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小時候看到一些好玩新奇的東西,出於好奇總忍不住想伸手去摸,這時家人總會及時制止:“只許眼睛看,不許動手”。


在玉石界更是忌諱這樣的行為,其中就有“玉不過手”一說。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重環谷紋璧 戰國上海博物館藏


玉不過手,大概的意思就是指多人在溝通交流的時候,不能相互之間遞來遞去,連摸都是很忌諱的。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在影視劇《玉碎》中就有這樣的情景:

古玩店老闆在做玉器買賣的時候,玉器都是通過一個臺子讓別人看的,不從一個人的手到另一個人的手,但是可以放在一個地方後再讓想看的人拿過去看的。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玉柄形器 戰國 上海博物館藏


可是為什麼“玉不過手”呢?


首先,“玉不過手”有一種說法是專門針對翡翠而言的。


因為要判定翡翠是否造假,表面上是否有酸性腐蝕渠道是一種判定標準,而一旦人的手長期觸碰到翡翠後,就會導致表面不光潔從而無法分辨。


因此,在未檢測前,是不應用手直接接觸的。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其次,玉石屬於易碎品,一旦在傳遞中跌落的話,往往無法界定究竟是哪一方的失誤造成了跌落。


如果金額較大的話甚至因為賠償的問題而傷了大家的感情。

所以古代的玉石界人們尤其注意這點。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早前,一則消息廣為議論,就是一女顧客在玉器城內試戴手鐲,將手鐲拿下來時,不小心將手鐲摔成兩半。

老闆要求賠償30萬,聽到賠償金額後,女子當場暈了過去。

發生這樣的意外,說到底是因為沒有注意“玉不過手”的規矩!


第三點,就是我們不得不謹防一些利益燻心的商家,會出現用“碰瓷”手段來坑害消費者,有了“玉不過手”,自然就斷了這樣的念想。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自古愛好古玩者都是有文化、有身份之人,日積月累,便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這些老規矩或老習慣,是歷代古玩商和收藏愛好者們總結經驗教訓後形成的。


中國的玉文化有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說貫穿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


如今,“玩玉”更是一種時尚,但想要玩出門道,不簡單!


玉器的行業裡規矩有很多,這些規矩雖然沒有成文成法,但是所有做玉器生意的人都在嚴格的遵守著這些規矩。

這其中的規矩,你瞭解嗎?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懂“玉不過手”這樣的規矩只是基礎,久經玉石文化浸泡的行家,還要懂得拿玉的手勢等等規矩。

當玉器在商家和顧客間傳遞的時候,其實也是很講究的。

在翡翠交易過程中,是禁止直接手對手遞送的,無論是試戴,還是看玉,講究貨不離布。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在去買翡翠和玉的時候,最好一人先放在櫃檯上的絨布毛巾上,另一人再拿起來觀賞,儘量避免相互之間傳遞。


拿翡翠手鐲的手勢來說,也有很多講究。


這樣是錯的: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這樣也是錯的: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正確的手法應是要用食指或中指牢牢扣住手鐲,大拇指回按住手指,這樣有人來拉你的翡翠手鐲也不容拿走。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觀看時一隻手把緊,另一隻手輕轉,注意把雙手下面襯上絨布以防萬一。

摘的時候,手放在軟墊上,手衝下。


手上有汗時,應該先把手擦乾淨,並先留意一下四周,小心周圍人撞到你。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除了手鐲,其它玉器,比如玉擺件、籽料等,平時也需要注意拿握的方式,切忌粗暴對待,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1、對於手把件、吊墜等玉件,儘可能放在掌心位置,手彎曲。

2、若是手放開,就應該重心降低,將手靠在桌子上。

3、對於有繩子的玉,最好將繩子繞在手上,然後捏住繩子另一頭的玉。


玉不過手,這樣的教訓說再多次都不為過


不僅是購買,即使是家裡取拿也要養成這樣的習慣。


這樣的方法雖然簡單,但勝在細心穩妥,為他人也為自己找一份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