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讓日本崛起的千古聖人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王守仁,字陽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主要哲學思想,

讓日本崛起的千古聖人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一、原文選讀

※ ※ 1、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大意】比喻修養品德必須培養好心性。

※ 2、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

【大意】認識達到了真切篤實的程度,便是行動;行動到了明確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

※ 3、夫物理不外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

【大意】事物之理不在自己的心外。

※ 4、先生曰:“我輩致知,只是各隨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見在如此,只隨今日所知擴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開悟,便從明日所知擴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大意】“我們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隨著各人所能達到的程度去做。今天的良知達到這麼個程度,就隨著今天的程度去擴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開悟,便隨著明天的程度去擴充,這樣做才是精粹純一的功夫。

※ 5、與人論學,亦須隨人分限所及。如樹有這些萌芽,只把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長,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隨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漫壞他了。”

【大意】教他人學習,也必須隨著各人所能達到的程度進行。好比是一棵樹剛剛生出萌芽,只澆些水就夠了,萌芽稍長,便多加些水。從拱把粗以至長到合抱,澆水時,都是隨著樹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盡情倒去,就把樹浸死了。”

※ 6、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體,性也,性既理也。故有孝親之心,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忠之理矣。理豈外於吾心邪?

【大意】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就沒有事物之理了;捨棄事物之理而求理於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又有何物不能包容呢?心的本體,就是性。性就是理。所以,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有孝之理;沒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沒有孝之理。有忠君的心,就有忠之理;無忠君的心,就沒有忠之理。理怎能在自己的心外呢?

讓日本崛起的千古聖人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 7、晦庵謂:“人之所以為學者與理而已:心雖主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間,而未免已啟學者心、理為二之弊。此後世所以有“專求本心,遂遺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大意】朱熹說“人之所以要學習的原因,在於心與理罷了。心雖為一身之主,實際上卻管理著天下理;理雖然分散在萬事萬物之中,實際上上不外於一個人的心”,在這樣的一分一合之間,已經難免會產生啟發學者把心與理當做兩回事的弊端。這是後來有人為什麼會產生“專注於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去了事物之理”憂慮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心就是理啊!

※ 8、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誾而不達之處:此告子義外之說,孟子所以謂之不知義也。心一而已,以其全體惻怛而言,謂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謂之義,以其條理而言謂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義,獨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斫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大意】心雖為一身之主,實際上卻管理著天下理;理雖然分散在萬事萬物之中,實際上上不外於一個人的心”,在這樣的一分一合之間,已經難免會產生啟發學者把心與理當做兩回事的弊端。這是後來有人為什麼會產生“專注於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去了事物之理”憂慮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心就是理啊!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因而才會有模糊認識和無法通達的地方,這是告子“義在心外”的說教,是孟子批評告子不懂得義的緣由。心就是一切。從它整體上的同情憂懼來說,稱做仁;從它處事合宜來說,稱作義;從它處理的條理來說,稱做理。仁不能到心外去探求,義不能到心外去探求,惟有理能到心外去探求嗎?

※ 9、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斫以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大意】到心外去求探理,這是人們抒發知與行分離為二的原因;到自己的心中去探求理,這是聖人門下“知行合一”的觀點,你何必懷疑呢!

※ 10、來書雲: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此為學者吃緊立教,俾務躬行則可。若真謂行即是知,恐其專求本心,遂遺物理,必有闇而不達之處,抑豈聖門知行並進之成法哉?

【大意】來信說:“真正認識到了就可因此而稱其為行動,沒有行動就不能稱其為真正認識。這是學者要切實明確的教育觀點,定為親身實踐才行。假若把行真的當作知的話,恐怕人們會專注於對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卻了事物之理,肯定會有模糊認識和不能通達的地方,這哪能成為聖門知行並進的傳統?”

※ 11、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①也。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②所謂‘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者得之。”

【註釋】①義外:語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日:‘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反對告子義在心外的觀點,認為仁和義都在人心之中。②本注:即朱熹《大學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慾之私也。”

【大意】先生說:“在各種具體事物上探求最高的善,就是把義看成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體,只要‘明明德’達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但是,這一過程並沒有和具體的客觀事物相脫離。朱熹在《大學章句》中說只有‘窮盡天理而心中無一毫私心雜念’的人,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 12、凡授書不在圖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 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諷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 字字句句繹反覆,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禮浹洽,聰明日開矣。

【大意】教學生讀書,貴在量力而精,則不讓其厭學,讓其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學習中,要求學生專心致志,反覆誦讀,用心體會,就會達到知行合一,逐步變得智慧起來。

讓日本崛起的千古聖人王陽明《心學》到底在講什麼


二、學習提示

(一)《傳習錄》總結提煉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學說。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王守仁強調的“知”,不是一種感性認識,而是一種超經驗的內心體驗。他強調的‘行”,也不是指生產和社會實踐,而是指個人的道德修正行為。“知行合一”就是將道德實踐主體的內心體驗(有關道德修煉的心理活動)和自己的道德實踐結合起來,將心中的“良知”和自己的“良能”,引伸到現實道德領域,不斷完善自己,達到內心和外在相統一的的境界,即“心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