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本文系汉唐原创是对明朝大太监王振的传奇讲述下文出现王先生,王老师,王公公都特指王振。共40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8分钟。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很出名,他的唐末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的著名诗句。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黄巢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家中世代贩卖私盐为黄巢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去仕途,可是这哥们命有些背,考了很多次都没有种最后一次落榜后在长安城留下这首《不第后赋菊》回家继承祖业成了盐帮的首领。后来参加了王仙芝的农民起义走上了造反之路,后来王被害后黄巢做了带头大哥,虽说最终被唐王朝血腥镇压了,但也给了临近迟暮的大唐王朝致命的一击。


今天讲的这一位仁兄和黄巢一样科考屡屡失利后走上了,却通过另一种途径走向权势熏天,可以说在朝野呼风唤雨的地步。

他就是大太监王振

他的一生可谓传奇。

王振是明朝初期人,为什么吧在他前面加上黄巢的故事呢,因为这位仁兄和黄巢有些类似的经历。

什么经历呢,当然是考试了,在古代平民做官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造反,另一种就是科举考试。

黄巢选择了前者,黄巢的智商和人品我想还可以,考试卡在了考进士这一环上。

王振呢,他的点子就背了些,秀才考了好几次都没高中,史料记载说他略通经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到底略通通到啥程度。从他的考试成绩来看也就是学的不咋滴。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影视剧中的王振

后来也就暂时放弃了,开始误人子弟的教师生涯。王老师教的是私塾,相当于现在的私人小学吧。王老师有没有教出几个像样的学生史料上也没有记载。试想谁成名后会一直宣扬自己的小学老师,声明一下,我没有看不起小学老师的意思。大人物宣扬老师大多都是为了利用老师身边的人脉关系。

教书育人已经不能压制王老师渴望做官的宏大诉求了。

一天王老师想明白了,宦官也是官呀,于是自个结果了老二,没想到手术很顺利王老师在永乐末年进宫了。现在不能教王老师了,应该叫王公公。

王公公在宫里相当的机灵会来事。深的最高领导人明宣宗朱瞻基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服侍大明未来储君——皇太子朱祁镇。

史称王振“狡黠”。

当时朱祁镇也就是几岁的小孩,关于局郎是什么官职,应该就是宦官中的散官。对于王公公这会官职可以放一放,领导让自己照顾未来大明接班人。这份差事干好了,不进现在领导看好,未来领导也看好。按股票的说法绩优股,潜力股一把抓的美差事是。那几年朱祁镇在王公公的陪伴下快乐吃饭睡觉长身体。

宣德十年宣宗病逝,王公公的潜力股九岁的朱祁镇即帝位。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

由于年龄实在太小了便由英宗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听政张太后听政却不亲自理政,吧处理政务交给内阁大臣“三杨”处理杨士奇,杨荣,杨溥。

王公公也因是皇帝亲信升任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在明朝是帝王和外臣传递消息的重要桥梁。

再说一个比较牛掰的事情,有一次新修的宫殿竣工,英宗在宫里大摆筵席,进行庆贺。按照明朝宫规太监无论如何都不能参加宫宴。可是王公公是皇帝离不开的人呀,于是派人看望,王公公见来人于是发起牢骚,自比周公,大发牢骚还说,”周公辅佐成王,为什么唯独我不可以到宴会上去坐坐?“传令的将所见报告英宗,皇帝没怪罪,反觉得王公公太委屈了。下令打开东华门的中门进,宫百官都向他罗拜,表示欢迎,这可以看出即使在张太后和三杨的限制下,王振的权势依然这么大。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影视剧中的英宗

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逝,王振公公终于长吸一口气可以在皇宫里高唱自由飞翔了。

早在两年前杨荣病逝,杨士奇引儿子杀人而引咎辞职。在朝廷的就剩下杨溥,他没有杨士奇资历老,没有杨荣心机多,引进的两个内阁大学士资历太浅,威望不够,王振从此时开始明目张胆的擅权了。

掌权后第一件事是破坏祖制,明太祖朱元璋在宫门上立一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子给砸了。随后给自己修府邸,修寺庙,有人会问王太监也爱好佛学,他境界没那么高,这是为自己祈福用的,谁问富贵了谁不想长命百岁。

在王公公的劝英宗重典治御群臣,他自己也是如此。服从命令的重点

提拔任用,违背他的,处罚和降级。

这样一来很多见风使舵的官僚就来求见巴结贿赂王公公。王公公这才享受到什么叫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更有意思的是工部有个叫王佑的郎中,有一天王振问他你啥没有胡子,王佑无耻的回答到老爷没有胡子,儿子哪来的胡子。王佑被提拔成工部士郎。很多人阿谀奉承的人都得到王振的提拔,很快形成了以王振为核心的朋党集团。

很可笑的是英宗对王振的所作所为全部赞同。还以先生称呼他,以示尊重。

这样一来朝臣见领导人都仰仗王先生,只有等而下之,连王侯公主都成王先生为翁父,大臣们只能见风就拜,更有甚者认其为干爹。

可怜干爹这个词在明朝就已经掉到了泥土里。

当然也有宁死不屈服权势的。大理寺少卿薛瑄是王振的老乡,但他痛恨王振擅权专恣,不和他来往。一次,王振会议东阁,众公卿见王振来到,都俯首揖拜,唯独薛一人不拜。这下可惹恼了王振,遂怀恨在心。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大理寺少卿薛瑄

