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是不是權臣,和司馬懿有區別嗎?

一見如故199437879


諸葛亮是忠臣。

劉備臨死時託孤於諸葛亮,讓阿斗視之若父,諸葛亮若感覺到阿斗不行時,可以取而代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的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動了諸葛亮。此後,他始終牢記住劉備的話,為了蜀漢鞠躬盡瘁,盡忠盡職。既使阿斗聽信小人的讒言,做出不利於北伐曹魏、統一天下的事情時,諸葛亮也從沒有想到去取代阿斗,僅僅是清理掉阿斗身邊的奸臣了事。

諸葛一生六次北伐,最後壯志末酬,死在了伐魏的路上。

在人們的心目中,諸葛亮不僅是智慧的象徵,更是忠誠的化身。在民間,諸葛亮的形象也可以說是完美的。

司馬懿在曹操在世時,和曹丕的私人關係一直很好。曹操在死之前,曾經提醒過曹丕,要防備司馬懿。

憑司馬懿的過人聰明,他當然能覺出曹丕對他的提防。因此,他除了帶兵打仗時外出,平時都是很低調地躲在家裡。

司馬懿的城府很深,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和諸葛亮對陣時,大多釆取守勢,有時明知乘勝追擊,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時。但他就是下令不準兵士出擊。

在曹操曹丕當政期間,司馬懿沒有想過謀反的事,因為他的實力不濟,既使在武力上成功了。在政治上,朝中的大臣們也不會服他。謀反的各種機會還不成熟,想也是白想。

直到熬死了曹丕後,曹睿繼位,曹睿和曹丕一樣,繼續排擠他們同姓的王族,這才給了司馬懿機會。此時司馬懿真正地掌握了一部分兵權,為後來的政變墊定了基礎。

綜上,諸葛亮是忠臣。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完全不同類型的人,作為臣子,諸葛亮的自主權更大,可以許多重大的事務可以自主。

司馬懿的大半生用在了自保上,他的謀反也可以說是曹魏集團長期不信任造成的。因此對於他的謀反行為,後世同情的多,罵他的少。

這也告訴我們,想要事業成功,一定要牢牢記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風土揚


諸葛亮和司馬懿是不一樣的。

諸葛亮從出山起,就一直活在聚光燈下,盡心盡力的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而且,劉備對他毫無猜疑,上來就拜為軍師,掌握大權。

權臣一般都是指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算計,最後掌握大權的大臣。

對諸葛亮來說,這些根本就不需要,所以算不上權臣。

反觀司馬懿,因為有野心,有才華,有謀略,所以在曹操眼裡既是一顆可以扎死敵人的釘子,又是一根隨時會扎傷自己的針。

所以曹操、曹丕和曹爽三代君王都不會司馬懿委以重任。

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只好隱藏自己的實力,來保住命。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制約自己的東西都漸漸鬆垮了。曹操病逝,軍中無能人,這些都給了司馬懿更進一步的機會和條件。

所以司馬懿開始在對抗諸葛亮北伐時慢慢地不漏聲色的培育自己的勢力,鞏固自己的權力。

由於司馬懿初期一點權力也沒有,做到大都督,完全是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算計才當上的,所以司馬懿可以稱之為權臣。


古今中外多少事


諸葛亮和司馬懿同樣做為做為一國執掌大權的重臣,區別有哪些呢?

第一,兩人獲得權位的過程不同。諸葛亮擔任丞相、執掌一國軍政大權的途徑來自於漢昭烈帝劉備臨終時的託孤。司馬懿則是通過軍事政變取得的魏國大權,是徹底的血腥手段獲得。這使得司馬氏為了維護自己的權柄只能血腥鎮壓一切反對勢力,甚至對君主也可以弒殺,因為司馬氏的權柄一旦失去就會被政治清算,只能不斷前進,否則就是滅族之禍。

