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是怎樣擺平五虎上將的?

大侃歷史


《三國演義》作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實在是讓人百看不厭。其中的蜀國五虎上將武藝非凡,能征善戰,在軍中聲望極高,為何會聽從諸葛亮的調遣呢?諸葛亮又是使用什麼謀略擺平五虎上將的呢?

最開始還是來“重溫”一下相關背景。蜀漢時期的“五虎上將”分別是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五位大將,而諸葛亮作為蜀國丞相,其工作內容之一就是要指揮這些將領打仗。俗話說“千人千面”,對待不同的人顯然要有不同的方法。那麼諸葛亮作為一介謀士是分別如何讓這些武將聽命於自己的呢?

首先就讓我們來說說張飛與關羽。關羽、張飛,《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這二人是“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面對這樣兩員大將,無論是什麼人,沒有些真本事,而只想靠使用手段折服他們顯然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 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畢竟孔明初出茅廬時,關、張二人對他並不服氣,只是礙於劉備的面子才沒有過於排斥。後來是諸葛孔明在實踐中表現出的卓越才能折服了這兩員大將。

諸葛亮遊說孫權促成孫劉的軍事聯盟;接著,諸葛亮又與孫劉聯軍一起大敗曹軍。隨後,劉備“先取荊州後取川”,天下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中遠見卓識的戰略構想。這種種的功勞必然使得關、張二大將發自內心佩服諸葛亮的真才實學和卓越軍事指揮能力。

不過,當然也少不了使一些“手段”。從《三國演義》看,諸葛亮主要採取軟硬兩手,恩威並用的方法。一是“捧”,比如關羽要和馬超比武,諸葛亮利用個人性格特點好好把關羽吹捧一番,關羽就心滿意足,不再提這事了;二是“立威”,比如在華容道,先引誘關羽上套,繼以軍令狀要挾,關羽從而不敢再作亂。其次是張飛,張飛直人快語,缺心眼,但打仗殺敵,頗能用心計。諸葛亮一個 “哄” 字讓他服服帖帖的。比如,有一次張飛喝酒後鞭撻士卒,劉備很擔心,而諸葛亮卻大張旗鼓,派魏延公開送酒給張飛,這令張飛十分感動。

再來說說怎麼對待趙雲等人的。其中趙雲和馬超是相對比較簡單的,畢竟兩人出身名門,有涵養識大體,並不需要諸葛亮過於操心。相對比較難的是黃忠。

陳壽評價黃忠:“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面對他,諸葛亮主要用的則是“尊”和“激”。黃忠雖勇,但卻是個出了名的“倔老頭”,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服老。面對這樣一個爭強好勝的老前輩,諸葛亮必須得尊重他,滿足他的心願。同時,諸葛亮也巧妙的使用激將法,漢中戰役中,有效激發了老將積極性,斬敵軍夏侯淵,使其一舉成名。

所謂馭將之道,也就是怎麼處理好與將領的關係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都是高級將領,每個人都有一些小脾氣。處置不當,往小裡說,會在五虎將心中留下陰影,往大了說,就可能會影響戰略戰役目標實現。諸葛亮運用自己的才能,對不同人物採用不同的方式,巧妙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鄧海春


五虎上將中,最難搞定的就是關羽。


諸葛亮擺平其他幾個人都很輕鬆,而捏住關羽的把柄還是費了些腦筋的。咱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是如何一步步將這些驕兵悍將都控制住的,混職場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參考,汲取一些馭人之術。

一、關羽

關羽這個人,性情矜高自負,但他確實有這個自負的資本。

1.背景

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情同手足,劉備的成就也是關羽的成就,劉備的基業也是關羽的基業。從某些方面講,關羽就代表著劉備。所以要控制關羽,就意味著控制劉備,所以,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

2.資歷

關羽是最早跟隨劉備打天下的,有著光輝的履歷,最被信重;

3.功勞

關羽身經百戰,從劉備的起步,到鼎立一方,關羽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4.能力

關羽的能力當然沒的說,文武雙全,是個帥才,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

5.威望

關羽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關斬將殺蔡陽,威震華夏,不僅在本軍中,就在整個天下,都是威名赫赫的。

那大家想一想,像這種又有背景,又有能力,又有資歷、功勞巨大、威望震於朝野的大將,最想控制他的是誰?

