然后圣祖崩了,胤禛上位。

就这么简单,没毛病,父亲死了,儿子接班天经地义。那么雍正正常接班怎么有这么多非议呢?当然与九王夺嫡这段历史有关了。事件就不描述了,从正而八经的考证,到胡诌八扯的演绎大家听的耳朵也长茧了。

雍正一朝制度之严苛,辱及斯文,天下唯有读书人得罪不得,只要得罪了读书人的皇帝都没有好名声。秦始皇,明永乐等就是例子。

与雍正搞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和被触及利益的士族阶层联合起来,雍正各种得位不正言论大肆散播,杀父纂位说,修改遗诏说开始泛滥。皇帝可以杀人,却是堵不住悠悠众口,天下人人都有好奇心,雍正要是正常接班,四平八稳,那嚼起舌根来多没意思,有猛料爆,喝酒聊天才有兴致。

尽管雍正发布《大义觉迷录》辟谣,没人看。一本正经讲道理,谁爱听。小道消息,花边新闻才有生命力。

不管雍正得位正不正,有一点是肯定的,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他说黑的是白的,那就是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