第二,兩人的個人道德品格不同。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具有極高政治、軍事才能的人,二人的才華似乎無法分出真正的高下,但道德水準來說司馬懿就是完敗了。諸葛亮在死後甚至連政敵李嚴、廖立等人都為其惋惜,巴蜀之地的百姓自發的舉行祭祀活動,魏吳兩國的政要都感到悲傷,都是因為諸葛亮的個人道德有目共睹、無可指摘。反觀司馬懿多次對政敵進行夷族,還進行過屠城,完全依靠血腥手段最終走上高位,對於君主也無忠可言。

第三,兩人面對的政治環境和自身的政治抱負不同。諸葛亮所處的蜀漢政權,採取的是依靠荊楚士族集團壓制益州本土士族勢力的崛起,而荊楚集團在蜀漢失去荊州後已經破落為寒族,諸葛亮的政治抱負與理想也是要恢復兩漢時寒族參與的統治秩序,清理士族門閥崛起帶來的社會問題。司馬懿本身就是士族門閥,魏國也正是在與士族門閥做出政治聯盟後取代東漢的,魏國實際上就是士族門閥崛起的結果。司馬懿及其家族更是希望與其他門閥進一步聯合創建士族政治。

可以說,諸葛亮也是權臣,卻與司馬懿截然不同,這也是二人的歷史評價相差極大的原因。


吾乃八字眉


諸葛亮是權臣。但跟司馬懿有區別。

權臣是個中性詞。

諸葛亮集蜀漢軍政大權於一身,不可謂不是權臣。但他把權力都用於國家和人民,不謀私利。

司馬懿也是集曹魏軍政大權於一身,是名副其實的權臣,卻盡力壓制曹氏,為自己家族的利益服務。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在中國的歷史上,說到諸葛亮,可能是被人說好話最多的一個。什麼才華橫溢、機智過人、忠心敬業、鞠躬盡瘁啥的,反正是什麼好聽,你就說他什麼,保證沒啥毛病。  阿元不知道這些人拼命誇諸葛亮,都快把諸葛亮誇禿露(白字)皮了,是咋想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這些人要不就是看《三國演義》看的,要不就是沒有用心研究三國的歷史。為啥這麼說呢?因為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把三國研究上幾遍,你會發現,諸葛亮壓根就沒有那麼偉大,甚至可以說他是個權臣。也就是光想著咋攬權了,沒咋真正為劉禪,為蜀國去著想。  說諸葛亮是權臣的第一個理由當然是,諸葛亮的手伸得賊老長,太能攬權了。  這一點劉備一死,諸葛亮就表現出來了。劉備託孤的時候,還委託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李嚴。《資治通鑑》上是這麼說了:“漢主病篤,命丞相亮輔太子,以尚書令李嚴為副。”這種情況就跟清順治皇帝死的時候,委託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一起輔政差不多,只不過有個主次的關係。諸葛亮為主,李嚴為副。但諸葛亮是咋整的呢,劉備剛剛嚥氣,他就把李嚴給排除在中央政府之外了,“丞相亮奉喪還成都,以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也就是說,把個原來的中央政府秘書長(尚書令)、輔政副大臣,安了箇中央軍事總監(中都護)的名義,就給撂在永安這麼個小地方了。而且一擱就是好幾年,再沒有進入過中央政府。對於這種做法,除了說諸葛亮是有意排擠李嚴,想大權獨攬之外,阿元找不著任何理由。  在歷史上,人們說到權臣的時候,都可能會想到清初的鰲拜。而諸葛亮把其它的輔政大臣趕出中央,整得是啥權都沒有,是不是和鰲拜沒啥區別呢?這樣的人不是權臣又是啥呢?  而且咋說諸葛亮還不如人家鰲拜呢。鰲拜開始的時候,還是和其他三個輔政大臣一起工作了好幾年呢。後來因為野心太大,才經過了殘酷的政治鬥爭,把那三個一一除掉的。你諸葛亮呢,劉備的屍體還有熱乎氣呢,蜀國的權力已經完全掌握,這不是權臣又是個啥呢?  而諸葛亮攬權的另一個表現是,事無大小,啥啥都要插上一腳。對於這種做法,你當然可以說他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但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大權獨攬的表現。