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漢武帝的諡號“武”,究竟是諷刺,還是誇獎?

史事春秋


漢武帝的諡號“武”,準確的來說是“孝武”,不僅是誇獎的意思,而且褒獎程度很高的稱號。我們就單獨就“武”這個諡號用字來聊一下。

“武”這個諡號淵源?

“武”這個諡號不是漢武帝的專屬,從周王朝開始,“文、武、宣”這三個稱號使用的頗為廣泛,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個諸侯開始自封為王,不再以“公”的稱號爭奪天下。我們歷屬戰國時期各個諸侯是誰先開始稱王的,很簡單,就看他王的稱號,不過要和漢武帝這個諡號分開,他們還是活著的,如果王前面冠一個“文、武”或者“宣”,基本上這個人是這個國家第一個稱王的人,比如秦國的“秦惠文王”,也就是羋月的老公,他就是第一個稱王的人。比如齊國的“齊威宣王”(後人為把他和他兒子分清,一般稱為齊威王),他採用“宣”字顯得用意很深,因為他說田氏代齊之後稱王,似乎在宣揚一個觀點,就是田氏是正統,而呂氏只不過是輔佐,將田氏放在了周天子同等的位置上。

“武”這個字代表了一個國君開創了一個新的帝國

這個說法也是來自於周王朝,周文王建國,周武王定國,周宣王興國,封建王朝後世基本上就是按照這個來為皇帝追加諡號的。感興趣的可以看下週王朝的歷史。漢武帝使用了“武”字作為稱號,代表後人認為漢武帝開創了一個新的帝國,劃定了大漢王朝的疆域,具有極大的歷史功績。因此用了一個“武”字。

漢武帝憑什麼能夠用到“武”字諡號,因為漢武帝是和秦始皇一樣具有歷史劃時代意義的人物。

把漢武帝放在和秦始皇一樣的位置,並不誇張。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啟了封建制王朝的先河,但是秦始皇的封建制是經不起波折的,二世而亡,不是實力不行,而是雖然在體制上有變化,但是在管理上還沒有完善、成熟的文書行政制度。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對這個國家的統治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雖然加強了中央的集權,但是地方官員的權力仍然和諸侯的權力一樣,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

這種“武治”的統治制度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說起漢武帝,在我們的印象中就是平定匈奴,這是最大的歷史功績。但是從漢武帝的一生來看,實行的“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制度,使得中央管理地方的能力大大增強。尤其是“文書行政”制度的推行,所有地方的統治必須由中央頒佈政策,地方官員執行,大大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權力,兵權更是大大的削弱,地方對中央已經完全失去了威脅。可以說,漢武帝畢其一生,開闢了封建制王朝的統治制度,穩定了封建階級的王朝統治。

因此,漢武帝的諡號是對劉徹一生功績最大的褒揚。






傲虎樓主


皇帝諡號的排名,依次是“高文武宣明”。

古代社會,尤其是在漢朝,治國平天下都把孝悌放在第一位,高祖皇帝劉邦作為開國之君,還是漢朝歷代皇帝的老祖宗,“高皇帝”的諡號自然是毫無爭議。

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恆繼位時民生疲憊、百廢待興,他政事上勵精圖治、大肆削藩,民生上寬儉待民、減省租賦,律法上改革刑制、無為而治,而且為人孝悌,對母親的孝順事蹟被傳為佳話,最後得到了個“孝文皇帝”的美諡。

漢武帝劉徹是漢文帝的孫子,有了爺爺和父親“文景之治”的鋪墊,他繼位時國力已經達到了巔峰。家裡有糧心裡不慌,漢武帝屢屢用兵、開疆拓土,窮兵黷武的代價是給國民經濟的帶來的巨大負擔,不過之後採取的息兵養民、輕徭薄賦的國策還是給了漢朝留下了喘息的機會,最後獲得了個“孝武皇帝”的諡號。

