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導語:面對疫情,什麼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什麼可能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我們該如何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本期文章為您一一解答。

疫情快訊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面對這樣的災害,嚴重的情緒困擾、壓力、創傷以及各種急性心理症狀都會隨之而來。


醫護人員可能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慌亂中到處走動的病人可能會受到指責,隔離造成的孤立和骨肉分離將人們暴露在脆弱中,重病和死亡也帶來巨大的恐懼、哀痛和創傷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這些事件可以對每個人產生影響,但人們產生的反應也可能不盡相同。有的人陷入慌亂,有的人茫然無措,有的人不以為意,有的人變得麻木隔離…… 自身的無能為力會讓人產生一種“被現實打蒙的感覺”,這種感覺加深到一定程度會讓人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一、認識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一)流行病學特徵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普通人群:


1)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暴露於創傷事件,但不是所有的創傷倖存者都會發展成為PTSD,PTSD患病率為7%~12%


2)女性患者有更多的關於性方面的創傷和更多的反覆體驗症狀,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特殊人群:


1)在一項科研研究中,14%護士患有PTSD的相關症狀, ICU工作的護士比例更是高達24%一個最瞭解醫科病情的職業,患上PTSD的比例竟如此之高!


2)PTSD也是SARS倖存者中最常見的精神診斷之一。在香港一項研究發現,在SARS結束30個月後,參加研究的90名倖存者中有25%的人飽受PTSD困擾,15.6%的人有抑鬱症狀。


(二)臨床症狀表現


PTSD本質是外傷發生後的病態心理症狀,一般發生在經歷過嚴重創傷的人身上,這種遭遇會讓人產生深度恐懼、恐怖和無助感。


●臨床表現 ●


反覆重現精神創傷體驗(基本症狀)


個體在清醒或睡眠時,創傷記憶強行進入腦海,以閃回或噩夢的形式重現當時的事件場景,使個體不斷地重複體驗當初的情緒和感覺,強烈程度也相差無幾。


持續的警惕性增高(突出的行為表現)


個體難以入睡或易醒、易激惹或發怒、注意力難以集中、過度警覺、驚跳反應過強。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病理性迴避(關鍵症狀)


個體努力避免對經歷過的創傷的談話、回憶、詢問,努力不去接觸與創傷事件有關的人物,不去發生事件的地點,出現“遺忘”事件細節的情況,埋藏起原本關心的人和事物的情感,和他人保持距離,感到極為孤獨,不願意參加社會活動。


其他症狀(心理行為應付方式)


濫用成癮物質、攻擊行為、自傷自殺行為、抑鬱情緒(情感麻痺)。


需要強調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是一種延遲出現長期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會導致患者一定

社會功能的喪失。是否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需要經過醫生的臨床診斷。


(三)醫生的臨床診斷步驟


1、在確定患者能夠承受更詳細的評估後,開始詳細評估創傷性事件:


包括詳細的創傷暴露史、患者對於創傷的反應、創傷發生的時間、創傷持續的時間、創傷的類型、患者對於創傷經歷影響的認識等。


2、完整的精神疾病的診斷評估: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包括既往病史及現病史、精神病史、其他疾病史、用藥史、個人史、家族史、社會及職業情況、體格檢查、心理測評(PCL量表、CAPS量表、SCID評定。)、既往治療史及有效性評估。


3、建立PTSD及其共病的最後診斷


應特別注意兒童、婦女、患有共病的PTSD患者特點。


二、分析PTSD的患病原因


以前,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心理危機只是局部的。比如汶川地震,恐慌、恐懼等心理問題侷限在當地人,其它地區的民眾大多是一個同情心理,而這次完全不同,是全國性的社會恐慌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從武漢流出了多少人,全國又有多少個新增確診病例,病毒人傳人……這些信息讓大家覺得,每個人都可能被傳染,人人都可能被傷害。這個時候,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不夠強大,尤其是小時候在成長中

遭受過心理創傷就容易被疫情擊中,產生恐慌


(一)生物因素


遺傳因素、神經內分泌因素、神經生化因素等。


(二)心理因素


個性特徵(敏感多疑、抑鬱、情緒不穩、衝動任性)

童年期時的心理創傷(家庭暴力、遭受性虐待、父母離異)

