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6 李映宏:人过半百 冷暖自知—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并不油腻的感悟

9月20日到22日,在一位热心女同学和几位在汉同学的辛苦努力下,我们武汉大学原经济学院XX系89级同学一行约40人再聚珞珈山,重温我们曾经的芳华岁月。当时我们班约80人,此次的聚会有大半同学到场。此刻的我们,历经悠悠岁月的风霜洗礼,年龄大多50岁左右,可谓年过半百了。重新聚首,大家自然是感觉无比亲切。如果说前几次聚会,同学们之间可能还有些攀比心的话,此次聚会大家最深刻的感受是互相之间的攀比心基本上消失了——再过5到10年,大家都是要进入退休状态的一群“老年”人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基本上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大多是同学时代的美好记忆。

李映宏:人过半百 冷暖自知—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并不油腻的感悟

最大的感慨是,当年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如今大多都是普通人,过的都是平凡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日子。当然了,在同龄人里面,在当时高考尚未扩招之时入校的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大都进入了中产的阶层,比起那些曾经与我们高中(我的高中是省级重点中学,升学率很高)、初中乃至小学那些未曾接受大学教育的更大多数的同学们来说,我们都算是时代的幸运儿了:我们大部分都生活在北上深广,有车有房,大都有着稳定的工作和相应的社会地位,生活体面;每年都有能力到国内外旅游,去看看外面精彩和与我们不同的世界;我们都有着各自的稳定的社交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资源交换的圈子和获得友谊和融入社会的通道……

当然了,我们所获得的一切,又是我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于国家与社会交换而来的。我们虽然不可能都成为国家的栋梁和中流砥柱,但是,我们大多都是所在公司或单位的业务骨干。毕业25的周年,正是小平南巡后、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家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有幸在国家快速发展的、不折腾的黄金时间内,度过了我们最有干劲的人生阶段。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我们虽未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来,但我们的付出,却构成了国家和社会进步中最坚定的旋律。因此,我们大多能够自立于社会,赢得了有尊严的生活。

李映宏:人过半百 冷暖自知—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并不油腻的感悟

1989年9月,我们高中毕业,进入了当时有着“高等学校改革开放的深圳”的武汉大学。相互熟悉之后我发现,我们班近80位同学,大多来自农村和中小城镇,只有为数极少的几位同学来自省会一级的大城市。没有官二代(如果说有的话,只有一位同学的父亲曾经担任过当地县一级的公安局的局长,勉强算个副县级的“官二代”吧),更没有“富二代”。那时的中国,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了近10年,但还没有批量民营企业家的涌现,或者说,批量民营企业家还在孕育之中。最富的一位来自温州的吴姓同学,每周能够吃上几只鸡腿,已经很令人羡慕了。现在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当年的高考还是很公平的——大量的农村孩子能够进入到中国一流的高校去念书,说明城乡之间在高考这件事上尚未存在巨大的鸿沟。如今,高考还是那个高考,但城市的孩子却有钱去参加各类高端课外补习班,而农村的孩子却不能。所以,如今高考的结果是,农村孩子在一流高校的录取比例一直在下降,据说早10年多前,一流高校的农村生源只占到了30%以下。而且,还有大量的城市孩子有机会到海外名校去念书,这让农村的孩子情何以堪——阶层的固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愈发加强了。

我们在大学了学到了什么呢?如果仅就知识而言,现在回头来看,大学教给我们的都是些基本无用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东西。我们学的是财经类专业,但除了会计学原理之外,其余课程基本上还是照搬前苏联的那一套计划经济的产物。到了社会后才发现,花了很多的时间,我们的所学基本无用,还得在工作中现学现用:因为国家发展的速度太快,市场经济体制在我们毕业后因小平南巡而迅速推进,我们必须用市场经济的思维和知识来应对工作的挑战。其他相关课程,诸如《政治经济学》等等,不能说它无用,但却无法很好地用来解释日益变化的世界。好在还学了一些《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课程,懂得了一些诸如边际效应、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经济滞涨等“新”知识,也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亚当斯密、哈耶克、凯恩斯、萨缪尔森、科斯等经济学大师的名字和思想。可以说,就经济学大类的学生来说,我们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大多是在毕业后“自学成才”的。但是,我们又不能说我们白白浪费了大学四年的时光,武大“形散而神不散”的学风,教给了我们自由的精神、独立思考的能力、持续学习的重要性等等更加重要的本领。在珞珈山有山有水、错落有致、蕴含着丰富学术精神的校园景致里,你即使是一名不是太认真学习的学生,就是浸酝四年,你也能熏陶出一身的优雅的气质来的。

