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日本房子好嗎,有什麼優點?

handsome1DanielWu


我是每天分享家居美圖和裝修經驗的飛墨李工,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有趣實用,那就點個讚唄~

我覺得值得參考,他們很多房屋自帶降溫設計。像合肥這段時間真的是高溫難耐,熱得我都快懷疑人生了,室內溫度都很高,只能開空調降溫。日本那邊的房子冬暖夏涼,夏天不開空調都不會很熱,這是為什麼呢?那日本房子到底有哪些降溫設計呢?

其實日本的房子不僅屋面做了夾層通風,牆面也一樣,簡單來說,整個房子的地面,牆面以及屋頂的夾層中,全都構成了一套通風系統,所以日本的房子也被稱為"會呼吸的房子"。空氣不斷流通,形成涼風,這樣外面的高溫天氣自然對室內影響不大。

外牆部分

一般夏天陽光照射在外牆牆壁最外側的圍護材料上,受熱之後會將熱量傳送到室內,導致室內溫度較高。日本的房子外牆保溫層的外表下,會有一層鋁箔熱反射層和空氣流通層,太陽的熱量大多會被牆面空氣流通帶走,這樣進入室內的熱量也就比較少了。

屋頂部分

至於屋頂,首先要在上面固定一層木質屋面板,然後再鋪設防水隔潮和熱反射等材料,最主要的還是屋脊處安裝的空氣流通的通風換氣裝置,它可以減少進入室內的熱量。除此之外,屋頂還會安裝排氣扇,夏天的時候打開讓空氣流通,帶走熱量,冬天的時候就可以關閉保存熱量。

日本的有些房屋上還安裝了太陽能發電系統,很好的利用裡夏天太陽的輻射熱。

地面部分

除了牆面和屋頂,日本房子地面也設計了通風系統,現澆鋼筋混凝土地下架空層基礎,施工中底層所用的黑色專用墊塊,就起到了流通空氣和隔潮防腐的作用。

日本的住宅可以24小時換氣,不僅可以排出室內的汙染空氣,將室內的空氣慢慢替換,而且這種全熱交換方式可以減少排出熱能的消耗,所以日本的房子夏天室內溫度不會很高,這樣還省了一筆空調電費呢!


飛墨設計師李工


你想要建立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嗎?

在城市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中,你打開窗戶看見的不是陽光、美景,而是更多的樓宇。即使住在獨棟的別墅中,中規中矩的格局也只能寄託於昂貴的軟裝去調劑。

你想擁有屬於自己創造的“新穎”、“個性”的房子嗎?

人生只有一次,房子是件大事。

何不如放肆一回,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

在日本可以實現這個願望,購買註文住宅,按照自己的喜好建造房屋。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一下日本個性的註文住宅,一起一飽眼福吧。

註文住宅1:在空中浮起的房屋

在空中漂浮著的白色方塊的周圍有著灰色牆壁的有個性設計,房子有如此有趣的外觀,那麼房間裡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這處註文住宅位於東京都武藏野市吉祥寺街區,漂浮的二樓上面有5個窗口,房主打趣說道,“是想象著將來有5個孩子而建的房間。”

這處註文住宅在二層部分設置了增加明亮的高筒燈,並設置了書房,有設計好的書架,可以陳列很多書。是可以一邊感受陽光溫暖,一邊學習的環境氛圍。

因頂層產生的強烈光照,採用了復層玻璃+日射(UV)抑制膜,有效的阻斷了熱量和紫外線,抵禦內部裝飾的日曬和老化。

這處註文住宅的一層是臥室、餐廳與中庭甲板連接的窗戶是全面透明的,有明亮的開放感。

註文住宅2:連接樓頂的開放式空間

這處註文住宅為了保護隱私,對外部分的窗戶很少,在房子的中庭一側設置了開闊的開口。雖然中庭只有4.5畳程度約(7.3平方米),但從院子裡到整個建築物都有很大的開放感和採光,這是因為階梯陽臺的存在感很大。

