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硫磺島戰役時日本能在硫磺島上堅守這麼久?

貓鯊22


圖注:硫磺島的航拍,可以看到島上的機場,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硫磺島的位置非常關鍵,圖片來自網絡


硫磺島是一座面積不足21平方公里的火山島,這座小島最長8000米,最寬處4000米。硫磺島屬於小笠原群島的火山列島,向北1000公里可達日本本土,向南1130公里至北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

圖注:塞班島上的B-29機群,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正在進行轟炸的B-29轟炸機,圖片來自網絡


1944年7月,美軍經過近一個月的戰鬥拿下了塞班島,這裡立即變成了陸軍航空兵轟炸日本本土的主要基地。從塞班島起飛的B-29機群向北飛行2000多公里對日本本土進行大規模的轟炸,以摧毀日本的戰爭潛力和抵抗意志。硫磺島恰恰就在美國轟炸機群飛往日本的中點上,島上的日軍在發現美軍轟炸機群之後能夠提前向本土發出警報,此外從島上機場起飛的戰鬥機還能夠對美軍轟炸機進行攔截,甚至偶爾會長途奔襲塞班島襲擊美軍機場。無論是從戰略意義還是戰術意義上,美軍都必須拿下硫磺島。


再看看日本方面,隨著美軍在1944年2月佔領了馬紹爾群島,大本營已經意識到正在失去外圍防禦圈上的重要據點,於是開始加強包括硫磺島的防禦。對於硫磺島防禦起到關鍵作用的慄林忠道中將在6月抵達硫磺島,慄林忠道可是日軍中少有的“美國通”,他曾經在哈佛大學學習,對於美國和美軍都有深入的瞭解,對於美軍的戰術也很熟悉。慄林忠道深知美軍一旦進攻硫磺島,將會集中兵力和兵器上的絕對優勢,在對硫磺島進行長時間轟炸和炮擊之後才會發動登陸作戰。慄林忠道修改了原有的作戰計劃,放棄灘頭決戰,將主力配置於折缽山和元山方向,依託有利地形進行抵抗。慄林忠道命令挖掘四通八達的坑道,將火炮等重武器也配置於坑道和半地下的掩體之中,炮兵對於可能的登陸地點進行了測算,這樣可以直接對美軍造成殺傷。在部隊的運用方面,慄林忠道將部隊機動配置,要求指揮官巧妙利用地形進行伏擊,等美軍靠近之後再射擊,當然還有傳開了的禁止自殺衝鋒,每個士兵必須殺掉十個敵人之後才能死的要求。在美軍登陸時,硫磺島上的日軍以109師團為主,兵力已達到2.3萬多人,配有大量火炮及23輛坦克。

圖注:登陸硫磺島的兩棲攻擊編隊,圖片來自網絡


1945年2月19日,經過數天的炮擊和空襲之後,美軍正式在硫磺島登陸,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第五兩棲軍,下轄第三、四、五3個陸戰師,兵力近7萬人,同時還有500艘作戰艦艇的支援。經過長期的空襲和登陸前高強度的炮擊,美軍自認為已經大大削弱了硫磺島守軍的力量,美方指揮官樂觀的認為只要5天時間就能夠佔領硫磺島。

圖注:在折缽山上插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們,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海軍陸戰隊士兵展示他們的戰利品,圖片來自網絡

美軍登陸硫磺島之後,立即遭到了日軍猛烈而頑強的阻擊,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2月23日,陸戰五師的哈羅德·希勒中尉帶領一支小分隊登上折缽山頂,他們在這裡升起了國旗,這一刻被一旁的的美聯社記者喬.羅森塔爾拍下,這就是著名的“星條旗在折缽山升起”。星條旗出現在折缽山山頂上極大的鼓舞了美軍的士氣,同時也鼓舞了美國國內的戰爭士氣。3月26日,在經過36天的廝殺之後,美軍宣佈佔領硫磺島。在整場戰役中,美軍陣亡6821人,傷21865人,傷亡總計為28686人。日本方面,除了1083人被俘之後,其餘22305人全部陣亡。

圖注:陣亡美軍士兵的屍體,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一座面積不足21平方公里的小島,美軍用了36天的時間,傷亡2.8餘人,第五兩棲軍整體失去戰鬥力,這在太平洋戰場上是絕無僅有的。拋開別的問題,來簡單分析一下,為什麼日軍能夠堅守這麼久?

日本方面

圖注: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圖片來自網絡

指揮官方面,前文已經介紹過,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非常瞭解美國人,在戰役準備及開始階段,其都進行了非常出色的指揮,這也是日軍能夠在這個彈丸小島上堅守1個多月的關鍵因素。

兵力配置方面,日軍並沒有在戰役中進行大規模的白刃衝鋒,白白消耗有限的力量,而是分兵把守各個防禦點,同時留出了機動兵力用以進行支援。

火力配置方面,雖然硫磺島上只有兩萬多日軍,但是卻配置了包括海軍岸防炮、反坦克炮、迫擊炮在內的500多門火炮,這還不包括防空炮和坦克上的火炮。為了堅守硫磺島,島上儲備了相當多的彈藥,一些原本要運往西南太平洋諸島上的物資彈藥也被運至硫磺島。大量的火炮在配置上也非常注意,都安裝在半地下的工事裡,不容易被發現,而且生存力很強,美軍艦艇就算抵進直射也很難將其摧毀。

圖注:從坑道里爬出來投降的日軍,圖片來自網絡

坑道戰術,為了對抗美軍的火力優勢,日軍在硫磺島上挖掘了大量的坑道,這些坑道有效的抵消了美軍火力的殺傷,同時又能夠隱藏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在坑道中堅守給美軍的進攻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夜裡日軍士兵往往會偷偷爬出坑道,對休整中的美軍發動夜間襲擾。

美國方面

偵察不足,這個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在戰役開始之前,美軍對硫磺島進行了大量拍照偵察,但是由於分析人員的失誤,大大低估了硫磺島上日本守軍的實力,這也導致了美軍的輕敵。

