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高新民:互聯網的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來源 | 騰訊研究院

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文化等產生了重要影響,但當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當流量到達天花板時,互聯網企業該如何謀求新的方向?中國互聯網協會在2010年《振興上海互聯網產業研究報告》中提出:「互聯網產業發展要以消費型互聯網與生產型互聯網並舉方針」;麥肯錫報告(2014)也指出:「過去中國互聯網發展是以消費者而不是以企業為導向的,這一現象正在發生變化。」改變的方向指向了產業互聯網。


高新民:互聯網的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互聯網上半場到下半場的轉變

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下半場集中施力的方向。認識產業互聯網,首先要明確其根植的互聯網環境。從上半場到下半場,互聯網發展的核心對象、業務目標、支撐中心、以及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關係等各個方面,均發生了顯著變化。準確把握其特徵,才能幫助企業在突破發展方向或者著力點上提供思路和方向。


高新民:互聯網的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互聯網上半場和下半場的主要轉變


1、互聯網進入虛擬和物理世界融合化新形態

互聯網的上半場是搶人大戰,所有產品的核心都指向消費者,「8.3億網民、14億人口」的體量帶來巨大商業價值,這讓互聯網企業想方設法地將社交基因植入到每個產品中。這樣,通過網絡技術將所有能上網的人都連接起來,賦權給每個個體進行信息獲取、生產和交換的權利,同時不斷變換花樣,吸引用戶點擊,不斷改進體驗,讓用戶留存。一個以人為節點、以信息為連接的時代鋪陳開來。

在上半場中,互聯網產品對社交屬性極其執著,都是圍繞人展開的。在下半場中,這個核心將擴散到「萬物」,即人們所說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當然這裡的「物」並不僅是中文裡的物體或者物品,而是指「everything」,既包括了人,也包括了事件、數據、裝置、系統、流程等。所有物理對象(不論是智能的或非智能的物體)與互聯網無縫聯接,從而實現虛擬和物理世界的一體化,物理對象可積極參與業務流程(互動、通信、控制)。互聯網也會將由此進入到新的階段——CPS(Cyber Physical System),即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它是一個綜合計算、網絡和物理環境的多維複雜系統。當然,CPS技術還剛剛興起,需要較長時間的發展。

2、互聯網從消費型進入消費-生產融合新業態

消費互聯網環境下,注意力和流量是產品的業務目標。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指出:「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對人的爭奪,其本質是對「眼球」的爭奪。因為人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稀缺的。同時因為注意力具有傳遞的性質,產品在將人的注意力吸引來之後,將其轉化成商業價值,即完成從注意力到認同,再到消費行為的轉化。

在上半場,互聯網企業主要是以爭奪用戶注意力為目標,是圍繞用戶的「眼球經濟」,屬於2C性質的。互聯網正從消費互聯網向消費-生產型發展,即指向2B,最終達到2C,實現2B與2C的融合,也就是產業互聯網化的過程,這將是價值經濟。

產業互聯網服務企業的服務對象是企業或機構,其主要訴求是創造新價值,流量將不再是企業關注的核心。因此對目前的互聯網企業來說,如果想要服務企業,需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根本是能夠做到為傳統行業提供有附加值的、有依賴度的服務,例如行業知識圖譜的建立,提供通用和流通的生產要素等。

3、互聯網從計算機互聯進入數字對象互通新功能

在支撐中心方面,支撐上半場互聯網有效運行與發展的仍是各類載體,例如服務器、PC、手機等計算機設備。互聯網的架構是局域網或計算機的互聯,以服務器為中心,信息隸屬於服務器。而這樣始終無法發揮互聯網的最大價值。因為互聯網的價值核心是數據的互聯或數字對象。所謂數字對象(digital object,簡稱DO),指的是數據和數據的組合,將其加以封裝,設置統一可持續不變的標識,並配有解析系統的支持。因此完成從以連接物理裝置到「以信息為中心,服務器為載體」的轉變,將成為後期發展的著力點。但我們也要注意到,這同時面臨著對輸入對象的解析等方面的技術難題。

4、互聯網與傳統產業從對立顛覆到融合競合

消費互聯網時代,傳統行業與變革的互聯網之間的對立是常態。例如在線書店和電子書的發展,導致實體書店面臨倒閉,傳統紙質媒體出版行業陷入困境等。兩者中一方的取勝似乎都是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

產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關係將不存在所謂的對立,或者是顛覆,兩者之間的關係將轉變成融合和競合,互聯網產業與傳統產業將沒有界限,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

產業互聯網化是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在競爭和合作中形成新產業形態的過程。產業互聯網不僅是產業形態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更是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將互聯網所承載的龐雜信息,高效地運用到傳統行業的生產、交易、融資、流通等各個環節中去。但這並不意味著將傳統行業的所有部分都機械的「互聯網化」,而是利用互聯網思維去解決傳統產業中的痛點問題,為傳統行業做優化,幫助雙方建立讓彼此和諧共生的產業生態。


