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政情
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在隆中給劉備做了一個未來的戰略規劃,這就是有名的“隆中對”。不過,今天當我們回過頭,重新審視“隆中對”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蜀漢政權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
無疑,當諸葛亮給劉備講了“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以後,劉備的思路一下就變得非常清晰。而且此後,劉備也確實按照這個思路,以荊州為根據地,攻入益州和漢中。最後建立起了以益州為中心,以荊州和漢中為箭頭向外突破的戰略態勢。可以說,這樣一種良好局面的形成,就是諸葛亮給劉備作的“隆中對”的巨大成功。
(劉備劇照)
不過,雖然蜀漢政權的成功,“隆中對”立下了大功勞。但是,蜀漢政權最後的失敗,“隆中對”似乎也要承擔不小的責任。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隆中對”的過早制定,讓敵人有針對性地防範。
“隆中對”是諸葛亮和劉邦在一間密室裡的談話。這個談話,最早是沒人知道的。從劉備和諸葛亮談話後,關羽、張飛不以為然,而劉備卻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來看,劉備並沒有告訴關羽、張飛這次談話的內容。
不過,當劉備最終按照“隆中對”取得成功以後,這個話肯定就已經傳出去了。而且從關羽北上打襄樊就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敢這麼做,就是因為有“隆中對”這樣的劇本,他按照劇本在演。
當年劉邦從漢中出發,挺進中原能成功,劉備、諸葛亮、姜維都不成功,就是因為曹魏已經進行了針對性的防範。從這裡可以看出,“隆中對”策略確實是提早洩露了。
(諸葛亮劇照)
二、“隆中對”策略的實施,讓東吳有恃無恐奪荊州。
“隆中對”裡面有個重要的策略,就是“聯吳抗曹”。蜀漢想取得成功,實現打敗曹操,統一天下的目的,必須和吳國聯合起來,不能和吳國翻臉。
而這一點,也讓吳國變得有恃無恐。我們看看吳國在偷襲荊州時候所使用的策略就明白了。吳國一開始趁關羽北伐之機,偷襲奪下荊州。奪下以後,東吳立刻就去和蜀漢講和。闡明兩國聯合的重要性,表示千萬不能撕破臉皮。
而這一點,也在蜀漢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分歧。諸葛亮、趙雲等人堅持和吳國聯合,不能挑戰。劉備、張飛等人則認為必須要打回來。所以,一開始蜀漢就軍心不穩。
等到劉備在夷陵大戰中打敗以後,最早提出來講和的,還是東吳。因為東吳明白,蜀漢是不敢拼命和他們打的,最終還是要和他們講和,才符合“隆中對”的策略。
(關羽劇照)
三、“隆中對”讓蜀國後期的國策,變得教條僵化。
蜀漢依靠“隆中對”的策略建國。但是建國以後,這個策略就被奉為經典,被蜀漢人持續不斷地執行著。然而,正是這種策略持續不斷的執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害了蜀國。
首先是關羽的北伐。關羽的北伐,可以說完全按照“隆中對”擬定的規劃在進行,“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在關羽看來,他就是那個“上將”,這個使命就該他來完成。而且,由於“隆中對”中講明的“聯吳抗曹”的策略,因此關羽並沒有提防東吳,沒有想過東吳會在身後給他一刀。
關羽的這次行動,造成了蜀漢丟荊州的重大挫折。
不過,蜀漢並沒有認為這是“隆中對”的問題,根本就是關羽的冒進。畢竟“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的前提是“天下有變”。而且後續還有配套“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就是說劉備必須從漢中出發配合。但是天下並沒有變,劉備也並沒有出兵,所以關羽是“冒進”。這似乎反而證明了“隆中對”是正確的。
接著,劉備攻打東吳,最終失敗。而劉備攻打東吳失敗,也從反面證明,凡是違反“隆中對”的,都是要失敗的。
再加上之後諸葛亮獨掌蜀漢政權,這樣一來,“隆中對”就成了決不能反對的經典。然後,就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諸葛亮去世後,又是蔣琬、費禕、姜維的北伐。這種不顧一切的北伐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蜀漢政權是一種極大的消耗,是蜀漢政權最終走到滅亡的最重要的原因。
如此看來,蜀漢在最後階段僵化地執行“隆中對”,的確是錯誤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華陽國志》)
張生全精彩歷史
《隆中對》真的有致命的錯誤,其致命錯誤主要有四點,請大家拍磚斧正!