圖注:硫磺島上的美軍坦克,圖片來自網絡

糟糕的地形,硫磺島上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這些火山灰相當鬆軟,不利於坦克等重武器的機動,重炮也沒法在這種地形上展開。失去了坦克等武器的支援,純靠步兵攻擊日軍防禦陣地難度可想而知。

圖注:正在清剿日軍的陸戰隊員,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正在向坑道窺探的美軍士兵,圖片來自網絡

不熟悉的戰場形勢,與之前熱帶海島上的作戰相比,硫磺島上的作戰環境和方式對於美軍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在熱帶雨林的戰鬥雖然危險,但是對手都在視野範圍之內的地面上,硫磺島上的日軍都躲藏在山洞和地下坑道之中。有的時候美軍清除了表面陣地,但是地下坑道中依然有日軍活動,美軍在對付坑道洞穴中的日軍是也非常吃力,噴火器、炸藥包、燃燒汽油等戰術也是慢慢推廣使用的。


圖注:硫磺島上陸戰五師的墓地,圖片來自網絡

綜合以上這些原因,美日雙方圍繞著硫磺島進行了長達36天的殘酷戰鬥,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硫磺島戰役是太平洋戰場上少有的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戰役,此戰對於雙方都有深遠的影響。


古生物探索


有網友問:為什麼硫磺島戰役時日本能在硫磺島上堅守這麼久? 其實總有人喜歡說折缽山,如何如何!其實折缽山開戰第4天,就被美軍佔領了,而整個硫磺島戰役則打了1個月。

防禦折缽山的日軍是海軍為主組建的部隊,地面戰水平很差,依託山體坑道工事也就是打最多4天的能力。硫磺島日軍,混成第2旅團,獨立步兵第17聯隊等等這些都是臨時組建的,實力很差。

另外2萬日軍,還有7000人是海軍的航空隊地勤,建設大隊,更加沒有實力。真正的戰鬥力是步兵第145聯隊和戰車第26聯隊4000多人。硫磺島失守後,步兵145聯隊長池田被越級追授為中將,整個二戰時期只有2個聯隊長被追授中將,佩裡硫步兵第2聯隊長與硫磺島步兵145聯隊長

可見,日軍步兵第145聯隊在戰鬥當中發揮出來的作用。這個第145聯隊主要防禦元山機場,美軍和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主要就是在元山機場和附近打,那是一小片平地,什麼山頭丘陵都沒有。

(折缽山下面的跑道,就是元山機場)

日軍主要是躲避在元山機場的地道里,進行中等距離射擊,來阻止美軍。還有將輕便火炮進行機動靈活的作戰,在地道里面進行機動,從各個隱蔽口射擊,隨後立刻再進入地道。

在硫磺島日軍的輕便火炮包括,90-150毫米口徑迫擊炮15門,20-40毫米口徑高射炮226門,擲彈筒380具,火焰噴射器61具,其實日軍也是有火焰噴射器的。13毫米大口徑機槍168挺。

日軍的準則就是利用地道機動,隱蔽射擊,儘可能把美國步兵控制在距離300-500米位置上。不能讓美軍坦克在步兵掩護下逼近上來,從而摧毀日本火力點,或者引導戰列艦炮擊火力點。(美軍有數百輛坦克裝甲車)。日軍防禦的核心就是地道隱蔽,中等距離阻擋住美國步兵。


深度軍事


硫磺島戰役——太平洋上的“絞肉機”,這是美日之間爆發的最激烈、最血腥的島嶼爭奪戰,這一戰打的美軍懷疑人生。

硫磺島戰役爆發於1945年2月19日,近11萬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與2.2萬名日軍,在該島上展開了36天的激烈爭奪戰。美軍傷亡共計2.8萬人(死亡近7000人),日軍陣亡2.2萬人,被俘虜的傷兵約1千人。美日參戰兵力,比例約為5:1,戰損比約為1.3:1。到底是什麼原因使日軍堅守硫磺島長達一個多月?我們認為有三點原因。

首先,硫磺島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最後一道屏障。

硫磺島,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座彈丸火上小島,卻是戰略要地。硫磺島北端距離東京1200公里,南端距離塞班島1100公里,是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對日本來說是至關重要。硫磺島的存亡,事關日本本土的安全。

這座島對於美軍來說,同樣是勢在必得。美軍在取得塞班島、菲律賓戰役等勝利後,硫磺島就成為美軍攻擊日本本土的最好支點。硫磺島上的日軍早前除了對日本本土提供預警外,還對美軍的轟炸機群機進行各種攻擊,美軍如鯁在喉。

就這樣,這座彈丸小島就成為了美日爭奪的焦點,美軍為了更好的攻擊日本,勢必要奪下硫磺島,而日軍為了本土的的安全,誓死堅守硫磺島。這便是日軍堅守硫磺島一個月的原因之一。

其次,日軍在後援無望,背水一戰的情況下,激發出頑強的戰鬥意志。

我們先看一下二戰美國老兵的戰後回憶:“我們對待日本人的態度與對待德國人的態度不同,當德國士兵覺得沒有希望時會放下武器投降。而日軍則完全不同,跟他們戰鬥的時間越長,日軍不是人類的感覺就越加強烈。”

守島的日軍很清楚自己面臨的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死戰,日軍的海空軍已被美軍消滅,無力提供任何支援,硫磺島意味著沒有援軍,沒有退路。硫磺島日軍總指揮慄林忠道採取減少犧牲,最大限度的消滅消耗登島美軍,為本土防禦爭取喘息時間。

美軍在硫磺島的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慘重的傷亡都使得美軍失去再次投入戰鬥的勇氣。日軍最頑強的戰鬥是在382高地的爭奪中,美軍戰鬥部隊的傷亡高達一半以上。美軍戰地記者描述海灘上的情形時說:“美軍是在最兇殘的暴力下死去的,在戰場上我從未見過這樣被打得千瘡百孔的屍體。許多人完全被分為兩半,手和腳都在軀體15米之外。”