肯定不是諸葛亮嘛,最想控制他的是劉備。

所以,諸葛亮要控制關羽,劉備嘴上不說,但內心裡是最支持的。所以,關羽有什麼弱點,劉備會在不經意間都透露給諸葛亮,劉備還會給諸葛亮開一切方便之門,明裡暗裡地給予全方位的配合。

舉個例子:

諸葛亮初出茅廬,曹軍大將夏侯惇領兵來犯,諸葛亮排兵佈陣,以迎敵軍。但關羽就攛掇張飛要給諸葛亮一個難堪,劉備馬上站出來,表示自己把軍權交給諸葛亮,還以身作則,服從安排,與趙雲一起打頭陣。這就是告訴關羽和張飛:你們要不幹,我幹,你們可以永遠是我劉備的兄弟,但不一定永遠是我劉備倚重的大將。

這麼一來,把關張的氣焰就壓住了。

再舉個例子:

關羽的履歷中有個重大的汙點:他曾經投降過,還被曹操厚待。於是,在赤壁之戰中,劉備與諸葛亮緊密配合,利用關羽的性格,讓他犯下一個重大錯誤――捉放曹。

本來,放走曹操符合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但利益被劉備收取,而罪過卻讓關羽承擔起來,讓他隨時揹負著壓力。

再舉個例子:

劉備將調度權交給諸葛亮,也就等於將各個將領的升遷機會握在手中。打桂陽用趙雲,打零陵又用張飛,關羽乾著急沒機會,性格自負的他又不願意無功而獲升,不得不低頭來乞求立功的機會。


再舉個例子:

劉備徵西川,收益州,得漢中,麾下大將們都是因立功而受封,關羽是未立寸功,旁觀受封,深受刺激。馬超歸附,關羽要與馬超比武;黃忠封將,關羽又不願與老卒同列。是關羽這人喜歡鬧事?是器量狹窄?都不是,是他成為一個旁觀者後,急著求關注。

諸葛亮處理得非常巧妙,仍然是利用劉備:你關羽是劉備的兄弟,身負重任,獨當一面,在這個群中,你永遠都是置頂的位置。這就解開了關羽的心結。

至此,諸葛亮把關羽徹底捏住了。

大家要注意,諸葛亮駕馭關羽的方式:以君權制約將權。對待業績優良、能力出眾的區域經理,要用老闆的力量控制他。

二、張飛

在五虎將中,張飛是最聰明的。

大家千萬不要被張飛表面的粗魯外在表象迷惑住了。你們仔細讀原著,張飛是《三國演義》所有猛將中,用計最多的,遠超關羽。


張飛的智慧可不是小智慧,大家認真回憶一下,張飛有沒有一次利用過自己是劉備兄弟的身份?

沒有,這一點和關羽大大不同。張飛從來沒有向別人展示過自己是劉備三弟的資本,這一點很可貴啊,這就是人要清楚認識自己的定位。

張飛是桃園三兄弟的老末,上面有劉備和關羽壓著,旁邊有諸葛亮牽著,後面還有趙雲追著,如果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定位,可被捉住的把柄就太多了。

張飛是個聰明人,博望坡一戰,當他意識到諸葛亮的智計以後,就再也沒有與諸葛亮搞過對抗,所以,諸葛亮對張飛更多的是利用,而不是制約。而張飛也很樂意地接受了諸葛亮的利用。

赤壁之戰,諸葛亮利用他去把曹操放到關羽的路上;收零陵,諸葛亮又利用他去刺激關羽;戰馬超,諸葛亮抬出關羽來激他,他也毫不在意;收取漢中,劉備讓魏延鎮守,張飛也毫無異議。

