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以龐統的性格,會不會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蘇軾吾師


哈哈,我想,如果是個正常人,只要瞭解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全過程,想必90%的人都不會同意吧,更別說放蕩不羈的龐統了。

其實這個問題壓根就不用考慮龐統的行事風格,我們只需要簡單看看子午谷的兇險程度就能都明白了。首先所謂的子午谷事件是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前夕部署戰略時由魏延提出來的,由於首此北伐蜀軍狀態不錯,趙雲和鄧芝的疑兵又成功牽制住了曹真的大軍,所以在佔據街亭的時機上,蜀軍比魏軍更佔優勢,而諸葛亮此役多少也有給馬謖立威的感覺,畢竟佔領街亭根本就不是什麼多難完成的任務,只要按部就班,馬謖的功勞就到手了。

魏延認為,除了守住街亭要塞步步蠶食魏國之外,我們或許還有另一條進軍路線,就是由他親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抄近路直奔長安,以他們的戰力和凝聚力勢必能拿下長安和潼關,這個時候諸葛亮的本部軍隊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北伐可成。

諸葛亮覺得魏延此計簡直就是站在上帝視角考慮問題,這麼做簡直就是拿自己和五千兄弟的性命開玩笑,因此沒有采納。所以在諸葛亮和姜維接連北伐失敗後,後人總會猜想,說要是諸葛亮當時試一試魏延的計策,或許大事就能成了。

我們不是蜀軍,自然可以隨意的評論,但想要質疑諸葛亮的想法,有一個關鍵問題需要魏延好哈考慮清楚。在不考慮蜀軍進軍目的地的情況下,一是魏延的五千弟兄要低調抵達長安,自然輕裝上陣以步行的姿態是最合適的。那麼如此的長途跋涉,在抵達長安時是否還能保持勇武的狀態,若不能,別說是夏侯楙了,就算是邏輯文史姨都能命令守城士兵萬箭齊發,魏延這支疲憊之師皆可被誅滅。

就算夏侯楙傻到真的棄城而逃,那麼城內的守軍也會像夏侯駙馬一樣慫到棄城?長安本就易守難攻,在輕兵器時代,魏延有能力與長安軍對抗嗎?

就算在一番死鬥後拿下長安,那麼魏國的援軍會坐視長安不管麼?五千士兵在激戰之後恐怕只剩一半,再加上城內的百姓並不一定認可蜀軍,當魏軍來襲時,若沒等到諸葛亮的援軍,在內憂外患下,魏延定會失守。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計策完成的可能性基本就是零,就別讓當時已故的龐統出來“起鬨”了。



邏輯文史游


龐統作為和諸葛亮並稱臥龍鳳雛之人,他的死,實際上引發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可以說是導致了蜀國這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如果說龐統沒死,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龐統會用嗎?答案顯而易見。

假設龐統還活著,荊州得以保住。那麼最終諸葛亮荊州、益州兩路併發,有劉關張在也不用淪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

那麼在這種局面下,還需要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嗎,顯然是不需要的。

所以如果真是龐統還活著,正好他與魏延一路,魏延獻出這個奇謀,那麼不被採納幾乎是肯定的,因為局面已經不需要用子午谷奇謀去冒險了。

所以龐統的墓上有一副對聯“造物嫉多才,龍鳳豈容歸一主;先生若不死,天下未必會三分。

幾百年過去了,滄海桑田,經過幾次地震後,漢水被一分為二,水淺且窄,而不再適合行船,無法快速運兵及物資,子午谷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地勢險峻,氣候惡劣,幾乎無路可行,魏延率五千精兵要十天走完,估計也已筋疲力盡,損失慘重。

諸葛亮不用其計,是根本就沒打算攻長安,因為諸葛亮知道,即使攻下長安,也不能據守,孤軍深入,必會失敗。不如攻打隴右,切斷涼州與關中之聯繫,佔據涼州之地,進可圖取關中,退可回漢中。