硫磺島上的樹皮等幾乎被日軍一掃而空,許多士兵餓死,活著的也多虛弱不堪。美軍曾向日軍第145聯隊發出勸降信,但絕大多數日軍選擇了為天皇死戰到底。絕境中的日軍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子彈打光後,他們舉著手榴彈衝向美軍與之同歸於盡。

日軍的地堡簡直就是人間煉獄,許多日軍引爆手榴彈自盡,在遇到美軍向洞內投擲瓦斯彈、倒油點火時,重傷的日軍忍痛不發一聲,壕溝內屍體堆積如山。日軍寧願自殺也不願被俘的行為,使與他們作戰的美軍覺得日本士兵似乎不是人類。日軍如此頑強的戰鬥意志是日軍堅守硫磺島一個多月的第二個原因。

最後,日軍利用硫磺島上火山溶洞,構築了極為堅固的地下堡壘群。

硫磺島是一個火山島,島上因火山噴發而形成的天然熔洞非常多,而且這些溶洞極為堅硬。守島日軍便以這些溶洞為主體,構築了堅固的地下工事。日軍的構築的工事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溶洞有機結合,用地道相互連接。

炮兵陣地基本都建成半地下式,防禦性及隱蔽性非常好。所有武器的配置與射擊點都是經過日軍精確計算的,既能有效隱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的消滅美軍。日軍在這些相互連通的數百個溶洞之間穿梭自如,每天都有大量的美軍死於熔洞裡的射擊。

日軍的地下通道一般深到地下9米左右,日軍的工程兵輪班施工。在靠近火山的地方進展很是緩慢,那裡溫度高到88度,日軍每次只能勞動10分鐘。所有的火山溶洞入口都有90度轉角,以防火焰噴射器或者炸藥。

硫磺島南部的折缽山裡挖了7層的地下工事,北部的防禦重點有2處,其中北野角是慄林忠道的指揮部,位於地下23米處,坑道長達40米。382高地旁邊的362A高地內部的一個坑道系統有至少4層大概300米長,共有11個出入口。這些堅固的共事同樣是日軍堅守硫磺島一個多月的原因之一。

硫磺島戰役總結

在美軍付出慘重代價後,硫磺島基本被佔領。勝利無望的粟林忠道焚燬了軍旗,發出了訣別電報,準備實施最後的死戰。戰役最後一天清晨,粟林率領350名日軍向美軍發起了衝鋒,許多美軍死於睡夢中。在美軍的反擊下,粟林忠道負傷後切腹自殺。

硫磺島戰役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這是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傷亡,也是唯一傷亡總數超過日軍的登陸戰役。日軍在硫磺島戰役中,如果能有充足的補給和兵員補充,那麼日軍堅守一年半載的根本不成問題。


野史也是史


美國大片《硫磺島來信》真實的描寫了二戰期間美日兩軍在搶奪硫磺島控制權,進行的一場殊死的搏鬥。在此之前,美海軍運用蛙跳戰術,解決該島周邊的其他島嶼,使其成為孤島。面對聲勢浩大的對手,守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作為本劇的主人公日方指揮官慄林中道,該如何面對劣勢排兵佈陣?

一、為了本土的安全,增加兵力,選派得力戰將。

在過去,它還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島。但此刻,作為日本本土的門戶,它的得失變得舉足輕重,於是日方不斷加強該島的守備。尤其是在馬里亞納群島失守以後,守軍由千餘人迅速激增為23000人,同時,火炮、高射炮、輕重機槍等裝備不斷地增加。目的就一個,要將這個小島的每一個可以利用的地方都派上用處,組成一張密密的火力網,重重把守,嚴陣以待。

由於在以往的戰役中,日海空軍主力遭到毀滅性打擊,沒有海空軍支援,只能在陸地進行抵抗。因此,選派一個得力的指揮員是防守該島的關鍵所在。日本大本營的高層一致想到了一個人,他就是慄林中道大將。

慄林是一名出色的職業軍人,戰術家,曾經擔任過天皇警衛部隊的指揮官。他在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過,曾任駐紐約及加拿大武官,並專門研究美軍事,是日陸軍中少有的熟悉美軍特點的高級將領。讓一個“美國通”擔任守備的主官,可見日方大本營也是費了很大的心思。

二、經驗豐富,冷靜善戰的慄林大將決定揚長避短。

在缺乏海空軍支援的情況下,抵擋美軍的攻勢,簡直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這個堅毅頑固的職業軍人偏偏要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首先,他上任以後,仔細研究了島上折缽山、元山兩個山地的有利地形,決定將島上兩個機場作為主要防禦地帶,選擇了以地下坑道陣地為主,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相結合的縱深防禦工事。

其次,將作為主戰場的折缽山,幾乎掏空成了一個空殼。外面看起來並無異常,但其中卻佈滿九層通道。大量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隱藏在坑道內,所有武器都經過精確的設置,不放過一個死角,不浪費一顆子彈,組成一個密不透風的火力網。而在海灘縱深也是陷阱重重,埋了大量地雷,攻擊部隊一旦登陸,立刻全面開花。他們卻可以根據地勢,進行機動防禦,讓對手完全摸不到頭腦,沒有主攻方向,無處下手。

三、改變傳統戰術,強調“以一換十”。

慄林認識到,儘管島上的士兵增加了,但對手的總兵力,依然是日軍的3.5倍。另外,還有數以千計的軍艦、飛機,面對面的硬拼一定會以卵擊石,一敗塗地。他規定:士兵必須分散開,進行靈活的防禦,以誘敵、伏擊為主,所有的攻擊改為近距離射擊,等對方上鉤了再進行打擊。這些規定的推出,雖然犧牲了射界,但都是為了儘量減少日軍的損失,提高在猛烈攻擊之下的生存能力。

