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書法的基礎必須是楷書嗎,為什麼?

書法影響力


抱庸認為,楷書並不是書法的基礎。首先,我個人就沒有系統練習過楷書,而是直接學的行書。其次,篆、隸等書體在歷史上早於楷書,不可能前書以後書為基礎。再次,雖然草書行書的出現在楷書之後,但書體風格大相徑庭,互有聯繫,但也相對獨立,並不存在綱與目、主與次等關係,也無所謂誰是誰的基礎。



誤區之一:楷書是書法藝術的母體。認為楷書是衍生其他書體的根源,練書法就是要先練習楷書,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沒有搞清楚書法的歷史。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楷書是書法的基礎,是因為楷書相對規範,孩童識字一般從楷書學起,先生教書也通常以楷書引入,這只是一種習慣,便於識讀罷了。




誤區之二:楷書才是書法正宗、才是書法王道。有的人認為楷書寫得醜,就沒資格稱為書法家,什麼行書草書都是在瞎胡鬧,都不過是江湖醜書。這是不客觀的,有的書法家畢生都在研究草書,他也許楷書的確不怎麼樣,但不能一口否定他在草書上的造詣修為。舉個例子,書聖王羲之就是最擅長行書的,而不是楷書。又或者,你能說張旭的書法不如顏真卿嗎?顯然不科學。

誤區之三:楷書是萬能的,楷書寫得好其他書體就一定能寫得好。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都或多或少的存有這樣的思想,或者說是期待。雖然楷書與行書草書有一定關聯,但藝術的內涵形式不盡相同,技法技巧也差異較大。楷書寫得好,行書草書未必就一定寫得好,這之間並沒有必然關係。要練好某個書體,有楷書基礎肯定會有積極促進,最關鍵的還是在於開小口挖深井,緊盯一個書體深學細研。楷書包辦、楷書萬能的想法,是完全不切實際的。




抱庸詩書


現在很多人說學習書法要打基礎,我想反問一下,如果我想學習書法豈不是要從甲骨文學起,我算了下,我去過想把書法學好最少要兩百年,我等不了,所以勸那些想學書法的朋友,想學就學不需要想那麼多!但是學習書法最好打好楷書基礎,那麼會進步很大!





孩子魔法師


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嗎?😴😴

🥇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但有趣的是,這麼一個很普通的常識,現在竟然經常

受到一些人的質疑,不知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邏輯

和用心,🤔🤔🤔如果你要問我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

是先學習坐立,還是行走,還是先學跑步,難道這樣的

問題我還需要認真的思考後再告訴你嗎?🤣🤣🤣

👀任何一門學問都是從簡入繁,從易到難,🤓🤓

🤩🤩學數學要從1+1=2開始,學開車要從基本的交通規則

開始學起,凡是講究循序漸進,逐步深入,🤓🤓🤓

學書法從楷書開始,也無非是適應這樣的學習法則。🎈🎈

楷書寫好了其實並不容易,從楷書起步主要是楷書

行筆速度較慢,對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把控一些,由於

書寫的速度較慢,就給思考和糾錯提供了空間,😴😴

而且不僅是楷書,凡是書寫速度較慢的字體均適合初學者。

例如,甲骨文,大小篆,隸書,這些字體都可以用慢速

書寫,所以,書法初學者均可採用,沒有任何不適感。🌷🌷

書法最初的難度不僅僅是你面對字帖的融合過程,🤔🤔

就筆墨紙硯互相協調的障礙,遠遠大於臨書的難度。🤣🤣

所以書法初學者選用楷書,最根本的是要降低書寫難度,

只要速度慢,給自己調整的空間就充足,💪💪讓筆墨紙硯

心與手幾個環節相互配合,讓慢節奏產生出來安靜的

情緒,這樣你書法學習的效率會最高👍👍👍。

附圖照片:明代書法家宗璲【敬覆貼】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明代卷)



素里布衣楊半


我個人認為是基礎,但不是必須以它為基礎。楷書成熟時期是晉唐,在這之前,篆書、隸書、行書、草書已經高度發達,如晉朝的王羲之,被喻為書聖,在他那個時代,楷書還未成熟,他不可能以楷書作為基礎來學習書法的。

今天為什麼強調學楷書?就是一句“楷法無欺”。楷書要求很嚴格,稍有點偏差,你自己也會看出來,不用老師說,自己就會改正。楷書像一把尺子一樣,“逼”著你進步。學習楷書,對於行書有一定幫助,但對於草書卻影響較小,或許學楷書時間長了,還能給草書擋路。再一點、楷書的特點是穩,講究法度,每一筆的起筆收筆、筆畫在一個字當中的位置,都有精確的設計。

