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不向日本提供武器?

不好取啥名


這東西得說到日本人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的工業生產模式。

很明顯,德國人曾經嘗試性的將某些武器交給日本,但是日本人發現這些武器他們用不了,為什麼?戰爭不是一件武器能夠決定的,他需要的是成千上百件同樣的武器構成一個戰爭系統,然後通過這個系統去贏得戰爭,如果僅僅是仿製出來一件武器,這一點很簡單。照著打磨就行啦,照著這個東西模子直接造一個出來可以了。

德國人工業總產值當時位列世界第三,這是在他吞併法國以後,整個工業總產值的數據,因此生產武器的時候,它不需要考慮什麼,這個武器過於精密製造起來太耗費人工,這個問題把機器設定一下,然後照著模子一個一個打出來,流水線生產就可以了,雖然說德國人的工業生產能力不像美國人那麼誇張,但是吊打日本,這是沒有問題的,你看一下德國人龐大的裝甲部隊,再看看日本人的豆丁坦克,你實際上就已經很明白這個事情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人,英國人都針對當時的德國和日本展開過戰略轟炸,但是二者之間的轟炸模式是有著天差地別的改變的。

美國人針對德國人的轟炸是針對他的工業重區,然後實行大規模大密度的炸彈覆蓋,這樣的話對於德國整體的工業生產是有影響的,但是用同樣的手段對付到日本頭上就顯得有點使不上勁兒,為什麼。日本人是將自己的零件分散到各個地區的小作坊,裡面有人工打造出來,除非是那種特殊的大型零件,否則其他東西都是小零件兒,小零件兒的交給一個工人帶到小的作坊裡面慢慢打造出來,然後再有統一的地方收集起來。

這就造成了日本人他的生產的。工廠並不是集中的一個大廠,反倒是一整片地區的小作坊,都是我的生產基地,你炸燬了我的工廠沒關係,我換一個地方繼續組裝,沒有任何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空軍上將李梅,會選擇將轟炸機裡面所有的炸彈全部替換成燃燒彈,然後火燒日本東京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因為你只是把他工廠給炸們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們完全對他的工業生產能力沒有任何影響,你只有加他這一片地區全部燒光了,好,他們才會有所影響。

並且由於日本大部分的零件都是人手工打造的我們可以去看很多日本以前工廠老照片就會發現流水線生產下來並不是機器在那段打,而是由人兩個人一組就是放在一個段臺上,然後互相合作的段打出一個零價,這樣的生產效率比較低下,當然也是因為那個時候日本人實在是工業底子比較薄,跟西方列強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能不用德國人的零件全是機械式打造出來的,不說其他的,一個衝壓鑄鐵德國人通過機器,鑄造時間短,而且效率比較高,但是日本人需要手工一點一點的打磨出來,從直觀上來講,你覺得哪個一方他的工業產值比較高。

在這一點上,日本人生產伊400型潛艇的時候就是一個最直觀的體現,這款潛艇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他的大名,世界上第一款水下航母,排水量達到幾千噸,這可以說是當時潛艇裡面的巨無霸,與此同時還可以攜帶三架轟炸機,對敵人艦隊實行出其不意的轟炸。

但是日本人在生產這款潛艇的時候,可以說是耗盡了腦汁,為什麼潛艇要達到出來需要一個完整的殼子,這個殼子需要大型的軋製鋼板。但是日本人的機器實在太小了,只能生產小塊兒的軋製鋼板,他只能夠將這些小塊兒的一塊兒快拼裝起來,再拼成一個大塊的,但是美國人不用,美國人生產要多大鋼板,跟我說,機器一開,要多大給多大,因此,在日本提出這一款潛艇的設計理念,也就是珍珠港剛剛結束以後,他一直耗費了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只生產出來兩艘,這要擱美國那兒,30航空母艦都給你生產出來,更何況這個玩意,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尤其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人在戰爭期間只生產了一艘真正的重型航空母艦,由此可見,日本與西方列強之間巨大的生產力上的差距。

這也就是為什麼德國人把武器完整的交給日本以後,日本的第一選擇,不是說直接仿製,而是從中提取相應的技術,我拿來用,我不能夠完全仿製你的東西,你這東西要真得製造出來,我得吐血,我的部隊不可能完全裝備這個玩意兒,裝備不起呀,我的國家耗不起啊!