其一,《隆中對》中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也就是說要“聯吳抗曹”,但是《隆中對》又要劉備“跨有荊、益”。那麼如何保證既佔據荊州,又能和東吳修好?這算不算最後關羽失荊州的政治因素?
其二,《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荊州和秦川相距千里,而兵分其二,況且還要分一部分兵力駐守老家。這是不是關羽失荊州後敗走麥城,以致戰死的戰略原因?
其三,《隆中對》中說“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主張出祁山北伐的戰略主攻方向。請問如何保證整個北伐軍的後勤供應問題?雖然小說中虛構了什麼木牛流馬,但是木牛流馬一直到今天也實現不了。這是不是益州從《隆中對》中“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變成《出師表》中“益州疲弊”的主要原因?
其四,《隆中對》中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實際上漢高祖從被封為漢王入川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川,前前後後也就幾個月時間。說“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算不算曆史沒學好?整個戰略將劉備集團困在這樣一個不勝之地,算不算一個大的失誤?待中原的曹操集團和東吳的孫權集團一旦穩定下來,劉備集團的覆亡是不是早晚的事?諸葛亮晚年不停的北伐是不是也察覺到了“時間拖的越久,蜀漢越危險”?畢竟時間是留給中原和江南的,而不是留給四川盆地的!
南柯
隆中對,在歷史上非常的有名,很多人將其封為經典戰略,是成就劉備帝業的基石,有道是,『未出草廬,已定三分天下。』
然而也有不少人詬病,毛主席就曾批評《隆中對》的戰略,認為這是劉備失敗的根源,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是讓劉備橫跨荊州和益州,下面做好小馬紮,聽我一一道來。
《隆中對》的策略:橫跨荊州益州、連吳抗曹。
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步——佔領荊州,聯合孫權。第二步——以荊州為根本,佔領益州
第三步——待天下有變,從荊州益州同時出擊,一路攻打宛洛的中原腹心之地,一路攻打長安,如此則大事可成。
兩個核心焦點:一是要劉備掌握荊州和益州;二是要連吳抗曹。
連吳抗曹,這個顯然是正確的;問題的焦點是橫跨荊州益州可不可行。
荊州益州難相連 蜀漢一分為二
毛澤東評價《隆中對》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也認為,諸葛亮只以關羽守荊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據地,很難實現兩頭兼顧的目的。
為什麼他們會這麼認為呢,因為荊州和益州之間相距千里,更有『難於上青天』的蜀道阻隔,很難連成一片,二者相互聯繫就成了問題,兩路兵力很難相互呼應,協同作戰。於是形成了,關羽在荊州,諸葛在後方的二分兵力。這對於實力不濟的蜀漢來說,已然是吃不消的。
正所謂,一個拳頭打敵人,本就不強大的蜀國,如何應對分兵的局面?以後的關羽失荊州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是因為如此,才有人認為《隆中對》是一個戰略失誤。
小馬紮上聽歷史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是很完美的計劃,而正是因為它太完美,所以才難實現。
而隆中對的先天不足,註定蜀漢不能成功。那就是荊州。
隆中對的計劃方案要點是:曹操先在北方的勢力比較大,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我們現在不能惹他,也惹不起;
孫權在江東經過三代的發展,民心歸順,人才很多也不能得罪,只能先合作。
那麼問題來了,這也惹不得,那也得罪不起,該怎麼辦呢?
