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內蒙古科左後旗兩項創新舉措 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動態 | 內蒙古科左後旗兩項創新舉措 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

導 讀

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扶貧國際論壇上,內蒙古通遼市科左後旗“生態產業精準扶貧”和“黃牛產業精準扶貧”入選全球最佳減貧案例。10月17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蹟報告會上 ,該旗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近年來,科左後旗把黃牛產業和生態建設作為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根本性舉措來抓,按照“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工作思路,根據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集中會診,對症施策, 積極推動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發展全覆蓋。

5年來,全旗累計減貧11688戶30353人,貧困綜合發生率由2014年的11%降至1.21%。

动态 | 内蒙古科左后旗两项创新举措 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圖為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暨先進事蹟報告會現場

动态 | 内蒙古科左后旗两项创新举措 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动态 | 内蒙古科左后旗两项创新举措 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牽住“牛鼻子” 趕著黃牛奔小康

科爾沁黃牛名號很響,養黃牛讓貧困戶穩定脫貧,正成為通遼市科左後旗利用資源優勢、實施產業扶貧的亮點。

旗委、政府將黃牛產業作為群眾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來抓,先後出臺10項支持政策,引導貧困群眾養牛致富,走出了一條“為養而種,為牧而農,草畜平衡,農牧結合”的良性循環發展之路。

2018年,被列入全國首批養殖大縣名錄。目前,全旗黃牛飼養量達到88萬頭,貧困戶(含已脫貧戶)養牛6.86萬頭,人均2頭牛,全旗已脫貧戶中有80%以上通過養牛脫貧。

推行四種模式,確保貧困群眾家家有牛養。

在全面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創新貧困戶貸款飼養基礎母牛“四種模式”,將貧困戶分為“能貸能養、能貸不能養、不能貸能養、不能貸不能養”四類,分類制定針對性措施,實現有勞動能力的家家有牛養,無勞動能力的戶戶有分紅。

對能貸能養的,全部給予貸款支持,鼓勵群眾自繁自育自養,形成“小規模大群體”;對能貸不能養的,利用貸款購牛,通過合作社合養、大戶託養、親友代養等方式養牛;對不能貸能養的,使用扶貧項目資金統一購牛,交給貧困戶飼養;對不能貸不能養的,由鎮村幫助協調項目資金,貧困戶與企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簽訂協議,進行資金託管,享受利潤分成。

創新金融產品,確保貧困群眾有錢養牛。

旗財政先後投入6500萬元風險抵押金,存入農業銀行、旗信用聯社,放大十倍予以發放。

創新金融產品,推出“肉牛貸”“繁育貸”“惠農E貸”等,用科技手段將非標準化、不能確權抵押的肉牛活體資產轉變為標準化、可確權抵押的金融性資產,開創了政府、銀行、保險公司和企業等多方合作的新模式,支持肉牛龍頭企業、養殖大戶和農戶肉牛養殖,最大程度滿足資金需要。

同時,協調金融機構對貧困戶實施 “三優五不一增一減”、延長貸款週期、無還本續貸等多項優惠政策。

2014年以來,全旗各金融機構共發放扶貧貸款12.83億元,居全區首位。2017年、2018年,科左後旗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連續兩年榮獲“中國精準扶貧十佳縣域銀行”稱號。

轉變經營方式,確保貧困群眾養好牛。

培育產業指導員和畜牧技術服務員1055名,加大技術培訓力度,指導貧困群眾轉變生產方式,實行種養結合。

全旗每年種植青貯都在120萬畝以上。完善配套服務,建立健全旗鎮村三級服務網絡,降低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效益。

建立黃牛改良站、防疫站各22個,村級冷配點960個,全旗黃牛冷配率達到100%,母牛繁殖率提高到90%以上,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密度實現100%。

鼓勵貧困戶為基礎母牛辦理養殖保險,損失一頭牛可獲賠8000元,解除貧困戶的後顧之憂。

推進全產業鏈發展,確保貧困群眾養牛多收益。

引進牛肉及牛副產品深加工企業4家,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536個,引領黃牛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發展,打造了“科爾沁肉牛”品牌,“科左後旗黃牛”通過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科爾沁牛業”是通過牛肉產品有機認證的企業,也是中國牛肉行業進入世界肉類組織的企業,“科爾沁”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搞活交易市場,大力推行線上線下交易,僅科左後旗科爾沁黃牛交易市場年交易黃牛就在60萬頭以上。

握緊生態“金鑰匙” 實現治沙與治貧雙贏

科左後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科爾沁沙地曾經是全國土地沙化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之一,沙化面積一度達到近80%。面對生態和民生的雙重壓力,旗委、旗政府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創新造林、管護和益貧性工作機制,積極探索既讓沙地增綠,又讓群眾增收的發展路子。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738元。

創新造林機制,大規模生態修復促增收。

堅持自然修復與工程治理相結合,用好財政補貼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引導各類主體投入生態建設,並採取專業施工、保活造林的模式,實行大規模連片治理,大大提高了生態治理的速度和質量,每年以100萬畝左右的規模加速推進,已完成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609萬畝,實施村屯綠化858個,通道綠化1800多公里,林草覆蓋度達到80%以上,全旗土地沙化退化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林草植被迅速恢復,沙地治理項目區內耕地糧食單產大幅提高。

堅持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促增收。

積極調整林草種植結構,促進沙地治理由生態型向生態和效益並重轉變。鼓勵農牧民利用退耕還林還草地塊、採伐更新跡地、庭院周邊等地,種植優質牧草、藥材,栽植大果榛子、錦繡海棠等經濟林,以結構調整促進增收。

2014年以來,建成果樹和種苗基地4萬畝、木本油料和林板一體化基地10萬畝,建設蒙中藥材種植採收基地50萬畝,種植紫花苜蓿6萬畝。

突出綠色發展,搞活生態文化旅遊促增收。

實施“全域、四季、旅遊+”發展戰略,著力打造大青溝、“敖包相會”文化旅遊主題小鎮、烏旦塔拉五角楓森林公園等景區景點,帶動貧困農牧民參與旅遊產業增收。

其中散都蘇木車家村開發建設草甘沙漠旅遊區,帶動33戶貧困戶117人整體脫貧,被評為自治區旅遊扶貧示範項目。

建立益貧性機制,引導貧困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管護促增收。

在生態治理中,優先吸納貧困農牧民務工或直接參與到苗木撫育管理、樹木栽植、後續管護等工作,帶動貧困農牧民創業增收。

在全市率先實行全域全年禁牧政策,建立了農村牧區綜合執法大隊,聘用610名建檔立卡貧困農牧民為生態護林員,年人均工資1萬元。

建立激勵機制,落實生態惠民政策促增收。

採取有償流轉土地的方式,鼓勵群眾將沙化土地退出來用於造林種草,群眾將土地交給專業造林隊伍保活造林3年後,按照“樹隨地走”“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將林木再移交給農牧民,既解決了後續管理的問題,又增加了農牧民資產收益。

落實生態獎補政策,年均發放各類生態補貼資金1.24億元。

动态 | 内蒙古科左后旗两项创新举措 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來 源 | 內蒙古日報

圖 片 | 新聞聯播截圖

聲 明 |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繫,領取稿酬、或者刪除,謝謝

編 輯 | 劉 瓊

聚焦三農工作隊伍

聚力鄉村振興戰略

动态 | 内蒙古科左后旗两项创新举措 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網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稿:[email protected]

報紙投圖:[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