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約旦河西岸不存在,那裡是猶太人祖傳的猶大和薩瑪利亞!”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10月18日下午代表特朗普政府作出重大中東決策,承認在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領地裡,當前所有、與未來擴建殖民的“以色列屯墾區”皆為“合法存在”。此一政策,不僅推翻了美國自1978以來的外交方針,更大大激怒了阿拉伯世界、並幾乎摧毀了“以巴和解”的殘存可能性。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非法屯墾區

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4月9日以色列大選,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於今年4月6日接受當地傳媒訪問時稱,若再次連任,以色列將會吞併約旦河西岸的猶太人“殖民區”。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內塔尼亞胡介紹佔領計劃

以色列9月17日再次舉行大選。總理內塔尼亞胡又揚言,將吞併西岸所有殖民區,包括巴勒斯坦最大城市心臟地帶的飛地,爭取民族主義者支持。

10月18日,特朗普政府表示“用國際法來解決以巴衝突根本沒可能”,因此承認屯墾區的地位“只是讓大家認清現實而已”。然而國際輿論大多認為,這項激進的外交舉動對美國並無太多利益,只是幫貪腐纏身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拼選舉而已!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以色列三維地圖

“聲稱這些‘平民開發區’為‘違反國際法’的非法屯墾,對於中東和平進程根本一點用處也沒有。”在18日的記者會上,蓬佩奧代表特朗普政府如此表示:

“世界的真相是——根本不可能有‘法律解決方案’,能化解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在這邊糾結國際法,爭執誰是對的?誰是錯的?對‘和平’的目的來說,根本毫無意義。”

蓬佩奧表示,在過去41年來,美國都奉行著國務院從1978年開始執行的一份法律建議,堅持認為“以色列的屯墾行為‘不符國際法規範’”。因此特朗普才會主張“大家應該先認清現實”,才能有效繼續“以巴和平調停”。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約旦河西岸地區的約旦河谷

以色列“吞併”的約旦河西岸“殖民區”,究竟是什麼?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約旦河谷的全景

1967年中東爆發“六日戰爭”,也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與幾個阿拉伯國家發生衝突,包括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以色列實控圖

與埃及對抗的戰果是,以色列再度地攻下了西奈半島並且佔領了這個地區。以色列也在此戰役中獲取並佔領加沙走廊。與敘利亞對抗的結果則是,以色列攻下並佔領了戈蘭高地。戈蘭高地的位置,極具戰略重要性,它俯視著整個加利利海的東岸。與約旦對抗的結果是,以色列攻下並佔領了“西岸地區”,包括整個耶路撒冷城。許多以色列人寧可稱西岸地區為“猶大和撒瑪利亞”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獲美國總統特朗普力挺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6月為戈蘭高地一個殖民區取名為「特朗普高地」。

在國際法中,這類的軍事佔領區並非以色列國土,作為佔領軍的以色列並不具備殖民開發的合法主權。因此無論是後來成為土地歸還依據的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242號決議》,還是1978年美國國務院給予卡特政府的法律建議,都要求以色列應該交還“六日戰爭的佔領土地”,並視其對東耶路撒冷與約旦河西岸的土地開發與屯墾殖民為“非法佔領”。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紅色為東耶路撒冷,黃色為併入以色列的牆內西岸土地,藍色為會歸還給巴勒斯坦的牆外西岸土地

此外,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於1993年至1999年間簽署奧斯陸協議。約旦河西岸自此被劃分為三個區,以色列軍事控制包括東耶路撒冷在內佔約旦河西岸地區面積60%以上的C區,巴勒斯坦人管治A區,剩下的B區由兩方共同管理。C區內巴勒斯坦人口眾多,以色列大多數猶太人定居點也建在這一區域內,巴勒斯坦希望未來能獲取這一區域的控制權。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1945年巴勒斯坦分區域的土地擁有情況

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不斷擴建殖民區,企圖吞併更多土地;巴勒斯坦人則希望在約旦河西岸、東耶路撒冷與加沙地區建立國家。兩國都希望讓同一塊土地的全部或部分地區歸自己管治,讓以巴衝突一直沒有結束。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加沙地圖

聯合國安理會2016年曾要求以色列“立即及完全停止在所佔領巴勒斯坦地區的殖民活動,包括東耶路撒冷”。但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無視國際反對,繼續擴建殖民區。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約旦河谷的棗椰樹