向自己人先下手。
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這二人是頭腦簡單,四肢也不發達的昏庸無能之人,這兩個人可以動。
而且憑藉你劉備的智商完全可以騙的他們團團轉,在說你劉備和他們是同宗同族,有親戚關係,這就更好操作了。
然後有了根據地,後面的事情就好辦了,先慢慢發展。
“一旦天下有變”,便兵分兩路,進取中原,“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劉備則“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平定天下。
從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看是崛起,盡收荊州,益州與囊中,完全在諸葛亮的計劃之內。
但是你要聯合孫權的計劃就泡湯了,因為荊州這個地方是關係東吳的命脈所在,孫權是不會讓你劉備得到的。
那麼現在荊州在你劉備手裡了,這就好像在孫權的心頭紮了根刺,明面上在合作,其實已經貌合神離了。
孫權一直在圖謀怎樣拿回荊州。
在劉備與曹操交戰之時,孫權讓劉備後院起火,派人奪取了荊州,還殺了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
諸葛亮的隆中對計劃到這就失敗一半了。
本來就算丟了荊州,劉備依然可以復興漢室。
但是關羽死了,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急於報仇,調動大部分的兵力攻打東吳,還不帶諸葛亮。
夷陵之戰大敗之後,一蹶不振,只能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計劃失敗。
他沒能阻止劉備報仇,他也阻止不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周祥完美的計劃,等到你去實施的時候,可能事情和你做的計劃已經不一樣了。有了新的變化,你必須改變你原來的計劃隨機應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計劃趕不上變化,也許諸葛亮就輸在了變化上。
江水趣談
答丨super
並不能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有致命的錯誤,只能說這份戰略規劃太過於理想化,實現的難度非常之大,簡單分析幾點吧。
隆中對
其一,“跨有荊益”和“外結孫權”之間存在著嚴重矛盾。
這兩個條件需要同時滿足的話,那就意味著孫權窩著江東六郡之地享福,這可能嗎?顯然不可能!孫權也是一個有抱負的君主,他也想奪取天下,他多次北征合肥等地,可惜未能成功。
其實孫權一方也早就把荊州視為囊中之物了,公元215年,和劉備協議白拿到了二個郡,公元219年,偷襲關羽,奪取荊州三郡。
故要想和孫權真正交好,荊州就得給他們,要想佔有荊州,就不可能擁有孫權這一真正盟友。
孫權
其二,“待天下有變”是一個很懸乎的條件。
這裡的“天下有變”是什麼意思?指的是曹魏內部出現大的變動,但是這個絕不是短時間內會發生的。當然也確實發生過,比如曹丕篡漢自立,比如曹丕去世曹睿繼位,比如高平陵之變等等大事變。
然而曹丕篡漢自立後,劉備去攻打東吳了,曹丕去世曹睿繼位時,諸葛亮一路北伐沒能成功,高平陵之變時諸葛亮早已經過世了。
曹丕
其三,“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那麼問題來了,真到了那時候上將還在嗎?
關羽在攻打襄陽、樊城的時候被孫權偷襲殺死了,張飛也在公元221年被暗殺,黃忠也早已經去世,一些重要的將領就算還在,也都年紀大了,還能撐多久呢?
另外,這份戰略規劃並沒有考慮到壽命的因素,劉備早晚要死,怎麼抓緊時間實現這些目標是很重要的。
張飛
不過,劉備集團按著這個戰略一步步發展壯大,終於佔據益州,建立國家,已經很不容易了。
小刀文史
隆中對策是一篇基於戰略層面的規劃。諸葛亮制定該戰略計劃的時候,劉備還客居荊州、寄人籬下。所以,隆中對也屬於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製的創業篇。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需要有一個計劃、一個大綱之類的,制定好之後在具體實施。但是在實施階段經常出現預期意外的情況,計劃趕不上變化。這時就是考驗實施者應變能力的時候了。隆中對就是如此,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統一天下的戰略大綱後,劉備就開始具體實施。實施過程中出現了變數,劉備應變不好導致失敗。這能怪諸葛亮的計劃制定錯了嗎?
諸葛亮的隆中對從全局入手,對各個割據人物、當下形勢都進行了很到位的分析。畢竟全國形勢至此,留給劉備的機會並不多了。取荊州、益州也是當時劉備唯一的選擇。就算劉備跨有荊、益,實力依舊無法與曹魏和孫吳抗衡,所以諸葛亮才建議劉備在拿下荊、益二州後以內部發展為主,伺機而動。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界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
然而呢?作為集團二把手的關羽一點都沒有做到。
劉備這邊剛拿下漢中,進位漢中王,百姓、軍隊都還沒得到一絲休整,關羽這邊就急忙出兵了,而且還是在天下沒變的情況下單線出擊。至於結好東吳就更不存在了,關羽就沒正眼瞧過東吳那些人,即使和曹魏這邊都開打了,關羽都還敢截取東吳糧倉,還罵辱其使。
荊州丟失以後,劉備倒是緊遵隆中對策,堅持伐吳,奪回荊州以重拾戰略主動。劉備伐吳有軍事目的也有政治目的,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伐吳似乎也合情合理,但是從長遠計,劉備就錯了。此一時彼一時,劉備沒能做到因時而異、因勢而異。
結果,關羽一敗荊州、劉備二敗夷陵,兄弟交敗。最後丟給諸葛亮一個爛攤子,諸葛亮是費心費力,也只是勉勵維持而已了。
那就是“坐擁荊州”和“結好東吳”。
諸葛亮是傑出的戰略家,他能夠為劉備設計和規劃戰略方向,同時他也應該瞭解東吳的戰略目標。諸葛亮應該意識得到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
荊州位於長江中上游,東吳無論是北上中原還是退保江東,都必須先拿下荊州。
劉備如何才能坐擁荊州的同時又能結好東吳?
