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本文系漢唐原創是對明朝大太監王振的傳奇講述下文出現王先生,王老師,王公公都特指王振。共4000字閱讀完大概需要8分鐘。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這首詩很出名,他的唐末農民起義首領黃巢的著名詩句。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黃巢

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是家中世代販賣私鹽為黃巢想通過科舉考試進去仕途,可是這哥們命有些背,考了很多次都沒有種最後一次落榜後在長安城留下這首《不第後賦菊》回家繼承祖業成了鹽幫的首領。後來參加了王仙芝的農民起義走上了造反之路,後來王被害後黃巢做了帶頭大哥,雖說最終被唐王朝血腥鎮壓了,但也給了臨近遲暮的大唐王朝致命的一擊。


今天講的這一位仁兄和黃巢一樣科考屢屢失利後走上了,卻通過另一種途徑走向權勢熏天,可以說在朝野呼風喚雨的地步。

他就是大太監王振

他的一生可謂傳奇。

王振是明朝初期人,為什麼吧在他前面加上黃巢的故事呢,因為這位仁兄和黃巢有些類似的經歷。

什麼經歷呢,當然是考試了,在古代平民做官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造反,另一種就是科舉考試。

黃巢選擇了前者,黃巢的智商和人品我想還可以,考試卡在了考進士這一環上。

王振呢,他的點子就背了些,秀才考了好幾次都沒高中,史料記載說他略通經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到底略通通到啥程度。從他的考試成績來看也就是學的不咋滴。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影視劇中的王振

後來也就暫時放棄了,開始誤人子弟的教師生涯。王老師教的是私塾,相當於現在的私人小學吧。王老師有沒有教出幾個像樣的學生史料上也沒有記載。試想誰成名後會一直宣揚自己的小學老師,聲明一下,我沒有看不起小學老師的意思。大人物宣揚老師大多都是為了利用老師身邊的人脈關係。

教書育人已經不能壓制王老師渴望做官的宏大訴求了。

一天王老師想明白了,宦官也是官呀,於是自個結果了老二,沒想到手術很順利王老師在永樂末年進宮了。現在不能教王老師了,應該叫王公公。

王公公在宮裡相當的機靈會來事。深的最高領導人明宣宗朱瞻基喜愛,被任命為東宮局郎,服侍大明未來儲君——皇太子朱祁鎮。

史稱王振“狡黠”。

當時朱祁鎮也就是幾歲的小孩,關於局郎是什麼官職,應該就是宦官中的散官。對於王公公這會官職可以放一放,領導讓自己照顧未來大明接班人。這份差事幹好了,不進現在領導看好,未來領導也看好。按股票的說法績優股,潛力股一把抓的美差事是。那幾年朱祁鎮在王公公的陪伴下快樂吃飯睡覺長身體。

宣德十年宣宗病逝,王公公的潛力股九歲的朱祁鎮即帝位。這就是後來的明英宗。

由於年齡實在太小了便由英宗的奶奶太皇太后張氏,聽政張太后聽政卻不親自理政,吧處理政務交給內閣大臣“三楊”處理楊士奇,楊榮,楊溥。

王公公也因是皇帝親信升任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司禮監在明朝是帝王和外臣傳遞消息的重要橋樑。

再說一個比較牛掰的事情,有一次新修的宮殿竣工,英宗在宮裡大擺筵席,進行慶賀。按照明朝宮規太監無論如何都不能參加宮宴。可是王公公是皇帝離不開的人呀,於是派人看望,王公公見來人於是發起牢騷,自比周公,大發牢騷還說,”周公輔佐成王,為什麼唯獨我不可以到宴會上去坐坐?“傳令的將所見報告英宗,皇帝沒怪罪,反覺得王公公太委屈了。下令打開東華門的中門進,宮百官都向他羅拜,表示歡迎,這可以看出即使在張太后和三楊的限制下,王振的權勢依然這麼大。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影視劇中的英宗

正統七年,張太后病逝,王振公公終於長吸一口氣可以在皇宮裡高唱自由飛翔了。

早在兩年前楊榮病逝,楊士奇引兒子殺人而引咎辭職。在朝廷的就剩下楊溥,他沒有楊士奇資歷老,沒有楊榮心機多,引進的兩個內閣大學士資歷太淺,威望不夠,王振從此時開始明目張膽的擅權了。

掌權後第一件事是破壞祖制,明太祖朱元璋在宮門上立一塊禁止宦官干預政事的鐵牌子給砸了。隨後給自己修府邸,修寺廟,有人會問王太監也愛好佛學,他境界沒那麼高,這是為自己祈福用的,誰問富貴了誰不想長命百歲。

在王公公的勸英宗重典治御群臣,他自己也是如此。服從命令的重點

提拔任用,違揹他的,處罰和降級。

這樣一來很多見風使舵的官僚就來求見巴結賄賂王公公。王公公這才享受到什麼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更有意思的是工部有個叫王佑的郎中,有一天王振問他你啥沒有鬍子,王佑無恥的回答到老爺沒有鬍子,兒子哪來的鬍子。王佑被提拔成工部士郎。很多人阿諛奉承的人都得到王振的提拔,很快形成了以王振為核心的朋黨集團。

很可笑的是英宗對王振的所作所為全部贊同。還以先生稱呼他,以示尊重。

這樣一來朝臣見領導人都仰仗王先生,只有等而下之,連王侯公主都成王先生為翁父,大臣們只能見風就拜,更有甚者認其為乾爹。

可憐乾爹這個詞在明朝就已經掉到了泥土裡。

當然也有寧死不屈服權勢的。大理寺少卿薛瑄是王振的老鄉,但他痛恨王振擅權專恣,不和他來往。一次,王振會議東閣,眾公卿見王振來到,都俯首揖拜,唯獨薛一人不拜。這下可惹惱了王振,遂懷恨在心。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大理寺少卿薛瑄

