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樣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llkk我的寶貝


孩子的抗打擊能力,我們可以理解為抗挫折能力。現在孩子雖然不用面對什麼直接的壓力,但是偶爾的小困難還是有的。如果孩子在這些小的困難、問題面前表現地手足無措,或者表現出我們大人所說的“輸不起”,那這個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比較弱的。想要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我們就要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顧名思義是用挫折來教育孩子。但是家長不要誤解,挫折教育不等於吃苦,這其中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下面我就詳細說一下該如何培養一個孩子的心理抗挫能力。

首先,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要給予孩子鼓勵而不是打擊

孩子考試緊張,父母說:“這有什麼好緊張的,你看你那點出息。”
孩子比賽輸掉了,父母說:“你要是能再努力一點,就不會輸了。”

現實中很多父母都喜歡用這種“激將法”來激勵孩子,殊不知孩子遇到挫折後,最需要的是鼓勵,只有鼓勵才能讓他成長,而不是挖苦和諷刺。

其次,在事情發生之後,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問題的歸因

社會心理學中一直認為歸因(Attribution)非常重要,是向內歸因為自己,還是向外歸因為其他,是有講究的。

如果孩子跑步比賽輸掉了,不能歸因為比賽不公平,要歸因為自己沒有更努力;當孩子做錯題目的時候,不能歸因為腦子笨,而是歸因為沒有仔細看題目;孩子走路摔倒時,不能歸因為路不平,而要歸因為孩子沒有走穩。

只有找到了正確的歸因方式,我們才能引導孩子找到對應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第三,父母要給予孩子愛,但不是“以愛之名”

不要打著愛的名號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在溫室中長大,不受一點磕碰是很多父母都想要的,但是過度保護出來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更差。只有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困難,並且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無條件地支持他與愛他,這樣孩子就會發自內心地認為:無論自己會遇到什麼困難,無論自己能不能解決掉這個困難,父母會愛著我鼓勵我。那麼他就不會因為挫折而感到恐懼,或是對自己的評價太低。這樣的孩子才不會反覆遭受挫折的折磨。

挫折教育的本質,就是在孩子遇到挫折之後,父母要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的心中充滿能量,這樣挫折就不再那麼可怕了。


時雨育兒說


作為六歲女孩的母親,去年我孩子也面臨人生的第一次“大挫折”,在提升抗壓能力上,我家的經驗:挫折教育,能很好的提升孩子的心裡抗壓能力,同時輔以體育運動,孩子的性格更開朗陽光,遇事不畏懼。分享下我家的經驗。

我孩子的例子,適當的挫折教育,提升孩子的心裡抗壓能力

去年暑假,我女兒報了舞蹈技巧提升班,第一次練習站立下腰(站著彎腰、手碰地、再起來),對她來說,要克服心理恐懼成功下去,真的很難。課後,孩子退縮了,哭著說“再也不練”。孩爸陪著上課,看女兒哭的心疼,也說“要不不上了,等孩大些再去”。

我孩學舞蹈比別人晚半年,基礎差些,若我心疼她,這次不去,以後舞蹈進步慢,也會給她個錯覺:遇到困難,只要哭一下,爸媽妥協,自己可以不努力。“現在捨不得孩子,她心裡承不得一點事,將來怎麼辦?”我還是說服爸爸,開導好女兒,繼續練。

第二節我陪著去,坐在教室後面看著老師用手壓孩子的身體,嚴厲的說“下去、摸地”。當孩子淚汪汪的看向我,我忍住了沒哄她,一直鼓勵她配合老師練習。您知道麼,看著孩子瘦弱的身體,練這麼難的動作,一邊哭,還一邊委屈的練著,我心如刀絞......

終於,孩子的腰下去了,摸著地了,顫顫巍巍站起來的那一刻,她望向我,開心的笑了......