如果龐統在的話,他也不會同意魏延這種必敗的做法,機會太渺茫了,遠不如諸葛亮的計劃穩妥可行。

“子午谷奇謀”從本質上來講,就是一個極度理想化的方案,這個計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寄託在對手的身上,一旦對手稍稍抵抗,那麼魏延的這一支孤軍,必然會全軍覆沒。這種將成功率寄託在對手犯錯上的計謀,可謂是極不可取的,無論是誰,都不會用這個計謀。






歷史作者


龐統肯定會採納魏延的計畫。龐統的表現雖然不多,但從他建議襲殺劉璋的果斷和乾脆性來看,他不是那種謹小慎微的人,絕對敢於冒險。魏延的方案,根本不是有些人讀書不細緻所理解的那樣走子午谷險道,而是循秦嶺南邊一側,以高嶺掩護向東,一直走到子午谷的出口處,再折而向北直撲長安,這條路很容易走的,那些人總拿子午穀道路艱險說事,是根本沒讀明白魏延所說的文字。再者,魏延的策略也不是孤軍對長安,他說的是自己隱蔽掩擊長安,叫諸葛亮大軍從箕穀道正面出(即孔明叫趙雲做疑兵的那一方向),吸引敵人注意,這樣,魏延到長安,孔明大軍在十天八天內也能到了,他只需要在長安靠搶掠糧食就能撐到那一天,除非孔明被曹真擊敗到不了。

圖中藍色的路線才是魏延要走的路線,綠色是他讓諸葛亮走的路線。紅色是實際的路線,馬謖是前鋒軍在前,到街亭遭遇張郃戰敗,不是特意去防守街亭,更不是蜀軍的退路。


這個方案,正如司馬懿認定諸葛亮的性格,肯定不敢做,但龐統卻會,劉備也會。


TonyDeng


如果是龐統掛帥北伐,他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會接受魏延偷襲子午谷的奇策!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龐統的性格做一個分析。

首先龐統性格比較正直,不拘小節,沒有小心思。特別擅長於軍事方面,善於出奇謀!跟法正有一點相似。喜歡出奇怪的點子,並且往往很受用!魏延偷襲子午谷正合龐統的心意!沒準魏延還不會死,為蜀漢留下一大將。

其次,龐統的性格比較急,不按尋常路出牌。比如龐統死於落鳳坡,是偶然被流失擊中,但是偶然的背後是什麼呢,作為一個三軍指揮官,怎麼能跑到一線戰場,要是諸葛亮指揮這場戰爭就絕對不會跑到前線。這就是龐統的性格導致的偶然中的必然。所以他會接受魏延偷襲子午谷的計策,甚至有可能自己帶兵去偷襲,走捷徑!

綜上所述,從龐統的性格上分析,如果龐統指揮北伐,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會接受魏延的計策。


小閒在蘇州


街亭在最西邊,子午谷在在最東邊,打起來肯定是首尾不能顧,魏延能靠的只有自己,子午谷地勢險峻,急行軍能不能走到是一回事,魏國不會埋伏嗎,不需要多,一千人足夠了,就算沒有軍隊,哨探還是有的,不等你出子午谷,魏軍已經在等你了,攻城器械也要造,長安城外還有一百多里平原,這一百里怎麼跨過去,長安歷代必爭之地,絕對是一座堅城,三國時期長安沒有發生大戰,城池也不需要維修,長安也是魏國西大門,不斷往前線運送物資,糧草輜重,兵馬器械也不在少數,守五千人綽綽有餘,,,就算攻下長安,能不能守住也是一個問題,就算守住了,蜀國前線這只不過是是從武都,漢中轉移到了長安,從山區轉到了平原,蜀國打仗還是需要翻山越嶺,只不過是有機會控制涼州一帶可以強化騎兵,上庸在漢中東邊,關羽丟了,同樣的道理,魏國也可以突襲漢中掐斷長安跟蜀川的咽喉,長安不攻自破,蜀國大軍覆沒