對別人不放心人啊,把權力交給別人更不放心,咋整呢?自個兒幹吧。當時有個主任秘書叫楊顒的,勸過諸葛亮:“國家有制度,官員誰幹啥是有分工的,你咋能越級指揮呢?就象一個家庭,這主子又教奴僕種地,又管女傭人做飯,還要教公雞早晨咋叫,狗咋去咬小偷,牛咋拉車啥的,你說你累不累啊!而且你也幹不過來啊?老人不是說過嗎?‘坐在那裡探討國家大事,稱為三公;站起來執行三公的決策,稱為士大夫。’象丙吉見看著大街上有死人,連問都不問;象陳平當宰相的時候,不知道全國糧食的數目和價格,而說:‘因為有人管這事。’他們都知道,羅馬不是一個人建的,活也不是人個人能幹的。而象你這樣,應該負責國家大事,卻啥啥都親自過問,你這不是找死嗎?“諸葛亮表示感謝。但人家諸葛亮表示感謝,卻不表示人家就接受了。在五丈原和司馬懿對陣的時候,司馬懿諸葛亮派來的使者,諸葛亮都乾點啥啊?使者說:“我們丞相一早便起床,很晚才就寢,二十板以上的軍法處分,都要親自裁決,飯量不過數升。”司馬懿就說了,“諸葛亮食少事煩,怎麼能活得長久!”(《資治通鑑》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這種對於分權不放心的心態,不僅給給諸葛亮撈了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美名,還拖垮了他的身體。就象司馬懿說得那樣,“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他還真的就活不長。  說諸葛亮是個權臣的另一個理由是,你讀《三國志》裡邊的《諸葛亮傳》和《後主傳》的時候,你會有個奇怪的感覺,這能是中國古代發生的事嗎?啥事都是諸葛亮在整,劉禪啥啥都沒幹。這咋和現代的君主立憲制咋這麼象呢?咱說這君主立憲制是民主進步的象徵,但如果發生在三國時代,你不會覺得奇怪嗎?它不說明諸葛亮是大權獨攬,啥事都說了算嗎?這樣的人不是個權臣,又是啥呢?  而諸葛亮控制劉禪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先帝劉備。自個的孩子小啊,也看不出有多大出息,只能是把孩子委託給諸葛亮和李嚴了。就這麼個事,諸葛亮是見天地掛在嘴皮上,動不動就把劉備這頂大帽子拿出來嚇人。在諸葛亮的大作《出師表》裡,一共用了十三個先帝。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些是給自個臉上貼金的。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藉著劉備的嘴來教訓劉禪的。  你說劉禪面對著手握大權,整天把先帝掛在嘴巴上的諸葛亮,除了點頭說同意之外,還能咋整呢?  而且諸葛亮也沒把劉禪放在眼裡,要去打魏國了,這麼大的事,他既不請示,也不彙報,自個就定了。臨著要走了,才想起來要告訴劉禪一聲,才整出個《出師表》。在《三國志》裡,在《資治通鑑》中,阿元沒有找到一個字,說了諸葛亮要去打魏國的時候,和事前和劉禪打過招呼的。在《資治通鑑》中,阿元找到了這麼一段:“三月,蜀丞相亮率諸軍北駐漢中,使長史張裔、參軍蔣琬統留府事。臨發,上疏曰。”(這也是《三國志》裡的內容。)他曰的就是《出師表》。這《出師表》大家夥兒基本上都看過,沒看過的可以找來看看,裡邊沒有一個字說到是請示工作的,通篇都是對劉禪的教訓和往自個兒臉上貼金。最後的一段是這麼說的:“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看著沒有,今當遠離,也就說我要走了。這咋也不能算是個請示報告吧,最多算是個通知。


小夥子30


諸葛亮是一個權臣。諸葛亮早期是劉備的軍師,頗得劉備信任。後期成為蜀漢丞相,掌管軍政大權。諸葛亮足智多謀,在蜀漢陣營威望極高功勞極大,連關張兄弟都要敬他三分。

蜀漢早期諸葛亮掌握著財政大權,在蜀漢舉足輕重,在軍中也有一定地位,門交故友極多。劉備死後,諸葛亮則逐漸取得軍政大權,尤其在北伐之後諸葛亮則完全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綜上諸葛亮是一位權臣。