後來,北京有位指揮病死,王振的侄子王山欲將其妾岳氏據為已有,但這個指揮的妻子不同意,王山就與岳氏密謀,誣告該妻毒死了自己的丈夫,並逮捕該妻交給都察院審訊。薛瑄在審理這一案件時,發現所告與事實不符,即主持公道,為該妻辨冤,又一次觸犯了王振。王振聽後大怒,立即指使他的黨羽控告薛瑄受了被告賄賂,並將其定為死罪。臨刑時,薛瑄的幾個兒子爭著代父受刑,王振的僕人和侍郎王偉也出來為薛瑄申辯。王振一看眾怒難犯,只好免去薛瑄的死罪,但仍罷官削職,放回鄉里。王振就是這樣,利用手中權力,一面結黨營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鬚拍馬、諂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殘酷地鎮壓那些反對自己專權和對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王振則遍受賄賂,又大肆貪汙,家中財富越來越多。後來王振敗績,籍沒其家產時,僅金銀就有六十餘庫,玉盤一百多個,珊瑚樹高六七尺者二十餘株,其它珍玩則不計其數,足見其貪汙受賄的程度,王振控制朝政以後,不僅對內黨同伐異,大耍淫威,對外也投機取巧,破壞邊防,終於招致了瓦剌貴族的進犯。

在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永樂朝以後,

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強大,宣德時,瓦剌逐步控制了韃靼,正統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統一了蒙古三部。瓦剌統一蒙古以後,對明朝不斷騷擾,成為明朝北方的嚴重邊患。

王振擅權,不但不佈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走私交易。為了獲利,王振讓他的死黨、鎮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給瓦剌,瓦剌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為了討好瓦刺,王振還對其貢使加禮款待,賞賜增厚。瓦剌自從與明朝建立“通貢”關係以來,每年都派出貢使攜帶著良馬等貨物到明朝朝貢,明朝政府則根據其朝貢物品的多少,相應地給予回賜。一般情況下,回賜物品的價值要稍稍超過朝貢物品的價值,同時,也要給對方貢使一定賞賜。因此,瓦剌為了獲取中原財富,非常願意到明朝來朝貢。按照原來規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貢使不得超過50人。後來,瓦剌貪圖明朝回賜的慾望越來越大,貢使人數日益增加。到正統初年,瓦剌貢使的人數經常增加到2000餘人。王振對瓦刺增加貢使,絲毫不加以限制按數給予賞賜,至使瓦剌一直瞞報多要,明廷給貢使團的紅包也越來越大。王振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給了就給了吧,這老小子又幹了一會陰陽人的事,輕率地將瓦剌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瓦剌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

朝廷的顏面何在,這領導當的,當然皇帝還是很相信王先生的。

瓦剌貢使沒有得到滿足,憤怒而歸,並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彙報。也先於是以明朝減少賞賜為藉口,兵分4路,大舉攻明,並親率一支大軍進攻大同。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明妃傳中的也先

大就打吧,反正明朝兵多將廣,王老師為了冒領邊功有攛掇英宗御駕親征,還搬出了宋真宗怎麼怎麼,明成祖怎麼怎麼。聽慣王先生話的英宗臆想的認為這次一定能建功邊陲。當時朝廷沒有做好皇帝親征的任何準備。

瓦剌軍來勢兇猛,迅速向南推進。明朝守衛西北的將士,幾次交戰失利,急忙向京師請兵救援。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為了僥倖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裡對王振言聽計從,同時也幻想著像其曾祖父成祖那樣數入漠北建立赫赫軍功,所以這次聽了王振的話,也認為親征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便不與大臣們商議,做出親征的決定,並宣佈兩天後立即出發。

英宗下詔旨後,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明軍準備不夠,皇帝不宜輕率親征。

吏部尚書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說:“如今秋暑末退,天氣炎熱,旱氣末回,青草不豐,水泉猶塞,士馬之用不甚充足。況且車駕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儘快抵達。其他不測之禍,難保必無。萬望皇帝取消親征之令,另行選將前往征討。

可是熱血青年英宗卻只聽王振的話,幹他呀的。

對眾大臣的諫阻,一句也聽不進去,非要親征不可。

王振和英宗在兩天之內湊合了20萬大軍,號稱50萬,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就匆匆出發了。當時,與英宗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由於人數眾多糧草跟不上,軍隊未到大同就已經缺少糧草了。

瓦剌首領也先聽說英宗御駕親征,佯裝撤退,來誘敵深入。王振不聽繼續北進,當第二天聽到同黨鎮守大同宦官郭敬吧前幾天前線慘敗的戰報告訴王振並說繼續前進正中敵計,這才害怕,並次日撤出大同。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土木堡行軍圖

初想從紫荊關退兵,以便經過自己的家鄉蔚州,向家鄉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走到半道上想到大軍會經過自家麥田,踩踏麥田,改道東行宣府。

當退到土木堡是被瓦剌合圍,並切斷水源,大軍兩天為見滴水,王振命令就地挖井,可挖了兩丈未見滴水,軍心不大亂。英宗被俘,王振死於亂軍中。

科舉屢屢不第的王振,無意間逼了自己一把沒想到權傾朝野

英宗皇帝

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也為他的魯莽買單了。王老師也死在眾怒之下。

馮夢龍對王振的評價是:振:君子之智,亦有一短。小人之智,亦有一長。小人每拾君子之短,所以為小人,君子不棄小人之長,所以為君子。

這評價算是中肯了,這是一個正常人。可能讀書太淺吧!在大是大非面前出了亂子,導致身死。

到死可能也沒明白眾怒難犯,可能也是人在做,天在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