后来,北京有位指挥病死,王振的侄子王山欲将其妾岳氏据为已有,但这个指挥的妻子不同意,王山就与岳氏密谋,诬告该妻毒死了自己的丈夫,并逮捕该妻交给都察院审讯。薛瑄在审理这一案件时,发现所告与事实不符,即主持公道,为该妻辨冤,又一次触犯了王振。王振听后大怒,立即指使他的党羽控告薛瑄受了被告贿赂,并将其定为死罪。临刑时,薛瑄的几个儿子争着代父受刑,王振的仆人和侍郎王伟也出来为薛瑄申辩。王振一看众怒难犯,只好免去薛瑄的死罪,但仍罢官削职,放回乡里。王振就是这样,利用手中权力,一面结党营私,大力提拔那些溜须拍马、谄媚逢迎之徒;一面大打出手,残酷地镇压那些反对自己专权和对自己不恭不敬之人。王振则遍受贿赂,又大肆贪污,家中财富越来越多。后来王振败绩,籍没其家产时,仅金银就有六十余库,玉盘一百多个,珊瑚树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其它珍玩则不计其数,足见其贪污受贿的程度,王振控制朝政以后,不仅对内党同伐异,大耍淫威,对外也投机取巧,破坏边防,终于招致了瓦剌贵族的进犯。

在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永乐朝以后,

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强大,宣德时,瓦剌逐步控制了鞑靼,正统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统一了蒙古三部。瓦剌统一蒙古以后,对明朝不断骚扰,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

王振擅权,不但不布置加强北方边防,反而接受瓦剌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为了获利,王振让他的死党、镇守大同的宦官郭敬,每年私造大量箭支,送给瓦剌,瓦剌则以良马还赠王振作为报答。为了讨好瓦刺,王振还对其贡使加礼款待,赏赐增厚。瓦剌自从与明朝建立“通贡”关系以来,每年都派出贡使携带着良马等货物到明朝朝贡,明朝政府则根据其朝贡物品的多少,相应地给予回赐。一般情况下,回赐物品的价值要稍稍超过朝贡物品的价值,同时,也要给对方贡使一定赏赐。因此,瓦剌为了获取中原财富,非常愿意到明朝来朝贡。按照原来规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后来,瓦剌贪图明朝回赐的欲望越来越大,贡使人数日益增加。到正统初年,瓦剌贡使的人数经常增加到2000余人。王振对瓦刺增加贡使,丝毫不加以限制按数给予赏赐,至使瓦剌一直瞒报多要,明廷给贡使团的红包也越来越大。王振叫礼部按实际人数发给赏赐,给了就给了吧,这老小子又干了一会阴阳人的事,轻率地将瓦剌贡马削价五分之四,仅付给瓦剌索求诸物的五分之一。

朝廷的颜面何在,这领导当的,当然皇帝还是很相信王先生的。

瓦剌贡使没有得到满足,愤怒而归,并添油加醋地向也先作了汇报。也先于是以明朝减少赏赐为借口,兵分4路,大举攻明,并亲率一支大军进攻大同。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明妃传中的也先

大就打吧,反正明朝兵多将广,王老师为了冒领边功有撺掇英宗御驾亲征,还搬出了宋真宗怎么怎么,明成祖怎么怎么。听惯王先生话的英宗臆想的认为这次一定能建功边陲。当时朝廷没有做好皇帝亲征的任何准备。

瓦剌军来势凶猛,迅速向南推进。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几次交战失利,急忙向京师请兵救援。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跑。所以,他为了侥幸取胜,冒滥边功,便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对王振言听计从,同时也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这次听了王振的话,也认为亲征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便不与大臣们商议,做出亲征的决定,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

英宗下诏旨后,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明军准备不够,皇帝不宜轻率亲征。

吏部尚书王直亦率群臣上疏说:“如今秋暑末退,天气炎热,旱气末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不甚充足。况且车驾既行,四方若有急奏,哪能尽快抵达。其他不测之祸,难保必无。万望皇帝取消亲征之令,另行选将前往征讨。

可是热血青年英宗却只听王振的话,干他呀的。

对众大臣的谏阻,一句也听不进去,非要亲征不可。

王振和英宗在两天之内凑合了20万大军,号称50万,胡乱配些粮草和武器,就匆匆出发了。当时,与英宗和王振同行的还有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员,但英宗不让他们参预军政事务,把一切军政大权都交给王振一人专断。由于人数众多粮草跟不上,军队未到大同就已经缺少粮草了。

瓦剌首领也先听说英宗御驾亲征,佯装撤退,来诱敌深入。王振不听继续北进,当第二天听到同党镇守大同宦官郭敬吧前几天前线惨败的战报告诉王振并说继续前进正中敌计,这才害怕,并次日撤出大同。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土木堡行军图

初想从紫荆关退兵,以便经过自己的家乡蔚州,向家乡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走到半道上想到大军会经过自家麦田,踩踏麦田,改道东行宣府。

当退到土木堡是被瓦剌合围,并切断水源,大军两天为见滴水,王振命令就地挖井,可挖了两丈未见滴水,军心不大乱。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

科举屡屡不第的王振,无意间逼了自己一把没想到权倾朝野

英宗皇帝

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也为他的鲁莽买单了。王老师也死在众怒之下。

冯梦龙对王振的评价是:振:君子之智,亦有一短。小人之智,亦有一长。小人每拾君子之短,所以为小人,君子不弃小人之长,所以为君子。

这评价算是中肯了,这是一个正常人。可能读书太浅吧!在大是大非面前出了乱子,导致身死。

到死可能也没明白众怒难犯,可能也是人在做,天在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