課後,我倆很興奮,我表揚了孩子的努力,充分認可她,再引導“其實下腰沒那麼可怕,只要堅持就會成功!”孩子非常高興,一直分享她如何完成的,回家後又一遍遍和爸爸說。其實,在克服困難後,孩子也享受成功的喜悅,印象深刻。

之後孩子再遇到困難,我都會提及第一次下腰的經歷,用例子告訴她,不用害怕。孩子呢,都會努力,心裡承受能力好很多。所以,在孩子小時候,經歷些深刻的挫折和磨難,家人藉此正確引導。當孩子深有體會後,會提高心理抗壓能力,遇事不畏懼。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財富!

提升孩子抗壓能力的一些方法和建議

除挫折教育外,積極的體育運動,也能鍛鍊孩子的意志,磨練毅力。喜愛運動的孩子,性格更陽光外向,配合能力強,人際交往能力不錯,人大度不計較,心理素質好,抗壓能力強。

改變一味的誇讚教育,多些鼓勵。不和別人家孩子比較,引導孩子做自己,父母總鼓勵孩子,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會認為父母始終和他在一起,就不會退縮和害怕。

不過度追求完美。我女兒有些追求完美,開始練硬筆時,手腕沒力氣,寫不好就擦掉,再寫不好就委屈的哭,對此,我引導她要接受不完美,只要努力了,爸媽就非常開心,待手腕力有力了,一定會寫的好。有時,要讓孩子“接受不完美”。

付出才有所得。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過孩子執拗的要玩具,不買就哭的情況。我家裡的應對辦法,孩子做的好,或是幫助我們,作為獎勵才會買,讓孩子從小樹立起付出才有所得的理念,她知道想要玩具要靠自己努力爭取。

過分“懂事”的孩子抗壓能力更弱。有些孩子從小懂事,體貼父母,不亂要東西,但懂事的孩子也會有很多心碎的時刻,微笑著說“沒事啊”,其實心理更脆弱,要疏導孩子的委屈和不快。

給足孩子相應的心理營養。積極關注,相信孩子,接納孩子的個體差異,有原則又不溺愛,孩子才有足夠的勇氣面對未來。



總而言之,可以通過挫折教育和積極的體育運動提升孩子的心理抗壓能力。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家人長期積極的關注。孩子的成長是快樂的,但也伴隨著挫折,只要我們想辦法、動腦筋,不輕易言敗,定能一個個克服,成功後將帶給孩子無與倫比的快樂!

歡迎【關注】格桑花,和您聊聊養娃那些事,希望您在評論區留下您的觀點。

格桑花談育兒


從細微末節做起從小做起!

我夭折過一個不滿一月的女兒,我三十歲有了一個兒子!

很疼愛吧?似乎溺愛也可以?

所以,我們一起散步時我會提醒:慢點!

他當然不可能聽,不出意外摔倒了!

我隨口說:我提醒你了,你自己摔倒的!

朋友問:所以?

什麼所以,我提醒他了,他自己摔倒的!

於是,朋友就看我理所當然地站在兒子趴著的地旁邊什麼也不做!

你就這麼站著,多沒面子?

嗯,我也覺得!

所以,我抬步就走!

她驚呆了,看著地上可憐巴巴的娃嘆氣!

你真的什麼都不做?扶一下不行?

我提醒他了,他自己摔的!我生氣地看著她。拒絕她多事!

然後,兒子看著我們走遠,突然自己爬起追來!

他拍拍小手雖然有點小傷口卻並沒有多難受!

我輕聲說:疼麼?如果知道疼,下次就走慢點!我提醒你了,你自己摔的!

路過的家長,提升孩子的抗壓能力就要在平時的小挫折中鍛鍊他!

你不能他摔一下,你立馬扶然後各種安慰各種自責!

你得讓他從日常小挫折中知道:自己的坑,摔進去了自己爬出來!

自己的錯自己負責沒有人替你背鍋!

自己的路自己注意,我們只能提醒,僅此而已!