值得注意的是,約旦河西岸屯墾區、“以色列非法屯墾區”、約旦河西岸“殖民區”、“以色列武裝屯墾區”、“猶大和薩瑪利亞”等概念,實際上指的是同一塊地區。英語世界稱呼以色列殖民區為“移民點”,中文則有“殖民區”、“屯墾區”和“定居點”等說法。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加沙位置圖

但如果我們知道以色列通過控制水源,迫使巴勒斯坦人放棄其原居地,猶太人在政府支持下步步進逼,將土地改成他們的居住範圍,我們便不會用“定居點”這種過於中性的字詞指,而稱之為“殖民區”,以示其殖民之侵略性質。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西岸地區示意圖

那些稱這塊地為“猶大和撒瑪利亞”的猶太人,通常是要藉此強調以色列的先祖,早就擁有並且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用這個聖經上的名稱,來稱呼這塊具有爭議性的領土。

以色列的屯墾政策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紅色是根據奧斯陸協議在以色列控制下巴勒斯坦自治區域,黃色是約旦河西岸以色列管理的猶太人定居點

眾所周知,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直到2005年之前,以色列對在佔領區內猶太人的屯墾,政府一直鼓勵猶太人移居約旦河西岸,並不斷剝奪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約旦河西岸目前已有約40萬猶太人定居,另有250萬巴勒斯坦人於當地生活。以色列的殖民區雖然興建不停,但此舉其實一直違反國際法。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上興建殖民區,並以安全為名興建隔離牆,令巴勒斯坦人尤如生活在巨大露天監獄。

這個政策的基本理由是,有了猶太百姓在佔領區里居住,就會形成一個“落籍”的事實,這樣可以使得任何試圖將佔領區交還給巴勒斯坦人的行動愈發困難。雖然對猶太的屯墾者而言,住在佔領區裡必須要冒很大的危險,但是他們堅信,在“所有的以色列都有猶太人落籍”這件事是絕對必要的。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猶太人新建與飛廢止的定居點1967-2008

2005年9月12日,在以色列時任總理阿里克·沙龍主導之下,以色列突然將加沙走廊拱手讓於巴勒斯坦人。許多以色列人對於沙龍的這個決定極端地憤怒。在此之前,沙龍對於在佔領區裡屯墾這件事,一直地持強硬支持的態度。許多在原來居住在加沙走廊的屯墾拓殖者,都是在以色列軍隊的強迫之下,才肯搬離他們的家園。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以色列在西岸不停擴建殖民區,侵佔巴勒斯坦人的土地。

而以色列在西岸地區,仍然繼續藉著屯墾來執行大規模的“落籍”政策。以色列給予居住在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百姓,不同等級、不同程度的控制權。某些地區由巴勒斯坦人民全權治理;某些地區由巴勒斯坦人綜理民事,軍事則由以色列掌控;另有一些地區,則由以色列全權控制。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西岸地區-以色列-巴勒斯坦

就以色列的立場而言,東耶路撒冷就是“耶路撒冷”、是以色列與猶太民族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信仰國都”。而所謂的約旦河西岸,是古猶太王國既有的國土“猶大和薩瑪利亞”,是其宗教信仰與國族歷史中“應許之地”的一部分;在現世中,亦是以色列軍隊“用鮮血爭回的國土”,要怎麼使用都不幹外國人的事。

不過對巴勒斯坦人來說,約旦河西岸不僅是巴勒斯坦政府的當前所在地,亦是巴勒斯坦正式建國後、唯一能有效掌控的國家領土。然而以色列透過軍事佔領與單方執法的漏洞,卻不斷驅逐、迫遷耶路撒冷與西岸土地上的巴人社區;取而代之的則是大量興建,特意切斷巴勒斯坦國土連貫、並佔據良田水源的“以色列武裝屯墾區”。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以色列-死海

2009年,路透社報道,世界銀行發現,在約旦河西岸地區,以色列從與巴勒斯坦共享的含水層中佔取比巴勒斯坦多4倍的水資源。此發現加劇了處於乾旱日益嚴重的中東各國在水資源方面的爭奪。儘管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共享約旦河西岸山區的含水層,但是水資源的使用分配相當不平均。

