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曹操從什麼時候有了統一中國的想法?

二十二層樓


我想應該是在官渡之戰後有了一統天下的野心,官渡之戰是一個分水嶺!



對比袁術稱帝那真是有名無實者必自斃,而曹操則是實至名歸。雖然沒有帝王之名,但是享受帝王待遇。

曹操剛開始招兵買馬的時候也不是想著要代漢自立的。當時名士許邵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公大笑!許邵是什麼人。是當時著名的評論家,經他點評的人身價倍增。這句話可以看出曹操其實是想當一個能臣,忠臣的。從他刺董就能看出來,他也不滿董卓混亂朝綱,淫亂後宮,把朝廷搞得亂七八糟。。。再到後來18路諸侯會盟的時候,曹操率兵出擊,袁紹等輩名為討伐董卓,實則都在爭著搶地盤,打自己的小算盤,曹操言匹夫豎子不與為謀,摔門而去,也說明曹操是真心實意的想匡扶漢室。

官渡之戰,曹操打敗了盤踞在北方的最大諸侯袁紹,讓曹操膨脹到了極點。才有了一統天下的決心,因為人的心是在一點一點的膨脹。也不是一蹴而就,當官就想著我要當皇帝的。剛開始就想當一個地方官,維護一方,由於天下大亂,沒辦法自己拉隊伍,到後來強敵四起,曹操屢戰屢勝,這個時候就想著當個大將軍,四處平叛,為漢室廓清環宇,還大漢一個太平天下,沒想到官渡之戰後天下九州得其六,曹操成為天下最大的諸侯,大將軍就滿足不了曹操的野心了。,袁紹都能打敗,何況一個孫權和劉備。就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要一統天下,要青史留名!


記得關注哦!!


漢中小陳


曹操年輕時剿滅黃巾起義軍,討伐逆臣賊子董卓;年近不惑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天下英雄,成就一代梟雄!同時,他所建立的魏國,佔據中原富庶之地,也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但雖然橫刀立馬,縱橫沙場數十年,在擊敗袁紹後,曹操面對政局動盪的東吳孫權和孱弱的蜀漢劉備卻始終未能統一三國,這到底是源於何種原因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曹操在軍事上的失敗。曹操在成功擊敗袁紹之後,至少出現兩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可以一統三國,一次是赤壁之戰,另一次是漢中之役,而這兩次統一天下的良機曹操均沒有把握住,特別是赤壁之戰的失敗,十分可惜的喪失了一統天下的絕佳良機!

當時,官渡之戰後,曹操取得了烏桓之戰的勝利一舉殲滅了袁氏一族,可能是勝利來得太大、太快,曹操被衝昏了頭腦,很是驕傲,他視天下英雄為無物,視劉備孫權為囊中之物!然而驕兵必敗,曹操頗為得意便沒有仔細規劃統一天下的戰略框架!面對偏居一隅的劉備與孫權,魏國的勢力無疑是強大的,最佳的策略就是分而克之,逐個擊敗。但是曹操卻喪失了最佳時機,最不利於曹操的局面出現了,他們採取了聯合的策略,雖然兩者相加起來的勢力依舊不足以威脅曹操,但是尚可自保,再加上諸葛亮等人的出謀劃策,一時難以打破滅之!

再者,曹操驕傲自滿,無視他人、張揚跋扈的品行也給他一統天下蒙上了一層陰影。戰勝烏桓,平定遼東後,使得曹操的實力達到頂峰。但這個時候擺在曹操面前有兩條路可以走,積蓄自己的力量還是肆意專行,開始自己獨攬朝政呢?歷史的進程很明顯,曹操選擇了後者,因為他太驕傲了,他野心勃勃早已經對江山十分渴望了!但曹操本來是以討伐逆賊、東漢中興之臣的身份出現在朝廷之上的,他本深得民心,原本也和袁紹、董卓逆臣賊子的形象大相徑庭,可無奈權利使人的慾望無限膨脹,也許是朝堂之上那張龍椅太過誘人了,依靠武力征服了大半個中國的曹操在佔領鄴城後,自立為相,挾天子以令諸侯,橫行朝野!

坊間曾有戲言,朝堂之上,曹操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萬歲”,引得眾怒!這雖為坊間演義,但也從側面表現出,曹操得勢之後飛揚跋扈、目中無人不得人心的現象。不臣之心,昭然若揭,這種行為無異於袁紹之流,不免使得漢朝朝臣心中不滿……

此時如若曹操能在羽翼漸豐之時養精蓄銳,“多積糧,緩稱王”獲得朝廷眾臣、士大夫的擁戴,收取民心,穩定自己的勢力,然後再尊天子以令不臣,以王師之名南伐西征,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莫寒日記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曹操是篡漢自立的奸賊,謀害君主,陰險毒辣,罪不容誅。還大言不慚的說:“寧讓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然而這隻能說明《三國演義》太深入人心了,歷史上的曹操根本就不是陰險小人,而他就是個政治歷史人物罷了。

曹操是大宦官曹騰的孫子,年輕時期曹操機智警敏,有隨機權衡應變的能力,而且任性好俠、放蕩不羈,有人說他是紈絝子弟。然而,曹操被舉孝廉以後卻做了好官。在東漢都城洛陽時,有犯禁者,皆棒殺之。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直接處死。黃巾軍起義,曹操和皇甫嵩等聯合絞殺,而董卓之亂,曹操散家財起義兵,可見其忠君愛國之心。所以在年輕時期,曹操絕對是一個忠臣。

然而,董卓之亂後,漢獻帝從長安逃回洛陽,只有曹操帥全軍去迎接漢獻帝,不能不說也是有愛國之心的。但見到小皇帝衣著破爛,隨從不過數十人,曹操也在想:大漢皇帝的尊嚴還有嗎?

隨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成功,曹操成了漢朝宰相,東漢實際上已經在曹操手中,然而,曹操上朝跪拜不曾輕待漢獻帝。直到官渡之戰,曹操擊潰袁紹,此時天下九州曹操獨佔其六,他難免不會有想法。

建安十七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這必然是曹操逼迫的。四年後,漢獻帝封曹操為為王,加九錫,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實際上此時的曹操於皇帝無異。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擊敗孫劉聯軍,不僅劉備孫權人頭落地,漢獻帝的皇位和人頭也會瞬間不保。面對群臣的質疑,曹操曾說:不是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估計在那時,曹操已經認定了漢朝氣數已定,必取而代之。

客觀的來說,曹操是三國時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北擊匈奴,東征烏丸,掃清中原,重視人才,興修水利,對東漢末年的動亂起到安定的作用。《三國演義》只是小說,真實的曹操在《三國志》中。




米君說史


董卓進京,諸侯討董,群雄割據,民不聊生,自己也領東郡太守,兗州牧,佔有一方時可能就有。迎天子入許,挾天子以令不臣之時也可能開始有,敗袁紹,降劉表,俱荊州後更可能有,不過前是為國為民,要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結末亂世,讓人安樂,不再有災禍,後則為自己。

否則也不會有故徵西將軍之念,生不稱帝,做周文王之說,後又與劉備青梅竹馬論英雄,看不上天下人物,以龍自居了,其它不過養料,是其之一步步實現的步驟,可惜終因自大功敗垂成,誤國誤己,耗盡國家元氣,致使五胡亂華,漢人險亡之局,成民族罪人,永為人唾棄……


毀建策


擊敗李榷,郭汜之後。可以去回味一下煮酒論英雄的對話,能夠感覺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