你要是能狠一狠忍下對娃的心疼!你孩子的抗壓能力何愁不高?


kk生活錄


提高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最主要的是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哪裡摔倒哪裡站起來要讓孩子有顆強大的內心。避免孩子有玻璃心。尊重孩子的需求不強求孩子要和孩子商量讓孩子自己有自己的判斷能力。這裡說一個案例。一般小孩都怕打針幾乎沒說不怕。帶著孩子去打疫苗的時候就會看見有很多孩子因為害怕打針而哭泣甚至走到醫院門口就開始哭鬧不肯進去。


當然我家也不例外有一次看到了一本書教會孩子面對問題。從那以後每每要打針的時候我會告訴孩子我們今天要打疫苗,一個月就只打一次。打疫苗是為了讓你進幼兒園,如果感冒的話每天都要打針你願意每天打針嗎?當然結果是不願意每天打針了。雖然每次走到醫院的門口還是還是會有些抗拒不太肯去。但是還是蠻講道理的。只要說只打這一次一會就好了。會有些疼打進去的時候但一會就不疼了。孩子就坦然面對這個問題就高興的進去打了疫苗結果是打針一點沒哭。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比起過度的保護更有效你說是嗎?



就那打針來說有些爺爺奶奶或是父母怕孩子疼把孩子抱的緊緊的生怕孩子痛。可是事的起反有了大人的保護孩子更是大聲的哭大聲的鬧。因為孩子覺得了保護傘。要讓孩子有個強大的內心就是放手讓孩子去面對去。平時對孩子說話的時候適當誇孩子。誇孩子也要有方式方法。少說好聰明,等類似等我話語而改成真棒

從而避免孩子從小覺得自己根本是產生自我膨脹的心裡。長大以後有個玻璃心一碰就碎。也儘量少用沒出息,真笨等字眼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裡。更不可當著孩子和其他孩子批評孩子或是攀比別的孩子。總之大人們對孩子的教育要拿捏有度孩子的成長多半取決家的因素大人的引導


嵐媽育兒說



後來有了我以後父親從來就沒讓我有過什麼叫溺愛享樂的成長感受,小時候飯要自己吃衣服要自己穿,做錯事要受懲罰當然了表現好了也會有表揚和獎勵,稍大一點還被要求下地幹農活。反正能吃的苦父親都要我經歷一下。這個時候看著別人家的小孩可以不受父母約束自由自在的玩耍,自己心中那種委屈埋怨挫折感是不言而喻的,此時父親並會說起他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小孩子小時候吃不得苦承受不了挫折將來能幹什麼,廢物一個!面對父親的責備不願意承受那份羞恥感的我慢慢的學會了堅強的面對人生直到長大。當我獨自走上社會開始自己的生活時我才發覺父親對的那種教育方式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我遇到什麼困難挫折我都可以把它化解掉。當我娶生子做了父親以後我也會不自覺的用父親那種方式教育我的孩子,只是方法更加柔和一點。

現在的生活環境好了,已沒有以前那種苦難的環境給孩子在自然而然中歷練的機會。怎麼提高小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年輕的父母們要創造環境讓孩子去鍛鍊,溺愛嬌慣縱容不能有,要用好的方法鼓勵支持引導他們走向成熟成功之路,待孩子長大成人時你也可以放心的將他們放手。


夢迴田園


每個人在成長路上都難免會遭遇挫折,有些挫折是外部環境造成的關卡,有些挫折是內心情緒引起的波瀾,挫折或大或小,都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

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發展“能夠處理、克服挫折,甚至從中學習並自我更新的能力”,最終讓孩子像彈簧一樣,面對壓力、困難,還能反彈回來,為孩子一生的強大生命力和競爭力提供最好的裝備。

最近,看到一段CNN對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華裔妻子普莉希拉•陳(Priscilla Chan)的採訪,她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提到剛入哈佛大學時的艱難處境時,幾度忍不住落淚。

雖然在外人看來,能進入哈佛已經是相當優秀了。但她當時的心理狀態是:“我初到哈佛時,覺得自己就是個失敗者。”

她很聰明,但她當時想:“聰明是我唯一的優勢,但在哈佛,比我聰明優秀的人太多了。”

她覺得自己與哈佛格格不入,難以融入,甚至填好了轉學文件準備轉學。

那麼是什麼促使她轉變心態,走向成功的呢?

