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謀洞庭一湖碧水須形成“最大公約數”

謀洞庭一湖碧水須形成“最大公約數”

5月24日上午9點,十二屆湖南省政協“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推進落實情況”專題協商會在長沙召開。全省各級政協委員和各位網友積極收看,並留言互動,為推進洞庭湖生態環境治理建言獻策。(5月24日紅網)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這曾是最美詩意的洞庭,曾是幾代人嚮往的遠方,亦曾是無數人不滅的兒時記憶。

集體記憶的失落,緣於洞庭創傷累累的模樣。探尋洞庭之傷,問題成因複雜,由來已久。問題出在水上,而根子卻在岸上。短視的經濟利益追求,自然規律的違背、不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等,都曾是洞庭湖問題的所在。

在還洞庭一湖碧水的關鍵命題中,既要治標又治本,練好湖內修復、湖外轉型的“內外功”,建起長效治理之道,更要立足於觀念更新和教育疏導,從源頭防範環境汙染,以馳而不息的努力,讓“天下洞庭”重現“岸芷汀蘭、魚翔淺底”的風貌。

綠色洞庭的理念不可缺。謀求經濟高速發展和實現環境友好,從來都不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保持二者的和諧統一,彼此相融,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道,也是洞庭湖整治的必由之路。必須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嵌入其中,從生態環境治理中闢出一條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的新路子。按照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既要重新審視全省工業佈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產業轉型升級,謀求綠色發展,也要積極推動洞庭湖區建起綠色農業產業體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既為生態共同體,就要聯動聯防。洞庭湖作為長江流域重要調蓄湖泊和溼地,可以說是湖南的“母親湖”。同飲一湖水,同為湖岸人,自然地締結了生態共同體的盟約。“母親湖”病了,聯防聯治,一個都不可缺席。從頂層設計上,搞好洞庭湖環境治理與產業發展規劃編制,並組織統一實施和搞好監督管理,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從機制設立上,構建上中下游、左右岸政府協商磋商機制,建立健全洞庭湖區省、市、縣汙染防治與生態治理聯防聯控機制;具體落實中,建立洞庭湖流域資源統一監管制度和綜合執法機制,確保實現洞庭湖執法統一監測、統一許可、統一行政處罰、統一執法尺度的“四統一”。由此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山區與湖區,城市與農村,協同作戰、共同發力的大格局。

公眾參與,厚植綠色發展根基。只有不遺餘力促進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湖南的共識度不斷提升,讓保護生態環境的“最大公約數”形成,洞庭再復八百里碧水方指日可待。要發揮湖區居民在洞庭湖治理中的主體作用,鼓勵民眾主動為水讓路、為湖讓路,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為環洞庭湖區生態保護區建設綠色屏障。要積極開發自然體驗項目,引導廣大民眾和志願者,尤其是中小學生通過參與洞庭湖環境保護,體驗生命共同體的緊密聯繫,從而培育、樹立保護生態的道德意識、倫理精神,培養一支支保護洞庭湖的生態衛士。要鼓勵全民的參與,匯聚起更加廣泛和龐大的環保力量,在洞庭湖區打響“全民生態保衛戰”。

岸芷汀蘭,眾鳥高飛,麋鹿知返,魚豚潛躍。還洞庭湖一湖清水,湖南已在全力行動。我們看見,“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打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