楷書出現的比較晚,裡面融合了眾多書體的精華,裡面也有隸書的端莊、行草書的靈動,這是一種綜合性比較大的字體,就像籃球運動員一樣,不一定要去比賽武術,但學點武術總是好的;

自身安靜下來。然後再去學自己感興趣的行草書等,若是直接去學行草,那些信馬由韁的字體,可能會讓人更加浮躁,從而失去修身養性的意義;

小孩子應該學點楷書,小孩子缺乏足夠的思辨能力,但照壺畫瓢的能力比較強,學習端正的楷書,能讓孩子懂規矩、懂規律。

從書法角度來說,楷書不是書法的基礎,學習楷書並不能讓你寫好其他字體;從人自身來說,學習楷書能讓內心安靜、懂的規矩和規律,能沉住氣,能更好地進行書法的學習。

楷書不建議練的太久,特別是歐體等法度森嚴的楷書,如果完全入帖,你會從思維上無法接受行草書的寫法,這些楷書會給你擋路。


小杰的風景


這個可以明確的回答:不是!

理由是:

一.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不成立。

如果一定要說楷書是基礎,那楷書成熟之前的簡帛書,隸書,小篆,大篆都是不存在基礎而成字的,這個理由顯而易見是站不住腳的。

二、從書法的法理和書法實踐來看,沒有實證。

1.楷書從筆法上看,是筆筆起,筆筆收;字法上橫平豎直,筆畫之間間矩勻稱,字的重心居中;字的結構內部,基本不強調收放,強弱,曲直,正斜等等對比關係;章法上更簡單,只是有行有列或有行無列的排列;墨色上一色到底。這幾個方面和行草書完全不同,差別不是一星半點。楷書筆法是順鋒平拖,篆隸書是頂鋒逆入,筆法完全不同,無法相互打通。

2.實踐證明,把楷書寫到十分熟練準確,就能自然順利過渡到行書和其他書體的想法和說法,被實踐反覆證明行不通。寫楷書形成的思維慣性和習慣模式,要過渡到行草書和其他書體,反而是障礙而不是優勢。

絕大多數楷書寫的極好的人,不會寫行書,或者寫的特別勉強。有人寫幅楷書作品題個行書款,都象是兩個不同的人寫的,對比反差很大;寫了幾十年楷書的人,仍然不會寫其他書體的人,比比皆是。

三、沒有理論依據。

歷代書法理論,從來無此一說。僅有蘇軾說過‘’真如立,行如行,草如奔‘’,但從語意來看,說的是三種書體的基本表現形態,而不是指導人們學習書法的順序,更沒有強調楷書是行書,草書和其他書體的基礎。清人梁巘有少年學書,先學楷書的說法,但那個時代,科舉考試及社會現實實用,非楷書不行,而且主要是小楷,不應該作為現代學習書法的唯一選擇。

全國二百多家開設書法專業的大專院校的教材,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的教材,中國書法院的教材,都無此一說。這個問題,在專業領域已不是問題。

結論是:書法的基礎不是楷書。學習書法,不必受世俗風傳影響,勉強學習自己不喜歡的字體,喜歡什麼書體就學什麼書體。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兼討論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答主行草書扇面

答主行草書扇面

答主行草書扇面


快樂書法營


楷書是學習書法的基礎,這是多數人的共識。但是,我認為隸書也是學習書法的基礎,因為隸書在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近年來有不少說,學楷書是“站立”,學行書是“行走”,學草書是“跑”。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時下教書法的,特別是教小學生寫毛筆字,大多都是從楷書開始學起。無論怎麼說,先學楷書也好,先學隸書也好,都是在學書法,都是在學寫字。學書法,學寫字,都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我們都應該予以支持!但是,在學書寫字的同時,還是要了解一下漢字演變和發展過程,這對今後學習書法是有一定的幫助的。

我的觀點是,要想把學習書法的路走好走遠,初學書法者,還是先從漢隸入門,學漢隸幾年後,再學楷書,這樣上手會快得多。學書法,不學漢隸的確是一種遺憾!如果書者對書法有高的追求,若先從楷書入手,到頭來還得學漢隸,而且是自己從主觀上學而不是別人逼著自己學。如果學書之人對書法學習沒有高的追求,而只是湊湊熱鬧,學哪種書體都是可以的,只要自己喜歡。

學楷書,有不少人認為先從唐楷開始,我認為這個沒有錯。但是,在選擇學習唐楷的同時,為什麼不選擇學晉楷和魏碑書法嗎?既然是學書法,就應該先學晉楷和魏碑書法。晉楷和魏碑書法也是楷書啊!晉楷和魏碑書法也可以作為學習書法的基礎的。

學楷書,須臨帖,而且要堅持臨帖,深入臨帖。關於練習楷書的用筆和用紙,正常情況下用兼毫毛筆、半生半熟宣紙或毛邊紙。學小楷,用優質狼毫毛筆,人工毛邊紙或熟宣紙。

以上為個人觀點,一家之言,僅供參考。如果各位網友對此有不同看法,歡迎留言和評論!