大戰張郃,張飛假作酗酒,被諸葛亮看破,送來美酒,張飛立即承認自己的智計被識破,表明自己仍然接受控制,決不自做聰明。

這就是張飛的可貴之處,諸葛亮代表的劉備的意志,你有利用價值,人家才利用你。第一,你要接受利用;第二,必須要提高自己的利用價值。

張飛大大小小犯錯無數,但地位卻始終穩步上升,這就是原因。

三、趙雲

趙雲的地位實際上很尷尬。他認識劉備比較早,但真正跟隨劉備還不如糜竺等人。投過袁紹,投過公孫瓚,後來才跟了劉備。



論兄弟情誼,不比關羽和張飛;論出謀劃策,不如諸葛亮、龐統;論姻親,又及不上劉封、糜芳。論出身,不如馬超;論攻,不如黃忠;論守,不如魏延。

但趙雲是有大智慧的人。這種情況下,他體現的是自己的一種不可替代性。

劉備遇到危險的時候,趙雲總能及時出現。當然,趙雲也許是非要等到劉備走投無路之時,才突然冒出來,充當拯救者,挽回危局。

這就很了不起。這世上,錦上添花的人太多了,但雪中送炭的人太少了。只要有這麼一兩次,你就能成為老闆最為信賴的人。

所以說,要覺得自己地位尷尬,你就要充當關鍵先生。事半功倍,你挽救別人,別人就會給你提供更多的機遇。

由於趙雲地位的尷尬性,諸葛亮很容易操控,給他創造各種機會,用他來推動關羽和張飛的積極性,還用他來給後面的低階人員做表率,當模範。

諸葛亮對趙雲更多的是扶持。經常把他安排在關鍵之處,體現他的價值。

四、黃忠

黃忠有能力、有理想,但缺乏的是別人的發現和重用。他是個危機感很強的人。


像黃忠這種年齡漸長的老員工,建功立業的機會隨著歲月的消逝越來越少。所以,他最迫切的是機遇,為了表現自我,黃忠是不辭辛勞,不怕艱辛,不畏壓力的。

諸葛亮對黃忠的使用也很高明,幾乎榨乾了黃忠最後一滴利用價值。

大家注意看漢中之戰,黃忠請戰,諸葛亮卻說:“漢升雖勇,爭奈年老,恐非張郃對手。”

黃忠大戰張郃,把張郃打得落花流水。諸葛亮又說:


黃忠不忿,再次出擊,定軍山一戰
,陣斬夏侯淵,但劉備卻又說:諸葛亮和劉備就這麼套路,上回還說夏侯淵比張郃厲害,等黃忠宰了夏侯淵,他們又說張郃勝夏侯淵十倍。

由著他們倆大嘴胡咧咧。

但黃忠缺少機會,所以一次又一次被諸葛亮驅使著沒命地往前衝。

對於缺少機遇,危機感強,急於表現自己的員工,可以盡情地驅使,讓他們創造出驚人的業績來。

五:馬超

馬超是最後投附到劉備麾下的虎將。

馬超以前是自己當老闆,但經營不善,在激烈的競爭中破產了,只好跑到劉備這裡來打工。

馬超有威望、有野心,有能力,是個將才,但不是個帥才,勝任不了承當一方的重任。而馬超真正有價值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牌子。

馬超的牌子很硬,西涼各方勢力都承認他,不與他為敵。而這塊牌子是能夠聚攏人心的。

如果把馬超放在朝中,就會形成自己單方面的勢力,對劉備的集權構成危脅。

如果把馬超放在軍中,讓他掌握軍隊,就會滋長他的野心,最終成為忌憚。

但不能浪費了這塊牌子啊,地位太低,牌子就不亮了。所以,不能讓馬超在朝中,但要給他個高官,也不能讓馬超掌權,但要給他個很高的軍銜。馬超的官位和爵位是要遠勝諸葛亮的,但實際權力呢?幾近於無。

地位高,待遇高,但權力要小,要放在地方上閒置。

諸葛亮對馬超是敬而遠之,但對他的堂弟馬岱還是很照顧的。

對於和老闆資歷、威望差不多的老領導,要關心生活,要給面子,多慰問,但千萬不能給予實權。

這就是三國時代諸葛亮和劉備的馭人之術。


饞嘴肥貓鏟史官


諸葛亮是如何擺平五虎上將的?