其實無論是“高”、“文”還是“武”,在歷代帝王的諡號中都是不可多得的美諡,能得到其中之一的帝王,毫無疑問的都是一代明君。

不同於年號,帝王的諡號是後代子孫對其生前的總結,也是激勵君王勤勉的手段,像高、文、武、明、景、莊、宣等都是美諡,而像靈、哀、煬、厲之流卻有著明顯的貶義。


十八街亂麻花


古代皇帝諡號,有美諡 平諡 惡諡三種,漢武帝的諡號“武”屬於 美諡,是對漢武帝一生作為的肯定。

古代皇帝如果有尚武精神,勇敢堅毅,開疆擴土或者評定禍亂都可以諡號“武”。比如說:光武皇帝劉秀,魏武帝曹操,南朝宋武帝劉裕等都是諡號為“武”,縱觀他們一生都是開疆擴土,建立基業,驅逐外敵。



漢武帝諡號“孝武”。其中“孝”是因為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漢代皇帝的諡號中都有“孝”字,例如:劉恆諡孝文皇帝,劉啟諡孝景皇帝,劉徹諡孝武皇帝,劉弗陵諡孝昭皇帝,劉詢諡孝宣皇帝。

“武”字是因為漢武帝一生擊潰外敵,開拓疆土。軍事上他一改之前的軟弱作風,主動出擊,擊潰匈奴。邊境上不斷開拓疆域,在西邊他遠征大宛,大戰樓蘭,大戰龜茲同時還征服朝鮮,開拓閩越地區。可以說漢武帝的一生一直在開拓國土,征服外敵之中,因此“武”字特別適合他。


車馬人川


漢武帝的諡號是 “ 武 ” ,具體解釋是“威強睿德曰武”,威嚴堅強而睿智。他在位時大舉用兵擊敗匈奴,頗有建樹,因此諡號“武”。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學家。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複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後諡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其事蹟見《史記》、《漢書》,其軼事多見《漢武故事》。





詩雨花魂


開國始祖日高,漢高祖劉邦,崇文宣仁日文是漢文帝劉桓。景帝一生勵七囯之亂亦是歷精圖治,僅也無歌功頌德表以廟號。漢武大帝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罷除百家獨尊儒術開創了封建社會君權統一致高無尚的先河,終其一生窮兵黷武,驅魔殺匈,捍衛和張顯了大漢帝國的錚錚鐵骨,打敗了不可一世殺人如麻的北方匈奴,諡號武是譽美之詞,無語倫比,名致實歸。其後世孫日宣帝皆為上上歌功頌德美譽。











94310417小云


即有諷刺的含義也有誇獎含義。

在古代皇帝的“溢號”基本概括了皇帝一生的為政之舉、為君之德如何。

而漢武帝溢號為“武”字在古代有褒貶的含義在裡面。褒說的是威強睿德,意思是:威嚴,堅強,明智,仁德叫武。而貶說的是,克定禍亂,誇志多窮,意思是:隨意使用武力,不斷髮動侵虐戰爭,勞民傷財的意思。在古代有具體的例子可以證明,比如褒有:政治上,頒發推恩令,借恩賜親戚的名義,削弱諸侯王權利,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經濟上,鹽鐵轉售,將暴利行業收歸國有;全國製造五銖錢,統一鑄幣權。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統治的唯一正統思想。軍事上,北擊匈奴,解除來自北方遊牧民對漢朝的威脅。貶的有:漢武帝勞民傷財下發動戰爭,最後雖然使得匈奴西遷,但是史書有記載,天災、蝗災、吃人、流民,都與連年的征戰脫不開關係,都是百姓的災難,漢朝的全部人口不過兩千萬,卻曾出現兩百萬的流氓,每二十個人,就有一個人在流浪,這是怎樣的觸目驚心。

所以說漢武帝的溢號,即有諷刺還有誇獎的意思。



老條號


【曉史馬車伕】獨特觀點:一般來說,有武字諡號的皇帝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好皇帝,所以對漢武帝取“武”絕對是對他的誇獎。

問題導入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古代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蹟與品德,而給予他一箇中肯的稱號。

問題探討

眾所周知,漢武帝雄才大略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範圍,功莫大於秦皇漢武。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劉徹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諡號孝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於茂陵。

