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關於嬰幼兒餵養的最大誤區是什麼?

手機用戶94233146477


最被廣為流傳的估計就是“被奶奶嫌棄奶水少”。有可能你比竇娥還冤!

月子裡的時候因為給寶寶添加了奶粉,凡寶就戀上奶瓶,不吸母乳,沒辦法,只能用吸奶器了。問題來了,因為每次吸出來基本都是60ml左右,就被奶奶貼上了奶少的標籤。從此寶寶只要不乖,就是奶少的罪。食療,中藥都試遍了,可惜依舊不奏效,還招來了乳腺炎!

醫生診斷奶多導致堵塞,導致乳腺堵塞。開始我還不相信,怎麼會!直到後面通乳的時候看大噴出來的乳汁都打溼了衣服,我竟無語凝噎... ...

除此之前還有很多被當做奶不夠的情況,總結如下,寶媽們謹防踩雷。

被當做奶不夠的常見情況

先吃母乳,後吃奶粉,母乳後得吃奶粉90ml才睡覺

在乳房上吃飽的孩子可以輕鬆瓶喂下90ml母乳或者奶粉,這真的啥也代表不了。低月齡的寶寶胃其實很小,瓶喂會灌下超過寶寶飯量的奶量,寶寶其實是被撐昏過去了。

吸奶器吸出來的奶太少

大多數媽媽和我開始一樣喜歡用吸奶器衡量奶水,但奶水多少的標準不能依吸奶器吸出來的多少衡量,你要相信寶寶的小嘴巴,比吸奶器給力多了,而且奶水是源源不斷產生的,不會吸完就沒有了。btw,寶寶的小嘴巴很厲害的,很多乳腺不通的媽媽堅持親喂,治好了多年的老毛病。

突然奶水比以前少了,想開始追奶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請仔細回憶和評估,你給寶寶的餵養方式是否有變,有沒有做過導致回奶的行為,如果沒有,可能是很多媽媽太過焦慮,有時候是睡眠不足,奶量受到了影響。這種情況沒關係,如果能放下焦慮改善睡眠,奶量就會恢復。

寶寶哄睡困難

很多家庭以為是因為奶水少造成的,誠然,寶寶沒吃飽的確不容易睡踏實,到那時,還有些原因同樣也會導致寶寶睡不踏實。比如脹氣,衣服不舒服,長期養成抱睡的習慣,這些都會讓寶寶養成哄睡困難,落地醒。

寶寶每次吃奶都需要一小時/吃吃停停

小月齡的寶寶吃奶還不是特別有效率,自己的力氣小,媽媽的乳腺管也未必完全通暢,吃奶對寶寶來說是個重體力勞動。媽媽如果發現寶寶吃奶的動作放緩,或者已經變成安慰式吮吸,可以拉拉寶寶的小手小腳小耳朵,或者動動乳房,如果反覆折騰寶寶也不醒,那就讓寶寶先睡覺。

乳房總是軟軟的,從來不漲奶

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供需平衡,是母乳媽媽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供需平衡是指,媽媽的乳房平時沒有存奶,只有寶寶吸才產奶,不吸就沒奶,寶寶吃的奶都是現產的。

寶寶屎/尿太少

每24小時小便6次以上就算正常,至於大便,只要顏色是金黃色,甚至有些偏綠,一天多次和幾天一次都算正常。純母乳寶寶的大便是軟便,無論多久拉一次,都不會幹硬導致排便困難,因此不存在便秘一說。純母乳寶寶攢肚子的時候,大人可以幫寶寶揉肚子促進排便。

所以正確分辨太重要了,而不是統一都是奶水不夠來背鍋。

不管因為什麼覺得自己奶不夠,你應該做的是繼續親喂娃,娃嘴的吸吮會刺激乳頭告訴大腦奶不夠吃、請多產些,然後耐心等待3到5天給大腦反應時間,而不是引入奶瓶、奶粉、吸奶器、安撫奶嘴、乳盾等人工製品。

-————————

關注《凡媽學堂》,觀看更多精彩內容,做寶寶最好的引路人!

