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让日本崛起的千古圣人王阳明《心学》到底在讲什么

王守仁,字阳明,“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主要哲学思想,

让日本崛起的千古圣人王阳明《心学》到底在讲什么


一、原文选读

※ ※ 1、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大意】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 2、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大意】认识达到了真切笃实的程度,便是行动;行动到了明确的感悟和精微察知的程度,便是知。

※ 3、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大意】事物之理不在自己的心外。

※ 4、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

【大意】“我们在致知上下工夫,只是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去做。今天的良知达到这么个程度,就随着今天的程度去扩充;明天的良知又有了新的开悟,便随着明天的程度去扩充,这样做才是精粹纯一的功夫。

※ 5、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漫坏他了。”

【大意】教他人学习,也必须随着各人所能达到的程度进行。好比是一棵树刚刚生出萌芽,只浇些水就够了,萌芽稍长,便多加些水。从拱把粗以至长到合抱,浇水时,都是随着树所能接受的程度而增加的。假若是些小萌芽,把一桶水尽情倒去,就把树浸死了。”

※ 6、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既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

【大意】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就没有事物之理了;舍弃事物之理而求理于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又有何物不能包容呢?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所以,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有孝之理;没有孝敬父母的心,就没有孝之理。有忠君的心,就有忠之理;无忠君的心,就没有忠之理。理怎能在自己的心外呢?

让日本崛起的千古圣人王阳明《心学》到底在讲什么


※ 7、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

【大意】朱熹说“人之所以要学习的原因,在于心与理罢了。心虽为一身之主,实际上却管理着天下理;理虽然分散在万事万物之中,实际上上不外于一个人的心”,在这样的一分一合之间,已经难免会产生启发学者把心与理当做两回事的弊端。这是后来有人为什么会产生“专注于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去了事物之理”忧虑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心就是理啊!

※ 8、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訚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斫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大意】心虽为一身之主,实际上却管理着天下理;理虽然分散在万事万物之中,实际上上不外于一个人的心”,在这样的一分一合之间,已经难免会产生启发学者把心与理当做两回事的弊端。这是后来有人为什么会产生“专注于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去了事物之理”忧虑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心就是理啊!到心外去探求事物之理,因而才会有模糊认识和无法通达的地方,这是告子“义在心外”的说教,是孟子批评告子不懂得义的缘由。心就是一切。从它整体上的同情忧惧来说,称做仁;从它处事合宜来说,称作义;从它处理的条理来说,称做理。仁不能到心外去探求,义不能到心外去探求,惟有理能到心外去探求吗?

※ 9、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斫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大意】到心外去求探理,这是人们抒发知与行分离为二的原因;到自己的心中去探求理,这是圣人门下“知行合一”的观点,你何必怀疑呢!

※ 10、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大意】来信说:“真正认识到了就可因此而称其为行动,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这是学者要切实明确的教育观点,定为亲身实践才行。假若把行真的当作知的话,恐怕人们会专注于对本心的探求,因此而失却了事物之理,肯定会有模糊认识和不能通达的地方,这哪能成为圣门知行并进的传统?”

※ 11、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①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②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释】①义外: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日:‘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反对告子义在心外的观点,认为仁和义都在人心之中。②本注:即朱熹《大学章句》第一章注:“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大意】先生说:“在各种具体事物上探求最高的善,就是把义看成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但是,这一过程并没有和具体的客观事物相脱离。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只有‘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的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12、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 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 字字句句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大意】教学生读书,贵在量力而精,则不让其厌学,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中,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反复诵读,用心体会,就会达到知行合一,逐步变得智慧起来。

让日本崛起的千古圣人王阳明《心学》到底在讲什么


二、学习提示

(一)《传习录》总结提炼了“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学说。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王守仁强调的“知”,不是一种感性认识,而是一种超经验的内心体验。他强调的‘行”,也不是指生产和社会实践,而是指个人的道德修正行为。“知行合一”就是将道德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有关道德修炼的心理活动)和自己的道德实践结合起来,将心中的“良知”和自己的“良能”,引伸到现实道德领域,不断完善自己,达到内心和外在相统一的的境界,即“心即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