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观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关键时候要看到情绪下面的情感


观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关键时候要看到情绪下面的情感


人际互动中最在意的是情感互动

如果做个调查研究,问问学生们最在意的是什么,一定不是家长老师认为的学习成绩,而是“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所谓关系,不过是情绪表达与情感体验的代名词。

同样,如果做个调研,问问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在意什么,一定不是食色睡名利欲,而是好心情,有积极情感体验,其实也就是所谓的“人际关系”。

这里,成人需要的并不比孩子有啥大不同,都是情绪表达和情感体验。

简单举个生活例子。

有个朋友,其夫妻二人常常吵架,动辄爆粗口,由于经济上男方较好,女方没有正式工作,照顾家庭为主,因为男方几次说出对于家庭关系“狠话”,即等孩子高考后就离婚。

如果你相信了这话就是相信“错觉”,没能突破视听屏障。事实上后来人家过的很好,这时候就会明白所谓离婚爆粗等等,不是表达观点,而是借此宣泄强烈情感,“我这样付出为了她,她竟然看不见,不肯定我,我太苦了!”

观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关键时候要看到情绪下面的情感


影片告诉我们情绪的重要性

借助电影《十二公民》,前面陆续写了三个影片,不过借此说说个人对生活的心理学看法,也就是三个主题:心理活动是错觉、投射、压抑。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经过大脑翻译解释的,因为主观也就不再客观,这就是错觉。这个错觉表达出来就是投射,看似说着别人不过说的是自己。错觉是信息输入,投射是信息输出,不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根源则是压抑,我们要活着活得好就不得不“随波逐流”,压抑就是必然。

可是,压抑不是目的,它既不能消灭欲望想法能量,也不能持久保持心情舒畅,还是要婉转宣泄心声,这就是情绪的爆发,或者情感的流露。

人是有情物,压抑厉害爆发厉害,如此而已。看看影片人物的情绪情感表达吧。

出租车司机,激烈情绪后面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感情打击,言行只是伪装,情绪也是伪装,只有最后无人理解时候不得不被逼暴露情感:委屈、生气、愤怒、自责、怨恨、恐惧。他到底需要什么?

支持理性推理的老者,经历公私合营被批斗,沉重大铁牌子挂在脖子上被示众,毫无尊严的苟且活着,万念俱灰时候被一位上台批斗的女士暗中相助,这个相助不过暗中举起铁牌子,身体轻松的那一刻,他活下去信念就此激发。这到底满足了他什么?

被冤枉入狱关押一年多的男士,痛苦那种迟到的清白再也无法洗白,就此生活在被鄙视的环境中,这个情形又说明了他需要什么?

保安是卑微人士,自嘲考不上大学但是成了大学保安,身为河南人多次听到嘲讽河南人,他的需要又是什么?

小卖部店主,时常被喊来帮忙,无故被停水停电,心疼自己一柜子冰棍被花掉了,面对保安说的当地人优势,自嘲被保安追赶时候屈辱,他的需要又是什么?

还有其他的每一个人,都在诉说着自己心事,看似借题发挥,不过宽松环境里,可以说出情绪,流露情感。

观影“十二公民”感想之四:关键时候要看到情绪下面的情感


情绪宣泄后面的终极需求是什么

上面那个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因为情绪情感需求是一个样子的。

人是不同的,情绪需要却是相同的。

这些需求包括很多,马斯洛替我们总结了,被批斗者的安全感,保安的归属感,出租车司机的失控感,这一切指向的不过简单的需要:被看见,被认同,被肯定,被接纳,被善待。

共情如此重要,又是如此之难,看似我们要的不多,可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太久,那就是我们看不见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存在。

人性让我们趋利避害,让我们歌颂伟大,让我们追求美好,独独不乐意看看真实的自己,目光远大不屑于低头看地,遇到困惑竟然找不到自己的需要。

这些简单却可贵的需要,用一句话说,就是承认和被承认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活生生,就是饱含情感,浓缩情感,极致情感。

影片的后半段,我们开始看不惯的那些人,一个个被我们接纳,只因为真实情感流露,让我们共同体验着情感体验。

最有力量的是情感体验,是温暖如春,是真实感受,好比暖阳要比寒冷容易放下防御外衣。

影片给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一,也是心理疏导技术,即有感情的说出想法来。

只要带着真实情感说,说什么真的不重要,过程体验就起到了最好的疗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