每一名士兵的生命都成為防守下去的重要力量。在過去,“武士道”精神武裝的士兵,在戰爭初期慣用的死拼戰法必須放棄,慄林要的是以最小的犧牲換得最大的破壞力。於是他下令:不允許自殺衝鋒,要靈活出擊,每個人的生命必須換來至少十條美國大兵的性命。

結語

孫武說的好:“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意思就是說:善於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並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從單純的戰術角度講,慄林很好的貫徹了這個思想。在以後的作戰中給美軍造成了極大困難,也使硫磺島戰役成為太平洋戰場最為嚴酷和殘忍、艱鉅的登陸戰役。

支持原創//不斷更新//謝謝關注和推廣


白楊樹下談歷史


實事求是的講,拋開戰爭背景,粟林中將指揮的硫磺島防禦戰是個奇蹟,在沒有補給、沒有外援、沒有海空軍配合,甚至連乾淨的水最後都沒有了,還能堅持這麼久,這股狠勁兒,已經超出了常人能夠忍受的極限。

在天皇絕不投降的前提下,粟林忠道接手硫磺島的防禦時,就清楚這是一條不歸路,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拼死反抗美軍進攻,給本土給大本營多爭取一些喘息的時間,畢竟硫磺島一旦陷落,美軍的轟炸機將成為日本天空的常客,粟林一切防禦準備都是為了這個戰略服務的。

粟林以折缽山為核心,2個機場作為主要防禦陣地,建立了全面的防禦體系,幾乎把整個折缽山都挖空了,山下坑道密佈,整整有9層坑道,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四通八達,為了擴大生存能力,日軍的炮兵陣地也變成了半地下式,一系列的精心設計,使得日軍的火炮和通訊能夠在美軍的猛轟之下還能保持較好的狀態。

為了延緩美軍進攻速度,粟林在美軍可能進攻的海灘前沿設置了大量地雷,在周圍以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等構成嚴密火力網,能夠最大限度殺傷美軍。粟林也嚴格禁止日軍自殺衝鋒,尤其嚴禁軍官帶領士兵自殺,要求每個士兵至少殺死10個美軍後才能死,並規定了近距射擊、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粟林一系列精心安排,使得硫磺島戰役成為太平洋戰場上最殘酷的戰役。

美軍在登陸前共消耗炮彈、炸彈24000餘噸,硫磺島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噸,但日軍憑藉堅固的地下工事,損失輕微。而美軍登陸後,折缽山前沿覆蓋了厚厚的火山灰,不利於步兵衝鋒,美軍甚至無法安放炮架,而日軍躲在碉堡後面以逸待勞,對美軍造成大量殺傷。

從戰鬥意志來說,美軍日軍都是以命相搏,美軍傷亡人數甚至超過了日軍,從開始到結束,美軍始終保持強大攻勢。而日軍也在絕望中困獸猶鬥,以命換命,換取美軍延緩進攻日本本土的步伐,這小小的20平方公里的硫磺島,最終美日兩軍在這裡留下了近3萬具屍體。


雲中史記










海軍陸戰隊的M4A3噴火坦克正在攻擊日軍陣地





慄林忠道

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日軍吸取了太平洋戰爭前一階段島嶼作戰的教訓,守將慄林忠道在作戰會議上公開對手下說,鑑於美國擁有絕對的海軍和空中火力優勢,那麼任何在灘頭建立碉堡陣地的正面抵抗手段都會收效甚微,最好防禦的手段就是誘使美軍登陸部隊離開艦炮的掩護,深入硫磺島腹地,然後用星羅棋佈的坑道和暗堡工事迫使美軍陷入一場曠日已久的消耗戰。他特別強調硫磺島制高點,位於南部的死火山褶缽山的防禦核心作用,將它變成一個強大的碉堡,在其中充分囤積物資彈藥,並設立大口徑火炮,截止美軍登陸前夕,整個硫磺島已經變成了太平洋上最為堅固難啃的陣地,以兩個機場為核心,日軍構築了三道防線,至少挖掘了350個碉堡和暗堡,集中了21000名守軍,其中陸軍14000人(109師團為主體)以及海軍7000人,其中褶缽山由1860人防守,慄林忠道對部下說“每個士兵都必須抵抗到底,你們的陣地就是自己的墳墓,每個人在犧牲報國之前,至少要殺敵十人”。另外,由於硫磺島獨特的地理結構,它擁有許多天然洞穴彼此有地道相連,但其中瀰漫著硫磺蒸汽和溫泉熱蒸汽,日軍充分利用並改造了這些洞穴,變成了天然的隱藏之地。

1945年2月19日,美軍登陸行動開始,在此之前,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B24以及B29轟炸機群已經對硫磺島進行了6個星期的轟炸,美國海軍的6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和1艘輕巡洋艦在幾天之內,向硫磺島日軍陣地發射了超過21000枚炮彈,但這些攻擊對隱蔽在堅固地道,暗堡內的日軍效果甚微。為了進攻硫磺島,美國組建了第五兩棲軍,下轄第3,4,5海軍陸戰隊師,總兵力達到60000人。不出慄林忠道所料,陸戰隊登陸地點選在了硫磺島東部的海灘,這裡是一片筆直而平整的灘頭,海灘上是黑色的火山灰形成的厚重黑色積沙,極為鬆軟,體重稍大的行走者可能被直接陷到小腿或者膝蓋。在炮火準備的時刻,陸戰隊員們從坦克登陸艦上登上了他們的LVT兩棲登陸車,從空中看,如同萬箭齊發,在碧藍的海水中劃出一道道白線,向灘頭靠攏。

在半個小時之內,美軍戰艦已經向灘頭髮射了超過8000發炮彈,隨著海浪帶來的顛簸,以及LVT艙中濃烈的柴油味,一些早餐吃得過飽的陸戰隊員在LVT裡開始嘔吐,終於兩棲登陸車開上了灘頭,陸戰隊員們紛紛下車,陷入齊膝深的黑沙中,開始蹣跚前進,出乎意料的是他們沒有遇到預想中日軍的抵抗,各級指揮官於是命令先頭部隊越過海灘上那道斜坡狀的沙堤,向內陸和機場挺近。

