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果劉備、關羽、張飛他們三個人的壽命都增加十年,蜀國會不會一統天下?

ycoolone


如果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壽命都增加十年,那麼蜀漢政權統一天下的幾率是相當大的。

關羽死於公元220年,張飛死於公元221年,劉備死於公元223年,如果三人都增加十年壽命,則三人分別會活到公元230年,公元231年,公元233年。

如果關羽不死,蜀漢就不會失去荊州三郡,5萬荊州兵,數十萬荊州百姓,數千荊州士人官吏就不會失去,如果關羽、張飛不死,劉備就不會發動夷陵之戰,也就更不會在夷陵之戰中大敗,更不會損失4萬精銳將士,而動搖蜀漢國本。

如果三人都增加十年壽命,他們的部分敵人仍然會同歷史一樣去世,比如曹操、夏侯惇、程昱、呂蒙、甘寧、蔣欽會在220年去世,于禁在221年去世,張遼在222年去世,曹仁在公元223年去世等等。

其實220年是一個關鍵的年份,尤其是在曹操去世,曹丕即位的那一段時間,正是曹魏權力交接之時,政權也沒有那麼穩固,如果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活著,那麼關羽鐵定還會發動第二次襄樊之戰。

但是情況不同了。曹操去世了,即位的曹丕能力與其父親曹操相比差遠了,關羽在曹操時代就能威震華夏,在曹丕時代更是銳不可擋,為了攻取中原,劉備肯定會按隆中對中規劃的那樣,以荊州、漢中兩路出兵北伐。

關羽北伐襄樊,其最大的風險不是來自曹魏,而是來自孫權,孫權對荊州一直勢在必得,但是孫權手下的大將呂蒙、甘寧、蔣欽都在220年去世,江表十二虎臣也沒剩下幾個,東吳也是名將凋零,能夠率軍攻打荊州的也是寥寥無幾。

別說陸遜,如果關羽不死,陸遜能否被孫權提拔起來還很難說,沒有得力的將領,孫權能否偷襲荊州成功尚且是個未知數,況且如果關羽不死,劉備在經歷漢中之戰後就有更多的休養時間,就不會對身在荊州的關羽毫無支援。

蜀漢在公元219年到220年時,其國力達到頂峰,是蜀漢政權自成立以來最強大的時候,而且劉備、關羽、張飛三人不死的話,其在武將方面就有關羽、張飛、魏延、吳懿、吳班、張南、馮習、趙雲、鄧芝、劉封、孟達等等將領,至少那些在夷陵戰死的將領都不會死。

而曹魏方面在荊州前線仍然只能是曹仁鎮守,可是曹仁在歷史上去世的時間是公元223年,關羽增加十年壽命可比曹仁活得長,到時候誰來鎮守襄樊,能是關羽的對手嗎?曹仁尚且不敵,何況其他人。

曹魏在關中前線的主帥是曹真,如果蜀漢兩路出兵攻打,關羽從荊州出兵,那麼劉備肯定親率一路從漢中出兵,劉備所要面對的就是晚他一輩的曹真,劉備可是身經百戰,如果真是劉備率軍攻打關中,曹真肯定不能抵抗,況且劉備還有出其不意的機會。

劉備可以先讓關羽攻打襄樊,讓曹魏剛剛處於權力交接之際,又攤上了戰爭,在襄樊前線,關羽肯定是勢如破竹、無法抵擋,曹魏方面的武將有曹仁、張遼、徐晃、張郃等將領,五子良將已去其二(樂進和于禁去世),三大戰區統帥已去其二(夏侯淵與夏侯惇去世)。

曹魏方面肯定要對襄樊進行支援,一是派出中央軍支援襄樊,二是調動關中及合肥的邊防軍支援襄樊,三是徵發屯田兵支援襄樊,無論曹魏怎麼調兵遣將,都會讓曹魏疲於應付,造成其他方向的風險。

這個時候,劉備的機會來了,劉備趁曹魏不備,大軍兵出漢中,分兩路攻打關中,一路可出祁山,一路可走陳倉,如果能拿下陳倉與隴右,就能效仿當年劉邦順利出川奪取漢中之地。

如果是這樣,曹魏在兩個方向面臨劉備政權的打擊,雖然按實力對比上來說,魏強蜀弱,但是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並不是你實力強就一定勝,至少三國時期的兩大戰役官渡和赤壁都是以弱勝強。

而且在曹操晚期,面臨內憂外患,尤其是在曹操晚期與蜀漢的戰爭中都失敗了,先是漢中之戰,曹操敗了,接著是上庸之戰,曹軍敗了,最後是襄樊之戰,曹軍還是敗了,要不是孫權偷襲了荊州一把,曹操還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住襄樊呢?