PS:【關注後私信我,免費領取價值萬元育兒錦囊喲!】


養育有新方


孩子脾肺常虛,這是孩子的生理特點決定的。但是並不是脾虛就得多吃,肺虛得多捂,這是非常大的誤區。孩子脾虛容易消化不良,腹脹,腹瀉或者便秘,個別孩子還有身高體重,增長不良的情況,這些脾虛的症狀多數都是與積食有關。明明是個小皮卡,非要當成油罐車。那肯定是要出問題的。臨床上經常在各種節日後接診不吃飯,口臭的孩子,我們臨床醫生也會戲稱為‘’節後綜合症‘’。所以越是脾虛的孩子,飲食上要軟,少,淡。孩子肺虛主要表現在容易反覆感冒。三天一小病,七天一大病,誰家都會有那麼一兩個‘’瓷娃娃‘’。不出汗就捂著,捂多了怕閃著,不出門兒不見人兒,就這樣,還時不時流個鼻涕嚇唬嚇唬你。其實我們要正視孩子感冒這個問題。感冒是正邪交爭的一個過程,因為孩子肺虛,又受外邪,本虛標實才會生病。如果趕上流感季,身邊有手足口,或其他傳染病的孩子,當然要避免接觸,這是防止外邪侵襲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所以孩子不能捂的太多,注意加強鍛鍊,避免積食。中醫有句育兒名言:“若欲小兒安,三分飢與寒”。


周綺醫生


關於嬰幼兒餵養的誤區,我不能說是最大的誤區,只能說是很多身邊的朋友最常遇到的誤區。就是關於鈣的補充的問題。

某天接到電話,朋友A:“你家寶寶出生之後吃的什麼牌子的鈣?我也給我家寶寶補補”

我:“你的寶寶不是還沒出生嗎?”

朋友A:“我這不是提前準備嗎,反正早晚都要吃”

類似於這種情況有很多,認為出生後不補充鈣不行!寶寶哭鬧,估計缺鈣了!寶寶醒了就哭,估計缺鈣了!寶寶怎麼長這麼慢,估計缺鈣了!鈣:“……🙄”

鈣固然重要,鈣營養的補充也很重要。但是建議從日常飲食中攝入鈣,而不是額外補充。實際上對於0~6個月的嬰兒來說,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都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因為母乳中的鈣最適合寶寶,非常容易消化吸收,配方奶粉也會模仿母乳,添加足量的鈣,所以只要餵養得當,並不需要額外補充。

需要補充什麼?

需要補充的是維生素d,我們知道維生素d有助於鈣的吸收,缺乏維生素d,鈣的吸收有限,造成缺鈣。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規定,嬰幼兒推薦維生素d的攝入量為每天400IU。

但是母乳中的VD含量很低,需要額外給嬰幼兒補充VD。一般來說建議出生後兩週開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維生素d的補充。

對孩子的愛可以理解,但是過猶不及,你給孩子補鈣了嗎?


美妞酷寶兒


關於嬰幼兒餵養的最大誤區是什麼?

很多新手寶媽第一次餵養都比較緊張,不是過度喂同一種食物,就是忙東忙西忘記時間餵養,其實不必煩惱,科學餵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切勿大人用嘴咀嚼後餵養

很多爺爺奶奶輩的長輩們還遵循老一輩的“嘴對嘴”餵養方式,首先不衛生,大人唾液裡有很多病菌和有害細菌,口腔疾病和其他消化道傳染病和隱性肝炎都會對嬰幼兒造成無抵抗力的感染,大人的口腔內治病微生物一旦進入嬰幼兒體內,會引發小兒腹瀉,嘔吐和肺炎高燒。要及時制止。

2、 切勿推遲餵養輔食

一般嬰幼兒在第4-6個月大就應該及時補充輔食,有些孕媽媽認為自身的母乳充足就沒必要添加其他類食物,其實這是錯誤的自我判斷,科學依據證明,隨著嬰幼兒的身體生長速度在增快,嬰兒的胃口在增加,如果只是喝奶,乳汁中的蛋白質單一性無法滿足其他維生素的營養,假設嬰兒體重8KG,則為每天需要喝足2400ML的蛋白質,母乳也會供不應求,這時候就需要添加輔食,補充其他類易消化的營養物質。

3、 切勿用雞蛋代替主食

嬰幼兒普遍不超過1週歲,都是餵奶居多,如果每餐都喂嬰兒吃蛋類食物,腸胃尚未發育完全,消化酶不足就會引發嬰兒腸胃負擔,引發消化類腹瀉,雞蛋每天進食不超過1個。

4、 切勿用硬狀食物代替泥狀食物

儘量在6個月大的嬰幼兒餵養輔食,用泥狀食物訓練幼兒的咀嚼肌肉的鍛鍊,激發乳牙生長。

不能用自制果汁餵給嬰幼兒,首先水果中的膳食纖維就被破壞掉了,餵養打成泥狀的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可以刺激嬰幼兒牙床和鍛鍊臉部咬嚼肌肉,是有很多好處的。

