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一部颠覆应试教育的电影没能在国内上映 但却看哭了上万家长

地球上的星星——每个人都是一颗星星,不是吗?

当我们讨论教育时,讨论什么?怎样才能顺利,将孩子带上离成功最近的道路?评判学生的标准是,孩子是否足够聪明,认真、懂事听话?你需要走一条规规矩矩、众生皆然的路,不负众望?还是说——其实,真正的主宰权,在你手上。而那把光洁闪耀的钥匙,只暂时,遗失在了世上,某个角落。

一部颠覆应试教育的电影没能在国内上映 但却看哭了上万家长

印度男神阿米尔·汗在2007年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的伊桑正是这样一颗星星,伊桑是一个八岁的熊孩子,他调皮,捣蛋,爱打架,上课的时候,爱走神,东张西望,偶尔还翘课,总是被老师惩罚,试卷满江红,这样的熊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看来,总是令人万分头痛和欠揍。但他拥有艺术的感悟能力与绘画的能力,注定不被人理解而孤独。但直到他遇到了阿米尔·汗饰演的老师......

虽然这不电影并没有在国内上演,它的影响力不及《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

但绝对是值得每为家长看的!因为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什么才是教育,或者说从影片中你会发现自己。

一部颠覆应试教育的电影没能在国内上映 但却看哭了上万家长

影片中诠释了什么是失败的教育

当然失败的教育也有他的成功之处!那就是让每个人都变的千篇一律,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除了你自己,哪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稀有物种,哪怕幸福的本源是参差多态。可不,我们太多的人,小时候寻求与别人不一样,长大后又寻求与别人一样,说到底,不正是应试教育成功的熏陶吗。可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

刘瑜曾经在文章中这样说:“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李海鹏在他的书《佛祖在一号线》也说过这么一句话:“好的文明总是尊重小孩子的,而坏文明则往往压制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一部颠覆应试教育的电影没能在国内上映 但却看哭了上万家长

究竟什么才是教育呢?影片同样为我们诠释了:

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也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从认知、情绪、气质、行为上表现出万千的差异,人类的个性就处在这些维度的组合中。

如影片中的伊桑患有阅读障碍,在社交上也是有障碍的,但却在艺术方面拥有惊人的天赋。学校不是工厂,学生也不是零件,教育不应该“一刀切”。正所谓“让吃荤的吃荤,吃素的吃素。”

一部颠覆应试教育的电影没能在国内上映 但却看哭了上万家长

教育不应该“贴标签”。

世俗的说法中有一种叫“特殊儿童”的称呼,指的是区别于正常儿童的身体或心理有缺陷的儿童。或是身体残疾,如聋童、盲聋、残疾;或是心理残疾,如自闭、孤独、抑郁等。人类社会自从发明语言、创造概念起,就开始划分你我。作为同性恋的姜思达也说过:“歧视不仅仅是恶语相向,也有可能歧视就是划分你我。”当我们说出特殊儿童这个词时,就已经把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区隔开来了。阿德勒的《理解人性》中也指出那些身体残疾的儿童纵使在成年后拥有生活自理的能力,但也会因为小时候被视作残障群体也自卑终生。这种自卑会让儿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强与勇敢,即所谓的“身残志坚”。我们通常会说一个儿童“内向”“调皮”“特殊”……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当我们说出这些词的时候,已经给儿童贴上了标签。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是人,就是你看到的样子,而不是他本身就是这样的人。

所以,影片中的伊桑是“在阅读上有点困难的小孩”,而不是说“特殊儿童”,然后理所当然地送到特殊学校去就读。当我们描述一个同性恋时可以说他是“一个喜欢同性的人”,而不是“变态的同性恋或同性恋患者”。

教育应注重知、行、意的结合。

影片中拉姆的“载歌载舞教学法”引起了儿童的强烈兴趣,却遭到了同校教师的嘲讽。

教育改革往往是这样,在最初的时候总会受到传统势力的阻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往的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考试后便将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而现在的教育更注重知、行、意的结合,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比了解几个字母、会做几道算术题更具有意义。随着现代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和能力大大提升了。如在高校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老师更多地提供一种方法与思路引领学生学习。所以拉姆的美术课上,没有模板,只有自由。比起“画什么就像什么”,“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才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正契合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部颠覆应试教育的电影没能在国内上映 但却看哭了上万家长

教育应和做人一样。

一个人先生而为人,再为教师,教师只是人的一类职业。相信像影片中拉姆这样的教师在其它领域也会如鱼得水。对待学生的态度和对待自己、亲人和朋友的态度都是一致的。对一个人最大的慈悲,就是“换位思考”。对一个儿童最大的关怀,不是去束缚他的发展,而是去释放他的天性。当今社会有一种现象就是大部分远在异地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就是给儿童物质上的满足,却缺乏精神的关怀。不是父母不爱孩子,也不是父母不懂教育。而是因为思想和行为上的懒惰,父母拿钱给小孩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花时间和小孩相处和理解小孩的想法却需要动脑子思考。

教育和做人一样,需要动脑思考,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需要用强大的理性去对抗懦弱的感性。作为一名教师,其实我们对于差生的第一反应确实不太好。因为他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度、影响了我们的利益、影响了我们的心情,这些都是直观的感性感受。但如果我们站在“差生”的立场上想,他一定有自己的原因,他自己一定很难受吧。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原因的,知道了这一点,就发现没有什么人可以责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