以色列在巴人土地上的屯墾政策,長期以來就是遭致國際譴責的非法行為。之中,除了關於土地與民族主權的歷史爭議外,強行迫遷、片面改變土地產權與自然資源分配的作法,不僅讓現實中的巴勒斯坦政府陷入了國土破碎、無法統一的窘境;對於那些流亡海外的數百萬名巴勒斯坦難民,更是損害其歸鄉權、並將土地記憶“連根拔起”的“迫害犯罪”。

奇妙的是,2015年3月25日,巴勒斯坦與歐盟簽署總價值為350萬歐元的協議,以共同開發約旦河西岸C區。

大國就可以不尊重國際規範?美國力挺內塔尼亞胡的“政治紅包”

美國政府改變41年立場,承認以色列西岸殖民區“並非有違國際法”,無視1949年《日內瓦第四公約》、2004年國際法院諮詢意見及2016年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國際社會不能不質問,大國就能夠不尊重及遵守國際規範嗎?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2008年10月提出的巴以解決方案

“美國根本沒有資格可以‘取消’國際法對於巴勒斯坦民族的主權權力!更沒有權力‘授權’以色列的非法屯墾行為。”在美國改變外交立場後,憤怒的巴勒斯坦政府主席阿巴斯也發出激烈的譴責聲明。緊鄰西岸、境內有大量巴勒斯坦人但已與以色列和解建交的約旦王國,也警告“美國的片面決定,或將對中東和平進程帶來極端危險的影響”。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約旦河西岸地區

以色列左翼報《國土報》認為,美國改變對屯墾區的定位承認,短期內不會對“在地現況”帶來劇烈影響——因為迫遷巴人、強徵土地殖民的行為,根本不曾停過。但之後美國可能會擴大開放對以色列屯墾區的投資、外交補助預算,進而加速並支持以色列對於約旦河西岸的實質吞併。

但如果“短期內”沒有明顯效益,為何特朗普還要選擇“此時”作出重大爭議決策呢?這一部分,是因為特朗普自己的2020年的連任壓力,需要更多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基督教福音教派的集體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公開給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投桃報李”。

特朗普此時的重大宣言,被外界視為“公開力挺內塔尼亞胡”的政治紅包。

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與歐巴馬政府長期交惡的內塔尼亞胡,曾公開打破“以色列不干預美國選舉政治”的禁忌,公開力挺特朗普總統。之後,兩人於私交與戰略合作上亦是合作無間——內塔尼亞胡在國內屢屢自稱是“特朗普欽點的最棒同盟”;特朗普亦改變了美國過去“相對平衡”的以巴立場,一面倒地支持以色列,包括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國都並搬遷美國駐以大使館、承認以色列併吞戈蘭高地的合法性等“歷史性決定”。

然而與特朗普極其親密的內塔尼亞胡,近一年來正遭遇多起“受賄”與“政治貪腐”的醜聞糾纏,包括自己與夫人也極可能於年內遭遇正式起訴。種種貪腐與醜聞爭議,讓內塔尼亞胡的民望重挫,聯合政府也隨之垮臺——因此在今年年內,以色列國會也分別於4月與9月,接連舉行了兩次大選。

以色列之所以“一年連選舉兩次”的原因,是因為以色列採行的政黨名單比例代表制,有利於小黨與多黨政治,但大型政黨想要執政都必須與小黨結盟、共組聯合政府。因此,就算兩回選舉,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黨”都以些微差距蟬聯國會第一大黨,但卻因為右派內亂與貪腐醜聞纏身,而一直無法如願取得足夠的黨派支持“組閣連任”。

對於內塔尼亞胡來說,“能否連任”將攸關自己的貪腐官司、以及是否能“免於坐牢”的命運。因此在今年的選舉中,一向保守並以狡詐強勢聞明的他,才會擴大提出“併吞約旦河西岸”、“擴大屯墾區”、以及“極端保守猶太教派可能免服兵役”等爭議證件,試圖拉攏宗教右派與民族右派的小黨支持——鑑此,特朗普此時的重大宣言,才會被外界視為“公開力挺內塔尼亞胡”的政治紅包。

《路透社》表示,在9月份的選舉後,內塔尼亞胡雖然“二度阻隔失敗”,但透過離間與利誘,他也阻止了競爭對手——軍系出身的前參謀總長本尼.甘茨——取得小黨結盟的足夠席次。因此在當前狀態下,以色列預計仍無法組成新政府,並可能於本週中再度宣佈“第三次重新選舉”。

也因此,特朗普此時的支持才會讓內塔尼亞胡份外開心,除了各種感謝與讚美之外,他也公開表示:

“終於,以色列人能好好地開發‘猶大和薩馬利亞’,我們才不是外來屯墾殖民者——這是這都是猶太曆史的應許之地!”