這提問的意思,應該是所謂馭將之道。也就是咋處理好與這些將領關係的?因為這都是高級將領,各人會有一些小脾氣。處置不當,小裡說,會在五虎將心中留下陰影,大里說,就可能會影響戰略戰役目標實現。要回答這問題,主要依據應是三國演義,當然三國志有記載的,肯定會參考。

五虎上將,武力值非凡,在當時,後世都有很高名聲。打起仗來,當然很順手,不過凡事都有兩重性,五虎上將的個性也是槓槓的,要想得心應手,就得用點心思。首先是關羽,這位大神,都知道比較高傲,看不上眼的很多。



特別是“傲上“更突出,諸葛亮是上級,正碰上對頭,如何應對?從演義看,諸葛亮主要採取軟硬兩手,恩威並用。一是“捧“,把關羽捧得暈暈乎乎,暫時把事放下,比如,對關羽要和馬超比武,諸葛亮一封信好好把關羽吹捧一番,關羽就心滿意足,再不提這事了。二是“立威“,比如華容道,先引誘關羽上套,再以軍令狀要挾,關羽雖然牛皮,可也嚇得不輕。其次是張飛,張飛直人快語,缺心眼,但打仗殺敵,頗能用心計。諸葛亮一個字“裝“,即假裝



糊塗。比如,在漢中戰役前期,張飛與張郃對峙時,假意喝酒,鞭撻士卒,劉備很擔心,而諸葛亮卻大張旗鼓,派魏延公開送酒給張飛,結果張郃上當,被張飛打得狼狽不堪。第三是趙雲,趙雲勇猛,謹慎。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派趙雲,鄧芝出箕谷作疑兵,很好的達到吸引曹真主力目的。第四是馬超,諸葛亮主要是用其所長,比如劉備去世,曹丕五路大軍伐蜀,其中羌王柯比能攻西平關,諸葛亮就用馬超深知羌兵,以馬超據守很成功。第五是黃忠,諸葛亮瞭解黃忠心思,就是怕人說他老,所以,諸葛亮也一個字“激“,漢中戰役中,有效激發了老將積極性,斬敵遒夏侯淵,一舉成名。(4:34)


流譽後


蜀國英雄眾,

關張趙馬黃。

雲長唯忠義,

翼德武勇強。

子龍一身膽,

漢升老益壯。

白袍馬孟起,

是為五虎將。




話說這五虎上將,隨先主劉備東征西討,立下赫赫戰功。人皆言,有五虎上將在匡扶漢室有望。軍師孔明自出山後,頗得先主信任,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然五虎將中唯關羽,張飛,黃忠對孔明不服之心。孔明略施小計,一一降服。

華容道計收關羽。

關羽自隨先主以來,忠義無雙。先主對關羽也是倍加信任。讓關羽此人心氣極傲,除先主劉備與三弟翼德以外,並未將手無寸功的孔明放在眼中。

曹操大敗,孔明讓關羽守華容道以擒曹操,為防關羽念舊情,特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不擒操則斬首。