所以,三八式步槍,零式戰鬥機,豆丁坦克才是最適合日本的東西,至於要做其他的裝備,那相當於空中樓閣,日本人雖然傻,但是這種虧還是吃的比較少。


漩渦鳴人yy


說完全沒提供就誇張了,事實是當時的納粹德國提供過一些武器給日本,但是數量種類並不多,大部分是特種兵和空降兵使用的先進輕武器以及少量的重型裝備樣品。多種原因導致了德日之間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武器裝備支援和貿易往來。


德國向日本提供過哪些裝備?

大家對電視劇亮劍中全套德國裝備的山本特工隊肯定印象深刻,其實這就是當年日本空降兵的高仿版,二戰期間,德國空降兵頻頻創造輝煌戰果,作為軸心國小弟的日本也時髦的跟上了大哥的腳步建立了自己的傘兵部隊,但是自己沒有經驗,無奈只能請了德國教官來親自傳授武藝,然而像降落傘和衝鋒槍以及單兵電臺這類高精尖裝備自己卻不能生產,所以只能去求希勒特,最後經過軟磨硬泡,終於在1941年9月給日本提供了當時空降兵幾乎全部的成套裝備,這也成了二戰期間德國對日本最大的一次武器支援。不過很尷尬的是,全套德式裝備的日本空降兵最後並沒有取得什麼輝煌戰果,他們曾經在東南亞實施過多次登陸作戰,但是因為事故頻發,死傷慘重,不僅被日本軍部高層罵的狗血淋頭,還被德國專家調侃為“戰術技術最糟糕的空降部隊”!


除了空降兵成套裝備外,在地面重裝備上德國還曾經提供過5輛3號坦克和兩輛4號坦克給日本,其中3號坦克是使用偽裝成民船的貨船整體運過去的,4號坦克則是通過潛艇裝載拆分零件的形式運過去的。

在海軍裝備上德國可提供的就不多了,當時日本最強的就是海軍,航母和巡洋艦的甚至還領先德國,只有水下力量比較雞肋,而德國也是針對性的援助過日本五艘U型潛艇,是德國駕駛員直接開過去的。

在空軍裝備上,當時德國幾乎獨步全球,日本人許多飛機都是根據德國飛機仿造改進而來的,德國的BF109E、FW190A5、ME163、ME262等先進戰機運到日本後,日本人通過逆向仿製,先後生產出了“飛燕““秋水”“火龍”等飛機。而在飛機發動機方面,德國人把當時最先進的DB-601液冷活塞發動機技術也全部給了日本,日本人用在飛燕戰機上爽翻翻,直接搞了三千多架出來。而在飛機航炮上,飛燕戰鬥機早期是直接使用的德國進口MG151/20航炮,後期仿製了MK103、MK108型30毫米機炮才算有了自己的吃飯家伙。


(梅塞施米特ME262是全世界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

而最為著名的德國支援日本軍工產品大概就是一噸鈾礦石的故事了,日本在1941年啟動了所謂的製造原子彈的“仁計劃”,當時仁科芳雄已經完成了核武器的理論研究,但是苦於無法獲得鈾礦石原料,於是就又向德國爸爸求救,希特勒很慷慨的用U艇萬里迢迢運來一噸鈾礦石,結果到了馬六甲海峽,直接被埋伏已久的美軍反潛艦擊沉,日本人的核武器鬼夢就此徹底中斷。


總的來說,二戰德國雖然支援過日本一些武器裝備,但是數量和種類都十分有限,大部分都是提供一些樣品給日本作為參考和仿製,成規模的援助幾乎沒有,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囧境呢,當年它們可是號稱要一起分割佔領世界的軸心國大佬,按理應該相互大力扶持才對啊。

德國難以支援日本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還是兩國相聚過於遙遠,中間的大部分海域和陸地又被盟軍所控制,而當時又沒有可以洲際航行的運輸機,所以德國人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想拉一把日本,但是能夠做的也只是派U艇偷偷摸摸的運一點武器給日本,其他的也就幫不上什麼忙了。



第二就是德國得優先滿足自身武器需求,歐洲戰場都是大boss,德國人雖然厲害,但是要同時扛住東西方兩條戰線實在不易,自己的武器裝備消耗已經是海量,哪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顧及日本。比如日本曾經花費64萬馬克購買納粹虎式坦克,錢都已經到賬了,結果德國人最後又卸下來,想了想還是自己保命要緊。
(虎式坦克)

第三德國武器很多並不適合日本,日本在早期對付中國這種農業國並不需要很多先進的武器裝備,所以對德國武器需求並不大,後期要打美國了,可是被封鎖了,資源又不夠用,就連百式衝鋒槍這種爛貨都捨不得裝備,就更別德國MP40這種射子彈如潑水的角色了。而德國人大部分的武器都是以自動先進而著稱,這和資源匱乏的日本迷戀的手動省錢理念完全背道而馳,自然更願意用自己的破爛了。

關於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吧,想看更多原創軍事內容的小夥伴可以動動小手點個關注,謝謝支持!