諸葛亮與司馬懿可謂棋逢對手惺惺相惜,他們之間也有許多不同。

其一所處環境,諸葛亮所處的蜀漢除他以外無一能臣,除了短暫出現的龐統。而司馬懿所處的曹魏卻是名臣遍佈如郭嘉、荀彧等。

其二目標不同,諸葛亮是忠臣,一片忠心維護漢朝統治。司馬懿則有帝王之志,順天而為。

最後視野不同,諸葛亮只看到他生前,不注重培養人才。以至於劉蟬問到"亞父不在了我當如何"諸葛亮無言以對。司馬懿注重籠絡名士,在以司馬昭為首周圍形成了龐大的司馬集團,所以天下才終歸司馬氏。


歷史的詩歌


諸葛亮是權臣,但是忠貞無二,一心為主!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集軍權、相權於一身,大權在握,蜀漢皇帝劉禪都要稱呼“相父”,在世期間一篇《出師表》名揚天下,劉禪對諸葛亮也是畢恭畢敬,諸葛亮要做的事劉禪絕不會說個不字,《出師表》可以視作為諸葛亮的治國綱要,蜀漢基本都是按計劃實施的!

司馬懿算是權臣是在高平陵之變以後,在司馬懿生涯的前期算不上權臣。曹操期間司馬懿出道較晚,只是謀士並未受曹操重用。曹丕期間司馬懿是他的得力干將,但是稱不上權臣,只是比較重用而已,曹丕死後有四大託孤大臣: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司馬懿排第三,主導的是曹真。

曹叡時期對司馬懿是即用也提防,要不是曹魏的開國元老基本已經過世,能夠帶兵打仗的不多了,估計也不會重用司馬家,奈何曹叡也短命,留下幼子繼承皇位,四大託孤大臣:曹爽、司馬懿、劉放、孫資,司馬懿排第二。

曹芳時期基本重用的也是曹爽,司馬懿遭打壓厲害最終通過高平陵之變,奪取政權和軍權成為真正的權臣!

所以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權臣,不同的是諸葛亮死後忠臣,司馬懿是奸臣,通過武力手段奪取權力。


小眼睛啊董


諸葛亮不是權臣,是忠臣。

司馬懿不是忠臣,是權臣。

區別:

諸葛亮一生輔佐劉備&劉禪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長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抵抗魏國的綿竹之戰中戰死沙場。

司馬懿“有雄豪志”,有“狼顧之相”。這是曹操給他的評價,因為曹操本也是這樣的人,彼此彼此。漢朝權臣輩出,如霍光、王莽、董卓等,曹操與董卓曾同事過,曹操掌權後領導過司馬懿,一個比一個雄豪!有其父必有其子,曹操專權、兒子曹丕奪權;司馬懿&兒子司馬昭專權、孫子司馬炎奪權。

何為權巨?

五個字:有權勢之臣

八個字:掌權而專橫的大臣

老師:用“權臣”造句,可拆開使用。

學生:司馬懿是魏國力大到能對最高統治者曹氏皇帝造成威脅的大

老師:好!哪個標誌性事件說明司馬懿是權臣?

學生:高平凌事變。明帝曹叡死前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即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老師:很好?權臣通常分兩類,一類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威脅統治者的大臣,比如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父子、曹操&曹丕父子、董卓、霍光、王莽、楊堅、高俅、嚴嵩、多爾袞、鰲拜等;二類權臣也可以指權傾朝野、威脅帝王統治的宦官,比如趙高、管霸、蘇康、曹節、王振、汪直、劉瑾、魏中賢等。


致敬大師


在三國曆史中後期,諸葛亮和司馬懿是跳不過去、必然要提起的二個重要人物。諸葛亮VS司馬懿,諸葛亮是輸家而司馬懿是贏家,此二個都是權臣也是忠臣,但結局卻完全不同,諸葛亮成為忠臣的代表,而司馬懿的歷史形象猶如一個小丑。