這處註文住宅的階梯陽臺與中庭連接的是飯廳,可以把拉門全部收納到櫃子裡,在這樣開放性的餐廳裡,可以在光與風中吃飯。而從階梯陽臺再往上延伸到樓上,會變成景色優美的屋頂。

經過中庭,是種滿了綠植的地方,此處是有“變”的地方。階梯陽臺和其他的居室隔開,形成獨立的空間,這個地方可作為咖啡廳或者其他各種各樣的用途使用喲。這處註文住宅的階梯陽臺,成為了連接人和人的地方。

註文住宅3:連接6個小屋的平房住宅

這處註文住宅包括臥室、起居室、廚房、餐廳等等各種功能空間,共有6個小屋,組成了一個溫馨的家庭,在排列著的小屋的屋頂的外樓梯非常吸引眼球。

這處註文住宅最大的特色是根據空間功能的不同來改變天花板的顏色,每一個小屋在視覺上都屬於獨立的空間,但是屋與屋之間的開口部分又是連續連接著。室內裝飾外觀是由在日本也有很多粉絲的建築師和傢俱設計師設計的,據說是根據“猶爾”自己的宅邸而建造的。

註文住宅4:引進光和空間藝術的住宅

這處註文住宅在房子的中央設置了一個“噴霧”,在1樓到2樓的家人都能感受到這份活躍的氣息。這種建築風格有一種讓人感到現代藝術家“詹姆斯·塔瑞爾”的神秘的藝術效果,並在神秘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充滿陽光的空間。

這處註文住宅在二樓的空間裡,設置了洗面室、浴室、衣帽間等,形成了迴游性,這樣的設計形成了有效的活動線路,在外出準備時縮短了時間,形成了輕快的節奏。

被吹掉的頂部的白色牆壁環繞的空間變成了遊戲廳以及和室,大大的利用了空間和時間。

然後在三層的部分,設置成了臥室,但是臥室沒有設置門,形成了像漂浮著一樣的設計,這樣的設計理念是為了窗戶射進來的陽光通過格局向一層傳達亮度的目的。

註文住宅5:“雙子”外觀的房子

這處註文住宅的左右兩棟建築是連接起來的,但是入口在兩棟建築的中線部分,是一個特立獨行的房子,那麼裡面的格局是怎麼樣的呢,您能想得到嗎,是激發想象力的時候哦。

這處註文住宅的玄關是夾在兩棟建築的中心部位,左邊建築是客廳、起居室,右邊則是廚房、餐廳等。在起居室這一側設置了電梯,也把1樓的天花板拿掉了所以在空間上有擴展的感覺。

這處註文住宅在兩棟建築的尖端部分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中庭。很好的保護了隱私生活,並且也為房子獲得採光和通風。這棟註文住宅充分的利用了兩棟建築物中左右上下的空間,成為實現舒適的住處。

註文住宅6:打通衚衕的房子

這處註文住宅利用了土地的深度,是一個很好的佈置了衚衕和中庭的例子,在建築的大門處形成了不一樣的中庭,對室內的期待感也有所提高了。

玄關的走廊在衚衕裡也看的見,但是因為是彎曲的結構所以看不到深度,視覺上讓人產生了縱深的感覺。然而來自中庭的光,通過地窗溫柔地流向腳邊,由於沒有設置成大孔徑的光源,更加深了此處註文住宅“衚衕”的味道。

這處註文住宅二樓的餐廳可以很好的吸收院子裡照射進來的光,還可以觀賞到中庭的樹木,呼吸清新的空氣,是治癒心靈舒適的空間。

註文住宅7:大木箱的房子

這處註文住宅裡面有個超級大的木箱,裡面有臥室、浴室、儲藏室等私人空間。面對客廳的木箱牆面,都變成了門,打開、開閉都很方便。

設計這處註文住宅的一定是個童心未泯的設計師,這棟房子簡直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橡樹屋,完全滿足孩童的幻想,是一個充滿了童心的設計呢。