看了這麼多餵養小知識,相信很多新手爸媽們學到了很多。希望各位小寶貝們和爸媽們一邊學習一邊快樂成長。

看J媽學堂主頁的微頭條,加入J媽粉絲圈,更多科學育兒知識在那裡等你哦!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是J媽,曾經以為自己足跡踏遍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現在認為做了媽媽才是人生的王道!曾經的職場達人,現在的育兒達人,專心在頭條碼字,每天更文,專注於育兒經驗和寶媽自我提升以及時間管理,分享我的所學所思,所有文章,一字一標點,全部是我一個一個敲打出來。 每一個文章都是我的原創,如需轉載,必須取得授權。 文內如果有錯別字,請見諒。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果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J媽學堂


我是二胎媽媽10年親測和觀察來擊碎下面的誤區:

1.不是母乳不夠要補奶粉,而是因補了奶粉導致母乳不足。

母乳是按需供給,添加奶粉會減少孩子攝入量,進而降低產出。

孩子滿月,百天和半歲前後三個猛漲期會有吃奶時間明顯加長的情況,就是母乳供給量調整的原因。

我倆孩子都是純母乳到4個月,因為上班增加其他的,倆孩子出生體重都在7-8斤

2.孩子睡覺輕,不能有聲響,否則影響睡眠

親測,我女兒滿月時,深度睡眠連鞭炮都吵不醒。倆孩子也都是正常聲音的生活,沒有刻意保持安靜,現在5歲和8歲,睡眠一直很好,在外面玩累了也能睡。而身邊早教和朋友圈中刻意安靜的孩子,其實睡眠過輕,很容易醒。

3.孩子不能早站,否則容易羅圈腿

孩子的發展有早有晚,這個遺傳有關,但更多和科學早教有關,當孩子能力達到時,不用刻意延遲。女兒10個月自己從趴著起來開始了行走,11個月模仿打籃球的哥哥開始雙腳跳,現在人稱大長腿,筆直漂亮。

⚠️注意:學步車和學步帶是拔苗助長,會引發腿型不好看。

4.孩子不開口說話就是語言發育遲緩

孩子的語言發展分為積累和輸出。能聽懂指令但不會說的孩子,可能只是沒摸索到發音規律,理解力未必比會說簡單詞語的孩子差。當找到發音感覺時,很可能直接爆邏輯整句,而跳過了蹦詞語階段。


嫻聊成長


對嬰幼兒餵養的誤區有多個方面,但本人認為,對嬰幼兒餵養最大的誤區至少有兩點:

第一點、就是不能給嬰幼兒建立正常的生活規律。

前幾個月的嬰兒,主要是做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吃奶,吃奶用的時間並不長,第二件事情就是睡眠,而且,主要的時間是用作睡眠。

孩子餓了自然會醒,會要奶吃,餓了就想找食吃是一切動物的天性。吃飽了之後還會接著睡覺。

有的時候嬰兒是因為排便。或者是其他刺激醒了,但並不是餓了,並沒有想吃奶的意思。這個時候家長只要把對嬰兒的刺激排除就可以了,可是有些家長,一個勁兒的餵奶,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這個時候嬰兒需要的是繼續睡覺而不需要吃奶。

還有在很多的情況下,孩子是不應該抱在媽媽的懷裡,可是卻都抱在了媽媽懷裡了。

很多嬰幼兒正常生活的規律就是這樣被打亂的。

第二點,由於不懂行的愛,不能給嬰幼兒應有的自主的空間。

一般的情況下,嬰兒從出生開始,基本上是二抬、三翻、五爬、六坐、週會走。

也就是說兩個月的時候能抬頭,三個月的時候能翻身,五個月的時候會爬,六個月的時候能坐起來、一週歲的時候就應該會走了。

但是,大部分的父母,從孩子出生開始,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做,在諸多的方面兒,本來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或者是應該啟發、培養與鍛鍊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家長都在替代孩子做。在這一點上,很多家長可以持續替孩子做到上高中以上的年齡。(簡直是在坑害孩子)