為何曹魏強,蜀漢弱,曹操晚年與蜀漢的戰爭全部失敗了?最大的原因就是曹魏內部有一系列的叛亂,而外部敵人也都在虎視眈眈,相對來說,曹魏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發展,而對於蜀漢來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如果關羽能拿下襄樊,或者劉備能拿下關中,那麼東吳的孫權就不敢對荊州下黑手。

因為一旦關羽拿下襄樊或者劉備拿下關中,蜀漢的勢力就得到極大的發展,蜀漢手握荊州三郡,又地處長江上游,攻打東吳可以水陸並進,可對東吳形成戰略包圍,孫權如果真敢對荊州,就得三思而後行了。

曹魏新即位的皇帝曹丕滿打滿算在位只有6年,一個只當了六年皇帝的曹丕,在蜀漢發動戰爭時期就即位,如果在去世前,曹魏仍然存在的話,就面臨蜀漢極大的威脅,關羽拿下襄樊是板上釘釘的事,劉備能否攻下關中也有極大的希望,曹丕能否在蜀漢軍事壓力下活到226年,還真是個未知數。

如果曹丕去世,劉備、關羽、張飛還有幾年壽命,曹魏又面臨權力交接,那又將是蜀漢的極大機會,如果劉備能利用曹魏的內部矛盾,勾結曹魏內部勢力反對曹魏,那麼曹魏政權就汲汲可危了。

真給劉備、關羽、張飛十年壽命,他們可以做很多事,至少襄樊和關中很有可能被拿下,一旦這兩個地方被劉備拿下,曹魏遷都就是必然,曹魏想要遷都只有遷到冀州的鄴城,這裡更靠近北方了,但是與中原越來越遠,而最終曹魏會淪為割據政權。

在劉備有生之年,可以從函谷關和襄樊兩個方向攻到洛陽和許都,這可是曹魏的核心地區,一旦這兩個地方被拿下,曹魏被滅亡也是遲早的事,而劉備統一天下可是很有可能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關羽死的時候在58歲,說明劉備,張飛死的時候也是在50多歲的時候。作為戎馬半生,身經百戰的三個人再活個10年不成問題。(很多名將不是死於陰謀,就是死於戰傷)可以參考名將,三國同時期蜀將:趙雲,黃忠。

劉備雖然作為蜀地之主,但是當時的世家卻一直很難融入自己帶來的荊州軍。

原因有三點:

一是劉璋闇弱,但對於世家來說是好事啊。主子不剛,下屬大權在握啊。

第二劉備取了蜀地後,還沒施恩就開始打仗了,‘’三丁抽一‘’對這個瞭解的知道才知道對於百姓來說負擔是真的大。

第三就是當時還是有一部分人願意歸降曹操的。最開始莊松就是就是劉璋派過去像曹操進貢的。不是曹操因為八字和他不合還是怎麼的,不鳥人家。莊鬆氣憤投劉備,不然的話,曹老闆可能有生之年可能統一天下了。可以看出,很多世家贊成投靠曹操的。

劉備能多活十年,這些矛盾都會化解。劉備可是個真正的政治高手,比起曹操來甚至要更甚一籌!關羽多活十年,荊州必然穩固。荊州一失,後期的諸葛亮每次出兵為糧道傷神了。再加上張飛,閬中穩固,如日中天的蜀漢可能吧魏國幹翻!一統天下!

歷史不容假設!



老劉侃三國


都不要搶,我來回答。

這種假設的提出,是參考了劉關張三人死後,對蜀漢政權的影響。不管是正史裡,還是演義小說裡,關羽丟荊州,張飛被殺,劉備發動伐吳之戰失利,對蜀漢造成了無法估量的損失,諸葛亮後來的五次北伐,六出祁山無功,真的不能怨諸葛亮,人家盡心盡力了。那麼按照題主的假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壽命增加十年,蜀國能一統天下嗎?