註文住宅8:曲線開口的房子

這處註文住宅通過在門口部分使用曲線使得整個房間變得柔軟,光與影在一瞬間相連,變成了柔和、能放鬆的空間。

根據家庭成員的數量、年齡層、生活方式的不同,“舒適的住所”也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生活方式,“想住在什麼樣的房子裡呢?”從現在可以開始想象了。參考這次介紹的住宅,希望您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享受舒適的生活。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加weixin:monsterxinzi


看日本


日本房子好嗎,有什麼優點~日本以優美的自然環境和高質量的房產,吸引著國內外眾多高淨值人群紛紛到此投資。隨著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臨近,越來越多的人瞄準了實機,看上了頗具升值潛力的日本房產市場。

那麼日本房子好不好?有什麼優點呢?

日本房子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大部分房產都是永久產權,買後買家擁有房子和土地的永久產權。此外,日本政府規定,如果買家需要對老舊房產進行抗震翻建和改造,依據個人條件,可以獲得1-3年不等的固定資產稅及城市規劃稅的減免。

日本的優點也有很多,日本交通發達,是世界宜居最宜居的、有超高的醫療水平,還有就是日本的教育,在2018年12月28日召開的幼兒與高等教育免費化的會議中,日本政府決定從2019年10月開始正式實施。3-5歲以上兒童原則上適用於所有家庭,0-2歲幼兒適用於免除居民稅的低收入家庭。關於高等教育方面,就讀大學的低收入家庭學生,將發放無需返還的補貼性獎學金。

想要了解日本房產的朋友可以私信小編~添加小編微信,一對一為您講解日本房產


日本東寧地產


一、日本60年房子看起來像新房,建築壽命將延長至200年

日本群馬縣中山道某專門學校的辦公樓,建於20世紀60年代,照片拍攝於2016年

日本60年的舊房為何如此新?這一切,表面看是日本人對住宅的日常精心保養以及精湛的房屋維護技術,實質源自日本人令人敬佩的“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就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而且將這件事做到極致。

1980年,日本就提出了百年建築的概念。所謂百年建築一是建築結構壽命100年,二是100年可以讓幾代人可以享受。

到了2007年,日本自民黨提出“200年住宅”的概念,要求將原本50年的建築壽命延長至200年。

當然,這裡的所指的200年並不是指200年內不做任何的修復工作,而是指住宅的骨架年限能達到200年。

中國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曾公開表示,中國的建築壽命只能維持25到30年。相比之下,英國的建築平均壽命為132年,美國的建築壽命為74年。

二、1995年後修建的日本房子都要求抗7級地震

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日本一直是個地震多發國家,根據1995年日本修訂的建築基準法,新建的公寓和商業用房都要抗7級地震。據地震經驗,在日本倒塌的大多是木質、年代久遠的住宅,新建的公寓很少倒塌。

2011年日本“3.11”大型地震及海嘯發生時,距離福島僅300公里的東京震級也在7級以上,然而地震在東京市區內造成的死亡人數僅僅為7人。

當時《紐約時報》報道稱:“日本嚴格的建築規範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如果地震發生在其他人口密集的國家,或許已經有數萬人在地震中遇難。”

很難想象這種情況能出現在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城市中,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堅固的城市建築設計。

1996年日本實行“耐震改建計劃”廣泛應用了隔震技術,普遍在房屋和地基之間加入減震層,利用建築物本身的晃動來吸收地震的能量。這種技術,就是在建築的底部安裝彈性橡膠墊,或者摩擦滑動承重座緩衝裝置來抵抗地震。這些橡膠層非常耐用,一般使用年限約60年,能夠把地震對樓房的搖晃程度減輕1/3到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