總而言之,嬰幼兒(甚至是包括青少年)在很多方面出現的問題,都是因為沒有做好上面這兩條,而派生出來的問題。


順其自然方能久遠


那時候大寶剛出生,先生當寶貝金蛋一樣珍貴,很多時候完全不顧我的心情和想法,家裡忽然多了一個寶貝,很是手忙腳亂,再加上家務事多,所以當時心情一直陰轉大雨,有時候是傾盆大雨,後來就有朋友勸我,說是哺乳媽媽不能總是生氣,如果生氣奶水是有毒的,有新聞報道,說是孩子吃了極度傷心的媽媽的奶水,後來死了。

當時的每一天都過的稀裡糊塗。那麼造成母乳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孩子剛出生下來,就要及時給他吸乳頭,不管有沒有奶水,而且只要他每天醒來,也要第一時間給他吸,直到吸到有奶水為止。

另外,餵養期媽媽的心情好壞,和奶水的多少和質量也有很大關係。如果哺乳期的媽媽長期處於心煩意亂憂心重重的狀態,那麼分泌的乳液反射也會變得沒有規律,甚至會受到抑制,這種情況下,奶水就容易不多,寶寶吃到的多半是缺乏營養的奶水。

想要讓寶寶吃到最佳狀態的母乳,保持好心情非常重要,另外哺乳期媽媽要儘量保證自己睡的香,吃的好,睡眠太少會影響乳汁分泌,膳食也要均衡,多補充液體,從而製造出更多更好的奶水。


書霞育兒說


你好!在現代社會,嬰幼兒的餵養誤區數之不盡,有因為過度科學育兒發明的餵養誤區,也有老一輩傳統經驗主義的餵養誤區。比如,在嬰兒小月齡就開始早早戒斷夜奶,奉行整覺無夜奶規律;嬰兒出生後要喂水、喂涼茶來開胃;滿月的寶寶就可以喂米粥以填補母乳的不耐餓等等。

嬰幼兒餵養的最大誤區之一

奶瓶使用的泛濫

  1. 奶瓶無處不在。這裡我用了“氾濫”二字。是的,在現代人的觀念裡,嬰兒似乎是與奶瓶緊密相連的。大家可以試著上網搜索嬰兒字眼,出來的圖片大部分包含奶瓶,一個嬰兒雙手捧著奶瓶,或者被抱在大人懷裡用奶瓶餵養著。您也可以到商場裡觀察一下,幾乎所有的母嬰店都會售賣奶瓶,商場內母嬰室的指示牌上少不了奶瓶的圖案。
  2. 奶瓶的使用風險。也許我們對於奶瓶的認識,只存在於奶瓶可以裝配方奶或母乳,餵給嬰兒喝,甚至覺得無比方便、人性化。但甚少人對奶瓶有風險方面的認識。根據我的母乳餵養指導案例中,因為給嬰兒,尤其是3個月前的嬰兒使用奶瓶而導致的母乳不足、乳頭混淆、流速混淆超過40%。為什麼說是奶瓶導致的呢?當一個小嬰兒出生後,他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奶瓶,而不是媽媽的乳房,他認為這個冰冷的奶瓶就是媽媽;當媽媽嘗試把乳房放進他的嘴巴時,他發現,乳頭跟奶嘴是不一樣的,乳汁的流速也比奶瓶的流速區別很大:喝起來更費力、不勻速。這麼一來,寶寶自然會選擇容易獲取的方式,從而拒絕媽媽的乳房,最後媽媽的乳房沒有得到足夠的吸吮刺激,奶量逐漸下降......
  3. 喂水也是用奶瓶?很多家長會在寶寶滿6個月後使用奶瓶給寶寶喂水,甚至喂米糊時也放進奶瓶讓寶寶吸,我覺得是個比較奇怪的舉動。這對於寶寶的口腔發育和牙齒排列方面不是一件有利的事,同時,使用奶瓶也是嬰幼兒齲齒風險發生因素之一。

在對育兒、餵養方面有諸多不同觀點的現在,我們應該通過靠譜渠道學習靠譜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養知識。怎麼算靠譜呢?不只是聽信經驗主義的個別看法,而是學習有醫學循證的育兒知識。簡單點說,你也可以通過權威機構給出的育兒觀點來做參考。比如,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兒科學會等權威機構,都建議:母乳餵養應持續至少6個月,並在6個月後添加輔食,繼續母乳餵養,直至兩歲或更久。


我是經國際母乳會培訓的哺乳互助輔導,也是經國際生育教育協會培訓的分娩導樂,已成功幫助過百位媽媽實現母乳餵養。如果你覺得回答有用,歡迎點贊;如果你想學習更多孕哺知識,歡迎關注我!