劉關張三人去世的時間集中在公元前220前後 這個時間是三國時期很重要的時間

關羽在公元219年敗走麥城,被東吳所擒,在公元220年的春節左右,關羽父子在臨沮被殺。之後孫權為轉移劉備的仇恨,把關羽首級送給曹操作為六十六歲的壽禮,這是後話,等會再說。


張飛死於公元221年,聽聞關羽被東吳所殺,這哥倆感情是沒的說,相比於劉備,張飛與關羽的感情應該更深,張飛急於給關羽報仇,命令手下範疆張達三天準備好白衣素縞,結果因時間倉促,二人來不及籌備,被張飛暴打了一頓,二人懷恨在心,合謀害了張飛。

劉備在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在之後發動伐吳之戰,經歷一年幾個月的時間,在夷陵大敗而回,病逝於公元223年。

在公元220年前後,魏蜀吳三方很多的名將已經落幕,舉一些例子,曹操病逝於公元220年。

曹操五大謀士,郭嘉在曹操徵遼東的途中病逝,荀彧在曹操稱魏王不久後死了,荀攸在公元214年曹操伐吳途中死了,賈詡雖然在公元223年壽終正寢,但他基本上很少參與朝政,唯一一次建議曹丕不要伐吳而不被採納,之後也沒消息了,只剩下一個司馬懿活了很久,活到了公元251年。


名將諸如五子良將和諸夏侯,張遼因常年征戰因傷死於公元222年,徐晃死於227年,樂進死於228年,于禁是被曹丕羞辱而死於221年,剩下一個張郃在公元231年被諸葛亮設伏射殺於木門。

再來看江東東吳方面,四大都督除了陸遜,其他三位周瑜屬於早逝,死於210年,魯肅死於217年,呂蒙死於221年。


江東十二虎臣 如程普死於210年,韓當死於227年,蔣欽死於220年,陳武死於公元215年 董襲死於213年 甘寧死於220年 潘璋死於234年 還有黃蓋、周泰、徐盛、淩統生卒年不祥,就剩下丁奉活到了271年

花了篇幅寫了三家各名將的去世時間,大都集中在公元220年前後,這一年對於三國這一時期顯得特別重要。

如果劉關張三人再活十年,這些名將都已凋亡,就算活著,能與這三人匹敵的真的沒幾個人。

十年 形勢和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十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事情,有了這十年,蜀漢就可以避免兩場傷根基的戰爭,關羽的樊城之戰與劉備的伐吳之戰短期內就不會發生了,沒有這兩場戰爭,蜀漢的實力不僅可以保留,還可以有所增強,兩場戰爭在這裡就不說了。關羽之敗在於被東吳偷襲了大本營南郡,沒了東吳呂蒙,荊州就不會失,那麼關羽就可以力扛曹操,不說真正打得曹操遷都,逼近長安,至少把曹仁從襄樊趕跑,徹底拿下曹操在荊州的地盤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還有就是曹丕即位面臨的局勢,外面邊境叛亂四起,曹丕急忙派曹仁、曹休等人去平叛,劉備這時候就可以抓住時機去伐魏,兩路伐魏,曹魏真的抵擋不住,這時候的司馬懿在幹嗎,司馬懿還在被曹丕死死壓著,司馬懿是沒有機會掌權的,更別提後來在軍中培養心腹親信。

只要劉備和關羽打進關中,佔領雍涼,曹魏就是下一個袁紹,被滅是遲早的事,東吳孫權還用說嘛,陸遜雖然厲害,但比起諸葛亮和關羽還差點,東吳要不俯首稱臣,要不就和曹魏一樣,東吳雖然有精銳水師,但關羽在荊州訓練水軍多年,鹿死誰手尚未可知,但步軍和騎兵一直是東吳的短板,曹魏被滅了,東吳還遠嗎?



結語:如果劉關張三人壽命再增加十年,一統天下,振興漢室,指日可待,但這都是我們理想的假設情況下,歷史就是歷史,誰也改變不了。我所期望的是劉關張三人能一統天下,通過這個假設滿足下自己小小的願望。

期待你的關注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肯定不能。下面我說一下原因。

首先說明一下,一個時代的割據勢力能否統一天下,短期靠機遇,中期靠人才和戰略,長期靠經濟力。而不是僅僅靠一個明主和幾個能打仗的將軍。

讀過中國戰爭史包括外國戰爭史的朋友可以看出來,決定一場持日長久的戰爭能否勝利,最終依靠的是有沒有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戰爭消耗,有沒有一個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設計,有沒有源源不斷的人才投入進去。