然雲長此人極重恩義,最終放了曹操。孔明行軍法,立斬關羽。眾將求情無效,眼看關羽即將身首分離。先主劉備親自求情,才饒得關羽一命,至此關羽對孔明拜服。



博望坡智震張飛

張飛字翼德,先主劉備三弟。為人勇猛莽撞,常常鞭打士兵,但對讀書人禮敬有加。

孔明出山,玄德以師禮待之,張飛頗為不悅。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

時夏侯惇引軍10萬,殺奔新野。孔明用計於博望坡火燒曹軍。3000劉兵竟大破曹軍10萬,張飛嘆曰:“孔明真英傑也”。至此拜服不提。



定軍山激將黃忠

黃忠字漢升,年近七十然雙臂上開三石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老驥伏櫪壯在千里。

時夏侯淵,興兵南鄭。先主身旁只有老將黃忠與嚴顏,孔明恐黃忠不用全力,故激將曰:非馬超戰夏侯淵不可也。黃忠大怒,白髮倒豎,大怒曰:“昔廉頗年八十,尚食鬥米,肉10斤,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趙界,況黃忠未及七十乎”

後黃忠匹馬單槍,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一刀,連頭帶肩,砍為兩段。先主玄德大喜,加黃忠為徵西大將軍。黃忠拜服孔明。



自此五虎將與孔明相得益彰,如臂使指。


少校柳下惠


諸葛亮擺平五虎上將並沒有費多大的功夫。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之時,關習、張飛有些不舒服,但劉備就對二人講:“我請諸葛亮出山,猶如魚兒得水一樣,今後你二人一定要尊重先生。”他們二人雖口中連連稱喏,心中惟有不服。諸葛亮自出山之後便接著迎戰曹操差夏候惇率十萬大軍向新野殺來,劉備讓諸葛亮調兵,諸葛亮叫眾將聽令,關羽說:“我們去迎敵,不知軍師做什麼事?孔明曰:“我在縣城坐守,”張飛說:“我們都去撕殺,你在家裡坐等,好不自在……。”劉備一吼,二位弟弟必須聽將令:“難道不知道運籌帷幄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的典故嗎?”


按照孔明的計策和安排,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兵,直殺得曹兵屍橫遍地、血流成河。直殺到天明,方才收兵。卻說孔明收兵時,關、張二人相對說:“孔明真英傑也。”並且見到孔明後二人下馬倒頭便拜,對孔明敬佩有嘉,從此以後就再也不敢小瞧孔明瞭。趙雲和黃忠更加崇拜諸葛亮,因為他們基本上沒有離開多少諸葛亮身邊,對諸葛亮的為人及軍事能力,特別是多次取得巨大的戰果,大部分是親眼看到的,所以他們不得不服從諸葛亮,而且他們對劉備也是絕對忠誠的。




孔明初出茅廬就打瞭如此大的勝仗,加上 後來在孔明多次的神奇用兵,並協助東吳周瑜火燒赤壁,大敗曹兵不僅劉備的五虎上將個個佩服得五體投地,就連曹營文武雙全的司馬懿都十分敬畏,包括東吳朝野對孔明也十分佩服的。雖然他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也是“天時、地利、人和,”幾個方面都沒有有利的配合,孔明也是獨木難支,加之身體不好擔子太重,“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讓後人感到遺憾。


諸葛亮就是憑對蜀漢劉備忠貞不二,憑自己大公無私,憑自己的智慧和軍事才能,憑對大家都是公平正義,自然而然地擺平五虎上將的,讓他們自動心服口服的,並沒有憑任何權力來壓服他們的。


崑崙之柏


諸葛亮

(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劉備經歷千辛萬苦,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建立了蜀國,劉備是蜀國之軍,白手起家,江山全都是自己打下來的。但諸葛亮就不一樣了,作為運籌帷幄的軍師,在武將眼裡自然不如上陣拼殺。而更棘手的是,他面對的是武藝高強,脾氣各異的五虎將。

俗話說:本事大的脾氣不小,那諸葛亮究竟是怎樣使蜀國這五位猛將服他呢?


且聽筆者道來:


一.關羽

對關羽,主要要靠“捧”

關羽位居五虎將之首,官拜漢壽亭侯。除此之外,他還是劉備的結義兄弟,他忠義兩全,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這些足以說明關羽武藝之高。除此之外。他水淹七軍、生擒于禁、斬殺龐德。文韜武略統統不在話下。


雖說關羽忠義雙全,但他也有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自以為是。

關羽為人十分高傲,目中無人,曾大罵孫權:“虎女安可嫁與犬子乎?”

