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慶城縣王恆國:從貧困戶到致富能人

搬進新房,搞起產業,錢袋鼓了,村民笑了。慶城縣蔡家廟鄉大堡子村村民王恆國這幾年就經歷了這樣的變化。他從村裡的貧困戶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養牛能人,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前幾年,哪能想到現在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51歲的他引著記者走進了他家的窯洞中。

新翻修的窯洞裡,敞亮整潔,舒適溫馨,有冰箱、電視、洗衣機、瓷磚地……王恆國特別滿意。

王恆國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前些年,他的兩個孩子還在上學,妻子在家務農,同時照顧83歲的母親,家裡的吃穿用度、學費藥費都要靠王恆國一個人打工。

“那個時候真沒有錢。”王恆國告訴記者,家裡的5孔窯洞建了快30年,早就不結實了,土渣子掉個不停,旁邊的一孔快要塌,自己用木樁子勉強撐住,只是堆放雜物不敢住人了。

“我常年在石油企業的建築隊打工,一年四季不著家,勉強掙兩萬元。維持家裡的生計還行,要把窯洞整個翻修一遍,錢不夠。”王恆國坦言。

2014年,慶城縣蔡家廟鄉大堡子村被確定為危窯房改造項目點,經過逐戶摸底調查,包括王恆國家在內的126戶村民被納入到危窯房項目改造中。縣裡對貧困群眾政策支持力度很大,通過整合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資金,以中央和省市政策補助、縣級財政配套、政府貼息貸款等多種方式予以支持,貧困群眾建房沒有了後顧之憂。

王恆國一家享受到1.41萬元的危窯房改造補助,同時得到期限10年的5萬元貼息貸款。藉此,他家的5孔窯洞全部翻修一新。2016年,他又新建了磚混結構的三間新房。

住上了新房子,王恆國對生活又有了新想法。他說,以前跟著建築隊打工,常年不在家,現在年紀大了,體力活兒越幹越吃力。他覺得,還是應該回家搞些產業,多掙點錢,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但是,自己文化程度低,不懂技術,幹啥呢?

在村幹部的建議下,王恆國決定搞養殖。多年來,他家一直養著一兩頭牛,但是他不敢多養,一方面是缺資金,一方面也是沒技術,怕牛得了疫病會虧錢。

2016年,村裡為了支持他養牛,幫助他申請了精準扶貧專項貸款4萬元作為啟動資金,購買了5頭牛,同時還給他發放6000元補助,用於翻修牛棚。村裡還組織王恆國等44位貧困戶一起合夥成立振強肉牛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他們多次接受養殖培訓,學習飼草搭配、圈舍管理、疫病防治等技術。

王恆國心裡踏實了。他不再外出打工,全心全意地在家養牛。2017年,他靠養牛育肥,出欄30頭,每頭淨利潤約3000元,一年多時間就掙了近10萬元。他戴了許久的貧困戶帽子也順利摘掉了。

“這兩年的時間,我的養牛技術、經驗更豐富了,和村裡的養殖戶到張掖、武威買牛也跑了好幾趟,對市場也熟悉。現在村裡人養牛都來找我,聽意見,討方法。”王恆國說起還有些得意。

從曾經的貧困戶到如今的“能人大戶”,王恆國的致富底氣越來越足。去年以來,慶城縣大力推廣“331+”農業產業化扶貧模式,通過組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三方產業聯合體,藉助農村“三變”改革盤活資源、擴大規模、共享收益,王恆國和村民們又有了新的努力方向。

“我們家能夠順利脫貧都是靠黨和國家的好政策,靠村裡幹部的幫扶和帶領。現在我發展得好了,村裡人都信任我,但自己僅僅做個養殖大戶還不夠,還得實現規模化發展,要和大家一起把養殖產業搞好,讓村民們都過上好日子!”王恆國滿懷信心地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