原來,她去當志願者,在一個低收入者安居項目裡工作,看到那裡的孩子時,她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多麼幸運,因為這些孩子根本無法觸及她當時擁有的機會。

這件事促使她留在了哈佛,並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成為真正的學霸,期間還收穫了扎克伯格的愛情。

她自己也下決心要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更多的人,最終成為一名善良、自信、獨立、勇敢、讓人欽佩的女性。

普莉希拉在哈佛陷入低谷的經歷並不是特殊個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成功並非一條直線,而是迂迴曲折的,成長之路上難免會面臨各種壓力、困難,有時候我們只看到成功人士光鮮的一面,而沒有看到背後他們也掙扎過、失敗過。

許多父母都期盼孩子學習優異,最後躋身名校,似乎從此就功成名就了。殊不知,近年來世界各地高校學生自殺的案例越來越多,學生患抑鬱症、焦慮症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孩子的學業固然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是不可忽視。

對正處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挫折最終會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還是墊腳石,取決於他的思維方式,而父母在塑造孩子的思維方式方面可以成為孩子有力的引導者。

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面對同樣的逆境,有的人會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則越挫越勇,這是為什麼呢?

被稱為“積極心理學之父”的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一個人會對事情發生的原因有習慣性看法,他稱之為“解釋風格”。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有的人會把原因看做是永久性的、普遍的,有的人則認為原因是暫時性的、特定的。

前者更悲觀,在困難面前容易灰心喪氣,更難以堅持;而後者會更樂觀,在面對困難時不輕易放棄,更願意努力去嘗試。

比如,當一個孩子轉學在新學校交友遇到挫折時,如果他認為:“永遠沒有人會和我做朋友。”這個解釋(永久性的)讓他很容易陷入沮喪。

而如果他認為:“我剛剛轉學過來,交新朋友需要時間。”這個解釋(暫時性的)則會讓他更願意花時間去結交新同學。

同樣打籃球失敗了,有的孩子認為:“我就是不擅長運動。” 這個解釋(普遍性的)使得孩子否定了自己運動方面的全部能力。

而有的孩子認為:“我籃球打得不好。”這個解釋(特定性的)則讓孩子看到自己在其他運動領域可能的優勢。

如果對困難的解釋是永久性的、普遍的,我們就會讓自己看問題的視野變得狹窄,走進思維的死衚衕,甚至陷入悲觀絕望;而如果對困難的解釋是暫時性的、特定的,我們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在困難中找到突破口,甚至實現絕地反擊。

就像普莉希拉在剛開始進入哈佛時,認為自己除了“聰明”之外一無是處,她當時眼中只看到了強中更有強中手的競爭環境,只看到了自己在精英群體中的微不足道。

而志願者的經歷則為她打開了另一扇窗,讓她更真切地看清楚了她所擁有的機遇和資源,激發了她悲天憫人的情懷,讓她得以重新振作,腳踏實地地在哈佛投入學習,並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孩子遭遇挫折、失敗、痛苦時,父母該如何做,能更好地幫助他從中學習,增長智慧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說:

有時候父母會希望孩子簡單地將經歷過的痛苦經驗“忘掉”,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教會他們以健康的方式整合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將痛苦的經驗轉化為力量與自我理解的源泉。

一個簡單的方法是,每天吃晚飯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一天中有哪些開心的事情,哪些難過的事情。

當孩子講出自己遇到的困難時,父母可以通過啟發式提問的方式,幫助孩子從更積極、全面的角度理解發生的事情,讓困難成為成長的契機。

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除了幫助他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引導他用積極的視角看待問題,重要的是要給他情緒上的理解和支持。

跟一位媽媽聊天,她說:我女兒五年級了,上學期期末考試數學考了80分,比之前成績下降了好多,我忍不住批評她幾句,她就好幾天都悶悶不樂的,還說自己討厭學習,你說現在的孩子怎麼連說都說不得呢?