喂愛媽媽之家


嬰幼兒餵養方面的常見誤區有哪些。

誤區1、新生寶寶先喂點糖水,別餓著

寶寶剛出生時,媽媽沒有明顯的泌乳,許多老人擔心寶寶會餓著,主張先給寶寶喂點糖水,甚至在某些醫院的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給家長也有這樣的建議,這是很誤導的現象。

新生兒期不提倡用糖水來餵養,因為新生兒喝糖水易患腹瀉、腹脹、消化不良,以至發生營養不良。另外,高濃度的糖會損傷腸黏膜,甚至會引發壞死性腸炎,臨床可表現為腹脹、嘔吐,大便先為水樣便,後出現血便。新生兒若是母乳餵養,根本不需要再喂糖水。因為母親奶水裡含有足夠小兒生理需要的糖和水分。即使是炎熱的夏天,母親的奶水也可以為孩子解渴,而不需要再給孩子喝水,尤其是在出生後頭幾天。給孩子喂糖水還容易養成從小愛吃甜食的習慣,從而造成孩子肥胖,會對孩子的身心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誤區2、剛生完寶寶,奶水很淡,這種奶水沒營養

有些媽媽的奶水擠在杯子裡,看起來清光光地像水一樣,往往被誤以為營養一定比不上濃厚的奶水,其實並非如此。外觀看上去清淡的奶水營養並不一定比濃厚的奶水差,只是奶水成分確有不同。產後1—2周內分泌的奶水確實外觀淡淡的有些像水,但這種初乳裡所含的蛋白質較多,脂肪較少,微量元素鋅及免疫物質也都較以後分泌的成熟乳多。因此,看起來清淡的奶水實際上反而對新生兒是非常珍貴的,有利於增強寶寶的消化吸收能力,所以切勿把產後最初幾天的“珍如黃金的初乳”擠掉,一定要讓寶寶享受到這最珍貴的天賦食物!

誤區3、寶寶每次吃完母乳後,還可以喝下一小瓶配方奶,說明母乳不夠吃,需要配方奶代替

很多人不瞭解的一個事實是,母乳餵養的寶寶即使吃飽了母乳,還能夠再吃下去50到100毫升的奶粉。這並不表明他們仍然餓,而是新生兒的一種天性。有些孩子吃完奶粉就安靜了,家人誤以為這是因為母乳沒吃飽,奶粉餵飽了。實際上孩子只是需要額外的吸吮,奶粉不過是滿足了這個吸吮要求,所以孩子安靜下來,孩子其實並不需要這些額外的卡路里。最好的滿足,依然是媽媽的奶頭。

誤區4、天氣乾燥,吃母乳的寶寶要額外喂點水

有很多新媽媽生怕渴著寶寶,在兩次母乳間喂寶寶一次水,其實這種做法是不科學和沒有必要的。通常的情況下,母乳餵養的嬰兒,在4個月內不必增加任何食物和飲料,包括水。母乳內含有4~6個月內嬰兒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物質,母乳中的主要成分是水,這些水分對嬰兒來講已經足夠了。6個月內的嬰兒,在母乳量足夠的情況下,熱量和水分已能充分滿足嬰兒新陳代謝的需要,所以,母乳餵養的嬰兒不需要喂溫開水。如另外喂水,會增加嬰兒心臟與消化道的負擔,且會減少對母乳的吸吮量,不利於嬰兒的生長髮育。媽媽乳汁溫度適宜,清潔無菌,分泌量可以隨著孩子的需要增減,不用擔心寶寶會缺乏水分,只要“按需餵養”就行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要求,對4個月內嬰兒只需母乳,而不必給水和其他飲料,即便在炎熱的夏季,嬰兒從母乳中也能獲得足夠的水分,不必另外補充。