中州耕牛堂主


蘇軾是宋代的書法大家,也是極有名的豪放派詞風的代表人物。蘇軾的寒食帖被定為行書第三名,這說明他的書法功力在歷代排名那不是一般的好。他對書法的認識不可為不深刻。他在論述書法各書體時,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楷、行、草三體:即“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因為當時的書寫需要,由隸書逐漸演變而來,體態安穩,筆畫更趨簡化,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這種漢字字體端正,就是現代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

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現代人有很多認為未必。有人認為開始練字,可以從行書入手,甚至還可以直接寫草書。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理由如下。

一是楷書是字的模範,是標準,是發力的源泉。歷代都把楷書稱為字之模範,那麼它的法度是最規範的,學習寫字也就應該是按照這個標準來進行。我們常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剛開始練字,我們對怎樣寫字還不熟悉,那麼我們以什麼為榜樣呢?又以什麼為尺度標準呢?實際上有人說可以直接從行書或草書開始練字,那多數是指成年人說的。因為他們已經有了多年的寫字基礎,對字的特點,對筆性的控制,對書寫的經驗都有了一定的把握和知識,他們的理解和平衡能力都較好了,所以可以從行書開始練,但這不是正途,練到了一定程度,如果他有悟性的話,還是要回過頭了再寫楷書的。荀子在《勸學》裡說,“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其意思說,木匠用以取直,浸滿墨汁的線繩。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線。我們在日常拉鋸裡也有這個常識,要想把一塊板截的很直,符合我們要的長度,就要按照尺寸畫一條線,在那條線上截取。這在書法上楷書就是我們有了學習的法度。我在練習書法時,已經寫了多年的字,有時還寫一些行書。往往就感到自己的筆畫的質量不高,精準不夠。看到自己不滿意的筆畫,總要再去練習一下筆畫。這就是當初練習時沒有打好基礎,筆畫的質量不過關,就開始了練字。看似能寫字了,實際上筆畫質量不行,楷書的功夫不到家,寫起來行書的水平也不高,這就是書法提高的不快的根本原因。與“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是一個道理。

二是楷書為學書基礎,是實踐總結的結果。

各行各業技藝的學習,都是有規律可遵循的。學習書法也是這樣。雖然楷書出現晚於篆隸,但它一出現,就給我們的漢字書體增添了無窮的魅力。為中華民族的文明的傳播做出了無可估量的貢獻。而且還深遠地影響了世界。我們周邊的一些國家我們到現在還能看到在使用楷體漢字。它使人們的文字交流更便捷了。一般把楷書的發展史分為四個時期:即楷書的萌芽期--秦漢,楷書發展期--魏、晉、南北朝,楷書繁榮期--隋、唐、五代,楷書守成期--宋、元、明、清。從發展期開始以後,我們都能看到楷書大家的作品。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作為學書的基礎,一方面對楷書體的研究的重視程度是很好的證明,另一方面從學書先從楷體入手也是很好的佐證。唐朝以後的歷代書家都非常重視對楷書結構規律的研究,如歐陽詢《結字三十六法》。而明代李淳在《大字結構八十四法》基礎上系統、全面地研究剖析了漢字結構組合規律,歸納總結出九十二種漢字結體書寫的方法,並各有典型例字。《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是一本較為完整、實用的法帖,更對後世書者影響巨大,不僅適於初學書者臨習,也可供書法愛好者參考欣賞。九十二法對初學者瞭解間架結構有指導意義,是初學者的啟蒙導師。《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成書100年後,被著名書法家黃自元臨摹並推廣。在清末及民國初年達到了家喻戶曉、人手一冊、學書之人案頭必備的程度,直至現代仍有廣泛的影響力。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現在小學生,青年人剛開始接觸書法,不多是從唐楷大家的楷書法帖入手的嗎?學書不從楷書學起,多數會被人認為是違背學書規律的。直接從行書入手,可能就會作為一個特例,也可能會被認為是神童吧。

