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曹髦被殺,是曹魏後期發生的一起重大事件。在權臣司馬昭謀朝篡位過程中,引發了當時傀儡皇帝曹髦的強烈不滿,在討伐司馬昭時,不幸當街被殺。司馬昭也落下了弒君的罪名,還落下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罵名。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皇帝當街被殺,作為在曹魏政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士族,雖然對曹髦遇害表示了痛惜之情,卻沒有人站出來譴責司馬昭弒君。為什麼這樣呢?士族就這麼沒骨氣是嗎?箇中原因恐怕不是那麼簡單。

除了因為曹髦被殺純屬意外,並非司馬昭蓄意謀殺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司馬家族已經幾乎掌控了曹魏,士族也基本都倒向了司馬家族。

詭異的是,司馬昭最後封晉王,士族卻無人勸進他稱帝。司馬昭死後,他兒子司馬炎即晉王位之後,士族立刻勸進司馬炎篡魏自立。這明顯和曹髦被殺有著直接關係。

司馬昭加緊篡權,曹髦以卵擊石、孤注一擲終被反殺

司馬師在壽春平叛時,因為眼疾發作而病死軍中,臨死前把權力移交給司馬昭。司馬昭接過他的衣缽,仍然牢牢控制著曹魏的朝政大權。為了儘快改朝換代,司馬昭一直沒有消停過。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司馬昭多次威逼朝廷給他加官進爵,也多次假惺惺地拒絕。司馬昭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以後,朝廷冊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司馬昭連續拒絕了9次才作罷。

五月,天子以幷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八郡,地方七百里,封帝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晉國置官司焉。九讓,乃止。-《晉書·文帝紀》

過了兩年,司馬昭再次逼迫朝廷給他加九錫,封晉公,然後司馬昭再次拒絕。此時司馬昭權傾朝野,士族也基本站在了司馬家族一邊。司馬昭已經基本具備了稱帝的條件,等待曹髦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被迫禪位於司馬昭。

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髦忍無可忍,以卵擊石,對司馬昭發起了反擊。在發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之後,他帶領著一群烏合之眾討伐司馬昭。消息很快司馬昭的耳朵裡,司馬昭讓心腹賈充攔住司馬昭。賈充帶令衛隊攔住曹髦的去路以後,指使太子舍人成濟當街殺害了曹髦。

沈、業奔走告文王,文王為之備。帝遂帥僮僕數百,鼓譟而出。文王弟屯騎校尉伷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伷眾奔走。中護軍賈充又逆帝戰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畜養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漢晉春秋》

所以說司馬昭弒君,其實有點冤枉他。司馬昭沒有帶人衝進皇宮殺曹髦,也沒有指使下屬這麼做。他只是在屋裡悠閒地憧憬著皇帝美夢的時候,聽說曹髦討伐自己。於是他讓手下去截住曹髦。然而他的心腹賈充卻擅作主張,居然指使成濟把曹髦給殺了。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如果曹髦能安份地當個傀儡,不這麼急躁著想除掉司馬昭,他絕對不會被殺。曹髦血氣方剛,不甘心“坐受廢辱”,主動挑戰司馬昭,可惜實力太過懸殊,結果被司馬昭的下屬反殺了。

這也是很多人忽略了的一點:曹髦主動攻擊司馬昭,奈何實力不濟最終被司馬昭反殺。如果一定要給司馬昭按上“弒君”的罪名,那麼他是被動弒君。

曹髦被殺,意味著曹家針對司馬家族的最後一次反擊失敗了。曹魏被司馬晉代替已是大勢所趨,除非司馬昭放棄一切權力,全力輔佐曹魏新君,可是這怎麼可能呢?

曹髦被殺純屬意外

沒有證據證明,司馬昭曾下令讓賈充殺掉曹髦。司馬昭也沒有這麼做的動機。司馬昭如果下令讓賈充殺掉曹髦,無異是授人以柄,坐實他弒君的罪名。以司馬昭在官場這麼多年的摸爬滾打,顯然不可能做這麼蠢的事。

聽聞曹髦被殺以後,司馬昭大吃一驚,整個人癱坐在地上,然後喃喃自語“天下人該怎麼看我。”如果是司馬昭下令讓賈充殺掉曹髦的,司馬昭顯然不會是這個反應。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當然也不是司馬昭蓄謀已久,乘機殺掉曹髦。司馬昭如果想殺曹髦,方法多得很。他可以悄悄派人毒死或者勒死曹髦,而且是神不知鬼不覺,讓大家都覺得曹髦的死,和他司馬昭沒有任何關係。