只有當寶寶發熱、嚴重腹瀉或母乳不足的情況下才考慮給寶寶適當喝水或補充口服補液鹽。

誤區5、母乳充足可以推遲添加輔食的時間

當孩子4~6個月大時,就應該給孩子添加輔食了。有些母親認為母乳充足就沒有必要給孩子添加輔食,直到7~8個月甚至更晚還僅僅給寶寶吃母乳,沒有添加任何輔食,導致孩子出現營養不良、偏食、厭食等現象。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母乳所提供的營養素能夠滿足4~6個月以內的嬰兒需要,如此時母乳充足的話,則不需再添加其他輔食。但隨著月齡的增長,小兒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開始相應地增加,而他的胃容量又是有限的,即便母親有充足的乳汁,也已不能滿足孩子生長髮育的需要了。如7個月的小兒每日需要蛋白質2~4克/千克,如果他的體重為8千克,那麼就需要約24克的蛋白質。母乳的蛋白質含量約為1%,如果僅靠母乳來滿足小兒的需要,那麼該小兒一日必須食入約2400毫升的母乳,從常識來判斷,即使母親有如此充足的乳汁,而小兒絕無這樣的胃口。因此,需要添加輔食,增加營養的密度,補充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孩子的味覺及咀嚼能力在半歲時發育比較敏感,在這個時候如果他能夠接觸到多樣化的食品,長大以後一般不會偏食、挑食。反之,嬰兒在這個時期不能夠得到各種口味輔食的嘗試及咀嚼能力的訓練,就容易導致孩子偏食、厭食,最終導致營養不良。

誤區6、寶寶斷奶後,1~2歲的孩子只吃飯,不用再喝奶了

平常我們習慣這樣問寶寶的媽媽:你給孩子斷奶了嗎?一個“斷”字將不少父母引入斷掉所有奶和奶製品的誤區。實際上,人應該一生都喝奶。同時,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又必須及時正確地添加輔食。

給一直靠吃液體食物(單純母乳)生存的嬰兒漸漸喂一些泥糊狀食品,讓他逐漸習慣並最終接受固體食物(成人食品)的過程,就叫換乳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斷奶期。但是,斷奶並不是斷掉所有的奶和奶製品。從離開媽媽的乳房到能跟成人一樣吃飯需要8~9個月的時間,這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在這一階段中,乳類(母乳 配方奶或牛奶)仍是供應能量的主要來源,泥糊狀食品是必須添加的食物,是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奶和奶製品仍然是3歲以下兒童的主要食品,“中國人一生不斷奶(牛奶)”應該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誤區7、寶寶吃的越多越好,胖乎乎的說明能吃且健康

寶寶白白胖胖、粉粉嫩嫩的很招人喜愛,但是胖的過度就有營養過剩之嫌了。有些寶寶一醒就吃,吃了就睡,也不願意多運動,嗜吃甜食,且動不動就一大堆補品進補,導致寶寶自身生理節律和免疫功能得不到調節,虛而胖之,抵抗力減弱,也就變得容易生病了。

其實,胖和強壯是完全不同的。強壯是在合理營養搭配情況下,寶寶長得精神飽滿、紅潤結實,而胖則是一種營養過剩的表現。寶寶從小就開始發胖,成年後患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的幾率比健壯兒童大得多,因此,合理的飲食、膳食結構和營養才是寶寶健康成長的保證。

誤區8、自制米糊更衛生、安全,但營養素不全面

因為三聚氰胺、蘇丹紅等等的食品事件,不少媽媽都對市面上出售的食品有所猜疑,擔心外面購買的輔食會不健康或者不合格。。覺得自己自制的食物才是最健康最有營養的,就是因為這樣的觀點,常常誤闖誤區。不過媽媽們也要注意一點,畢竟自己不是什麼營養師,不懂什麼物質具體有什麼營養,而且寶寶缺什麼,應該怎麼補都需要有專業的醫生來指導。

實際上應該買市售的寶寶營養米粉,其中配有寶寶生長所需營養素,特別富含4至6個月以後寶寶對鐵的需求。自制米粉中營養素不全面。給孩子首先添加的輔食是自己家磨的米粉行不行?不行!因為你自己家磨的米粉是沒有辦法強化鐵和其它營養素的,所以不建議給寶寶吃這樣的米粉。如果孩子什麼輔食都能吃了,而且還有其它多樣化的食品,不反對給寶寶吃自家磨的米粉!

