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我國古代有四個大城市稱四京,是哪幾個城市?

王執臣


“京”在我國的文化中有都城的意思,由於各朝代定都的城市會有不同,在歷史上被稱為“京”的城市也會不同。如唐朝以前,提到的“東西二都(京)”通常是指洛陽與長安(今西安)。五代到宋時期,提到的“東西二京”,是指汴梁(開封)與洛陽。宋以後,政治、經濟、文化等中心再向東移、南移,江南地區的地位越來越凸顯而出。而在政治上,也曾長期出現南北對峙。故而,南京與北京漸漸成為定都南、北的首選之地。故而,從整個歷史長河來看,可稱得上四京的四座城市為長安(西安)、洛陽、南京、北京。

而在華夏王朝的歷史上,同時存在東西南北四京的朝代是宋朝。我們都知道北宋的都城在東京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開封市。那北宋的都城既然稱東京,是不是也該有西京與之相對呢?我們在看《水滸傳》時,又知道北宋時期還有北京大名府,那既然有北京,是不是也該有南京與之對應呢?其實,在北宋的歷史上是的確有此四京的。這四京分別是東京開封府(也稱汴梁、汴州、汴京)、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

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開封有兩千七百多年的建城史,號為“八朝古都”,其正式成為國都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魏國,魏惠王從安邑遷都至大梁,自此魏國也稱梁國。魏國在此建都共歷六世136年,而大梁城又地處東方商旅的交通要道,便使得大梁城在當時是極為地繁華。前225年,秦將王賁攻魏,圍攻大梁城,魏人頑強抵抗,王賁便引水灌大梁城,使得這戰國時期的名都大邑遭到了極大地破壞。

唐朝末年,汴州成了朱溫的根據地,後朱溫廢唐自立,為梁太祖,建都於此。後唐滅梁,遷都於洛陽,但洛陽多遭戰亂殘破,始終不敵汴州繁華。後晉、後漢、後周乃至北宋都建都於汴州,而以洛陽為西京,汴州也便稱作了東京。

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洛陽為我國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有四千多年的建城史。可以考據的建都史,始於周成王時期,周公營造洛邑,周人以鎬京為宗周,而以洛邑為成周。周平王時期,宗周地區遭受到了戎人的侵擾殘破,便遷都於洛邑。從此也掀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跌宕起伏的春秋戰國史篇。

北宋以前,洛陽已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時期,洛陽都為我國當時的城市之冠。到隋唐時期,洛陽與長安並稱為東西二都。安史之亂以後,北方經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而南方便漸漸成了朝廷最為仰仗的財賦來源地。水陸交通便利的洛陽相比四塞之地的關中長安,優勢就漸漸凸顯了出來。而再到了唐末五代時期,長安與洛陽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但洛陽仍有大都的氣魄在。故五代時期,除了後唐建都洛陽,其他四朝也都以洛陽為陪都,北宋也繼承了這一點。

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商丘為殷商之故都。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又成了宋國的國都所在地。到後周時期,趙匡胤被封為歸德軍節度使,駐地在宋州(今商丘)。故這裡也是趙宋王朝的龍興之地,故建國號為宋,並在宋州建立趙氏的宗廟。至宋真宗時期,將其建為南京,並下詔以南京應天府為陪都,享有特殊的政治地位。

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大名,古屬鄴地,地處南北水陸交通要衝,向來為河北重鎮。唐末,為魏博節度使的行在。五代時,李存勖在此稱帝,國號唐,建都魏州(大名),都名東京。待其滅掉後梁,又遷都於洛陽,而稱大名為鄴都。至宋真宗時期,正值宋遼對峙,宋真宗駐蹕於此,建有行宮,以便抵禦遼人,便將大名建為了陪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