當陸戰隊的先頭部隊從海灘向前推進了大概900米,而第三波,第四波登陸部隊的人員和車輛裝備已經密密麻麻在海灘上鋪開的時候,慄林忠道下令開火,從褶缽山山體內炮臺佈置的大口徑海岸炮,到日軍各陣地上的榴彈炮,迫擊炮,所有武器一同開火,隸屬第四陸戰師的陸戰隊員傑伊.雷博斯楚克回憶說,日軍的炮火像一把巨人手中的掃帚,橫掃整個海灘,滯留在灘頭的後續部隊許多人被炸得粉身碎骨,車輛和裝備也損失慘重。

海軍陸戰隊第五師是首次參戰,試圖從整個海岸線的左翼,也就是南側通過海灘進入內陸,然後孤立褶缽山,並分出一部向北挺近,佔領機場,而海軍陸戰隊第四師的任務是從右翼包抄,協助第五師佔領機場,九點三十分鐘左右,第一批美軍M4中型坦克開始登陸,但他們立刻陷在了鬆軟的火山灰沙裡,被日軍反坦克炮和迫擊炮肆意射擊,導致數輛被擊毀,由於得不到這些坦克的掩護,第四師和第五師的海軍陸戰隊官兵只得依靠自己的勇氣,用火焰噴射器和手榴彈,一座接一座地對付日軍的碉堡和暗堡,損失慘重。海軍陸戰隊炮兵通訊聯絡官本傑明.羅塞爾少尉回憶說,自己在下午一點左右登陸,剛剛和自己的聯絡小組登上沙堤,一顆迫擊炮彈就飛來,把自己的左腳炸斷,兩個無線電通訊兵立刻為他進行了包紮,上止血帶,但另一顆炮彈又飛來,直接把這兩人炸死,羅塞爾完好的右腿上也扎進不少彈片,第三顆炮彈飛來,把他手下第三名通訊兵的右腿被炸斷,這個喪魂落魄的士兵立刻拖著斷腿拼命往灘頭方向爬去,羅塞爾找了一個沙堤附近的炮彈坑爬了進去,直到黃昏時分才被醫務兵發現。

當太陽落山時,上岸的海軍陸戰隊員已經達到3萬人,但傷亡已經超過1000人,其餘人員被炮火壓制在一個四公里長,縱深大約一公里的灘頭陣地上,幸虧日軍儲備的炮彈不多,慄林忠道命令減少射擊,因為戰鬥曠日已久,不能第一天就耗費太多的炮彈。另外,日軍還製造了一種土法上馬的“火箭彈”來襲擊灘頭的美軍,即將60到250公斤炸藥改成射程2000米的火箭,放在簡易木架上,用電開關控制發射,雖然精度不高,但對於靡集在狹窄海灘上的陸戰隊,卻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2月21日,在海軍艦炮和海軍艦載,陸基飛機的掩護下,陸戰隊員從凌晨8點左右開始進攻,第四師終於前進了大約1公里,推進到褶缽山腳下,第五師也推進了大約一公里,另外,十幾架從日本本土起飛的神風敢死隊飛機,對美國海軍艦隊進行了突擊,重創了護航航母薩拉託加號,並擊沉了護航航母俾斯麥海號。褶缽山要塞的日軍指揮官厚地兼彥大佐電告慄林忠道,雖然殺傷了許多美軍,但他的部隊損失慘重,許多士兵被美軍的火焰噴射器燒死在碉堡和坑道中。第二天,海軍陸戰隊隊員們緩慢爬上了褶缽山,與彈藥將盡的日軍展開了近身坑道肉搏,用刺刀,工兵鏟和隨身匕首作戰,上午十點十五分,哈羅德.施裡埃上尉和其他五個陸戰隊員,包括一名叫路易斯.查曼的印第安人士兵,用一根長長的鋼管做旗杆,將一面星條旗豎在了褶缽山頂峰:位於灘頭陣地和其他地方的海軍陸戰隊士兵開始歡呼,軍艦起底齊鳴,海軍部長福萊斯特激動地對太平洋海軍陸戰隊總司令霍蘭.史密斯將軍說“褶缽山上的這面旗幟,將讓陸戰隊名垂青史百年”——由於美聯社記者中午才到,在午後將近1點鐘時,一面更大的國旗從登陸艇上被送上了褶缽山頂,豎旗儀式被重演了一遍,這張經典的照片在次日登上了美國各大報刊的頭條。



佔領褶缽山,並不意味著血腥戰鬥的結束,相反,戰鬥剛剛進入高潮,在中部的二號機場,日軍佔據著幾十個碉堡和暗堡,頂住了陸戰四師坦克與大炮的進攻,陸戰21團的士兵們發動了“自葛底斯堡戰役以來最為堅決的衝鋒”,儘管傷亡累累,他們終於突破了日軍防線,用火焰噴射器將敵軍從碉堡中逐出,然後用槍托,刺刀,工兵鏟和敵軍進行了肉搏,並在次日傍晚佔領了機場的大部。在這幾天的血腥戰鬥中,陸戰四師每天的傷亡高達700人之多。