殖民區違日內瓦第四公約,美國自1978年起反殖民區

早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國際社會已認為有需要規範交戰地區之人口。及至1934年,國際紅十字會草擬國際公約,成為1949年生效之《日內瓦第四公約》的藍本。這份誕生於二戰後的國際公約,第49條禁止交戰國送走或驅逐佔領地之居民。

由於西岸地區及東耶路撒冷均為以色列於1967年戰爭後佔領,故此根據公約之規定,其不能夠驅逐原本居住的巴勒斯坦人。此公約於1993年獲聯合國安理會承認為國際習慣法,確立其約束性質。國際法院於2004年發表的諮詢意見便持此意見。

“自1977年以來,以色列執行一種政策,並形成了種種做法,忙於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修建定居點,違反了《日內瓦第四公約》第49條第6款的規定,因為該款規定:‘佔領國不得將其本國平民之一部分驅逐或移送至其所佔領之領土。’安全理事會一直認為,此類政策和做法‘沒有法律效力’,而且‘公然違反了’該公約。法院斷定,以色列在被佔領巴勒斯坦領土(包括東耶路撒冷)建立定居點,違反了國際法”。

——國際法院2004年諮詢意見

事實上,以色列殖民區違反國際法的意見,向來為國際社會所認同。1978年,以人權為外交原則的美國總統卡特承認以色列殖民區違反國際法,自此這成為美國政府之官方立場。及至2016年12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決議,重申以色列殖民區公然違反國際法,嚴重阻礙實現解決以巴紛爭的兩國方案,要求以色列立即全面停止殖民。時為奧巴馬任期倒數一個月,美國之代表罕有投下棄權票,而非反對票,成為議案獲得通過之關鍵。

當時正等候就任的特朗普已揚言,在其就任總統後事情將會改變。眾所周知,特朗普支持者多為保守人口及基督徒,並以金沙集團主席艾德森等猶太富商為主要金主,與以色列右翼政府同聲同氣。不少評論相信,特朗普此舉既為一年後之連任競選爭取支持,同時幫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一把,因其最近失去國會主導權,正陷政治僵局。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約旦河西岸地區

不利於以巴和平進程

特朗普一改美國41年之立場,公然與國際規範唱反調,引來批評也是必然。更重要的是,此舉無疑打亂以巴和平進程。美國多年以來推動以巴和談,包括克林頓2000年促成的和談。特朗普任總統三年以來亦一直宣稱由其女婿、猶太裔的庫什納穿針引線,欲達成以巴和平方案,成就前人所不能的。然而,特朗普由將駐以大使館遷進耶路撒冷,到承認戈蘭高地之主權屬於以色利,既在助長以色列之氣焰,亦令美國失去阿拉伯社會之信任,以巴和平可謂遙遙無期。

撕毀41年默契:美國承認約旦河西岸的“以色列非法屯墾區”

以色列詳細區劃

自以為大國的政府或許以為,若然現實政治是在比拳頭大小,形勢對之有利,國際規範只是聊備一格。但各國是否尊重國際法,對國際秩序及安全不無實際影響。正如《日內瓦第四公約》的誕生背景,是試圖解決一戰中交戰國面對之現實問題,國際規範之原意可謂人類用來避免衝突、締造互信互惠的環境。可惜的是,公約禁止驅逐原居住人口的第49條款,向來被多國政府忽視,以色列僅是其中一例。

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國際規範只是實力較量下的產物,但也無法否認,國際法也是人類一直以來為實現良好意願的集體努力,正如德意志哲學家康德於十八世紀末提出的永久和平願景。人類社會經歷太多教訓,特別是上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及多場人道災難,令我們不得不放棄叢林法則,重視政治倫理及國際規範。

國家實力愈大,面對的誘惑愈大,但其帶來的影響力同樣愈大。唯有捍衛國際規範,願意摒棄單邊主義的思維,方稱得上為負責任的大國,真正的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