如果司馬昭想殺死曹髦的話,一定是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的。手法乾淨利索,絕對牽扯不到司馬昭。像這種讓自己的部下當街殺掉曹髦的行為,實在是太愚蠢了,這不可避免地會牽涉到司馬昭。

司馬昭不僅不想殺死曹髦,反而希望曹髦平安無事。因為禪位用得著曹髦。按照司馬昭的計劃,先讓曹髦當個傀儡皇帝,等到稱帝的全部功課做完,司馬昭再逼他禪位於自己。這個時間不會超過一年。

曹髦是司馬昭稱帝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顆棋子,他當然捨不得曹髦死。退一萬步講,就算曹髦真的發生意外死了,一定要和司馬昭沒有任何關係。這樣方便司馬昭再找一顆棋子,繼續實施他的稱帝計劃。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所以,曹髦之死,絕對是個意外。司馬昭從來沒想過要殺死曹髦,司馬昭根本沒想到曹髦會親自討伐他,更沒有想到賈充自作主張殺死了曹髦。

士族對曹髦被殺一事的反應

皇帝被殺,當然是大事。然而士族對此做出的反應卻耐人尋味。士族對曹髦的死亡表示了極大的惋惜,卻沒有公開譴責司馬昭,甚至都沒有人譴責賈充。畢竟所有人都知道,賈充是司馬昭的心腹,譴責賈充約等於譴責司馬昭。

司馬昭當時權傾朝野,並有了改朝換代的野心和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士族顯然不會去招惹司馬昭。對於曹魏政局,士族洞若觀火。司馬家族改朝換代已成定局,曹魏已經回天乏術。而且司馬昭執政時,士族和司馬家族已經形成了利益同盟。更不可能譴責司馬昭了。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但士族總得對皇帝曹髦被殺一事,做出點反應吧。以司馬孚和王祥為例。司馬孚和王祥都是士族出身的朝堂官員,而且還是曹魏元老。

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昭的叔叔,歷仕曹操、曹丕、曹睿、曹髦四朝。是當時曹魏資歷最老的大臣。曹髦遇害以後,文武百官懾於司馬昭的淫威,沒有人敢給曹髦收屍。司馬孚聽完曹髦遇害的消息後,連忙趕過去,抱著曹髦的屍體老淚縱橫,還說"殺陛下者,臣之罪也。"。

時任太尉的王祥,也是三朝元老,也有類似的表現。他嚎啕大哭,說“老臣無狀”。

及高貴鄉公之弒也,朝臣舉哀,祥號哭曰“老臣無狀”,涕淚交流,眾有愧色。-《晉書·王祥傳》

以司馬孚和王祥這樣兼具士族和元老雙重身份的人,只是對曹髦之死表示了痛惜和惋惜,卻沒有站出來要求司馬昭對這個事情負責,只是哭了幾聲。可見司馬昭和司馬家族權勢之重,此時士族幾乎都倒向了司馬家。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西晉建立後,司馬孚被封為安平王,王祥官拜太保。可見,士族倒向司馬家族之後,司馬家族對他們給予了豐厚的回報。

值得注意的是,曹髦死後,司馬昭以太后的名義廢曹髦為庶人時,司馬孚帶頭簽字同意,其它士族也都沒有意見。

故而我們可以推斷,這其中除了有畏懼司馬昭的權勢這個重要原因之外,恐怕是士族不認可曹髦討伐司馬昭的行為。在士族看來,曹髦被殺確實和司馬昭有一定的關係,但司馬昭沒有犯所謂的“弒君罪”。 曹髦主動挑釁司馬昭,被司馬昭的手下反殺,司馬昭也沒有下令殺死曹髦,況且這事的確是意外,並非司馬昭有意為之。

故而士族沒有足夠的理由譴責司馬昭弒君。士族同意司馬昭廢曹髦為庶人,也就暗示了這一點。士族沒有譴責司馬昭,還同意司馬昭廢曹髦為庶人的做法,其實是在幫司馬昭“背書”。

士族中唯一例外的陳泰

在整個士族中,唯一表示要處理賈充,是當時的士族領袖陳泰。陳泰是曹魏元老陳群的兒子,出身潁川陳氏,時任尚書左僕射。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曹髦被殺以後,司馬昭召見陳泰商議如何善後時,陳泰說只要腰斬賈充才可以向天下人謝罪。司馬昭說這麼處理太重了,也沒有稍微輕一點的辦法,陳泰說他只有更重的辦法,沒有更輕的辦法。司馬昭當然不可能殺賈充了,那就只能殺成濟了。

帝召百僚謀其故,僕射陳泰不至。帝遣其舅荀顗輿致之,延於曲室,謂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見其上。不見其次。"於是歸罪成濟而斬之。-《漢晉春秋》