軍武吐槽君


二戰期間,德國納粹是給日本提供過武器裝備和技術支持的,只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日本想要在武器裝備上達到德軍的水平是完全不可能的。

德國既然是軸心國的老大,肯定會對其他的聯盟國家進行武器支持,特別是在這種世界大戰中,夥伴的強大才能夠給予敵對方有效的打擊和牽制。

二戰初期,德國不但提供自己研發的先進武器,甚至把一些當時領先世界的重型高科技武器都毫無保留的提供給了日本,其實日軍的武器裝備發展從大到零式戰鬥機,小到歪把子機槍和手槍,無不帶著德國科技的影子。

但是這樣多的先進武器支持並沒有得到日本的廣泛採納和使用,究起原因有一部分文化的因素,有一部分經濟的因素。

文化因素在於二戰的日本軍國主義份子骨子裡其實還是帶著封建色彩的武士道精神,他們崇尚精神遠比尊重科技要多得多。日本人認為他們自己的武器裝備(比如三八大蓋)更符合他們士兵的武士道精神,更何況當時日本廣泛使用的自己研發的武器裝備已經在整個亞洲處於頂尖,在戰爭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德國自古就是歐洲大陸的貴族國家,他們自普魯士時代都一直延續著非常正統的貴族精神,而日本地處遠東島國,他們的危機意識更強,資源匱乏理念更深入,能用低成本的武器解決戰爭,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理想的方式,所以在資源方面,他們不太願意接受更先進的德國武器,其實也是接受不起那些武器,成本高,維護貴,配件耗材都金貴。

最後其實就是科技和工業水平無法達到德國武器的規模化生產,雖然二戰期間日本的工業水平和武器生產線都遠遠強於亞洲各國,但是相比德國,日本的水平還是比較低下,特別是高端的工業水平,日本不但缺乏必要的基礎工業,更是在高科技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德國的武器對於日本來說只能是局部使用,而不可能達到大規模生產。

二戰結束後,德國和日本都是憑藉強大的工業基礎迅速崛起,特別是日本,在經濟強大的同時,軍國主義又有萌發的勢頭,這需要全世界人民的警惕。


沉墨I方之城


前期沒必要,後期給不了!

首先,在二戰前期,日本的主要對手就只有中國。對付連炮都沒幾門的中國軍隊,日軍的輕重武器是綽綽有餘的了。



當時的日本雖然資源少了點,但人家可是亞洲最強大的工業國家,能研發和生產各類輕重武器。

日本空軍零式和櫻花戰鬥機,足以橫掃東亞;陸軍的各類坦克雖然是小了點,但對付咱們足夠了。所以抗戰前期,日軍一個聯隊往往都能直接對抗咱們一個軍。



而到了二戰後期,隨著美帝戰鬥力的爆發,日本海軍被徹底打殘,太平洋成了美國海軍的地盤。德國與日本隔了十萬八千里,不僅運輸困難,而且也沒有足夠的海上力量把武器送到日本勢力範圍。畢竟德國海軍實力還不如日本呢。日本自己都被美軍打廢了,德國再去送武器,不就成了水瓜打狗,有去無回了麼!



再說,讓人家美國財大氣粗,自參戰以後就成了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為盟軍各國源源不斷的輸送武器、彈藥。在歐洲戰場上英美法的盟軍戰力已被激活,而當時德國又在東線接連被蘇軍暴揍。因此,德國那時連自己都顧不上,還怎麼搭救日本呢?


這些歷史要讀


實際上,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也有軍事技術交流,只是因為地理限制,規模比較小。在戰爭爆發以前,日本就從德國引進了蔡司公司潛望鏡,西門子公司的電動機和蓄電池技術。日本海軍則從德國引進了He70俯衝轟炸機技術,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了99艦爆。

日本還從德國獲得了炮塔自動旋轉技術,炮戰指揮系統等等,德國則要求日本提供赤城號航母的製造技術,還有相關設計和訓練方法。用於製造德國第1艘航母齊柏林伯爵號航母。但是,這艘航母最後也沒有完成。

