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新高考選科難題:未來限定專業必考科目,不再“遷就”考生!

新高考選科難題:未來限定專業必考科目,不再“遷就”考生!

新高考選科難題:未來限定專業必考科目,不再“遷就”考生!

隨著2018年高考落下帷幕,等待975萬高考考生的是選專業報志願的抉擇。以往家長和學生在這個時候,就會又開始產生焦慮情緒,甚至不惜一擲千金請諮詢機構幫忙。但新高考啟動後,這樣的情況提前到了高一選科。

新高考下,學生一般在高一結束後就要確定自己的選考科目。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判斷兩年後孩子會在哪些學科富有潛質?高校又有哪些專業吃香?這都是讓人頭疼的問題!

2018年,新高考繼續擴圍,將於今後兩年在新疆之外的所有省份啟動。

新高考選科難題:未來限定專業必考科目,不再“遷就”考生!

新高考讓考生在歷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等科目中選考3門,這讓學生可以更多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通過實際調查證明,學生選考科目組合一共有35種,確實擴大了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同時,2018高考,越來越多的高校採取專業類招生,讓學生在相近專業組成的一個大類裡先學習一兩年,而後進行分流。

這樣的結果,確實有利於落實“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理念,因為創造性人才的知識結構特點就是學科交叉融合。但同時也對高中走班制排班、高校的管理造成了巨大壓力。最重要的,高中生自主選科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高中選科難題

實際調查分析中發現,1/4的學生並非是出於興趣選擇的選考科目,而是出於功利之心。2017年高考,25.01萬浙江考生中,有8.95萬人選考物理,佔全部考生的35.78%,7門選考科目排名倒數第二。上海5萬名考生中有1.92萬人選考物理,佔比38.4%,6門選考科目排名倒數第二。這就是基於功利主義的考慮放棄物理等難學科目。這樣的結果並不能讓學生進入理想專業,亦沒有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專業學習基礎。

公開報道稱,2017年復旦大學在第一次統考“大學物理”時,浙江、上海生源的大一新生整體不及格率達到了30%以上,遠遠高於往年。很多學生的物理水平僅僅是初中水平,和其它省份考生物理認知水平存在極大的差距。

這一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志願填報時學生選考科目只需1門在高校選考科目範圍之內就能報考該專業(類)”規定的影響,趨吉避凶是人類的本能。

但是,棄考物理長期存在將對我國工業發展的人才帶來危機,一名教育學者指出,如果多數中國人自己不從事基礎學科的學習和研究,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和國防安全都會造成巨大的隱患。

因此,新高考改革的自由選考和高校寬鬆的專業科目要求,並不能使學生打下好的“對口”基礎,過於放開選擇性對人才選拔和培養可能並不利。

那麼國家會允許這樣的後果出現嗎?當然不會!

 

在此背景下,北京等第2批啟動新高考的省份將對選考科目進行限制,不再“遷就”考生。今年5月發佈的《2020年擬在京招生普通高等學校專業(類)選考科目的要求》中,必須選考物理的專業數量大大增加,甚至出現了須選考兩門科目的專業。

比如北京大學的工科試驗班類、理科試驗班類、數學類、物理學類、天文學、地球物理學類、心理學類等專業(類)均須選考物理。清華大學的理科試驗班(化生類)、臨床醫學類則須選考物理+化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環境工程專業則須選考物理+化學+生物。

要用好2次專業選擇機會

學生在新高考中專業選擇權增加,一方面體現在選考科目受限制少,另一方面體現在大學越來越多采用專業類招生。以往考生只能填報6個志願,但採用大類招生後,學生填報志願選擇的是大類而非專業,一個大類包含過去幾個專業,如果學生可以填報六個大類的話,那麼就相當於學生填報了十幾甚至幾十個專業。

學生一般在專業類中就讀1至2年,然後再根據志願和成績進行專業分流,這等於給了二次選擇專業的機會。

但實際上,專業類招生對研究型大學是有好處的,應用型大學則不應該採取專業類招生,還是應該按照專業招生,著重培養某個領域的“專才”,而不是“通才”。因此,雖然2018年選擇採用專業類招生的大學數量增加了,但有些專業類又重新恢復專業招生。比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今年就不再按食品科學與工程類招生,而是按專業招生。

但即使在加強專業類招生背景下,還是有近1/3的學生認為沒有進入自己想上的專業。這可能與學生喜歡選擇當下的“熱門”專業有關。在專業優先的影響下,許多高分學生會選擇一般學校的好專業,進而導致正常情況下能進入該專業的學生失去錄取機會。

所以,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如何用好“2次專業選擇”機會,就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同學們和家長應該提早進行研究規劃,避免因小失大悔恨終身。

加速淘汰“紅牌”專業

實際上,已有大學在幾年前就開始大類招生,但後來發現專業類跨度過大,學生之後分流專業時,有的專業就沒人選了,所以又縮小了專業類的專業數量。

由於學生在填報志願時,專業比學校相對更受重視,導致2017年的錄取中,一些學校整體一般但特色鮮明的高校逆襲成功。比如同濟大學浙江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錄取分數線超過了很多985、211高校,西北政法大學在浙江省的法學錄取分數線與很多211高校看齊,甚至超越了一些211高校。

但中國教育在線近日發佈的《2018年度高招調查報告》也顯示,高水平大學某些優勢不明顯專業的警鐘已經敲響。

2017年浙江高考錄取中,部分原“985”“211”工程高校的專業投檔分數線出現了較大差距,同一所學校內,各專業間最高投檔線和最低投檔線之間的差值高達60分之多。如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業分差65分,東北師範大學的專業分差61分,西南交通大學的專業分差55分。

調研機構麥可思研究院每年發佈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都會列出紅牌專業,2017年的本科紅牌專業為歷史學、音樂表演、生物技術、法學、美術學、生物工程。其中,音樂表演、美術學連續三屆是紅牌專業。

壓力之下,部分高校正在停招一些專業。湖南理工學院招辦主任易波介紹,該校今年停招了6個專業,分別是工商管理、公共事業管理、網絡工程、汽車服務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信息工程。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近日也宣佈,未來兩年內,該校將停招11個本科專業,分別是:信息工程、物聯網工程、應用物理學、海洋工程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環境科學、經濟統計學、編輯出版學、工業設計。

就業差是原因之一。比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近3年的就業率分別為88.89%、90.00%、95.00%,低於全校當年的年度就業率。

有的專業停招則令人吃驚,比如時下火熱的新興專業物聯網工程。停招的原因是“分流情況不理想”。學校當初按照大類學科招生,大二時根據學生自主選擇專業實行分流,2015年有84人選擇該專業,2016年是65人,到2017年下降到了14人。

總體來講,高職高專院校的專業設置可以“隨行就市”,盯緊學生就業率,但研究型大學有知識傳承和創新的使命,不能輕易取消專業。事實上,“名校情結”是古今中外持續存在的,對大多數考生來說,名校的吸引力還是大過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