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可以對照一下這兩個字

曾國藩,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力挽狂瀾,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除此之外,曾國藩在品德方面也有很高的修為,所以他被後人尊為“千古第一完人”。

梁啟超甚至評價曾國藩是“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中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還說曾國藩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比肩聖人孔子和王陽明。

為什麼曾國藩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人生成就呢?其實這都離不開兩個字——敬與恕!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可以對照一下這兩個字

正如他在家書中所言:“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天德王道,徹始徹終,性功事功,俱可包括。”意思就是說:聖人教導人們不外乎“敬恕”兩個字,天德王道,有始有終,性功事功,都可以涵蓋在內。

曾國藩一輩子都在修煉“敬恕”二字,雖然他自我感覺做得還不夠(“餘通籍三十餘年,官至極品,而學業一無所成,德行一無許可,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但相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他的品德已經接近“完人”乃至“聖人”的標準了。

所以,我們若想向曾國藩學習,修為高尚的品德,也應該多在“敬恕”二字上面下功夫。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關鍵是看這兩個字。一個人的品德高低,主要取決於這兩個字!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可以對照一下這兩個字

第一個字:敬;

何為“敬”?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尊敬、恭敬、敬畏的意思。曾國藩留下四條臨終遺言:“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第二條便是告誡子孫要在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恭恭敬敬,這樣才能使身心強健。

一個人,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莊重、嚴謹、恭恭敬敬,就會一天比一天壯大自己;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傲慢、無禮、肆意而為,就會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大不敬”的人,比如他經常與人爭執,做人輕浮,心存傲慢之氣,好色等等,他經常在日記裡面反思,掙扎,甚至是罵自己。所以後來,他專門制定了一個洗心革面的“修身十二款”,而第一款便是“主敬”。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可以對照一下這兩個字

如何主敬呢?曾國藩解釋:“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裡;應事時,專一不雜,如日之升。”

即:衣冠外貌保持整齊,心思神情端正嚴肅,時時刻刻都要警惕、檢查自己是否出現了閒雜或不良的念頭。平日閒居無事時,要寧靜安泰,不要胡思亂想;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須做到專心致志,心無雜念。如此這般,自己就像早晨的太陽一樣,越來越強大,越來越有生命力。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關鍵一點便是看他能夠做到“敬”字,正如孟子所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 人恆敬之。”而一個人的品德高低,主要取決於這個字——敬!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可以對照一下這兩個字

第二個字:恕;

曾國藩反省自己說:“二十年來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最難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脾氣。但能恕人,則是仁愛,仁者無敵;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即: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朋友就會越來越多;朋友都認可你,你自然能慢慢建立好口碑,樹立高尚品德。

善莫大於恕,一個人最美好的品德莫過於能夠寬恕他人,得饒人處且饒人,寬恕他人,更是寬恕自己,更是一種高素質的表現。

我們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就是形容一個人寬宏大量,大人有大量的意思。為人處世豁達大度,待人處事仁慈寬恕,會慢慢撐大自己的格局,最後真正做到“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一個人是否有教養,可以對照一下這兩個字

一個人,不動怒,不向人發脾氣,更是一種高素質、有教養的體現,正如《小窗幽記》中寫道“臨喜臨怒看涵養”!所以說,而一個人的品德高低,主要取決於這個字——恕!

亞聖孟子曰:“人皆可以為堯舜”,即:只要想從善,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的確如此,只要我們敢於立志,然後矢志不渝地去努力,終會有所成,正如“完人”曾國藩所說:“將相無種,聖賢豪傑亦無種,只要人肯立志,都能做得到的”!朋友們,您覺得呢?

今日話題:

您認為有教養的標準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