既來之則安之71360671


我認為龐統會採納魏延的計謀。

龐統性格耿直,智謀過人,必知不出奇謀不可能戰勝魏國的大局,魏之國力勝於蜀很多,似諸葛以為地步步為營的打法,除非是魏國實在沒有能人了,或是魏國的內亂意境發生並且事難以收拾的局面。

司馬懿與諸葛交戰時,是非怕諸葛,也非智謀不如,實是籌謀已定,不願意為了勝利而消耗國力,人力,諸葛的軍事才能是過分被誇大了,連番地北伐,次次與無果,還不聽魏延的奇謀,不到消耗了國力而且也不短地損耗人才!

魏延的兵出子午谷誰也不可能就說有勝算,只是千古以來的奇謀那個有勝算,是鄧艾?還是韓信?是項羽?還是劉秀?都沒有!只是不用奇謀只能失敗,出奇謀會一招致勝!

有人說,後世有人做了魏延的事失敗了!不假,是失敗了!可是,你知不知道這是傻瓜才信的邏輯!魏延的計謀出現在史書裡,那已經不是奇謀了,是陽謀了,只有愚蠢的人才不會防備此招。

還有就是有人提出旅途艱險,不艱險難能是奇謀啊?一天平坦大道誰不知道防守啊?鄧艾行軍路線不艱險嗎?帶的兵多嗎?

沒有膽識如何能成就不世功業啊?成大事不僅需要奇謀,還需要膽識,成大事,沒有坦途,只有奇謀與膽識!


一笑貫長天


這不是採納不採納的問題,是孔明的心理問題。孔明一生孤傲,自持有管樂之才,聽不進半點異意。特別是劉備死後之孔明,更容不得別人論長評短,何況是他最不喜歡的文長。龐統雖愛灑狂奔,但為人隨合,雖多交酒肉之友,但人員比孔明強的多,更有采納別人看法之度量。如孔明死龐統在會同意文長之策。


老夥計162720415


會的,但會在不經意間使用,很多奇謀一般的謀臣都能看出來,只是到中的時候才發現忽視了其中某個環節,赤壁之戰就是這樣的,火攻曹操和他的謀士都能想到,但他的謀士沒有想到夏至陰生,冬至陽生會有幾天東南風,另外對黃蓋詐降曹操也是半信半疑,多種複雜情況下的結果導致了火攻計策的成功,善於謀劃的人會把對方看的出的計策在他想不到的時候使用,這才是一個高水平謀臣的才能體現


焦糖拿鐵丿


劉備入川,經常是兩路大軍。

劉備一路,先鋒黃忠。

龐統一路,先鋒魏延。

我覺得魏延的好多計謀都是跟龐統學的。

龐統,魏延,這兩個人,都是屬於急功近利,劍走偏鋒的人。

要是龐統北伐,子午谷奇襲就應該是龐統首先提出來的,和魏延沒什麼關係了。

這一計策,爭議了上千年,也是把司馬懿嚇出一身冷汗的毒計。

兵少得用奇兵,不敢弄險的統帥永遠成不了事。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龐統善奇謀但不會用子午谷奇謀,因為這條計策沒有任何可行性。子午谷的地勢崎嶇難行,容易設伏,蜀軍容易被伏擊。魏延提出精兵奔子午谷急襲長安,地形就很難使隊伍急襲,不帶攻城的重形武器,補給又難跟進,長安作為古都名城,城防堅厚,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劉禪那樣的庸主,魏延用什麼來打保票能急襲長安一定成功?別說龐統不會用,法正活著也不會用,善奇謀用奇計,兵行險招,但不代表是忽視實際情況強行用計策。老實說子午谷奇襲和馬謖的據山為守沒有什麼兩樣。再說龐統,他的性格如果喜歡冒險的話,就不會為劉備奉上定蜀三計,而其中的中計是最為穩妥的打法,穩紮穩打。就是,龐統實在運氣不好,指揮攻城時中流矢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