高新民:互聯網的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產業互聯網的特徵

正如爭論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沒有實際意義一樣,對不斷髮展和快速創新的產業互聯網給出準確而嚴格的定義難度很大,我們也沒有必要花大力氣去爭辯產業互聯網的概念。但是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即從企業產品和服務對象的角度理解,可以將產業互聯網理解成與消費互聯網相對應的概念。實際上,產業互聯網包含了面向企業的從生產到流通的各個環節,並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

1、產業互聯網的關鍵主體是傳統企業,不是原生互聯網企業。

要做到互聯網和傳統產業實現融合和競合的狀態,首先要明確各自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承擔的責任。產業互聯網的主體既包括為傳統企業轉型服務的互聯網企業和技術支撐企業,也包括轉型後的傳統企業,但後者才是產業互聯網中的關鍵主體。因為傳統行業才是自己行業領域技術、流程、思想的持有者,而這些都需要時間上的積澱,是互聯網企業所缺乏的。在觀念上,製造業企業注重的是務實求真,能夠長期有效地投放資源,相對於依賴風險投資和金融市場支持的模式,更可持續發展。而互聯網企業始終扮演的都是為生產服務的角色,是創新引領的角色。製造業企業才是創新的主體。這點與騰訊的「半條命」理論類似。騰訊只有半條命,另外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因此產業互聯網的「半條命」在於幫助傳統產業成長為自主的平臺和生態。

2、產業互聯網化是遞進的,不是同步的。

需要明確的是,傳統產業互聯網化的進程並不是一致的,是一個遞進的過程。信息密度越高的行業,互聯網化的成熟度越高,例如媒體、零售等。而公共交通、醫療,以及製造、能源、農業等行業的信息密度相對較低,其互聯網化的進程相對滯後。

3、產業互聯網的主戰場是製造業的互聯網化

製造業成為可以突破的方向,成為產業互聯網的主戰場。因為5G、工業機器人、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的發展,可以為製造業的互聯網化提供技術支持。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既是中國製造提質增效升級的需要,也是互聯網經濟更為廣泛、更為深刻影響國民經濟的必由之路。實質上是發揮互聯網對製造業創新的驅動作用,使製造業轉移到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的基礎設施上來,實現工業體系由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邁向信息化的飛躍。

國務院〔2016〕28號文件《關於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是一份非常好的文件,它指出:推動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有利於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有利於激發「雙創」活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有利於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新舊生產體系的轉換。


高新民:互聯網的下半場——產業互聯網


▌問題與出路

產業互聯網化具有重大意義,但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將面臨重重困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傳統企業信息化基礎、管理組織、文化觀念不適應。例如如何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傳統行業中。

其次是製造業融合需要兩個「四基」同時發力。即老四基:基礎元器件、原材料、新工藝、核心技術;新四基:基礎芯片、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數據分析雲平臺。但在實際過程中,各方面無法同步、協調將會阻礙兩個「四基」的同時發力。

第三是支撐服務能力及產業生態的問題,傳統行業的互聯化需要技術的有力支撐,包括互聯網技術本身的升級、5G技術的發展、雲計算的支持、物聯網建設等。同時,新業態的快速發展與舊規制之間的不協調、安全保障等問題都需要生態建設者各方的共同努力。

解決相關問題並推動製造業互聯網化的關鍵點在於重構工業互聯網。包括了網絡層聯接的可靠、快捷、安全(低時延、多併發、高精度、大容量);標識層解析的互通、細度、精度、可控、安全;應用層服務的多元、效率、深度(定位、雲能力、分析力)。同時還需明確的是工業互聯網的技術不是現在的以人為核心的「人聯網」(Internet of People),而是CPS(Cyber Physical System),是人聯網、物聯網和服務聯網(Internetof Services)的集合。實質上是「軟件化的工業技術 + 軟件定義生產體系 + 優化重構的生產關係」。產業互聯網化是一種化學反應,發生變化、產生效果都需要時間,需要各方的參與。產生的結果也可能是有正有負,同時也需要參與的各方協作。

▌結語

互聯網是當代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基礎設施,尤如二十世紀工業社會電氣化進程中電力網絡一樣,所有的經濟社會活動都會轉移到網絡上來。互聯網又是社會信息化的關鍵技術,具有匯聚眾智、提升智慧的特徵,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要素。當人口紅利將逐漸讓位於創新紅利,企業無論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還是對自身承擔社會責任的擔當,促進中國傳統產業的互聯網化和轉型升級,都需扮演好連接器、工具箱和生態建設者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