在位54年的時間當中有45年都在打仗,看一下這個數字你是不是感覺到十分的驚訝呢?劉徹是漢朝的第五位皇帝,我們都知道他的漢高祖劉邦是漢朝的開國元勳。

他建立了大漢王朝近幾百年的基業,而且他為此還為後人立下了一個十分好的榜樣就是不論你是否出身貧寒,不論你的出身是否高貴只要你有一顆敢於從天上的心,而且願意重用身邊的忠誠之臣那麼你一樣有機會可以號令天下。

而劉邦便是將這一切運用的淋漓盡致的這樣一位人物,他也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君主。

而漢武帝在當政期間更是將國家的軍隊武力發展到了一定的頂峰。所以武之諡號由此而來。但是漢武帝是能文能武之人,罷黜百家的方法讓他迅速地完成了大一統。

漢武帝劉徹也是一個會犯錯的君主但他卻是歷史真正向人民承認錯誤的一個君主,並用一個罪字向世人請求原諒。這也是歷史對他評價極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延伸擴展

做諡號的諡號是千古一帝的標配,充滿了光輝,做廟號的時候則是昏君的代名詞,充滿了惡意。

"武"作為帝王諡號,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演變,從最初毋庸置疑的美溢,逐漸淪為士大夫明褒暗貶的工具廟號,一直到了清代,才被統治者強行干預終結。

這也反應了古代諡法以及廟號的複雜之處,令人不由得佩服秦始皇早就料敵於先的嚴禁“子議父,臣議君”的高瞻遠矚的英明之處,真當得起一個“武”的諡號啊!


曉史馬車伕


漢武帝的諡號是 “ 武 ” ,具體解釋是“威強睿德曰武”,威嚴堅強而睿智。他在位時大舉用兵擊敗匈奴,頗有建樹,因此諡號“武”,是對漢武帝誇獎。

漢武帝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在政治上,創設中外朝制、刺史制、 察舉制,頒行推恩令,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並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文化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設立太學。對外,漢武帝採擴張政策,除與匈奴長年交戰外,還破閩越、南越、衛氏朝鮮、大宛,又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並開闢西南夷。

此外,還有創設年號、頒佈太初曆等舉措。但他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兼以窮兵黷武,引發統治危機,晚年爆發巫蠱之禍,後因對外擴張受挫而頒《輪臺詔》。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崩於五柞宮,享年70歲,葬於茂陵。

漢武帝的歷史影響深遠而複雜,評價亦存爭議。死後諡號孝武皇帝,宣帝時上廟號世宗。其事蹟見《史記》、《漢書》,其軼事多見《漢武故事》。


北極熊125067037


關於這個諡號自然是誇獎的意思。

我前面也有不少老哥講了“武”這諡號的內涵,咱在這就不贅述了 。

今天咱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首先諡號這東西,是死人才能用的,那麼諡號自然是後人給取得。漢武帝死後,其後人怎麼會為自己的長輩追封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諡號。尤其是繼位是漢武帝的兒子,他怎麼會給自己老爹起一個惡諡。

而且一般來言,具有諷刺意味的惡諡,大都發生在亡國之君身上,為後朝追封。可漢武帝死後,漢朝依舊非常強盛,無作亂之憂,有怎麼會有人敢諷刺他呢。


天目觀世


中國的“諡號”制度由來已久,根據王國維等人考證應該是從西周中期開始,在秦代斷過一段時間,西漢建國後又重新啟用。

對於諡號的使用和評定其實有著很嚴格的說法,美諡、平諡、惡諡是對於不同的君王來做評判的。

那麼“武”到底是不是一個美諡呢?

毫無疑問,“武”的確是美諡,歷來都是稱讚誇耀君主安定四方、平禍安民之舉的。

儘管漢孝武帝在位期間導致豪強有起復趨勢,眾多中小階層農民就此破產,北地很多優秀的良家子家庭沒有後續的人員補充和政策扶持。

但實際上武帝在位的諸多功績還是配得上這個“武”美諡的。

比如為國家補充財政收入、壓制富商大賈對於小農的壓迫、接通了漢與西域的聯通等等。

所以用“武”完全符合。

另外,稍微補充一下美諡“武”的小知識。

剛彊直理曰武。剛無慾,強不屈。懷忠恕,正曲直。

威彊敵德曰武。與有德者敵。

克定禍亂曰武。以兵徵,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誇志多窮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窮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