誤區9、孩子吃大人嚼過的食物好吸收

由於嬰幼兒咀嚼能力差,吃固體食物有些困難,有些老人便嚼東西給孩子吃,以為這樣孩子就能吃到更多的營養。其實,在人們的口腔中,正常存在著很多病毒和細菌,即使是刷牙,也不能把它們全清除掉。還有些成年人口腔不潔,生有牙病、口腔疾病或其他消化道傳染病如肝炎等,這些致病微生物在口腔內存在很多,如小兒一旦食入大人咀嚼過的食物,將這些致病微生物帶入體內,則有可能引起疾病(嘔吐、腹瀉、肝炎和結核病等),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嚴重危害。

另外,由於食物經成人咀嚼後,混入唾液,使食物變成糊狀,不再需要小兒唾液腺的分泌和進一步咀嚼,這樣則不利於小兒頜骨和牙齒及唾液腺的發育,也不利於孩子自己咀嚼能力的訓練。長時間後易造成消化功能低下,影響食慾,甚至導致咀嚼能力減弱,引起以後吃固體食物困難。所以,大人不要咀嚼食物後再喂孩子,而是要花一些時間給孩子做一些適合孩子吃的食物,使孩子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保護。

誤區10、寶寶不吃鹽會影響發育,沒有力氣實際上1歲以內的寶寶輔食不必額外加鹽

嬰兒兒的腎臟發育不成熟,腎小管短,發育不良,容量少,只能維持正常情況下的需要,調節、濃縮能力比較差,因此處理水和電解質時容易發生紊亂,尤其是排洩鈉鹽的功能不足。因此,小嬰兒吃了鹽以後,腎臟沒有足夠能力將它排洩掉,以致鈉鹽瀦留在組織之內,結果不但會引起局部水腫,還會損傷孩子嬌嫩的腎臟。

不論母乳或配方奶及成品輔食中都已經含有適量的鈉鹽,不會造成寶寶低鈉。從小就給孩子吃鹹或微鹹的食品,容易使孩子養成愛吃鹹的習慣,是造成成年高血壓的潛在危險。因此,為了孩子有健康的未來,不要在嬰兒的飲食中額外加鹽。

誤區11、饅頭蘸菜湯,省事又愛嘗

當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後不久,許多家長就嘗試給寶寶用饅頭蘸菜湯吃,寶寶很愛吃,媽媽又省事,幾乎成了寶寶每餐的主食,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的餵養誤區和陋習。

因為用饅頭蘸菜湯來喂寶寶,孩子吃進去的主要是澱粉類和很鹹的菜湯水,營養極少,鹽分很多,長此已久會造成寶寶營養不良,並養成了嗜鹹食的習慣,對寶寶的健康形成很大的潛在危險。饅頭蘸菜湯也不太需要咀嚼,可以囫圇吞棗地吃下去,時間久了也會影響寶寶的吸收功能和咀嚼能力的培養。

誤區12、骨頭湯補鈣又營養

很多媽媽都認為骨頭湯營養豐富,尤其是鈣含量高,所以都會認為用骨頭湯煲粥的話,一定是富含鈣,有利於寶寶的骨骼發育,其實這樣想就錯了!

骨頭湯中的營養只是其肉的10%,營養價值並不高,建議連其肉一起吃。另外熬骨頭湯不建議煲的時間太長,因為這樣湯中嘌呤含量太高,不利於寶寶身體發育。骨頭湯中的鈣極少而且營養也少,應該家長給寶寶一些肉類的食品及海產品,包括魚、蝦等。

溫馨小提示:如果想幫寶寶補鈣或者補充其他營養的話,要學會科學的補充。骨頭中含鉛多且不容易除去,含鈣量不高。多給寶寶喝配方奶或牛奶,是補鈣的最佳途徑,效果遠比用骨頭湯煲粥來的更好。

誤區13、寶寶不愛吃水果可以靠吃維生素c片來補充維生素

維生素C又叫抗壞血酸,對人類來說是重要的維生素,具有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促進健康、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心血管病、防止牙床出血的作用。有些父母因孩子厭食、偏食、不愛吃蔬菜和水果,而以果味維生素C代替,加之果味維生素C的味道好,有時孩子會貪吃多片。這樣給孩子身體帶來損害,原因有: 

(1)蔬菜、水果中的天然維生素C是以兩種物質即維生素C與維生素P組成的狀態而存在的。在人體中,維生素P起著協助維生素C發揮效力的作用,而人工合成的維生素C是純藥物製劑,效果遠不如天然的。 