其實,不是孩子說不得,玻璃心,而是媽媽說的方式和重點需要改變。

腦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負責情緒的杏仁核發育較早,而負責推理、決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額葉發育較晚,前額葉的發展直到24歲左右才能完全成熟。

對於一個11歲的五年級孩子來說,她在面對成績下降的挫折時,調節情緒的能力肯定不如成人,她的情緒本來就很低落,而媽媽的批評更讓她無法理性思考。

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生氣或者指責,孩子體驗到的只能是越來越多的負面感受。

孩子這時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媽媽可以對孩子說:“這次考試成績不夠理想,你很難過,是吧?媽媽在中學時有一次英語考試不及格,我當時也難受得很呢。”

當媽媽表達出她對孩子情緒的接納,並和孩子分享自己類似挫折經歷的時候,孩子就會感受到支持和愛。

有時候甚至不需要說什麼,一個溫暖的擁抱就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支持,幫助孩子從挫折引起的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挫折並不可怕,只要我們合理地引導孩子,支持孩子,孩子就能在挫折中成長,變得越來越強大。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心理承受能力主要是對逆境的適應力、容忍力、耐力、戰勝力的強弱。說永遠沒用,只有親身的體驗,才能讓孩子去成長。

我們發現一個現象,處於一個絕對溫暖,沒有逆境的環境中,孩子往往特別脆弱,就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老師的一句斥責就跳樓自殺了,可是,回想我們80後以前,被打,被罵不在少數,但依然健康快樂的活到現在,究其原因,在於我們經歷多了,而且普遍的氛圍是,這很正常,不會特別的安慰、呵護,就養成了我們自身對待不順經歷的思維習慣,這是正常的,周圍的人也不會過意苛責和異樣看待你,過了也就過了。

但是,我們現在的孩子往往過於注重讚揚和呵護心理,點點責罵都不捨得,還要各種拐彎抹角的誇,這就會讓孩子有個心理暗示,我的人生都是要這樣的陽光雨露,如果不是就是異常狀態,就會自尊受損,心靈受傷,無法承受突然的變動。

所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當孩子遇到錯誤的事情時,該責備還是得責備,不心軟,不過過後24小時候,可以和孩子進行深度溝通對話,就之前的事情說明原因,讓他知道,你只是就事論事而已,這樣孩子也不會留下心理陰影。


紅日飛鷺


你好,青少年年自殺,這是一種病,追究其病根在於父母。父母對於孩子過多的照顧和過度的保護,使得孩子無法磨練自己,孩子的內心變的十分脆弱,稍微的不如意,可能就會碎了。


心理承受力差的孩子會表現得懦弱,畏畏縮縮,自卑感很強,面對困難缺乏堅持能力,失敗之後會受到承重的打擊。我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了三點建議,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

1、幫助孩子指定明確的目標,讓孩子朝著目標去努力。比如說,最怕什麼,讓孩子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指定一個合理的計劃,由易到難,孩子在實現目標後也會感受到堅持的快樂!這需要時間和父母的耐性,在孩子受到挫折時,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幫助。


2、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如今很多家長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嬌寵的厲害,導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多讓孩子做家務,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在困難中培養勇氣。

對於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堅決說不,讓孩子明白這世界不是他的,不是他想擁有什麼就擁有什麼。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如果父母遇到困難都退縮,那麼怎樣能培養孩子的意志呢?

讓孩子從小具備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長大後才能勇敢的面對人生的難題。

歡迎評論交流!