諸葛亮是中國傳統文化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而,諸葛亮同樣也是一名權臣,劉備死後蜀國政事不論大大,全部由諸葛亮決定。這說明諸葛亮的地位實際上就是如同皇帝,而且超過一般丞相職權,諸葛亮還有教導監督劉禪的權力。在後主劉禪選妃一事上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權是政軍大權在握,而且連劉禪後宮之事也要插手。

劉禪喜歡美女,所以想要增加後宮妃子人數,當他把想法告訴此事負責人董允之時,董允以‘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為由上書拒絕了。據《三國志》記載,“後主憚之”,董允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黃門侍郎,劉禪作為一個皇帝怎會怕他呢?原來董允的老爸董和與諸葛亮關係非常好,正因為董允有這樣的關係在,才有膽量拒絕皇帝的命令。從這一點側面反應出,諸葛亮是不喜歡也不允許劉禪增加妃子人數。

由此可見,諸葛亮是忠臣,但同時也是權臣。權臣指有權勢之臣,多指專橫的掌權大臣,在這一點上,諸葛亮是滿足條件的,在他掌握蜀國大權之時,國家方針完全由他掌控。與諸葛亮相比,司馬懿權臣的印象反而淺許多。

司馬懿真正掌握魏國軍政大權,是在‘高平陵政變’之後才開始的。在此之後,司馬懿最多隻做為輔政大臣,雖然也有權勢,但相比曹氏宗親一直處於弱勢。高平陵政變是發生在公元249年正月,而司馬懿是公元251年八月去世,所以司馬懿真正作為權臣的生涯時間很短,權臣的烙印非常淺。

司馬懿諸葛亮都是權臣,這個好理解,但此二人都能稱忠臣嗎?諸葛亮當然沒問題,關鍵在於司馬懿。司馬懿其實稱得上是忠臣,因為他的言行舉止都符合忠臣的標準。司馬懿從出士到去世,從來沒有說過要篡奪曹魏大權的話,在史書上也沒有記載,也沒有說過類似曹操‘如有運氣當週文王足矣!'的話。再者,司馬懿在政治上勸諫魏帝不要大興宮殿,在軍事上平孟達拒西蜀,在經濟上搞軍屯、修水利、推廣民屯,這些都是在穩定發展魏國,對曹氏政權是有極大的好處。從司馬懿的言語和行為上看,司馬懿不僅是能忠,而且也是忠臣。

如果司馬懿有篡奪曹魏政權之心,他就不會勸諫魏帝奢華生活、興修宮殿,同時他也沒必要與曹真、曹爽等曹氏宗氏互鬥。因為曹氏宗親行為越霸道,生活越奢華,才會更容易失去權力。司馬懿為了魏國民政的發展,不惜得罪曹氏貴族,這完全是大忠臣的表現。因為長期以來,司馬懿根本不是曹氏宗親的對手,所以才有曹洪對司馬懿說‘如殺了你,皇帝會不會處罰我二十軍棍呢’的狂妄之語。

諸葛亮對於蜀國有功也有過,功是幫助劉備建立蜀國、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他的過是北伐曹魏。諸葛亮的功當然非常重大,但他的過也相當重,主要是表現在不顧蜀國弱小,屢次北伐,造成蜀國內部消耗嚴重,百姓生活艱苦。反觀司馬懿,好象只有功沒有過,特別是對魏國民眾而言。

在軍事上,司馬懿平定孟達、智抵西蜀,對魏國的穩定有重大的貢獻;平定遼東也是大功一件。特別是抵抗諸葛亮一事上,司馬懿的表現非常值得肯定。司馬懿是一個文官,軍事才能與征戰沙場多年的曹真等人無法相比,所以面對諸葛亮的進攻,司馬懿遵守了魏國對蜀國的一貫方針,就是據危而守、拖死蜀國。

在經濟上,司馬懿的貢獻也相當大,興修水利,推廣屯田,重視民生。諸葛亮北伐的結局其實是早已註定,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魏國強大而蜀國弱小。從人口、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蜀國都無法與魏國相比,諸葛亮知道,而司馬懿也知道,所以諸葛亮才要放手一博,憑他絕世聰明希望能逆轉局勢。而司馬懿也知道陣前對仗,他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以拖為主,直至拖死諸葛亮。