相信讀過曾國藩書信和曾國藩家書的朋友一定有印象,讓曾國藩頭痛的事,除了軍餉還是軍餉。當時誰當上了蘇浙的巡撫,誰就算拿住了一手好牌。誰被分配到貧困地區,那就算是有孔明之智,面對面有菜色的餓兵,缺薪斷餉的軍隊,也是無奈他何。

諸葛亮的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是符合實際的,這也是蜀漢得以三分天下的政策基礎。可是在蜀漢後期,由於在當地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人才供應匱乏。最後的北伐大計只能是孤單的姜維苦苦支撐。反觀曹魏,地大物博,人才濟濟,又居於中國經濟重心。不管是從人才供應上還是戰爭物資供應上,都能抗得起持久戰。益州在三國之中經濟實力最弱,雖然也是富庶之地,可是相對曹魏,地盤太小,國力太弱。所以諸葛亮才要六出祁山,不斷北伐。我想諸葛亮的目的是想用曠日持久的戰爭拖住曹魏不斷髮展的經濟實力。曹魏和蜀漢之戰必須打。如果等下去,滅亡的一定是蜀漢。

所以說,劉備關羽張飛他們兄弟仨就是再打十年,也勝不了曹魏更別說天下了。






遊逛歷史村


關羽荊州兵敗,被殺害時,約五十八歲,關平嘖只有四十歲,周倉也許有五十歲吧!,趙累,王甫大約也是五十歲左右吧如果上天眷顧他們這群人,呂蒙外偷襲靖州前突然死去那那三國曆史必將改寫。關羽擊退曹操援兵夠。曹操中風而死。趁此機會。關羽。劉備兩路人嗎。北伐中原。一舉統一天下。


約定9521


個人覺得是可能的,不過歷史沒辦法改變。


假如劉關張三人多活十年,那麼首先劉備可以在繼續掌握蜀漢朝政十年,也就是曹丕死了劉備都還活著。蜀漢如果北伐,那麼依然是劉備領兵到漢中作戰,而北伐的將領就有了張飛、關羽、趙雲、魏延等人。諸葛亮北伐是前期主期能依靠的最有名氣的將領也就魏延、趙雲、姜維、鄧芝、王平等人,此時多了張飛、關羽蜀漢的力量會極大的增強,很有可能攻取雍涼這些地方。

在諸葛亮北伐時候,一方面是糧草的問題還有一個就是人才的問題。最厲害的也就只有魏延,而謀略基本上都靠諸葛亮,所以最後諸葛亮給累死了。如果換做是劉備領軍,諸葛亮充當軍師也就不用那麼勞累。況且諸葛亮內政也是很厲害完全可以做後劉備的後勤保障。事實上在劉備死之前,諸葛亮都是負責總理後方為劉備提供後勤補給,沒有到萬不得已劉備都沒有讓諸葛亮先跟隨劉備。在入川帶的是龐統,龐統死後才讓諸葛亮入川,攻打漢中主要是法正後期才讓諸葛亮提供支持。



固然劉備在外領兵,諸葛亮負責後勤這是很好的搭配。劉備如果領兵必然會重用魏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劉備肯定會採納,劉備並不想諸葛亮那麼謹慎而且將領有更好的分配。關羽、張飛二人都屬萬人敵,假如派人據守街亭呢,丟失的可能性很低。張郃曾敗於張飛更別提在有關羽在了。關羽屬於帥才實際上可以單獨一路作戰。按照魏延的計謀長安守將夏侯楙無能,可以領幾千軍從子午谷到長安,但是並不是攻打長安而且趁著魏軍沒有防備攻打潼關,這才是魏延真正的目的,潼關被攻下劉備可以率軍與魏延匯合,派張飛或者關羽其中一人據守潼關,把魏軍擋在關外。劉備可以蠶食關中之地,這實際上是可行的。

不管是諸葛亮北伐還是劉備北伐或者魏延的計謀,事實上都是先奪取關中及關中以西的地方或者雍涼二州,在雍涼一方面可以獲得戰馬,另一方面可以或者西涼鐵騎,對於蜀漢來說這是很重要的,再加上佔領關中實際上可以向當時劉邦一樣俯視關外。整軍之後進軍中原,天下必然可定。

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設,歷史已經有了結局是無法再去改變的。


三國讀史


我們都知道,歷史之所以成為歷史,就是因為已經既成事實。三國在我國,甚至在其它國家都是膾炙人口的故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老先生在創作的時候,有明顯的情感傾向,那就是尊劉抑曹。綜上一些因素,我還是願意從《三國演義》出發去回答上面這個問題的。