傑伊.雷博斯楚克沒有參加機場戰鬥,而是和自己的部隊,2營E連一起,在突破灘頭後,沿著西海岸北上,試圖通過一片後來被稱為“死亡谷”的地區。在這個階段,每天的戰鬥變得程式化:遭遇日軍暗堡和地道火力的襲擊,呼叫炮火支援,陸戰隊員攜帶炸藥包,手雷和火焰噴射器抵近,摧毀對方掩體,再繼續前進一段,週而復始。他回憶說,日本人就像土撥鼠一樣從地裡鑽出來,他們不開火,陸戰隊就基本無法發現他們。死亡谷是一片很深的谷地,像一個露天體育場,陸戰隊員們必須從南面較為平緩的部分下山,穿過谷地,再從北面慢慢爬上去,在整個過程中,處於高處的日軍可以像“拍蒼蠅”一樣居高臨下地攻擊美軍,但陸戰隊別無選擇,雷博斯楚克回憶說,E連下到谷地,前進了不到50米,日軍的武器就打響了,機槍,步槍,迫擊炮彈像雨點一樣落下來,他和班長以及兩個戰友跳進了一個彈坑,一個陸戰隊員剛一抬頭,一發子彈就正中了他的前額中央,旋即另一個陸戰隊員的鋼盔也被機槍子彈打穿,他和班長被火力壓在彈坑裡感覺像兩隻蠕蟲,竭力想把身體埋到沙土裡。忽然空氣中傳來了金屬摩擦的嘎嘎聲,是增援的M4謝爾曼坦克終於趕到了,坦克向死亡谷附近的日軍暗堡和火力點開始射擊,受到鼓舞的陸戰隊員們開始向前移動,搜尋日軍藏身的坑道和山洞,一個陸戰隊員向一個山洞扔進了一枚白磷手榴彈,但卻引發了巨大的爆炸,投擲者當場被炸飛身亡,強大的氣浪讓許多陸戰隊員也紛紛倒地,根據猜測,這枚手榴彈可能引爆了山洞中日軍的彈藥貯存,當天在死亡谷,E連有16人戰死,超過30人負傷。

隨著血腥戰鬥的延續,美軍士氣也開始動搖,一些海軍陸戰隊員在宿營陣地附近的岩石上寫下了不少黑色幽默的標語,比如“褶缽山不動產公司,海景秀麗,涼爽宜人,每晚免費觀看煙火”,有些媒體如舊金山觀察家報,發表報道社論,認為海軍陸戰隊為這個島嶼付出了太高的慘重代價,美軍在抵達日本本土前,就會被拖垮。

直到3月3日,開戰後整整兩週,美軍才抵達了硫磺島中部的元山,美軍開始使用M4謝爾曼改裝的M4A3 105噴火坦克,它顯著減輕了陸戰隊的傷亡,4日,攻克硫磺島的重要意義終於開始顯現,一架剛剛轟炸完東京的b29超級空中堡壘由於機械故障,燃料即將用完,搖搖晃晃地在硫磺島臨時機場降落,按照往常情況,它根本無法堅持到返回提安尼島機場,同日,位於島嶼最北端坑道司令部中的慄林忠道,向東京陸軍大本營發去了電報,聲稱自己和剩餘的將士將與敵人同歸於盡,自己的魂魄“”將始終攻擊敵人,護衛皇土。”

絕望的日軍想出了各種方式,試圖與美軍同歸於盡,比如志願者將炸藥或手雷綁在自己背上,將自己變成一枚活的餌雷,埋伏在美軍坦克經過的道路上,更多的人則絕望自殺,在最終不肯投降的日軍將校中,包括西竹一男爵中佐,1932年洛杉磯奧運馬術場地障礙賽金牌得主,在最後時刻,陸戰隊曾用高音喇叭試圖勸降已經陷入絕境的西,稱“世界將為失去馬術冠軍西男爵而惋惜”,但西竹一拒絕投降,最終在山洞中開槍自殺。



(西竹一男爵)

至3月11日,日軍已經被擠壓到兩個狹小區域,硫磺島的東北和西北端,海軍陸戰隊第三師已經從該島南段打到了最北端,將一瓶海水當做見證送給了特遣艦隊總司令特納少將,3月14日,坑道中的慄林忠道下令焚燒軍旗,並於5時35分向東京發送了告別電報“我部官兵之英勇敢鬥,足令鬼哭神號,我軍與擁有海陸空絕對優勢之敵做決死之戰,然而卑職深感遺憾的是,終究讓一塊日本領土淪於敵手”,3月26日,最後350名日本陸海軍士兵,進行了最後的萬歲衝鋒,從西北端向南狂熱地攻擊,他們襲擊了一個海軍陸戰隊工兵營,經過一天的白刃戰,美軍才擊斃了其中的三分之二,把其餘人俘虜或驅散。次日清晨,已經受傷的慄林忠道將軍在山洞中切腹自殺,他的參謀長高石正大佐和中根兼次大佐隨後開槍自殺。

次日,雷博斯楚克和E連剩餘的士兵搭乘LVT登陸艇,和其餘戰友一起離開了硫磺島,返回夏威夷休整,在整個硫磺島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死亡5931人,海軍死亡363人,負傷人數高達17000多,21000名日本守軍中除了216人最終被俘,其餘都戰死,美軍共有27人獲得了海軍榮譽勳章,其中就包括在瓜島之戰中成名的英雄約翰.巴斯隆,正當雷博斯楚克和戰友們最終回到夏威夷時,船上的擴音器響起,宣佈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去世,年輕的陸戰隊員們頓時失聲痛哭,不僅由於他們失去了總統,更是由於總統的逝世讓他們想到了長眠在硫磺島上的無數戰友。


用戶69792950182


記得此前看過一個二戰美國大兵的訪談,他說德國、日本的士兵完全不同,德國士兵在希望渺茫的情況之下會放下武器,但是日本士兵越戰越像戰鬥機器,根本就是非人類的存在。硫磺島戰役之中,日本能堅守這麼久,最根本的還是他們的“玉碎”精神。而且當時的總指揮官慄林忠道在要求全軍玉碎的同時,還利用對美軍的瞭解給美軍下了套,讓美軍本以為5天就能結束的戰役拖到了整整36天,最終以巨大的傷亡代價佔領硫磺島。

慄林忠道曾經在美國留學,也在戰場之上多次和美軍打交道,他深知美國軍隊的作戰特點,一定會在大規模轟炸之後才讓陸軍登島。所以慄林忠道改變了之前所制定的死拼的戰術,將所有的士兵都藏在事先安排好的山洞和地道之中。