孫權又會不會眼睜睜看著劉備做大做強而不作為?
面對東吳這個不穩定的盟友,諸葛亮卻沒有實際的考慮,只是一味的結好。所以在這個方面,末將覺得是蜀漢高層沒考慮到的。
茶餘飯後歷史小話題,如有更多見解,歡迎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左將軍
首先必須指出,題主所問十分不妥!!!為什麼呢?很簡單,如果沒有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提出的路線,方針,政策,如果不實施這一政策,劉備能有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勢嗎?眾人的回答是:根本不能!這就證明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提出的路線方針基本是正確的!西蜀的滅亡在諸葛亮死後多少年,主要是後主無道,聽宦官黃皓之言,不理正事造成的,與諸葛亮隆中對定的方針沒有半毛錢的關係!〇〇雖然,諸葛亮的隆中對方針路線,對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是正確的,但若論統一天下,隆中對提出的方針是有瑕疵的,存在著關鍵性的不足!具體是①,隆中對時亮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這個方針對統一天下,是有缺欠的!理由是把荊州這個重要的奪取天下的戰略要地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卻把(運糧艱難)出兵秦川放在了主要位置!由於這種指導思想,致使荊州兵微將寡,加上關羽與東吳失和,加上劉備命關羽先出兵取樊城,造成吳魏聯合,腹背受敵,又犯了驕兵之錯丟了荊州。後來出兵秦川,大都因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假如把荊州做為奪取天下的大本營,增兵添將,諸葛亮親統大兵北伐,而把出兵秦川放在次要位置,我想局面會大有改觀!②,諸葛亮並沒有作實地考察,只是主觀地認為,當年漢高祖劉邦就是從秦川,漢中出兵打敗項羽而得天下的,因而機械地效仿,也可能因當時交通不好,通訊不暢,諸葛亮對實情瞭解的少,產生了誤判!劉邦與項羽的主戰場並不在秦川,而是在成皋!現在的河南省滎陽縣西北,最終拿下成皋。也因另一路韓信統兵?已破魏,破趙,攻下三齊。佔領了楚的東方和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完成了對項羽的包圍。在這種形勢下才最後奪取了天下。③在實施隆中對方針時,諸葛亮過分地自信,沒全面分析敵強我弱形勢,犯了急躁病,違背了當初定的戰略方針。以致收穫甚微!當初的方針是:待天下有變!!!!!可諸葛亮並沒有借力而行,並沒有待天下(敵國)有變,而是主觀認為憑自己的文韜武略能統一天下?可司馬氏做到了這一點!為什麼魏代蜀,蜀很快滅亡?因晉主瞭解到姜維屯田實屬避禍,瞭解到後主聽黃皓之言不務正業,君臣不和,因此才發兵伐蜀。晉主出兵伐吳,是瞭解到吳主孫皓,殘暴不仁,亂殺無辜,朝綱不振,君臣失和,因而才出兵。晉伐蜀伐吳,都是待兩國有變才出兵的!因此收穫巨大!!而諸葛亮並沒有待天下有變就出兵,因而造成出兵未捷身先死的結局。〇結論:劉備能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這是實施隆中對方針政策的結果。對於奪取天下而言,隆中對以出兵秦川主,以出兵荊州為次的戰略方針,是關鍵性的失務。諸葛亮未待敵國有變而出兵討伐,是實施隆中對方針中的不智之舉!但並非是造成蜀國滅亡的原因!
張永科38
千古成敗隆中對
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提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計劃,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然而歷史告訴我們,劉備最終還是沒能“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否隆中對本身就是錯誤的呢?