司馬懿生前對魏國有大貢獻,而死後又要求簡葬,以平常衣服殮葬,不樹不墳,不設明器。司馬懿雖然最後掌握了曹魏大權,但他的名望還是很高的。司馬懿死後,毌丘儉、文欽討伐把持朝政的司馬師,檄文中對司馬懿依然很尊重,稱其‘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

按道理而言,諸葛亮能流芳千古,司馬懿就算不能和諸葛亮一樣,但他的形象也不至於成為一個小丑啊?原因何在。司馬懿的小丑形象主要是表現在‘空城計、火熄上方谷'等典故之中。

其實司馬懿的名望,最開始並不差,他的形象之所以崩塌,完全因為他的後人,跟司馬懿本身關係並不大。司馬懿的後人第一是篡了曹魏的政權,第二是在永嘉之禍後開始了五胡亂華時代,由此司馬懿的名氣就開始被毀敗。司馬懿是晉朝的奠基者,所以不得不為後人背鍋,而五胡亂華對漢人而言太過沉重,是一段不願意提起的歷史。由此司馬懿的形象也就越來越負面。

所以,儘管都是忠臣權臣,諸葛亮成為流芳千古的賢相,而司馬懿因為後人的關係被描寫成為了個小丑,這也是他的悲衰!


CG話影視


您好,非常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我個人也是個小小的三國迷,當看到您的問題是整理了很多思路,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希望您能滿意。

在正式回答您的問題之前,首先我們來講一講“權臣”的含義,這樣方便我展開後續的解釋。權臣,顧名思義我特指是權利很大的臣子,諸葛亮,司馬懿,作為三國時期最耀眼的謀士,手中的權利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諸葛亮作為劉備臨死前的託孤大臣,更是可以用權傾朝野來形容。所以說諸葛亮是“權臣”我認為這個說法是正確的。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冤家”的不同,先說說司馬懿吧,司馬懿是屬於典型的綿裡藏針,善於藏劍,而且隱晦頗深的人,雖然出身名門,但身世多踹。為了避免曹操猜忌,躲避出仕,曾自殘雙腿,直到五十多歲,曹操去世,曹丕繼位他才出仕,同時又相繼消滅魏國朝堂的政敵家族,從而權傾朝野!這也給司馬家後期做大,打下了堅實基礎。可見司馬懿這樣的權臣是屬於什麼性質了,司馬懿曾說,他一生只出一次劍,但是這把劍,他卻磨了三十年。可見司馬懿是這種權臣當朝,更多的是為了個人或者說家族的利益。

諸葛亮則不同,劉備三顧茅廬,他少年出仕,在劉備“創業”的最危難時期跟隨他南征北戰,前期確立連孫抗曹的戰略,為劉備爭取了難得喘息和翻身的時間,後又用計智取荊州,進而奪取漢中之地,為後續的蜀國促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劉備在攻打東吳的戰爭中,被陸遜打敗火燒連營二十萬軍隊,而劉備也落了個鬱鬱而終的結局,在臨死前託孤諸葛亮,成了繼位劉禪的“乾爸爸”,但從後續的情節發展來看,諸葛亮雖然當時已經權傾朝野,但從未做過任何僭越之事,相反為了蜀國大出中原,他殫精竭慮,從一篇流傳至今的名篇《出師表》中,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秉性姿態。他把士為知己者死,可以說展現的淋漓盡致。諸葛亮一生為劉氏一門,鞠躬盡瘁,最後死在了北伐的路上,一代相星,也就此隕落。

而諸葛亮死後,他的後代並沒有在蜀國朝堂上爭權奪勢,反而隨著諸葛亮的離去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中和以上的幾點,我認為諸葛亮本人確是“權臣”,但從個人的所做出的貢獻和後事的經歷,包括子孫後代的表現,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區別簡單表述,可以總結為,前者為公而後者為私。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滿意,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