值得注意的是,陳泰所謂的更重的辦法,當然是處理司馬昭了。因為賈充的上級就是司馬昭。陳泰這麼說,暗暗有批評司馬昭的意思。當然說得很婉轉,也很含蓄。以司馬昭的智商,當然聽得懂。

陳泰不怵司馬昭,堅持要求殺賈充以謝天下,而司馬昭也沒有因為陳泰這麼要求,就殺了陳泰。這和陳泰的士族領袖身份有關,當時除了司馬昭所屬的河內司馬氏,就屬潁川陳氏的地位最高,陳泰作為潁川陳氏的當家人,是理所當然的士族領袖。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司馬昭要想成功改朝換代,就必須取得士族的支持,故而司馬昭並不會因為陳泰一句話就殺了他。但司馬昭內心肯定是非常不爽的,為了報復陳泰,司馬昭逐漸疏遠和冷落了陳泰

西晉建立後,絕大部分士族都得到了重用,只有潁川陳氏被遭到了排斥。在曹魏顯赫一時的潁川陳氏,從此籍籍無名

。究其原因,當然和陳泰要求司馬昭處理賈充有直接關係。

曹髦被殺對司馬篡魏的影響

曹髦被殺,影響最大的是司馬昭。打亂了司馬昭稱帝的步伐,讓司馬昭揹負了極大的壓力和包袱,迫使他終生不敢稱帝,更讓司馬昭揹負了弒君的千古罵名,同時也延緩了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過程。

在發生曹髦被殺事件之前,司馬昭多番逼迫朝廷給他“封晉公、加九錫”,一方面是積累名望,另一方面是試圖士族的態度。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不過士族的表現,還算讓司馬昭滿意,士族沒有反對司馬昭“封晉公、加九錫”。這也意味著士族默許司馬昭篡魏立晉,司馬昭廢帝自立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了。

在發生曹髦被殺事件後,司馬昭短暫消停了一會兒,又繼續朝著篡魏立晉的目標前進。司馬昭立曹奐為帝以後,再次逼迫朝廷給他“封晉公、加九錫”,然後司馬昭再次拒絕。

丙辰,天子進帝為相國,封晉公,增十郡,加九錫如初,群從子弟未侯者封亭侯,賜錢千萬,帛萬匹。固讓,乃止。--《晉書·文帝紀》

隨後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並最終攻滅了蜀漢。司馬昭也因為伐蜀之功,而被封為晉公。鍾會之亂平息後,司馬昭被封為晉王,他的長子司馬炎也被封為晉國世子。

不過,和曹操封王之後不少人勸曹操稱帝不同的是。司馬昭封王后,沒有人勸進他稱帝。即便是已經倒向了司馬家族的士族,沒有人出面勸進。

這就非常值得玩味了。以司馬昭當時的實力,廢帝自立根本不費吹灰之力,士族也支持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然而詭異的是,居然沒有士族勸進司馬昭稱帝。這恐怕和曹髦被殺一事有著直接關係

士族當然支持司馬家族篡魏立晉,但士族覺得不應該由司馬昭來完成。畢竟曹髦被殺一事,和司馬昭脫不了干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士族很難認可由司馬昭代表司馬家族來完成篡魏立晉。士族希望司馬家族推出沒有“汙點”的人,方便他們支持。

從曹髦被殺事件,看士族對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態度


司馬昭對此心知肚明,順勢推出了司馬炎。士族也認可並支持了。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繼承晉王爵位,不久就有士族勸司馬炎登基稱帝。司馬炎假意推讓一番之後,“勉強”接受了。至此司馬家族才算完成了篡魏立晉的全部工作。

結語

縱觀士族對曹髦被殺事件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士族支持司馬家族篡魏立晉的基本立場沒有改變過

曹髦被殺之前,司馬昭已經具備了稱帝的條件和時機了,士族也默許了司馬昭一系列謀朝篡位的動作。

曹髦被殺之後,事態就有點複雜了。士族雖然同情曹髦的遭遇,卻並沒有譴責司馬昭弒君。但這事畢竟和司馬昭有關係,再繼續支持有汙點的司馬昭稱帝,恐怕非常不合適。士族仍然支持司馬家族,但希望司馬家族推出新的人選來完成篡魏立晉,而非由司馬昭來完成

這一點,士族和司馬昭達成了默契。司馬昭也沒有強求,反正那時的他,大權在握,和皇帝相差無幾,他也不是貪圖虛名的人。司馬昭就推出了自己的兒子司馬炎,由司馬炎代表司馬家族來完成篡魏立晉。士族也順水推舟,支持司馬炎篡魏立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