教師育兒


小黑老師,專注學生升學指導,志願填報,心理疏導。喜歡請關注。

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是現在很多家長或者老師對一些學生的看法,總認為他們因為一些在我們大人看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動不動就理家出走,動不動就自殺,動不動就自殘,等等。總認為孩子太嬌慣,心理承受能力太弱。那我們要如何培養孩子寵辱不驚、迎難而上的堅毅品格呢,我認為可以嘗試一下幾點:

1、減少對孩子的"奉承”,減少對孩子的對比。

很多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畢竟都是獨生子女多,經常會對孩子各種誇獎,讓孩子有很強的優越感,認為自己各方面都很厲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完全不是這樣的,離開了父母,發現和自己以前的世界不一樣了,挫敗感會很強,自尊心受傷很嚴重,也不要經常把自己孩子和別人孩子去對比,這樣讓孩子會變的迷失自己,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

2、遇到事情,在不會出現危險的情況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自己去解決問題。

現在的社會,不可否認,孩子都很嬌貴,誇張點說就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但是當他們真正離開父母,進入學習、生活或者和同學之間的相處時,往往遇到問題後就不不知所措,他們什麼都依賴父母,甚至是老師,這樣就會使得孩子的“玻璃心
”很容易碎掉。就容易造成題中所說的一些問題,因此作為父母也好,或者老師,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候,一定要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要不是壞事,只要認為可以讓孩子去嘗試,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怎麼去做。

3、適當對孩子進“抗壓能力訓練”

心理和身體一樣,越鍛鍊能力越強,可以適當有意識的做一些孩子這方便的培養,比如組織一些興趣活動,讓孩子能夠找到興趣,樹立自信;組織一些競賽活動,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等。

4、及時和孩子溝通,幫孩子疏導心理。

家長和老師要多關注孩子,及時和孩子溝通,幫他解決思想上的結,當孩子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正確引導,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要堅強,遇到挫折也要自信等。

以上是小黑老師部分建議,歡迎關注小黑老師一起討論。


謝謝大家閱讀,如果認同,請點贊,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在留言區討論。


小黑老師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被全方位過多的關注了,他們內心承受了極大的壓力,沒有自由感。 關注是有必要的,但需要有正確的方式方法。如:不能向孩子灌輸“你必須學習,你不學就會…….”的理論。這會讓他會感受到是在被動學習,從而影響到他的學習感受和學習效率。而應換一種方式,啟發他“你們真是遇到好時代了,你知道王冕嗎?他想學習,但沒有錢買書,只能去給地主家放牛,後來他想起了畫畫賺錢買書的方法,他先是用樹枝在沙子上畫畫…….”然後你再講講你小時候的情況,再談一些世界級的成功案例。總之,以情動人,讓孩子認同,不反感;然後,以新奇的東西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內心不牴觸,心理就不產生相關壓力,心理承受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強。不遷就,從小接受挫折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絕不遷就,即使哭鬧得厲害也置之不理,等他哭鬧完了,再稍加引導,使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引導時切忌急功近利。儘量利用一些微小的、孩子能理解的事情來灌輸正確的思想,如編一個童話故事,把孩子喜聞樂見的童話角色放進去。常常接受一些小挫折,慢慢地孩子會懂得世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道理,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提高了。耐心訓練,不急躁,懂得等待 1,孩子想要的東西,不是很急迫時,有意識地拖延,使他學會等待。如,你正在做家務,他就要求你帶他出去玩,這時你就得堅持住,不要屈服於他的哭喊。但是要給他合理的解釋,並且事後要立馬兌現承諾,要講誠信。 懂得等待,有耐心,孩子做事才不會急於求成,急躁,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會提高。體能訓練,增強耐力,1,通過體能訓練,不僅能使孩子增強體質,還能提高身體協調性,思維敏捷度,更是一個增加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辦法。但是有一原則是,體能訓練必須堅持形成習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行的。條件允許可以參加一些培訓,如跆拳道等。目標訓練,讓孩子從小就有自我實現的意識 。1,從當前的實際情況出發,和孩子一起設定一個具體的目標,然後把目標一步步分解到他每一天的具體行為。為了配合和激發孩子履行目標,大人也要設定目標,定期討論總結,共同進步。 孩子有了目標的指引,大局觀、全局觀得以形成,自然不會被小的迷霧遮擋眼睛,心理承受能力也相應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