李映宏:人过半百 冷暖自知—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并不油腻的感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现实中的人生,比戏剧还要精彩和无常。毕业后,同学之间总是会分化的。作为一个曾经的集体,大家自然十分关注着彼此的人生轨迹。一开始,几位同学一毕业,就失去联了,至今也杳无音讯,仿佛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后来,西安的一位同学病故了,而且还是毕业没几年的事;后来,一位来自大西北的女生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了;再后来,一位同学居然因为失恋而精神彻底失常了,连日常生活都需要自己的日益老去的母亲来照顾……类似的信息,总难免带给我们无限的感慨与悲伤。我至今也无法知道和弄明白,这些同学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困境?或许,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吧?

当然,好消息还是多过坏消息:某位女同学第一个生了孩子了;某位同学升了处长了……在一个接近80个人的群体里,总是会有优秀者诞生的:截至目前,有一位同学荣升为了某东部经济大省的某厅厅长,有一位同学荣升为国家某部委的副局级领导,有一位同学荣升为某国有大行的核心部门一把手,还有就是当年每周能有钱吃几个鸡腿的吴姓同学,荣升为其所在的某一流大学某学院的副院长、博导、所在学科的全国排名靠前的学科带头人……至于处级干部,也有好多位了。衷心地为他们骄傲,也为武大骄傲。年近50,没出几位栋梁、骨干、带头人,我们班也就太失败了!

值得一说的是,这几位同学基本都出自我们宿舍。

到了50岁,对于同学们来说,面对工作或者说事业与生活的平衡,又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的关口。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经过毕业后25、6年的艰苦努力,人生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其自身的巅峰状态,是继续向上拼搏,争取事业的下一个高峰,还是急流勇退,维持现状,让自己处于一个舒适的状态,等待退休,的确是一个极为现实的抉择。Y同学在与我交心时的一番心里话,大约能代表大部分同学的现实心态。他告诉我,他数年前已经提了处长,单位也自建住房,以极低的价格销售给了他们,而且面积大至200平米以上。当年为了被提拔为处长,草根出生的他拼命工作,三天两头出差,工作极为辛苦,根本顾不上家庭。目前,他深知要再上层楼,进入副厅(局)级别,不是不可能,但难度极大,还需要比当年提处长付出得更多,才有微小的可能性进入厅局级的系列。两年前,经过反复和痛苦的权衡,他决定放弃了在仕途上的升迁,回归家庭,弥补当年对家庭和生活的亏欠。于是,他不再那么努力和拼命了,只是完成自己份内的工作。但是,人一闲下来,内心反而倍感空虚和痛苦。为了填补精神上得需要,以前不是太喜欢阅读的他,开始找书来阅读。他的阅读是高起点和高难度的:近年来,他深入阅读了三遍《古文观止》、两遍《红楼梦》等书籍。优秀的中国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提升——精神领域的提升,比仕途领域的提升,未必就是对人生的放弃。我想,Y同学可能代表了我们班大多数同学现阶段的心态: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了另一扇窗。这挺好的——认认真真地过好自己的日子,让自己获得健康丰盛的人生,未尝不是对社会的贡献。而且,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包容和多元化了,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

还有一位同学,居然在年过半百之时,生了二胎。要是放在古代,这绝对是老来得子了。谈到这件事,同学们感慨万千,对“老来得子”的同学佩服不已:人生的选择,真是千差万别;人生的底色,真是色彩斑斓!我们真要感谢这个伟大和逐渐回归本真的时代,让我们有了自由选择和安排自己人生的权力。从经济学的角度,从中国加速老龄化的窘境来看,“老来生子”绝对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他为中国人口结构的年轻化,做了添砖加瓦的贡献。

在政界,我们班同学是否能诞生省部级的高官呢?看来,希望只能寄托在东部某省那位已经位居正厅局级的同学了。在同学时代,他学习成绩优秀,为人稳重中庸,的确是块为官的好材料。看好他!