而諸葛亮也給足了關羽的面子,讓關羽守華容道還人情,在他與黃忠,馬超爭高下時給予他十足肯定,關羽逐漸感受到了諸葛亮的欣賞與遷就,於是對他也變得尊重起來。

二.張飛

對張飛,主要靠“哄”

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張飛勇猛過人,性格豪爽。

他曾當陽橋獨自喝退曹軍,義釋嚴顏,由此可見,張飛並非有勇無謀。

但他也有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脾氣暴躁,愛鞭打士卒。但張飛與的性格卻和關羽相反,張飛雖然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他對於諸葛亮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卻是極為尊重的。而諸葛亮也知道面對張飛,關鍵要順其心意。


在聽說張飛軍前喝酒,鞭打士卒後,劉備大驚失色。而諸葛亮卻不以為然,反而派人陣前勞軍,送去美酒,這可把張飛感動到了,他不由感嘆“軍師真知我心也”。諸葛亮不斷給予張飛鼓勵。而張飛對他也是服服帖帖,衝鋒陷陣,屢立奇功。

三.趙雲

對趙雲,主要靠“召”

趙雲可以說是五虎將中脾氣最溫和的一位了。

與關羽、張飛相比,趙雲的性格更謹慎而平和,他武藝高強,

曾長坂坡七進七出,兩扶幼主。更難能可貴的是,趙雲非常富有大局觀。

他不貪圖富貴與個人得失,他屢次勸誡劉備註意發展生產和安撫百姓。同時也能看到吳蜀聯合的重要性,反對劉備征討東吳。


面對諸葛亮的策略,趙雲向來是十分支持的,一聲令下,必定大勝而歸,這也是諸葛亮十分器重趙雲的重要原因。

四.馬超

對馬超,主要靠“撫”

馬超是西涼太守馬騰的兒子,勇冠三軍,相傳馬超是扶波將軍馬援的後人。

當年因報殺父之仇,才率兵殺出潼關,一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點丟了性命。後來曹操用反間計,離間馬超與韓遂的關係,造成內訌,才趁勢擊敗馬超。馬超走投無路,先投張魯、後降劉備。


因為馬超是半路來降,後又身處異鄉,自然常有羈旅之思,面對戰功赫赫的蜀國老將們,又心生自卑。常懷不安,面對馬超,諸葛亮採取安撫的策略,並加以重視,但可惜馬超後來卻沒有什麼突出表現,逐漸不受重用。

五.黃忠

對黃忠,主要靠“尊”

馬超可以算是五虎將中年齡最大的了,但他老當益壯,定軍山走馬斬殺夏侯淵,天蕩山戰退張合,取西川走馬取敵營等著名戰績口口相傳,其百步穿楊的絕技更是曾讓關羽震驚不已。


黃忠雖勇,但卻是個出了名的“倔老頭”,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服老,一旦開戰,第一個搶著出站的必定是黃忠。面對一個爭強好勝的老前輩,諸葛亮必須得尊重他,滿足他的心願。


一起探索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



老程論三國


基本上以“激將法”居多,劉備的五虎將性格脾氣各有不同,人說馬屁容易拍,但這老虎那是非同一般,也要投其所好!

諸葛亮足智多謀,這運籌帷幄,排兵佈陣都能對付,何況是管好這五員大將,那自然是小菜一碟,但也要費一些心思

關羽是五虎之首,又是劉備的結拜兄弟,這打狗都要看主人,何況是隻傲慢的老虎,那可是非同一般,再說關羽一向自命一生不愧,也看不慣諸葛亮沒半點功夫就知道調兵遣將,但這都是心理活動並沒有表露出來!諸葛亮自然看得出!