因為日本海軍主力在此前的菲律賓戰役之中受到了毀滅的打擊,加上日本陸軍和海軍本身就關係冷淡,沒有補給的硫磺島註定是一個等待滅亡孤島。慄林忠道雖然知道這場戰役之後,島上兩萬多名士兵必將所剩無幾,但是他嚴禁士兵盲目地自殺式衝鋒,並且嚴格要求每一個士兵,必須在殺完十名美國士兵之後才能選擇玉碎死亡。

慄林忠道對日本士兵的要求是極富日軍特色的,這幾條規定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全員無條件完成,但是日本士兵可以做到。慄林忠道命令士兵將所有的地洞、碉堡和隧道連接成非常龐大的防衛體系。所有的武器也都藏在山洞和坑道之中,以確保大部分的人員和武器在美軍的第一輪轟炸之中能夠保存下來。最後他們在小小的硫磺島上設置了多處近距離射擊和誘敵陷阱,對美軍登陸硫磺島的路線進行了準確的估算,巧妙利用地形進行伏擊。

果然,美軍在登島之前對硫磺島進行了數日的轟炸,美軍斯普魯恩斯上將覺得這小小的20平方公里的小島,在這樣密集的轟炸之後,殘存的有生力量已經很少。但是當空中偵察兵將航拍的照片送到他面前的時候,他對島上的防禦系統也十分震驚。

美軍登陸硫磺島之後受到了日軍變態而頑強的抵抗,美軍不僅僅要面對時不時從坑道里面冒出來的日軍或者殺傷性武,在夜晚時還必須時時提防日軍的偷襲。在小小的硫磺島上,美軍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慘烈的代價,有一天甚至在大量死傷的前提之下才前進了4米。

最可怕的還是美國在俘虜日本戰俘時所受到的抵抗,即便只剩下一個日本殘兵,他也會綁上手榴彈對美軍進行自殺式襲擊。即使美軍已經宣佈了佔領硫磺島,粟林忠道還帶著300多名殘兵發動了最後瘋狂的反擊,將許多還在沉睡之中的美軍殺死。

粟林忠道最終切腹自盡,即便指揮官死了,島上的日軍還在死拼。這場戰役之中日軍被俘的只有1023人,剩下的每一個人都是用盡最後一口氣在和美國抵抗。這場戰役之後,美國已經無法估算登陸日本之後即將付出的代價。最終,美國選擇對日本動用原子彈。


木劍溫不勝


硫磺島戰役之所以打得慘烈,是因為日軍的防守體系和戰鬥意志的強大。

守衛硫磺島的日本總指揮是粟林忠道中將和他的109師團,日軍兵力共有23萬人,火炮120門,高射機槍300挺,步槍和其他輕武器2萬支,迫擊炮130門,臼炮20門,火箭炮70門,反坦克炮60門,坦克23輛。



最堅固的要屬硫磺島上的防禦工事了,日軍利用硫磺島上天然的洞穴和修築的數百公里的坑道陣地,採取縱深防禦,不在海灘設防。

粟林忠道的特殊指揮才能和軍事眼界,在硫磺島一役中表現了出來。他堅持說服部下,沒有命令不得射擊登陸艇,也不得阻擊海灘登陸的敵人。他把一些重型海岸炮都藏在山洞裡,等到敵人距離很近時在開炮。



縱然在登陸之前,美軍的海空軍已經對硫磺島持續轟炸了三個多月的時間,但是堅固的防禦體系並沒有損失太多的日軍兵力,這種防禦體系讓後來登陸的美軍可吃了不少苦頭。

美軍剛登陸的20分鐘,日軍抵抗微弱,美軍開始懷疑是不是以前的炮擊奏效了。然而,之後日軍精心隱蔽好的火炮、迫擊炮一齊開火,重創了美軍。隨後,日軍又堅守併發起了自殺式攻擊,讓美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日軍在硫磺島的23萬守軍,除了1083人被俘外,全部陣亡,美軍陣亡的人數則比日軍還要多。



雖然最後美軍還是佔領了硫磺島,但是硫磺島一役,改變了美軍對待進攻日本本土的方式。換句話來說,也正是硫磺島一役,在戰略上挽救了日本的人民。


歷史長流水


太平洋戰場上的硫磺島戰役是二戰中唯一的登陸一方(美軍)傷亡超過守備方(日本)的戰役;日軍可以完全說是孤軍奮戰,在戰役中沒有海空支援,又斷絕了增援補給,幾乎陷入“絕境”的情形下,僅憑陸軍堅固而隱蔽的工事、果斷的指揮、靈活的戰術,進行了“死戰”,竟然讓美軍原計劃不超過一週就攻佔的彈丸小島,足足打了36天,並付出了慘重的傷亡。

美國電影《父輩的旗幟》(Flags of Our Fathers)就是通過美國大兵個人的角度描述的硫磺島戰役。(下圖)處處反應出硫磺島戰役猶如“人間地獄”的慘烈情形,和給美軍留下的巨大陰影。
首先,必然要提及的是日本士兵瘋狂的“死戰”狀態,這方面大家看到的太多,本文就不多贅述;

而且,與我們傳統印象中,嗷嗷叫著“為皇國玉碎”與敵人同歸於盡的日本兵不同,硫磺島戰役多數時候,日軍並沒有在不要命的“死戰”,畢竟,島已經被包圍,士兵打一個少一個,所以必須省著用,不能一下子呼啦啦的跳出來拼命。

在二戰美軍眼中,一般來看,攻打一個小島無非就是“飛機炸完了大炮轟,大炮轟完了坦克攻,坦克攻完了步兵衝”。當然,如果是歐洲戰場,這個打法可以說是百搭,屢試不爽。

然而,守衛硫磺島是日本指揮官粟林忠道,這個人可不簡單,不是咱們現在電影中常見的那種,短小的四肢張牙舞爪,揮著武士刀高呼“玉碎”口號,讓手下去“萬歲衝鋒”(自殺式攻擊行為)的軍官。