(2)服用維生素C藥片往往劑量偏大。維生素C是無毒的營養素,但如果每天攝入大量的化學制劑的維生素C,會出現機體功能損害症狀,如噁心、腹部痙攣、腹瀉,還會出現鐵的過量吸收,紅細胞破壞,骨骼礦物質代謝增強,妨礙抗凝劑的治療,血漿膽固醇升高,並可能對大劑量維生素C形成依賴。再有可能導致體內生成大量草酸,成為腎臟草酸鹽結石的潛在危險,而吃蔬菜、水果就不至於使尿中草酸過高。 

(3)蔬菜、水果除提供維生素C外,還可提供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同時也是膳食纖維的主要來源,膳食纖維對經常吃精細食品者以及兒童來說也是一種營養成分,它可改變糞便性狀,是便秘的剋星。 

(4)品嚐各種形狀、不同顏色、不同味道、不同質地的蔬菜和水果,可以鍛鍊孩子的咀嚼功能,同時可以幫助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

總之,家長不要把維生素C當作營養素給孩子吃,更不能代替蔬菜、水果。

誤區14、媽媽患了乳腺炎就不能餵奶了

即使媽媽乳汁分泌很多,但因乳管出口不暢,亦會造成乳汁存留在乳腺中,使乳腺變得很硬,這就是乳汁淤積症。乳腺紅腫、疼痛蔓延到整個胸部,有時還引起發燒,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會引起乳腺炎。

過去,一旦發生乳腺炎,就立刻推薦斷奶,但是經驗證明,如果乳房不過於脹滿,繼續哺乳反而使乳腺炎很快好轉,也減少了發展成乳腺膿腫的危險。哺乳前應先熱敷和按摩乳房,阻塞的一側先哺乳,因飢餓的嬰兒吸吮力最強,有利於吸通乳腺管。哺乳次數宜多不宜少,哺乳後媽媽要充分休息,保持心情愉快。

如果病情嚴重,就會出現化膿、膿液滯留、疼痛加重、發高燒等,這時必須切開膿腫放膿,並暫停哺乳。可用吸奶器把乳汁吸出,以防吸吮次數減少而“回奶”,母親痊癒後可恢復母乳餵養。

誤區15、媽媽吃藥也不能母乳餵養了

不少母親都擔心自己吃藥對寶寶有不良影響,有病也不敢用藥,從而因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而給孩子帶來更多不良影響。所以,乳母生病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治療才是保證母嬰健康的有效手段。

哺乳期用藥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乳母吃藥對嬰兒的影響,取決於藥物的性質及其在乳汁中的濃度。乳母服藥後,經胃腸道吸收到血循環,其中只有1%~2%的藥物可到乳汁,其量僅佔用藥量的0.025%~1.5%,這一劑量對嬰兒一般不會產生不良作用。只有像異煙肼、甲硝唑、磺胺類、激素、抗癌藥物之類,乳母服用後在乳汁中的含量較高。當乳母必須用這些藥時應停止哺乳。此外,哺乳期乳母對慶大黴素、卡那黴素、鏈黴素等氨基糖甙類和紅黴素、螺旋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都要慎用,以防止引起嬰兒耳、腎毒性反應和肝臟損害。

乳母可在服藥前把孩子餵飽,必須用藥物時,可推遲下次哺乳時間,以減少嬰兒的吸收。各種抗癌藥、免疫抑制劑和放射性核素等極少數在哺乳期禁用的藥物,如必須應用時,乳母應停止母乳餵養。

為了寶寶的身體健康,父母們長點心吧!對於傳統的餵養經驗該丟棄的就丟棄吧!科學餵養更有利於寶寶的身體需求和成長規律。

三歲之後就可以教寶寶開始識字啦,我閨女就是這個時候開始認字的,用了 很多方法培養她的興趣,最有效的還是用Apipi,你百度搜索【貓小帥學漢字】挺不錯的,我閨女用了1年多了,特別喜歡,現在還經常給我講故事,棒棒噠。

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還可以關注一下【小評果快樂育兒】哦,我的育兒知識大部分都是從這裡學來的,做的非常用心。


辣眼睛的大腦斧


我覺得應該是好多家長以為咀嚼過的食物更容易消化吧,其實這是不對的而且很不衛生,嬰幼兒腸胃道功能弱,最好是吃紐萃特營養米粉這類的輔食,它不僅易消化吸收,而且還有營養,這樣餵養也更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