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新高考选科难题:未来限定专业必考科目,不再“迁就”考生!

新高考选科难题:未来限定专业必考科目,不再“迁就”考生!

新高考选科难题:未来限定专业必考科目,不再“迁就”考生!

随着2018年高考落下帷幕,等待975万高考考生的是选专业报志愿的抉择。以往家长和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又开始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惜一掷千金请咨询机构帮忙。但新高考启动后,这样的情况提前到了高一选科。

新高考下,学生一般在高一结束后就要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两年后孩子会在哪些学科富有潜质?高校又有哪些专业吃香?这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

2018年,新高考继续扩围,将于今后两年在新疆之外的所有省份启动。

新高考选科难题:未来限定专业必考科目,不再“迁就”考生!

新高考让考生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科目中选考3门,这让学生可以更多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通过实际调查证明,学生选考科目组合一共有35种,确实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同时,2018高考,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专业类招生,让学生在相近专业组成的一个大类里先学习一两年,而后进行分流。

这样的结果,确实有利于落实“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理念,因为创造性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就是学科交叉融合。但同时也对高中走班制排班、高校的管理造成了巨大压力。最重要的,高中生自主选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高中选科难题

实际调查分析中发现,1/4的学生并非是出于兴趣选择的选考科目,而是出于功利之心。2017年高考,25.01万浙江考生中,有8.95万人选考物理,占全部考生的35.78%,7门选考科目排名倒数第二。上海5万名考生中有1.92万人选考物理,占比38.4%,6门选考科目排名倒数第二。这就是基于功利主义的考虑放弃物理等难学科目。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让学生进入理想专业,亦没有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学习基础。

公开报道称,2017年复旦大学在第一次统考“大学物理”时,浙江、上海生源的大一新生整体不及格率达到了30%以上,远远高于往年。很多学生的物理水平仅仅是初中水平,和其它省份考生物理认知水平存在极大的差距。

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志愿填报时学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规定的影响,趋吉避凶是人类的本能。

但是,弃考物理长期存在将对我国工业发展的人才带来危机,一名教育学者指出,如果多数中国人自己不从事基础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对中国的创新能力和国防安全都会造成巨大的隐患。

因此,新高考改革的自由选考和高校宽松的专业科目要求,并不能使学生打下好的“对口”基础,过于放开选择性对人才选拔和培养可能并不利。

那么国家会允许这样的后果出现吗?当然不会!

 

在此背景下,北京等第2批启动新高考的省份将对选考科目进行限制,不再“迁就”考生。今年5月发布的《2020年拟在京招生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类)选考科目的要求》中,必须选考物理的专业数量大大增加,甚至出现了须选考两门科目的专业。

比如北京大学的工科试验班类、理科试验班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类、心理学类等专业(类)均须选考物理。清华大学的理科试验班(化生类)、临床医学类则须选考物理+化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环境工程专业则须选考物理+化学+生物。

要用好2次专业选择机会

学生在新高考中专业选择权增加,一方面体现在选考科目受限制少,另一方面体现在大学越来越多采用专业类招生。以往考生只能填报6个志愿,但采用大类招生后,学生填报志愿选择的是大类而非专业,一个大类包含过去几个专业,如果学生可以填报六个大类的话,那么就相当于学生填报了十几甚至几十个专业。

学生一般在专业类中就读1至2年,然后再根据志愿和成绩进行专业分流,这等于给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但实际上,专业类招生对研究型大学是有好处的,应用型大学则不应该采取专业类招生,还是应该按照专业招生,着重培养某个领域的“专才”,而不是“通才”。因此,虽然2018年选择采用专业类招生的大学数量增加了,但有些专业类又重新恢复专业招生。比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今年就不再按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招生,而是按专业招生。

但即使在加强专业类招生背景下,还是有近1/3的学生认为没有进入自己想上的专业。这可能与学生喜欢选择当下的“热门”专业有关。在专业优先的影响下,许多高分学生会选择一般学校的好专业,进而导致正常情况下能进入该专业的学生失去录取机会。

所以,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如何用好“2次专业选择”机会,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同学们和家长应该提早进行研究规划,避免因小失大悔恨终身。

加速淘汰“红牌”专业

实际上,已有大学在几年前就开始大类招生,但后来发现专业类跨度过大,学生之后分流专业时,有的专业就没人选了,所以又缩小了专业类的专业数量。

由于学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比学校相对更受重视,导致2017年的录取中,一些学校整体一般但特色鲜明的高校逆袭成功。比如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很多985、211高校,西北政法大学在浙江省的法学录取分数线与很多211高校看齐,甚至超越了一些211高校。

但中国教育在线近日发布的《2018年度高招调查报告》也显示,高水平大学某些优势不明显专业的警钟已经敲响。

2017年浙江高考录取中,部分原“985”“211”工程高校的专业投档分数线出现了较大差距,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间最高投档线和最低投档线之间的差值高达60分之多。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专业分差65分,东北师范大学的专业分差61分,西南交通大学的专业分差55分。

调研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每年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都会列出红牌专业,2017年的本科红牌专业为历史学、音乐表演、生物技术、法学、美术学、生物工程。其中,音乐表演、美术学连续三届是红牌专业。

压力之下,部分高校正在停招一些专业。湖南理工学院招办主任易波介绍,该校今年停招了6个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网络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近日也宣布,未来两年内,该校将停招11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应用物理学、海洋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环境科学、经济统计学、编辑出版学、工业设计。

就业差是原因之一。比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近3年的就业率分别为88.89%、90.00%、95.00%,低于全校当年的年度就业率。

有的专业停招则令人吃惊,比如时下火热的新兴专业物联网工程。停招的原因是“分流情况不理想”。学校当初按照大类学科招生,大二时根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实行分流,2015年有84人选择该专业,2016年是65人,到2017年下降到了14人。

总体来讲,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可以“随行就市”,盯紧学生就业率,但研究型大学有知识传承和创新的使命,不能轻易取消专业。事实上,“名校情结”是古今中外持续存在的,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名校的吸引力还是大过专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