隆中對“二分兵力”並沒有錯
隆中對中提到“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兵分二路與曹操爭奪天下。毛主席曾經批評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但我認為:二分兵力並沒有錯,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既然荊州益州距離千里,不二分兵力難道還能合兵一處?不荊州益州二路協同進攻,難道要把荊州兵全部調到益州再合兵北伐?那樣豈不是多此一舉,自己讓自己軍隊疲敝?以益州之兵攻秦川,以荊州之兵攻宛、洛,都是採用的就近原則,糧草供應也要比合兵一處方便吧。毛主席說的“二分兵力”也好,“三分兵力”也罷,指的其實是劉備集團的兵力被逐步損耗。關羽失荊州,導致荊州兵覆滅。劉備兵敗夷陵,又導致益州精銳覆滅,最後只剩下諸葛亮孤軍北伐。而隆中對的“二分兵力”強調的是協同進攻。又何必斷章取義覺得“二分兵力“是錯的呢?可是關羽沒有等到“天下有變”就貿然北伐,劉備剛剛得到漢中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沒有從益州出兵秦川,之後孫權背叛盟約,荊州失守,隆中對才化為泡影。
隆中對的前提之一是“跨有荊益”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孤軍深入都打到了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的渭水南岸。如果不是積勞成疾,奪取長安只是時間問題,從而實現法正的漢中策中提到的“蠶食雍、涼,廣拓境土”。而理想狀態下整個荊州都是蜀漢的,從荊州南陽郡出發,可以直接威脅洛陽,從荊州江夏郡出發,可以直接威脅許昌。不需要蜀漢主動進攻,只需要陳兵於江夏南陽,魏國就不敢出兵支援長安。魏國不敢出兵支援長安,雍州就會劃入蜀漢版圖。雍州劃入蜀漢版圖,涼州和中央聯繫同時被切斷成為一塊飛地,遲早屬於蜀漢。雍、涼劃入蜀漢版圖,此消彼長下不只是實力差距的縮小。同時可以居高臨下俯視關中,威脅魏國統治核心的洛陽。
隆中對的前提之二是“天下有變”
天下有變意味著魏國發生內亂,譬如未來發生的八萬之亂那種級別,魏國發生內亂自相損耗,無法集中兵力。荊州益州雖然千里之遙,但是魏國國境更加狹長,除了應對來自諸葛亮的威脅,魏國還得到處分兵抵禦異族,羌人經常響應武侯發動叛亂,遼東公孫氏在東北虎視眈眈,佔據江東的孫權也非善茬,比起隆中對的二分兵力,魏國兵力更加分散,譬如當諸葛亮襲擊雍、涼,難道還指望遙遠的青冀幽三州兵力支援雍、涼麼?另一方面,全據荊州意味著佔據長江上游,類後來西晉沿江滅東吳,“跨有荊益“的劉備集團實力遠遠超過東吳,隨時可以沿江而下先滅東吳,退而求其次,形成與魏國對峙的南北朝之勢。
但是,隆中對的前提不可能實現
當然,隆中對本身也是有問題的。而這個問題導致理想狀態不可能實現。“跨有荊益”和“東和孫權“根本就不可能兩全。劉備要實現隆中對必須全據荊州。但是早在劉備三顧茅廬的八年之前,孫權集團的戰略家魯肅就提出了著名的塌上策: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
也就是說孫權集團要實現戰略目標必須奪取荊州,隆中對和塌上策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節的程度。即使後來劉備孫權相互妥協,湘水劃界,依然沒能阻止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劉備一旦跨有荊益,給孫權帶來的威脅甚至超過給魏國帶來的威脅。這種矛盾的不可調和性,導致隆中對不可能成功。但是這只是隆中對過於理想化,不可能實現,而不是二分兵力的問題。
綜述,隆中對的確有問題,但是問題不在於“二分兵力”,在於隆中對過於理想化,導致很多設想不可能實現。但是也不能因此否認隆中對的作用,它的確為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看到了統一天下的希望。所謂“兼弱攻昧”,除了謀取荊州、益州,劉備集團別無選擇。在當時,也沒有比隆中對更好的辦法了。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亭殿閣
隆中對的的確確為迷茫的劉備指出了明確的奮鬥目標。而未出茅廬的諸葛亮能夠有如此宏偉藍圖也的的確確值得後人敬仰。
但是仔細來說,隆中對有很大缺陷尤其是對後期作戰來說更是如此。
