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科普」什麼叫階層?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也就有三六九等,我們中國人對一個相近的詞彙“階級”很熟悉,階級分析法馬克思主義經典的分析方法,從小我們學習歷史就知道有“資產階段”、“無產階級”、“工人階級”、“地主階級”、“農民階級”這些詞。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毛澤東關於《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篇文章,詳細地闡述了他對當時於中國各階級的分類思想,以後的中國革命和解放後的幾次運動,都是基於這樣的階級分類。

「科普」什麼叫階層?


毛澤東結合我國的國情將當時中國各階層分為:地主和買辦、中產階級(民族資本家)、小資產階級(相當於現在的白領和小企業主)、半無產階級(以農民為主)、無產階級(產業工人)、遊民無產者(幫會、黑社會);楊繼繩先生在《中國當代社會階層分析》對當代中國的階層做了劃分,如果感興趣可以拿來看一下。仔細觀察一些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運行便會發現,儘管和馬克思的描述有一些變化,但是當代西方國家(西歐、日本、北美)也存在著非常鮮明的階層(或者叫階級)劃分。

階層古今中外都有,而且階層一旦形成便相對穩定較難打破,除非社會發生大變革,這種變革主要有政治革命,例如像法國大革命後貴族階層的泯滅;

改革,我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社會階層的變動就屬此例;再如社會革命,例如工業革命後崛起的商業階層掌握著社會財富。階層也不一定是不好的東西,社會的發展往往是向穩定的階層結構去進化的,社會在一定階段往往要進化到穩定狀態,現代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普遍認為:中等收入者佔大多數的社會,即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形"或"紡錘形"社會,是比較穩定的社會,也是理想的現代化社會結構。這是當代西方社會的主流結構形態,也是有人解釋西方社會之所以比較穩定的原因所在。


從美國到日本,從英國到北歐都呈現出這樣的一種狀態;社會相對穩定相應的流動也變得緩慢而且稀少;其實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尤其是自秦以後也是如此,王朝的中期便會呈現出這樣的階層穩固的狀態,所以說每逢亂世和王朝草創的初期是階層流動最頻繁也最有可能成功的時代,過了這村,那個店雖然有但是已經變得很稀少。

事實上在階層變得相對穩定以後,階層流動變得很困難,只有讀書、從軍、婚姻等少數通道,但是每一條通道又是那麼的艱辛:科舉是隋唐及以後的事情,而且一千多年的科舉歷史上那些通過科舉登堂入室的人又有幾個不是世家子弟?

那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事情真是少之又少,靠從軍出人頭地、跨越階層也是難之又難,且不論如果沒有戰爭如何憑戰功晉升?即便有了戰爭也多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或者“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跨階層的婚姻很少且難以成功,前段時間有報道社會學家研究表明門當戶不是沒有道理的,即便少數跨越階層的婚姻能幸福又有幾個?

再看看當代西方國家的狀況,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西方學術界有所謂“馬太效應”導致階層固化也是十分嚴重。以美國為例,連最沒有貴族傳統的美國也出現了多個“政治家庭”,至少有兩個布什總統,還有一個布什總統候選人,好多個“肯尼迪”,現在又差點出來倆克林頓總統,美國最富有的人群所佔社會財富的總量在持續攀升,憤怒的美國人在進行佔領華爾街。西歐和日本的狀況也差不多。

無論什麼樣的社會一旦進入穩定結構,其階層的流動必然會變慢,前面一再強調這不一定是壞事情,穩定的社會階層往往意味著較為穩定的社會秩序,為社會發展能創造良好的條件;但是如果社會極度缺乏活力那可能就有問題。回到電視劇,在一個穩定的社會里面,階層的固化也會出現一些特點。

階層社會長期穩定必然帶來不穩定,這話說起來很拗口,但是應該很好理解,一個長期靜止,看不到階層流動的社會可能會孕育著大的危機,因此緩慢但是流動的階層社會才是長久穩定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