但諸葛亮看破了關羽的致命弱點,便是“情義”二字,那就命他去華容道打曹操,料定關羽必然為情義而放了曹操,諸葛亮也不追究關羽,讓關羽欠了一“不斬之恩”,那便是情義所困,也欠了諸葛亮一個“情”字,至此關羽自已有所虧欠,也不敢造次。

那張飛那就容易多了,激他去功飛城,人家一萬軍馬攻城,諸葛亮故意給他兩萬軍馬,還放言“攻不下就轍,不要硬拼”。

張飛生氣說:“人家一萬人馬,我幹嘛要兩萬人馬,你這不看不起俺,我偏要五千就夠!”

諸葛亮笑著說:“你如果輸了,這輩子別想喝酒”!在張飛,諸葛亮經常用酒來激他,張飛最怕沒酒喝|

對趙雲就比較嚴肅,總是曉以大義,因為他知道趙雲忠勇可佳,經常把保護劉備或者最關健的任務交給趙雲,並對他再三吩咐:“切要小心,此次全靠你了,”趙雲也知道身負重託,馬伕不得!

對黃忠便是一個“憐憫”,經常不讓黃忠上陣,黃忠氣了,找諸葛亮理論:“為何沒我的份”!

諸葛亮說:“老將軍,你該多休息,讓年輕人去幹”!

黃忠急了,討令去攻成,不但勝利,還收穫馬超和魏延兩名大將!

對馬超諸葛亮卻用“疑”字激他,開始不讓他出陣,對馬超說:“你剛投降過來,誰知你是否願意為我們出力?”馬超更急:“那我就攻兩座城給你看信不信?”

說到底,諸葛亮對五虎將始終離不開一個“激”字,把這五虎將管得五體投機,甘願聽命!


知足常樂6144539457


諸葛亮是個能人,是水鏡先生向劉備推薦的,並打了保票:伏龍、鳳雛二人得其一者可安天下。那伏龍便是諸葛亮,於是劉備便不顧“皇叔”的體面,親自“三顧茅廬”請出了這條“伏龍”。“伏龍”遇“明主”後,果真施展出經天緯地之才,從此劉備由弱到強,不僅爭得了一席天下,還快快活活地做了幾年皇帝,諸葛亮也由此名揚天下,至今仍有享不盡的人間煙火。   然而,諸葛先生雖然風光得很,卻也有道不盡的遺憾和悲哀:他並未能為劉備安得天下,他“出師未捷身先死”,結局是“三國歸晉”,根本就沒姓劉的份兒,諸葛亮的悲哀,使古往今來多少好事者為之“淚滿襟”。對此,世人大都將責任推到那位可憐的“阿斗”身上,卻很少有人去追究諸葛亮的不是;當然“阿斗”昏庸無能是蜀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但諸葛亮在培養選用人才方面的嚴重失誤,卻是他的悲哀所在。   諸葛亮雖有雄才大略,卻很不注重後備人才的發現與培養,因此每臨大敵,只見他獨個兒在那裡苦思冥想,根本就沒有“年輕幹部”表現和鍛鍊的機會。只到晚年他才著急慌忙地培養了一個姜維,可惜為時已晚,還未等將姜維培養成才,他自己已飲恨五丈原了。他選定的關、張、趙、馬、黃等“五虎上將”苦苦征戰二十多年也不換崗,同時,在其執政的27年裡,沒培養出一個“五虎上將”式的新人,結果老的老、死的死,年輕幹部又得不到及時補充,骨幹力量出現嚴重斷層。老黃忠六七十歲了還不讓退休,危急時刻,諸葛亮無將可用,只得用激將法硬是將這位老人家“激”上戰場拼掉了一條老命。   諸葛亮用人的疑心也很大。降將魏延除掉貪婪暴戾的原“主子”投奔劉備本是“棄暗投明”的義舉,且是個能征善戰的勇將,而諸葛亮卻無端猜疑,硬說此人腦後有塊什麼“反骨”,差點砍了人家的腦袋;魏延此後多次向諸葛亮諫言獻計他都心存疑竇一概不納,甚至派人暗中盯梢監視他,結果不僅真的把個魏延給逼反了,也寒了眾多降將的心。而曹操卻不然,他求賢若渴,廣納人才,包括一篇檄文把他罵得狗血噴頭的陳琳,一把大刀差點要了他性命的龐德,他都不計前嫌,收羅帳下,因此他的陣營裡“謀士如雲,戰將如林”。最後之所以三國歸晉,歸根結底還歸功於曹操打下了人才基礎。   諸葛亮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任人唯親。他偏愛重用“圈裡”的人,“圈外”人幹得再好也白搭。張飛、關羽多次出現重大失誤或嚴重違紀,如醉失小沛、私放曹操等等,但因為他們與劉備是“哥們兒”,不僅未受任何處罰,反被提拔到“五虎上將”的高級領導崗位。還有那個馬謖,只因是在諸葛亮身邊工作的人,便格外受器重,雖然一無實戰經驗,二無突出政績,卻被諸葛亮“破格”提拔為主將,鎮守關乎蜀軍生死存亡的關隘———街亭,而有個叫王平的雖然身經百戰,卻因為不會“活動”,只授了個“副將”的虛職,於是便有了馬謖痛失街亭的千古遺恨。諸葛亮為了平衡關係,還將一些並無真才實學的“關係戶”安插進班子,如安插劉備的小舅子廖化當先鋒便是典型一例。結果這位平時養尊處優的公子哥遭遇魏軍先鋒張時,未及三合便大敗虧輸,給後人留下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大笑話。   悲哉!諸葛亮縱然有經綸濟世之才,但不能以才育才,以才用才,終難酬其志也。