三是先學楷書,其它書體可以觸類旁通。

田蘊章老師在系列書法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中,是非常強調楷書的基礎作用的。他的楷書水平當代世人皆知,認可度也是極高,那麼,他的行書寫起來也是行雲流水,自然流暢。雖然田老師在強調重視楷書的練習中,不要忽視行書自身規律的認識,但他還是認為楷書是基礎的。沒有楷書的基礎,是達不到那高有行書水平的。我還看到田英章老師行書字帖欣賞《蘭亭序技法精解》,這本字帖是田老師臨松雪道人趙孟頫蘭亭帖,行書技法精解教材圖片共58張,在網上就能看到。這本行書定的可以說是字字珠璣,頁頁華章。那行書寫的是精彩極了。這也讓我更堅定了寫好楷書再寫其它書體的信心。看田老師的行書,才知道,楷書觸類旁通的巨大能量。大家也可能看過一些行書草書大家的楷書作品,從他們那,我們知道他們是怎麼成為行草書大家的。以往,我們都感到鄭板橋的字很是搞怪,有的人還把他戴上了醜書筆祖的“高帽”。實際上,如果你要看到鄭板橋的楷書,那就知道,鄭大師是依靠紮實的楷書功底的基礎上,在進行書風的創新,他是有資本那樣寫的。他的字是雜糅了幾類書體之後才有了自成一家的獨特風格的。後有人讚譽其書“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若論書法大家的成就,看看幾個草書大家智永,懷素等人的楷書了,他們那一個不是先為楷書而後才能狂起來的呢?


中和之水


首先,腳本易於學習所有字體,並且很容易引起人們對結構和筆畫的興趣。

初學者可以鍛鍊耐心同時,腳本是最全面的一開始就要避免憤怒的感覺,也為下面學習其他字體奠定了基礎

最後,在實用性方面當今社會,最常用的是楷書和書籍。把腳本的基礎

本是中國書法藝術最基本,最實用的類型。初學者和書法家都將劇本和創作視為必修課程。可以說,沒有劇本的技巧,就不能稱之為書法。它是書法藝術的根源。

楷書優點

這個楷書是初級美學的最高典範。

2.學習楷書可以瞭解約會後文本的形狀。

該楷書是研究寫作規則和美學規則如何相結合的基礎。

通過楷書掌握書法的基本技能。

5.通過楷書理解中國文化中反映的基本美學思想


石林草堂


答案是相對肯定的,書法是講究法度的,學習書法也講究循序漸進,從楷書練習可以從相對橫平豎直的的筆畫中瞭解漢字的結構規律,為以後的行草書練習鋪平道路。在行草書的練習中會有很多筆畫和字與字之間的黏連,這種連貫如果沒有一定的楷書基礎是比較難臨摹的,寫出來的字也會顯得僵硬呆滯。

不過從書法發展史的角度來講,楷書又可能不是書法的基礎的,楷書的成熟,是三國時期鍾繇所作的楷書,後世也將鍾繇稱為“楷書之祖”。在這之前篆書、隸書和章草就已經出現並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如果你要學習以上書法,那麼楷書的學習就要可能相對不太重要了。

學習書法是個從硬直到靈動的過程,大部分有這個問題的的人最終應該都是想學好行草書吧。楷書因其字形規整字字獨立的特點能為行草書法打下良好的基礎,就像蘇軾說的:

“真生行,行生草。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有走者也。”

想練好行草書還是應該有楷書功底的,大家覺得呢?


簡集


謝謝:

關於這問題,從前也曾爭論過,探討過,說法各異,並無定論,這屬正常,畢竟從古至今,還沒有哪位書法大家說過什麼書體是書法的基礎。

本人認為:自上小學,便一筆一畫學寫字,這就是楷書基礎;長大工作,學習,寫材料,一般用行楷,行書的字形寫字;學書法也一樣,從自身掌握的字體學起,從最容易的學起,一步一個腳印向前走。

自古至今,在中國曆代書法大家之中,沒有幾位書家不會寫楷書的;本人認為,王羲之,張旭,顏真卿等,都是在楷書的基礎上,才有了行草或草書的飛躍。

楷書是不是書法基礎,很多人有不同見解;有的要求按中國發展史字體的次序,篆書,隸書……學起,也就是說,篆書書法是基礎,個人認為這是思路不對。

關於楷書是不是書法基礎,我還是堅持本人的觀點:沒有楷書基礎的書法;行書,草書永遠達不到巔峰。

僅個人觀點,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