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詩中的驚蟄:那一聲春雷,是暖,是希望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桃始華。”

驚蟄,顧名思義就是打雷驚動了冬眠蟄伏的動物,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一般在農曆二月,公曆對應3月5 日至7日之間。科學地說,那些動物、昆蟲並不是真正因為聽到雷聲驚醒了,而是因為“驚蟄”前後,天氣變暖、地面的溫度升高,導致它們結束了冬眠。

驚蟄有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布穀鳥)。”桃花、黃鸝鳥、鳴鳩是驚蟄期間三種典型的物候現象。

如元稹《驚蟄二月節》:“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同鳩)”,就很好地表現了這種現象。陽氣驚動蟄蟲,大地韶光一片;桃花盛放,灼灼耀眼,宛若蜀錦般絢爛,鷹鳥所化的鳩鳥在花枝間啼鳴,更增生趣。動靜、聲色的結合,詩人以簡潔的語言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驚蟄圖。

打雷是驚蟄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特徵,人們以聽見雷聲的早晚判斷時節。張說《春雨早雷》:“東北春風至,飄飄帶雨來。……河魚未上凍,江蟄已聞雷”,

初春氣候剛開始回溫,河魚尚未躍至水面,就已經聽到了春雷。

白居易《聞雷》:“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南方瘴地的氣候與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不同,寒冬不下雪,正月裡就能聽到雷聲,春天也及早拉開了序幕。


唐詩中的驚蟄:那一聲春雷,是暖,是希望

溫暖的氣候、雷聲的響動、冬眠動物的甦醒,這些都是進入春耕的標誌。驚蟄時節,天氣已經完全暖和,土地已全部解凍,此時農事勞作開始忙碌起來,如韋應物《觀田家》: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飢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

驚蟄之後,緊張匆忙的耕種活動接踵而來,農家就再無清閒的日子了。壯年男子全部在田地勞作,一刻也不敢耽擱。農事繁忙、農人又飢又累,但他們不以為苦,因為內心看到了希望。若是再來一場春雨,灌溉了莊稼後農人會更高興,這是上蒼的眷顧。

驚蟄,無疑給人帶來的是希望,是暖意,而詩的後四句卻畫風突變:農人即使這般辛苦勞作存糧卻是很艱難的,因為有賦稅徭役。詩人為那些不用耕種但有優厚俸祿的官員而感到慚愧,痛心於統治者對社會底層百姓的壓迫。

聯想到詩人自己就是“不耕者”中的一員,因此這種感情更為真摯。


唐詩中的驚蟄:那一聲春雷,是暖,是希望

比興寄託是我國古典詩詞中慣用的藝術手法,一些不易表達、不好直陳的內容可以借某些具體事物表現出來。正如沈德潛《說詩晬語》中所說:“事難顯陳,理難言罄,每託物連類以形之。”比興手法在詩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驚蟄詩中亦是如此,尤其是驚蟄節氣中的雷聲。

雷震蟲出與皇恩浩蕩有相似之處,因此詩人以驚雷類比君王的恩德。

驚蟄期間一般會有春雷,雷聲很大,甚至要成為“驚雷”,而在農人眼中,這春雷,往往會帶來滋潤的雨水,因而他們對這陣陣“驚雷”,反而是非常欣喜與期待的。而在封建社會,君王被視為“天”,那麼君主施恩,也如同大自然的饋贈,讓人心生敬意。

獨孤及《丙戌歲正月出洛陽書懷》:

幸逢帝出震,授鉞清東藩。

白日忽再中,萬方鹹駿奔。

王風從西來,春光滿乾坤。

蟄蟲競飛動,餘亦辭籠樊。

詩人直接歌頌帝王的恩德,王風如同驚蟄期間的春雷,震動乾坤。

如白居易《郡中春宴,因贈諸客》:

是時歲二月,玉曆布春分。

頒條示皇澤,命宴及良辰。

冉冉趨府吏,蚩蚩聚州民。

有如蟄蟲鳥,亦應天地春。

詩人將州民響應君王的恩澤比作蟄伏的蟲鳥應春而動,可見,一個好的君王和驚蟄一樣,給普通百姓帶來的都是暖與希望。

而對於官場中的下層人員,這種君恩的及時有一種別樣的期待,賢才遇盛明,與恰到好處的驚雷一樣都具有時機性。

白居易《酬盧秘書二十韻(時初奉詔除贊善大夫)》:

晦厭鳴雞雨,春驚震蟄雷。

舊恩收墜履,新律動寒灰。

鳳詔容徐起,鵷行許重陪。

詩人以“驚震蟄雷”比喻政治上受皇上的恩寵,以此盛讚皇恩,強調殊榮。

孟郊《擢第後東歸書懷,獻座主呂侍御》:

夭矯大空鱗,曾為小泉蟄。

幽意獨沉時,震雷忽相及。

……

擢第謝靈臺,牽衣出皇邑。

詩人直接以震雷驚蟄擬寫自己擢第,既以震雷來比君王之恩情,又以出蟄體現自己才華得以展露的極大興奮。

這樣的比興手法還可以反向使用,即以沒有春雷響應的“驚蟄”傳達出臣子遇挫、懷才難遇,以及對君恩有所期待等複雜情感。

如駱賓王《幽縶書情通簡知己》:

一命淪驕餌,三緘慎禍胎。

不言勞倚伏,忽此遘邅回。

驄馬刑章峻,蒼鷹獄吏猜。

絕縑非易辨,疑璧果難裁。

……

入阱先搖尾,迷津正曝腮。

覆盆徒望日,蟄戶未經雷。

就截取的這幾句詩來看,前面幾句敘述的是自己命運的坎壈,到最後以“蟄戶未經雷”比喻命運多舛且尚未有時運的到來,同時展現了詩人在政治生涯中的挫折和期待冬藏結束的願望。

“春雷起萌蟄,土壤日已疏。胡能遭盛明,才俊伏里閭”(韋應物《寄馮著》)、“蟄龍三冬臥,老鶴萬里心。昔時賢俊人,未遇猶視今”(杜甫《遣興五首》)、“水國春雷早,闐闐若眾車。自憐遷逐者,猶滯蟄藏餘”(司空曙《聞春雷》)等亦是如此。


唐詩中的驚蟄:那一聲春雷,是暖,是希望

驚蟄前後,天氣逐漸變暖,天空開始打雷,冬天蟄伏的動物受到驚動而紛紛甦醒。經過冬藏,大自然開始展現生機。但是,從前面的詩歌中可以看出,即便在這個充滿暖與希望的暗示的“驚蟄”時節,詩歌中也不全是一片欣欣向榮。世事無常,不挑什麼好日子或壞日子,這本就是生活的原貌。但是在這樣一個時節點,我們還是願意去期待美好的未來。畢竟,從此,春天真正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