日本還向德國提供了九一式航空魚雷的圖紙和一架E14YI水上飛機。德國則回贈了日本一套完整的地面防空雷達圖紙,50部“恩尼格碼”密碼機,魚雷發動機和ME-163型戰機圖紙。

德國還給了日本一艘潛艇U-511,最後執行任務的德國U-234潛艇上甚至載有大量準備輸送給日本的濃縮鈾。日本和德國最成功的一次技術交流是,德國新戰機競標,He-100戰鬥機與Me109戰機競爭,最後,德國空軍選用了後者。而前者的技術和發動機技術就賣給了日本,日本就用這些技術生產出了三式飛燕戰機。

三式飛燕戰機在爬升和俯衝性能上優秀,帶有油箱自鎖死保護及一定裝甲,火力也非常猛烈。採用德國式液冷發動機。三式飛燕戰機在新幾內亞第一次投入戰鬥的時候,讓習慣了打零戰和一式隼戰的盟軍飛行員一時間很不適應。

1943年,德國準備向日本提供最新型的虎式坦克技術,特許生產權以及樣車。另外還準備提供黑豹坦克技術。1944年2月28日,亨舍爾公司得到了“昭和貿易有限公司”交付的645000馬克貨款。但是,根本運不到日本,最後只能作罷。


深度軍事


主要是由於兩國之間的距離過遠,而且途中又會經過很多盟軍控制區,因此德國很難向日本批量出口武器,只能提供少量的武器樣品或者是技術,讓日本進行參考學習,然後自行生產出來。

而德國向日本出口的武器裝備和技術也是很多的。首先說陸軍方面,德國先後向日本提供了5輛3號坦克,不過這些是通過貨船運輸過去的。此後由於戰爭規模擴大,運輸困難,德軍提供的2輛4號坦克是通過零件形式通過潛艇運輸的,而後來日本甚至還購買過虎式坦克,花費了64萬德國馬克,但是由於當時已經是戰爭末期,德國自身也缺乏武器,再加上交通問題,日本最終沒有得到這輛虎式坦克。

此外,日本也從德國進口有MP28衝鋒槍,同時日本的94式37毫米反坦克炮也是參考的德國的37毫米反坦克炮。

而航空兵器上日本從德國進口了很多。首先是成品戰機,BF109E、FW190A5等戰機被運來給日軍戰機進行對比,而日本陸軍在參考後,研製出了Ki61“飛燕”戰鬥機,早期版直接使用了德制DB601發動機和MG151/20航炮。此外,日本還得到了ME163、ME262戰機的圖紙,仿製出了秋水、火龍等飛機。並且德國的MK103、MK108型30毫米機炮也被提供給日本,對日本的30毫米機炮研製提供了幫助。

在海軍方面就很少了,日本海軍實力遠強於德國,德國在二戰中向日本提供過5艘潛艇,不過實際戰果並不多。


用戶5770541302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德國和日本是二戰時期歐亞大陸的戰爭策源地,德國在西,日本在東,二者聯合起來就像兩顆炸彈一樣,將整個世界搞得血肉模糊。然而拋開道義的立場不談,日本和德國總歸是法西斯集團的盟友,當時日本的軍工業量大而質差,欺負欺負東南亞小米加步槍的部隊還行,但是與蘇美英對戰可就吃了大虧,那麼為何德國不向日本提供一些先進的武器呢?

其一,中國的影響

二戰之前,中國和德國正打得火熱。當時中國用稀有金屬,比如鎢、銻、錳,棕毛等戰略物資,以及礦山開採權向德國換取工業產品和軍火。因為德國打仗正缺乏這些東西,尤其是稀土資源,德國自己根本沒有,只能走中國來進口。而中日分屬敵對,日本並不能保證德國的在華利益,所以德國在此保持中立,沒有向日本提供支持。

其二,蘇聯的影響

其實蘇聯的影響也許中國有關,希特勒發動二戰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為了消滅愈演愈烈的共產主義以及蘇聯,但是日本對中國的進犯違背反共產國際協定精神,妨礙中國穩定,促使共產主義在中國蔓延,並最終使中國投入蘇聯的懷抱,這樣的結果無異於讓蘇聯更加強大。當國民政府與蘇聯1937年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後,德國對日本更加不滿了,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怎麼會給日本好臉色看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德國八十年代曾向中國提供過“豹2”主戰坦克,中國工程師一看就說,我們差德國製造技術三十年。