缺乏社會支持(孤兒、父母關係不和、缺少同伴)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三)社會因素


突發的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洪水、乾旱、瘟疫)

突發暴力事件(戰爭、恐怖活動、突發襲擊)

意外事故(交通事故、搶劫強姦、火災爆炸、礦難)

重要喪失事件(突然破產、親人死亡、喪失健康)

日常生活中的困擾(婚姻狀況、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工作狀況、受教育水平)等。



a、減輕或消除PTSD的症狀及創傷相關的併發症。最大限度減輕或消除核心症狀、痛苦體驗;

b、提高心理應付能力讓患者安全信任,最終達到提高社會功能水平;

c、防止症狀慢性化或復發;

d、促進人格成長和職業發展。

1、抗抑鬱藥


SSRIs: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西酞普蘭、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蘭。


作用:

1)能有效改善PTSD核心症狀,(如再體驗,迴避/麻木,過度警覺);

2)對PTSD經常合併的精神障礙能夠進行有效的治療(如抑鬱、驚恐發作、社交恐懼和強迫症);

3)能夠減少更加複雜的臨床症狀(如自殺、衝動和攻擊行為);

4)有相對較少的副作用。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2、抗焦慮藥


苯二氮卓類:阿普唑侖、勞拉西泮、氯硝西泮,

非苯二氮卓類:丁螺環酮、坦度螺酮。


作用:降低警覺程度、治療驚恐發作、抑制記憶再現。慎用。


3、抗精神病藥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奧氮平、喹硫平、利培酮。



1、心理危機干預

內容:情感宣洩、支持與安慰、調動資源;

時間:3-5小時,數週或數月隨訪。


2、放鬆訓練(控制患者的焦慮水平)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焦慮是PTSD患者的基本症狀,因此深度的放鬆訓練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改善症狀,包括:漸進性肌肉放鬆、腹式呼吸(隔膜呼吸)、引導意象、冥想放鬆等。


3、認知療法(改變患者的錯誤認知)


讓患者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維方式,用更加積極的心態去看待創傷性事件。之前可能是把遭受創傷性事件的原因歸咎於自己,例如:病人去世是自己能力差,沒辦法挽救他的生命,我愧對於醫生這個職位。而認知療法是把這種認知轉變為:在這段過程中,你已經盡力了,並不是你的錯。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要求患者不斷重複地講述自己遭受創傷的過程,整個事件的經過是怎樣的,不斷要求患者回憶痛苦的事情,直到患者能夠不再畏懼講述這些事情,不再害怕,更加坦然接受和麵對已經遭受後的生活。


腦電生物反饋、電休克治療、經顱磁刺激、電針治療。


四、日常調節方法


這段時間,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疫情給不少人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焦慮、恐懼,甚至抑鬱。


如何調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態?


1、制定一個計劃: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別是要保證規律的飲食和睡眠。


2、鑽研一件事情:看書、聽音樂、寫字、學習一項新技能等,並且享受這個過程。


3、找到一種支持:來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一種很重要的社會支持。沒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保持聯繫。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4、進行一項鍛鍊:

心情煩躁時,做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或跟朋友遠程約好一起鍛鍊。


5、思考一些體驗:思考自己可以從這段經歷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人生體驗。


6、堅持放鬆訓練:做一做深呼吸、跟著音樂活動身體、做一些感到愉悅的事情,利用待在家中的空閒時間做自己原來沒時間做的事情。


要注意:如果特別難受,自己無法調整時,應當撥打熱線電話或尋求在線心理諮詢。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擊。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安肯免費心理援助熱線:18157180234

(大眾/天貓/微信小程序搜索“安肯心理”也可)

我們的醫助會根據大家情況合理分配心理諮詢師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最後,安肯想說,我們要放平心態,科學理性對待此次疫情,消除心中不必要的恐慌;要把我們對疾病、對死亡的恐懼,轉化為對生命的熱愛、對親朋的關懷、對鄰里社區甚至陌生人的友善……讓我們在創傷後成長,變得更加強大而美好!


參考文獻:

《撫平創傷》,《創傷心理學》,《異常與臨床心理學》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研究進展(一)》


警惕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心理創傷”(PTS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