(美日合拍電影《硫磺島家書》,中引用不少粟林忠道給家人的信。總感覺這部電影有點美化軍國主義之嫌。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無論是日軍還是美軍,來自母親信中的叮囑都是相似的,只看見一群絕望而可悲的人,從小被洗腦,為了“崇高的大東亞共榮”,在彈盡糧絕的孤島上面對美軍的壓倒性的優勢和日本高層的欺瞞、愚弄,期盼著已經不可能兌現的支援和早已沉入海底的艦隊。)


再回到現實中,前期,粟林忠道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因地制宜的採用了坑道戰術,日軍環島修建了大量地道地堡,中央陣地的折缽山幾乎被挖空,日軍的整體部署規劃很合理,混凝土工事與天然巖洞有機結合,並有交通壕相互連接。炮兵陣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

開戰之時,日軍全部人員都躲到坑道里面去了,美軍的火力發揮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論戰鬥意志美軍與日軍遠不是一個級別,制勝法寶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武器裝備和火力的優勢,這麼一整,美軍優勢一下子就被打壓下去了,美海軍的炮火準備和登陸前空襲幾乎沒有對陣地內的日軍造成多大傷亡。

其次是硫磺島上的地形,整個島上樹木稀少,整體地勢平坦,靜守在坑道內的日軍視野非常開闊;相反,美軍能用來登錄作戰的掩體卻非常少,前期的搶灘幾乎完全暴露在日軍炮火下。加上日軍在海灘埋設了大量地雷,一半以上的美國陸戰隊員都死在搶灘和衝鋒環節上。
更值得注意的是,粟林忠道一改日軍自古崇尚的自殺式戰術,規定了近距射擊、分兵機動防禦、誘伏等戰術,還嚴禁情緒化的“萬歲衝鋒”,避免不必要的兵員損失,號召每一個士兵至少要殺死十個美軍。

在整個戰役中,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日軍對美軍搶灘採取不抵抗戰術。直到美軍先頭部隊進入陸上500米,再發起反擊,利用隱蔽工事,使戰場對日軍半透明,可以高效的近距離地大量殺傷美軍有生力量,同時儘量減少日方的傷亡。

畢竟,粟林忠道接受任務時看的已經非常清楚,他所對抗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人數是島上日本兵的三倍多, 裝備也有壓倒性優勢,而且美軍海陸空搶灘作戰也在歐洲戰場上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守住硫磺島是不可能的,但是儘量拖住美軍的腳步,為大本營爭取時間是至關重要的。最終,粟林忠道手持武士刀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實踐了所謂的“玉碎”。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硫磺島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與美國爆發的戰役,從1945年2月19日持續到3月26日。 美軍犧牲6821名士兵。日本損失23,786名士兵,1,083人被俘,22,703人陣亡。 美軍獲勝後將該島建設成供戰鬥機和轟炸機起飛降落的機場。硫磺島戰役後來被拍成了許多的電影。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硫磺島南距關島1130千米,幾乎是東京和塞班島的中間。全島南北長約8千米,東西最寬4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800米,大約不到21平方公里。因為島上覆蓋著一層由於火山噴發造成的硫磺而得名。美國為什麼要進攻這個小小的島嶼?

主要還是為了B-29對日本的戰略轟炸。 雖然美軍攻佔馬里亞納群島,B-29從那裡起飛已經可以覆蓋日本。 但是美軍迫切需要在這條轟炸航線中途找一箇中繼站,一是建立戰鬥機機場,讓航程有限的戰鬥機能夠從那裡起飛給B-29護航,二來可以讓在空襲中受傷或者出現故障的B-29可以迫降,減少損失。 硫磺島北距東京1200公里,南距馬里亞納群島的塞班島1100公里,幾乎正好處於B-29從塞班起飛去轟炸日本京濱地區的航線的中點。而且該島本來就有日軍的飛機場,所以比較合適。 攻佔硫磺島後,B-29對日本的毀滅打擊才真正開始。


日本之所以能夠堅持那麼久。最根本的還是他們的“玉碎”精神。而且當時的總指揮官慄林忠道在要求全軍玉碎的同時,還利用對美軍的瞭解給美軍下了套,讓美軍本以為5天就能結束的戰役拖到了整整36天,最終以巨大的傷亡代價佔領硫磺島。


硫磺島戰役的指揮官慄林忠道。他先後兩次出使美洲,任駐美國及加拿大武官,曾在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美國軍事,是日本陸軍中少有的熟悉美軍特點的高級將領。他知道在面對美國絕對的力量面前。硫磺島是絕對守不住的。他要在硫磺島上拖住美軍。好給日本本土時間來進行戰爭準備。



粟林忠道命令士兵不許自殺。硫磺島戰役之初,有人建議開展灘頭反登陸作戰,在美軍登陸之前就將美軍趕下大海,然而這個決案很快就被慄林忠道否決了,他心裡太清楚,早在菲律賓的戰役中,日本空軍就已經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這次的戰役,幾乎是沒有空軍作為掩護的。如果實行反登陸作戰,很快就會被強大的美軍炸成焦土。他採取的辦法是深挖洞廣集糧。把硫磺島變成一個地下堡壘。互相連接方便部隊調度。並且還對重炮要塞使用水泥和鋼筋混凝土進行了特別加固,硫磺島上的折缽山甚至已經被日軍挖空了。


戰役開始以後美軍,使用100架飛機和海上的艦炮對硫磺島進行狂轟濫炸。投射到島上的各種炮彈幾千噸。整個硫磺島被犁過好幾次。日軍躲在深深的坑道里。損失微乎其微。美軍以為島上已經沒有一個活人了。開始搶灘登陸,但是等待他們的是日軍狂風暴雨的子彈和炮彈。美國被殺的血流成河血肉模糊。後來美軍使用噴火器。坦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鬥,在付出巨大的傷亡後,佔領硫磺島。粟林忠道負傷後自殺。日軍被俘1083人,其餘全部戰死。美軍陣亡6821人(其中陸戰隊陣亡5324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血腥的戰鬥讓美軍不寒而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