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光緒皇帝為什麼不靴中藏刀手刃慈禧?

一德格天1




答:這本來是很簡單的問題,沒有探討的必要的。

但匆匆一瞥,看到了某位網友一本正經的回答,有點忍俊不禁。

該網友理由如下:

1、光緒是慈禧帶大的,感情深厚,慈禧就是他的養母,孩子不可能殺母親。

2、光緒雖被慈禧囚禁,但兩人關係還是不錯的。

3、光緒年輕,慈禧老,他覺得沒必要殺,可以通過熬時間來熬死慈禧,所謂“活久見”是也。

……

這些理由似是而非,我,還是來說幾句吧。

首先,光緒並非不想置慈禧死地,可惜的是,康有為、譚嗣同醞釀的“圍園殺後”計劃流產了。

其次,殺人不是殺雞殺鴨,人人都可以持刀操作。

比如,我就不行,即使給我天下最快的刀,我也不敢殺人。

一句話,殺人犯並不是人人都當得了的!

那光緒是什麼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有這樣的膽量和力氣嗎?

估計,讓他殺只雞,手腳都未必利索。

“靴中藏刀”的伎倆,歷史上最著名的使用者,就是宋高宗趙構。

《宋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二有記:“檜亡,故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南宋理學家朱熹的《朱子語類》中也寫:“秦太師死,高宗告楊郡王雲:‘朕今日始免得這膝褲中帶匕首!’乃知高宗平日常防秦之為逆。”

宋高宗趙構對金人媚躬屈膝,給人的感覺就一軟腳蟹、鼻涕蟲。但是,根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他年輕時勤習武藝,“挽弓至一石五斗”。 曹勳《松隱文集》也記:他每天雙臂平舉兩袋米,各重一斛(約為一百一十市斤),“行數百步,人皆駭服”。

另外,金兵圍困東京那會兒,時為康王的趙構奉命出使金營,“與金國太子同射,連發三矢,皆中筶,連珠不斷。”

所以,若論單挑能力,我們尋常人等都不是趙構的對手,而從他殘忍殺岳飛一事來看,為人也算殘暴兇惡,卻藏刀十幾年,始終不敢讓刀子見紅,忍氣吞聲地生活在秦檜淫威之下。

以光緒和趙構相比,光緒如何?他有這能力和膽子嗎?

想想看,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他要行刺年近古稀、走路又步履蹣跚的鰲拜,尚且不敢親自動手,還要埋伏上十幾名身強力壯的侍衛壯膽、助聲勢,如臨大敵,騙鰲拜孤身上殿,眾衛士一擁而上——事實上,當時的鰲拜並非金庸《鹿鼎記》寫的神勇無敵,而是力無縛雞之力,倒地就擒。

藏刀在靴中,親自動手除奸的,北魏的孝莊帝的表現倒是不錯,一刀就捅了權臣爾朱榮,結果呢?場面失控,他本人身死,北魏不久國滅。

所以,光緒刺慈禧,一是他沒那個膽,二是沒能力,三是局面難以收拾。

最後想說一句,金庸《鹿鼎記》寫鰲拜雖然誇張失實,但他在《天龍八部》寫宋哲宗趙煦和高太后事,卻非常傳神。

趙煦九歲即位,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長大成人,一直想親政而不能,於是藏刀在靴中,但一直到高太后死,都不敢對高稍有不敬。

金庸先生寫了這麼一個情節:高太后壽滿行將歸天,趙煦誇誇其談,自稱要北上去和契丹較量一番,想象中,自己英明神武,無下無敵,還拔出佩劍將身旁一張椅子劈為兩截。高太后三魂七魄已經悠悠盪盪飄上黃泉路,聽了趙煦的豪言壯語,大驚,坐了起來,右手食指伸出,指著趙煦厲聲道:“你念念不忘與遼國開仗,你……你……你……”一句話沒說完,人終於嚥氣。

可笑的是,趙煦在高太后的積威之下,嚇得連退三步,腳步踉蹌,險些暈倒,手按劍柄,心中突突亂跳,趕緊呼喚埋伏帳下的侍衛:“快,你們快來。”

金庸先生是這樣點評趙煦的:“他適才滿口雄心壯志,要和契丹人決一死戰,但一個病骨支離的老太婆一發威,他登時便駭得魂不附體,手足無措。”

可見,殺人可不是紙上談兵,一般人玩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