下雨天的夜晚



夕陽晚霞


諸葛亮在劉氏集團位列總經辦,五虎將撐死也就是戰鬥在一線的銷售總監。

銷售當然是最核心的部門,但真要做頂層設計、戰略規劃,甚至是跨部門統籌協調,業務骨幹怕都玩不轉。

(聽說有人要我去擺平?)

諸葛亮在出山前,就擅於經營與名士圈子的人脈關係,而且建立了自己的個人品牌。所以劉備的前任副總徐庶在離職前,才會強烈建議自己的老闆屈尊上門求賢——庶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這叫有人脈資源背書。

在隆中面試的時候,諸葛亮能用宏大又具體的戰略規劃折服老闆。從行業發展趨勢(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主要競爭對手分析(曹老闆、袁紹、孫權)、主攻行業切入點(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自身品牌打造規劃(佔領復興漢室的制高點,主打人和牌),在每個層面進行了嚴謹合理的推演,徹底洗了大耳的腦。

這叫有系統理論背書。

剛進公司,關張對哥哥極其厚待一個空降的副總(“與亮情好日密”)很不滿,但得到的告誡是:"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這叫有頂頭上司背書。

作為一箇中國曆史上堪比管仲樂毅的天才打工皇帝,諸葛亮在試用期的成績就亮瞎了老闆和老闆關係戶關張的眼。

當時劉備寄人籬下,被行業巨頭曹氏集團追剿,瀕臨破產。諸葛亮硬是靠一張嘴,讓大耳抱到行業老二孫權的大腿,不僅贏了關鍵的赤壁之戰,還順勢搶到了自己的根據地——(赤壁之後)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這叫有過硬成績背書。

反觀五虎將,關張算是既有關係又有能力的核心骨幹,但只不是全才,不能參與最頂層的決策;黃忠是半路加入的,加入前還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前老闆韓玄,說不起硬話,所以進來之後比較低調,只求專心做事;趙雲雖然跟大老闆關係很鐵,但在正史裡並不如演義那麼風光,連《三國志》為關張馬黃趙作傳他都是排老么,加之為人不張揚,也就不存在擺不擺得平了。

馬超emmm……一個破落的官二代,加入劉氏集團的時候,內部各種小圈子已經數不勝數了,什麼元老派、荊州派、四川本地派……他一個外人,哪個圈子都不是,還敢對二老闆指手畫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