上面給出的假設是,如果劉備、關羽、張飛再多活十年,蜀國會不會一統天下。關羽的壽命再增加十年,我是否可以理解為沒有發生呂蒙偷襲荊州的一系列的故事。也就沒有後來的劉備伐吳和火燒連營,劉備佔據著益州、荊州部分地區和漢中。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認為劉備還是很有可能一統天下的。

一統的可能性

上面我也提到了,我會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出發去回答問題。《三國演義》中,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大戰後曹操不僅丟失了漢中這個戰略要地還損失慘重,不久後就病逝了。雖然劉備一方也損失慘重,但畢竟是勝利者,而且劉備素以仁義治軍,完全可以在一段時間的恢復、休整後有能力再次出征。這段時間劉備和諸葛亮也可以利用外交手段緩解、保證與東吳的關係,畢竟在漢中之戰時為尋求東吳的遠程援助,劉備和諸葛亮把荊州部分領土歸還給了東吳。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完全可以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規劃那樣進一步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

劉備的實力

劉備是三國時期的老牌軍閥了,他自黃巾之亂起兵,以大漢皇親自居,數十年間轉戰各地。雖然直到遇到諸葛亮後才開始有自己的一片家業,但幾十年的摸爬滾打劉備也不是一無所獲。首先,劉備素以仁義自居,幾十年間雖然沒有根據地,但大漢皇叔的名聲還是名揚海內的。其次,劉備早年間轉戰中原,擅長騎兵作戰,所以在漢中大戰中劉備才有實力能和雄據曹操的來一場實打實的硬仗。最後,劉備陣營不乏世之英傑,謀臣、武將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馬良、法正等皆堪大任。只要時機一到,按照既定戰略出發,劉備還是能和命運搏上一搏的。

曹魏的危局

漢中之戰後,曹操損失慘重,丟失了漢中這一戰略要地,使關中地區直接面對著蜀漢。曹操死後曹丕即位,雖然表面風平浪靜,但是內部仍舊人心不安。首先,曹丕上位處罰了曹植。其次,曹彰帶兵前來不知為何。最後,權力的更替必然會導致一系列的人員變動。曹丕上位不久後,就迫使漢獻帝讓位給他。雖然,曹魏勢力在北方如日中天,但畢竟漢朝歷經四百餘年,多少還是有些遺老遺少。而且,蜀中的劉備——大漢的皇叔正瞅著你搞事情呢。

曹魏政局的動盪,必然會給劉備以可乘之機。曹丕雖有些才能,但較之曹操遠矣,自然不是劉備的對手。幾場硬仗打下來,風向便會導向劉備,那時的曹魏變是風中的殘燭,飄搖不定了。



當然,這些只是基於《三國演義》給上面問題做出的回答,本人也想《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老先生那樣比較傾向於劉備,所以分析了一下劉備所具有的優勢。僅作娛樂瀏覽,不可深究。


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歷史故事。


周郎顧天下覆


歷史不容假設。不過我認為存在這種可能,而且可能性還很大。原因:

一、劉關張均多活十年,那麼留給他們縱橫天下的時間就多。劉備搞政治是一個老油條,關張武力值雖不如巔峰,但威名猶存。參考漢中之戰和關羽水淹七軍,蜀漢軍事力量還是有得一拼。

二、多活十年,那荊州大概率不會丟,丟了也會想辦法奪回。後期和北方曹魏正面硬剛,則不用為糧草發愁。因為有荊州之地,交通便捷,水陸皆可。

三、也就不會有蜀漢傾巢而出伐吳的夷陵之戰(關張皆死於東吳之手,藉口給關張報仇),吳蜀還是聯合抗曹。至少表面如此。

四、北方曹操已去見了閻王,其子曹丕雖也是個狠角色,但終究不是老道劉備的對手。我覺得曹魏此時不一定能扛住還有劉關張的蜀國。如果蜀漢滅了曹魏,那軍事力量必然大增,此時再率軍沿長江順江而下,東吳應該沒有什麼抵抗力。

最後蜀漢一統天下,也未可知。


碧水大叔


不會。在那個年代60多歲的武將能頂多大用。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舊人換新人。在那些年人光吳魏都出了多少武將狠人還年輕力壯。


精彩影視視頻一起看


不會,蜀國地偏僻,人口稀少。這本身就限制它的發展,後期人才缺少,資源不足,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而且一統天下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瞬間。能攻下城不意味著能守住城,這本身就是一個拉鋸戰,十年太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