第一,主觀性太強了。隆中對過於強調結交東吳,北伐依靠天下形勢,待天下有變。但是這些都是外在原因。如果和孫權關係不好,如果天下無變又該怎麼辦。
後來孫權與曹操合謀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就是最好的寫照。
第二,就是兩路進軍主次不分。益州的經濟註定只能自保。荊州沃野千里卻是四面受敵,怎麼可能全力北伐呢親。
後來關羽北伐就是有去無回。而諸葛亮北伐也是因為山川阻隔難以運糧而被迫撤兵。
第三,就是得荊州和外結孫權有矛盾。東吳依靠水兵來保家衛國。所以佔據長江上游對東吳特別重要。孫權北伐合肥不力,更是對荊州朝思暮想,以至於吳蜀翻臉。
後來孫權看見劉備得二川,關羽水淹七軍而畏懼。怕西蜀強大,所以偷襲荊州搶奪長江流域。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隆中對為劉備指名方向,但是無奈形勢瞬息萬變。不可能盡善盡美。所以蜀漢雖然成就大業,卻也註定了難以統一。諸葛亮北伐也只不過苟延殘喘罷了。
亂神虎
隆中對策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規劃書,也是諸葛亮與劉備初次見面就贏得劉備信任的關鍵因素,劉備聽完諸葛亮的對策後立即表示“如魚得水”,顯示對這一規劃的高度認可。
但是,蜀漢事業發展的軌跡並未完全與隆中對策相吻合,劉備生前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其後諸葛亮按照對策中的規劃連續北伐,也未能完成規劃目標,是不是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一開始就錯了呢?
首先,看一下隆中對策的要點
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並不複雜,按照陳壽在《三國志》中的歸納僅有300多字,其要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
曹操不可與之爭鋒;
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是天所以資將軍;
佔據益州以圖天下;
天下有變時自宛洛和秦川出兵。
其次,看一下隆中對策的實踐過程
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策後,被劉備完全接納了,當時的形勢剛好符合諸葛亮的判斷,劉備聯合孫權,北拒曹操,在荊州站住了腳。
隨後,劉備又西進益州,最終佔領了成都和漢中,完成了“跨有荊州益”的目標。
下一步就應該北伐了,但也就在這一步上出現了問題,劉備、諸葛亮都未能完成統一大業,隆中對策沒有達成圓滿的結果。
再次,看一下隆中對策遇到的問題
隆中對策前期順利、後期遇阻,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孫權背叛聯盟,與對策中的重要判斷不一致;二是北伐曹魏未果,與對策的結論不一致。
按照諸葛亮的判斷,孫權始終是外援而非對手,這是打敗曹魏的關鍵,諸葛亮也努力維護孫劉聯盟,但孫權方面最終還是出了問題,似乎顯示出諸葛亮在這一問題上存在誤判。
北伐曹魏未果,也是隆中對策最受詬病的地方,如果北伐最終成功了,無論中間的過程多麼曲折,諸葛亮的戰略規劃也都會受到高度評價,但北伐沒有成功,找原因的話自然會想到這份規劃書。
最後,如何對隆中對策進行評價
蜀漢大業未成,是不是隆中對策和諸葛亮造成的呢?其實不應該這樣看。
從戰略規劃本身看,隆中對策其實說得很清楚,北伐要想成功必須“天下有變時自宛洛和秦川出兵”,這裡麵包括了3個條件,但到諸葛亮北伐時,只勉強剩下了“自漢中出兵”這一條。
不是規劃有問題,而是規劃提出的條件沒有具備。北伐的條件為什麼沒有如期達成?這裡面的變數太多了,先是關羽擅自北伐,造成荊州丟失,接著劉備憤而東征,造成蜀漢國力大減,這些都不是諸葛亮能控制的。
至於對孫權的判斷,諸葛亮提出佔領荊、益後仍然要“外結好孫權”,但劉備讓關羽守荊州,關羽對孫權懷有敵意,孫、劉兩家不僅沒能結好,而且上演了益陽城外的單刀會,積累了矛盾,而這件事仍然不是諸葛亮能左右的。
所以,不是隆中對策的規劃有問題,而是執行不到位。在劉備生前,在劉備親自決策的一些重大問題上諸葛亮的發言權其實是有限的,北伐大業未成的責任不能推給規劃本身,也不能推到諸葛亮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