那時候我們以為T72坦克已經很牛了,軍人看了“豹2”坦克,不敢相信居然那麼先進,檔位還是自動壋,火控那麼先進,指那打那,百發百中。

中國三十年後才研發出“99”坦克,才超過“豹2”主戰坦克。

日本二戰中工業屬於中級階層,德國屬於頂級階層,日本想消化德國技術,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做出德國“豹”式坦克。

二戰德國與日本是軸心國,德國對日本毫無保留,全套技術圖紙都交給日本,先進武器都送給日本,日本二戰前也繳獲大量德械武器,可日本就是模仿不出來。

主要是日本窮,技術不夠,工業基礎薄弱,也就比中國強,沒有錢引進成套設備,沒有技術人員儲備,沒有水平仿造出來。

總有一些人以為二戰日本工業很強大,不知道日本趕上德國工業靠的是美國,美國二戰後,在日本實行民主,解散了地主,財閥,軍閥,鼓勵民間企業發展,向日本開放技術,開放市場,才有今天的日本,老日本平民都會尊稱美國人為“美國先生”。

一些人總以為日本二戰是個軍工強國,不輸德國軍工,總愛說“不是日本做不出,而是日本不想做”,其實是掩耳盜鈴,42機槍,44突擊步槍,88高炮,夜視儀,鐵拳火箭彈,導彈,飛彈,德國就是給日本造,日本也造不出,因為沒有先進機床,懂行的技術員,培訓過的員工。

好比你讓日本人做“滿漢全席”,他就不會做,連火候都掌握不了,怎麼做的出色,香,味俱全的“滿漢全席”。


光芒萬丈34957


錯!德國是有向日本提供武器的,但是僅限於蘇德戰爭以前。在蘇德戰爭後期德國就只能提供生產圖紙跟技術,因為德國距離日本太遠,其間還要經過各大敵對戰區,德國武器根本沒法運送到日本,日本再也沒有能從德國獲得武器,這也是戰爭後期日軍武器更新能力跟不上的主因。

日本軍中是裝備很多德械武器的,這些都是二戰爆發以前德國出口到日本的。比如日軍在華北戰場就曾投入德制斯圖卡轟炸機,這款戰機的性能實在太出色了。不過因為德軍自己也需要裝備,在二戰爆發後,武器的進口轉運十分困難,德國轉而向日本提供技術,比如日軍就有仿斯圖卡生產的相應的戰機。不過呢,由於日本的工業當時跟德國還是有點距離,德國提供的噴氣式發動機日本無法仿製,這也是後來日軍失去制空權的主要因素。

在1943年12月以後,美國在太平洋取得了制海權奪回了印尼這個產油區,日本的燃油完全被切斷。這時候也是德國伸出援手,提供了液化煤作為動力的內燃機,這是日本還能夠繼續打仗的主因,因為當時的中國東北以及朝鮮地區都盛產煤礦。


優己


兩個原因。

一、日本沒有使用德國武器的意願。二戰時,日本無論從經濟、科技等各方面而言,都是要差德國一個等級的,軍事裝備也是樣。如果,將日軍與德軍放在一起同場競技,日軍只有被打得吃屎的份(有實例的,太平洋戰場上小日本就被與德軍一個級別的美軍揍得一點脾氣都沒有)。但是,日軍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的對手,並不是德軍、美軍,而是中國軍隊,一支根本不能算得上是對手的軍隊。在此情況下,日軍根本沒有花大力氣提升軍隊裝備的動力。其次,日本經濟在當時雖然在亞洲是老大,但與歐美等國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以1840年為例,德國當時的GDP是387億美元處於世界第二位,而日本只有192億美元處於世界第六,但這個第六隻有德國的一半不到。德國人就算想賣軍火給日本,日本恐怕也拿不出太多的錢。

二、德國人也沒有賣軍火給日本的意願。二戰前,德國為了稱霸歐洲,可謂是窮兵黷武,先進的武器自己還不夠用,怎會輕易賣給別人?比如1933年,德國偷偷的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決定擴軍。當時德國國防部擬出了一份計劃,計劃用5年時間將目前10萬人的陸軍擴張到30萬。不料希特勒大筆一揮,將這個期限提前到了1934的上半年,即1年內完成!而到1939年底德國發動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總兵力已經超600萬,進攻法國就用了330萬餘人。擴軍速度之猛、規模之大讓人口呆目瞪,所以德國其實也沒有多少軍火可資助日本的。

當然,同為軸心國,德日兩國還是有些軍事交流的。比如德國就向日本提供過少量坦克,後期還計劃給日本提供U型潛艇和一些技術援助,但多隻是普通軍事交流層面的合作,均不成氣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