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为何冷战时喜欢"双三"截击机?3马赫的天顶星数据都是美国逼的

现在四代机强调的4S性能,三代机则在低空突防能力上强调隐身能力,而在二代机到三代机之间,则是高空高速截击机的天下。那段时期看飞机好坏就两个标准,一个高空性能,一个高速性能,而前苏联的米格-25战机就成就这是设计思路下巅峰,达到了"双三"。据说还飞出过3.2马赫的天顶星数据,当时把美国研究人员看的一愣一愣的,怀疑苏联人是否真的在南极挖到了天顶星的"飞碟"。

为何冷战时喜欢

其实反观苏联这边也是宝宝心里苦,设计米格-25这种纯粹的高空高速截击机其实意义并不大,其后的事实也证明,高空很快就变为现代防空武器的"猎场",低空突防开始慢慢兴起。而美国更是在高空高速领域跟着苏联追了一阵后,就开始不和毛子一起玩了,而国内的苏霍伊也早早看出了世界战斗机设计的新趋势,从而一举逆袭。

为何冷战时喜欢

而米格其实是受困于当时苏联国土防空的需求,必须要高空高速战机拦截,就说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A-12高速侦察机,还有什么"海盗"高速轰炸机,"女武神"3马赫轰炸机都在设计的路上呢,苏联人不紧张才怪,要不是有米格-25镇宅,这些计划多半都流产了,否则铁幕上空可不是群魔乱舞了吗?而反观美国则拥有良好的地缘环境,苏联战机即便依靠远程轰炸机飞临美国,也还需要一些机场转场,而美国在欧洲的基地却可以随时"到访"。

为何冷战时喜欢

可能是米格-25的表现过于牛了,甚至连响尾蛇导弹都追不上他的屁股,美国也赶紧自己试验米格-25的技术可能性,通过XF-108验证机发现,要实现3马赫的速度,机身会过热甚至燃烧,现有技术暂时无法解决,这可能也是美国放弃了不少高空高速战机的主要原因。最终保留的都是如黑鸟这样的侦察机方案,毕竟随时获取铁幕里的情报是至关重要,但是拦截上的压力美国则没有。

为何冷战时喜欢

不过最终美国还是搞清楚了米格25的秘密,1976年9月一架米格25战机从苏联海参崴的萨哈罗夫基地起飞,防空师513团的别连科中尉驾驶这架叛逃到了日本,最终这架战机被美国大卸八块。最终美国人才发现了米格-25这个大忽悠,原来它的设计速度无法达到3马赫以上,如果要达到这个速度发动机会因为吸入超音速下的高温气体而燃烧,也就是说这一速度并不具备战术意义。

为何冷战时喜欢

而美国人至始至终也无法解决的高温问题,苏联人则取巧的使用不锈钢解决,这种镍基合金钢占了米格-25机体的80%,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太重了,于是米格25拥有巨大的进气道,和两台尺寸夸张的R5-15-300发动机。

为何冷战时喜欢

而土豪的美国人在解决同样的问题时,则采用了昂贵的钛合金,黑鸟战斗机几乎是完全用钛合金打造而成,因为成本太高,最终也只建造了32架。

为何冷战时喜欢

但是不管怎么说,能想到用不锈钢制造战机,在复合材料大行其道的今天,怎么看都是天方夜谭的神话,而前苏联设计师竟然真的做到了,不得不赞叹其才华。而且即便米格-25飞不了3.2马赫,但实用数据也达到了24000米和2.8马赫,在冷战时期毫无疑问是高速高速截击机的NO.1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