在商界,我们班同学截至目前尚未有突出表现的人,不失为一大遗憾。

李映宏:人过半百 冷暖自知—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并不油腻的感悟

或许是由于小时候穷怕了的原因吧,我自己的职业生涯其实是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规划的。我的择业观只有一条,那就是,哪个行业赚钱、哪家公司给的职位高、薪酬多,就往哪里去。不像很多同学在一家公司一干就是一辈子从一而终那样,我喜欢折腾和跳槽。这样的结果是,我很快选择了金融行业,具体来说就是证券基金行业为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证券基金行业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行业,该行业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同时,在过去20年来,这个行业又是一个金领行业,说白了就是收入高,是个人都迫切希望进入到这个行业。在我自己成立公司前的几乎20年里,我的工作状态是“不是在谈项目,就是在谈项目的路上。”我几乎每天都在飞,以至于把好几家航空公司的积分卡都飞成了金卡。我非常享受那样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在我离开公募基金前8年里,我终于稳定地呆在了一家规模排名前茅的大型公司里任职中高管。

大约还是在2014年初,一家大中型私募基金的董事长找到了我,希望我到他的公司里任总经理,并给按成本价我15%的股份。他的邀请非常迫切和诚挚。我几乎动心了,但是,大型公募基金对我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我举棋不定,终于因为我提出的条件(主要是我在购买那家私募基金的股权的价格上要价太苛刻)而未成行。后来,2014-2015年的大行情来了。再后来,那家私募基金的董事长告诉我,如果我当时过去的话,我仅仅在那波短暂的大牛市结束后,仅分红就可以得到一、两个小目标的回报。世上是没有后悔药的。事后分析,凭借着那位董事长的人品、能力和进取精神,他绝对是值得我追随的引路人。后来,没过一两年,我所在的那家公募基金总经理换人,一朝天子一朝人,我被迫离开了那家公司。后来的路有些坎坷,但在痛定思痛之后,我终于醒悟过来:没有自己的平台,没有股权,无论我在哪家大公司里任职,永远只能是个打工者。

我认为,我工作之余,创立的“龙门”公众号,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一笔财富。只是利用业余的时间和喜欢阅读和写作的爱好,我的公众号已经有了数十万粉丝。完全可以把“龙门”好看成一家小企业,因为通过广告业务,它能够给我带来稳定和尚算可观的现金流。如果再努力一下,将“龙门”的粉丝做到百万级别,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言,它完全被视为一家中型企业。

离开公募不久的一天,我的一位龙门老粉丝找到了我,希望我们共同成立一家私募基金公司,他只是财务投资者,公司管理权完全归我。我立马决定:干!于是,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很快就顺利成立了。如今,我们的公司已经成立了1年半,顺利地发行了四只产品,第五只产品正在筹备中。目前,我们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前两只产品已经实现或即进行将了首次分红,公司发展稳健。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内使公司的管理规模达到3-6个亿,中长期目标是使公司的管理规模达到30-100个亿。我的梦想是,让股市成为印钞机,在长跑中胜出,多实现几个小目标。能否如愿?“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集阴德五读书。”树立目标,找准方向,埋头苦干,把结果交给命运吧:做投资,赌的是国运。我坚信中国的国运会继续蒸蒸日上的。

人近50,做出创立公司的决定并没有让我有丝毫纠结。我个人的小小的愿望是,让工作成为自己终身的事情,就如巴菲特和芒格一样,95岁了,还能够快乐地工作着,还能够快乐地为信任自己的客户创造价值。

相聚总是快乐的,又是短暂的。不同时期的聚会,总会有不同的感慨。年近50,不至于聚一次,少一次,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同学间的类似聚会终将会迎来聚一次少一次的时刻。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想到此,难免有些伤感。但我认为,我们是极为幸运的一代人,人生的黄金时期恰好与国家的黄金时代完整地重叠,金色的年华与高度昌盛的国运共振,碰撞出的是健康、丰盛的芳华岁月。

最后,遥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岁月静好!(作者系“龙门”公众号及深圳前海龙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首席基金经理)

李映宏,云南昆明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院、财政部财科所,知名财经公众号“龙门”(longmen518)创始人、首席经济学家,深圳前海龙门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具有近20年资本市场工作经验,曾任证券时报主任记者;银华基金、南方基金机构及养老金业务部总监、宝盈基金机构业务部总监等职。在各类权威财经媒体发表过百万字以上的专业文章;曾受邀到长江商学院、武大楚商学院等知名机构发表专题演讲,是CCTV-2、深圳电视台等权威财经媒体的节目嘉宾。

具备成熟的价值投资理念和丰富的投资经验,职业经历穿越多个牛熊周期的转换。曾通过公众号成功预测、演绎了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那波牛市的起点和终点;随后,通过购买美元计价理财产品的投资模式,赚取因人民币贬值带来丰厚回报。此后,成功预测和抓住以五粮液、云南白药、格力电器、福耀玻璃等弱周期行业股票的投资机会,获取可观收益。

李映宏:人过半百 冷暖自知—大学同学30周年聚会并不油腻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