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人生需要思考,“提問”與“反思”相結合,重新構建你的學習之道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並不是所有的經歷都是經驗,也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智慧。如果不加以明覺精察,不進行反思、總結,那經驗就不可能變成智慧。

人生需要思考,“提問”與“反思”相結合,重新構建你的學習之道

大衛·庫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體驗式學習”理論倡導者。他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動實踐。

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到一種新的體驗中;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在停下的時候對已有的體驗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並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運用到策略制定、問題解決之中去。

人生需要思考,“提問”與“反思”相結合,重新構建你的學習之道

在這裡通過“提問與反思”的步驟,介紹一下一種學習方法,“庫伯學習圈”。

在真正的行動中檢核信息,然後發現新問題,再去反思,如此形成循環。

A1部分用來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一定要是自己親身遇到的問題,不能是想象的問題、理論的問題,或者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問題最好是緊迫的、比較重要的,因為解決無關痛癢的問題很難帶來真正的學習。問題描述要儘可能簡短。沒必要進行過多分析,用幾句話簡要描述就可以了。

A2部分用來進行規劃應用。

B部分用來重述信息、澄清問題、理解問題、找到根源,從而重新定義問題。當在A1部分寫下問題時,一定不要急於尋找答案或者採取行動。一定不要直接從A1跳到A2,因為同樣是自己的經驗,在讀書時想到的和在解決問題時寫下的有著本質的區別。未經反思得出的假設、前提或標準往往是含混、片面或完全錯誤的。未經反思的經驗都是不可靠的,未經追問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

人生需要思考,“提問”與“反思”相結合,重新構建你的學習之道

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要追問“前因後果”和“適用邊界”。

在寫規劃應用的時候,要注意目標性、行動性、關聯性、可控性。

考慮目標的時候,要想到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效果能夠令你滿意。這樣的話,你在A2中寫下的行動或者應用,都是為了拉近現狀跟目標狀態之間的距離。

另外,儘可能要求自己在便箋A2寫下一個以上的行動方案。因為有多個備選的方案會大大增加獲得更好結果的可能性。到了最後再綜合考量每個方案的現實性、可執行性、成本和收益,根據可控性的要求鎖定具體行動。

人生需要思考,“提問”與“反思”相結合,重新構建你的學習之道

具體該如何應用呢?下面有一個分析範例:

用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大專學歷,五年工作經驗,感覺無法突破技術瓶頸,因為英語底子太差,無法閱讀最前沿的技術文檔。雖然用了很多方法,但還是覺得自己的英語水平提升很慢。

下面對這個問題進行“前因後果”的追問:

——為什麼學英語對我很重要?

——英語本身對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前沿技術文檔都是英文的。

——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工作上越來越頻繁地需要閱讀英文文檔。

——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

——1.英語底子差;2.工作忙,加班多,能用於學習的時間少;3.沒有能夠指導自己的人。

——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我該去問問技術大牛,看看他們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

——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我的英語水平提高了,技術能力會提升,也可能升職加薪。但是我們公司好像不是很看重技術,技術崗位機會比較少,升職只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性也不大。

人生需要思考,“提問”與“反思”相結合,重新構建你的學習之道

接下來對問題的假設進行“適用邊界”追問:

——有沒有人會不同意我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這個我不清楚。我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個技術專家的英文能力都很強。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就我這個底子,即使只是到流暢看技術文檔的水平也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件事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完成嗎?有沒有可供借鑑的情況?

——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

——真正的區別在於我的公司很少有學習機會,技術專家也沒有多少晉升的空間。

B:我怎樣找到並進入一家能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的企業?

你會驚奇地發現,你通常認為需要解決的、最近一直很困擾你的問題,經過反思、追問,大部分都會被重新定義。

A2:一週內約××喝咖啡,請教他的成長之路和學習方案。一個月之內收集兩家目標求職公司,以及兩家用於練手的面試公司的信息⋯⋯

人生需要思考,“提問”與“反思”相結合,重新構建你的學習之道

綜上所述,在經驗中學習,最難的是尋找“追問”的不同視角。

經驗經過反思和追問可以轉化成信息,信息經過分析和整理可以昇華為知識,知識經過聯結和實踐會內化為能力,實踐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信息,反思帶來新的知識。

如此不斷在體驗和反思中循環,就達到了知行合一,產生了學習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