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朝由盛轉衰是因為孫太后專政弄權造成的嗎?

紅星照耀神州


明朝衰敗的原因應該放到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方面來回答。跟個人無關。一般來說從明英宗的土木之變為轉折點,損失了從明成祖以來的精英。明朝對外戰爭從此由主動出擊到被動防禦。從統治者素質來講,明朝後期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怠政荒淫無度依賴宦官專權,朝政烏煙瘴氣,另外大量分封朱氏藩王,國家財政供養。兼併土地,農民苛捐雜稅多,負擔重,社會矛盾尖銳。蒙古韃靼崛起和女真人的崛起不斷侵擾明朝邊境掠奪財富,消耗明朝國力,加速了明朝的衰落。然後閉關鎖國政策,海禁的實行,與世界先進的航海文明脫節,造成了經濟衰落和武器落後。


清風明月醉酒歌


明朝由盛轉衰和孫太后關係不大,而且孫太后也沒有弄權。

孫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位皇后,明宣宗對她有很深的感情。為了她不惜廢掉了沒有過錯的胡皇后,轉而立她為後,她為明宣宗生育皇長子朱祁鎮。明宣宗去世後,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孫皇后也就成了孫太后。

朱祁鎮登位時只有九歲,所謂主少國疑。大臣們便請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雖然張太皇太后沒有同意,但國事還是由她在處置。作為皇帝生母的孫太后反而沒有涉政。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初年,朝政就是由張太皇太后加“三楊內閣”的模式。

隨著三楊和張太皇太后先後去世,明英宗親政。明英宗寵幸宦官王振,宦官亂政,正統朝的政治開始滑坡。

明英宗正統年間做的最勁爆的一件事就是聽信了王振的蠱惑,御駕親征瓦剌。最終的結果遭遇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虜。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等一眾文官武將戰死,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25萬明軍(號稱50萬)全軍覆沒......這是能看到的最直接的損失,土木堡之變對明王朝來說遺禍無窮。

明英宗的親率出征,導致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皇權開始衰弱,文官集團卻因此而坐大。以至於後面的明朝皇帝只能通過內廷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皇權與文官集團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明朝滅亡。

後來的文官集團牛到什麼程度?以罵皇帝為無上的榮耀的。明朝出了兩個20多年不上朝的皇帝,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和明神宗萬曆皇帝爺孫倆。明世宗從一即位就和文官集團相鬥,他的孫子明神宗也布了他的後塵。萬曆朝的國本之急,皇帝和文官集團鬥了15年,最終以皇帝的失敗而告終。受此打擊,明神宗越來越怠政,幾十年不上朝,以至於大臣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

明熹宗天啟皇帝重用太監魏忠賢,明熹宗主流的看法是說他貪玩不理朝政,整天在後宮研究木工,把朝政交給魏忠賢。但事實上明熹宗聰明的很,他自己不出面,卻在後面支持魏忠賢,讓魏忠賢去打壓東林黨。這一時期無論是賦稅,還是其他收入,魏忠賢都能把錢收上來。這時期國庫裡還是有錢的。但因為魏忠賢動了東林黨的奶酪,東林黨對他恨之入骨。

崇禎皇帝一上位就殺了魏忠賢,他完全不顧他哥天啟皇帝臨終前對他說的“忠賢可計大事”。結果魏忠賢是死了,但國庫的錢也就空了。北京城被李自成圍住的時候,崇禎讓大臣捐銀子勞軍,但沒人出錢。可魏忠賢當年就是能從官僚手中把錢給整出來。崇禎皇帝絕望自殺之前收斂了魏忠賢的遺骸,且留下了一句“文臣皆可殺”的話。

綜上,明朝由盛轉衰和孫太后沒有任何關係。我個人的看法,明朝的滅亡和文官集團的勢力過於強大有直接的關係。而導致文官集團的坐大,土木堡之變是最直接的一個原因。要追究明朝為什麼由盛而衰,那自然是明英宗親率出征導致土木堡之變。


華夏曆史閒聊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幼年品貌俱佳,一朝入宮

看了"大明風華"的人認為孫皇后即孫若微,這是不對的,史書中並未給出孫皇后的名字,我們暫且稱她孫氏。

孫氏是山東鄒平人,但他的父親孫忠在河南永城縣任主簿(相當於縣長秘書)。明宣宗的母親張皇后也是永城人,宣宗的外公封為彭城(徐州)伯的爵位,他的外婆就是彭城伯夫人看到品貌俱佳的孫氏很是喜歡,在入宮的時候和女兒談及孫氏的賢德,這話又傳到明成祖那裡,朱棣遂命孫氏入宮,由明宣宗母親張氏教她宮中禮儀,孫氏時年方十餘歲。所以朱瞻基要感謝他的外婆。幼時的朱瞻基和孫氏有一段青梅竹馬的歲月,也是日後兩個人感情的積澱。

嫁給皇帝,逆襲成功

後來,朱瞻基大婚,因為聽了掌管天象的奏議,立了胡氏善祥為正妃,孫氏為嬪。朱瞻基登基後,胡氏被立為皇后,孫氏被立為貴妃。

宣德二年,孫貴妃生下皇子朱祁鎮,而胡皇后無子,明宣宗本來就寵愛孫貴妃,以母以子貴為由,列舉胡皇后過失,在宣德三年,不顧大臣反對,廢胡皇后,孫貴妃上位。

明宣宗: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曾說:孫貴妃體態妖嬈,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悅上意,把這位宣宗皇帝,玩弄在股掌中。

不管怎樣,宣宗很是迷戀孫皇后,可惜宣宗命短,37歲就掛了,孫皇后升級皇太后。

處理變亂,穩定政局

要說孫太后政治的閃光點,莫過於對兩次事變的處理。

土木堡之變後,瓦剌也先挾英宗勒索,在一些官員不知所措、甚至主張遷都時,她果斷的站在於謙一邊,支持朱祁鈺為帝,立朱見深為太子,組織北京保衛戰,穩定了大明政局,避免了靖康之恥的重演。

景泰八年,景帝病危,大明國祚又面臨抉擇,又是她坐鎮後宮,支持徐有貞等人政變,使皇權順利交接,保持了政治的延續,避免了皇權真空而出現的各種不測。

從兩次事件,可以看出孫太后是一個顧全大局、出色的政治家。但她第一次倚仗忠臣于謙,第二次倚仗投機的奸臣,都使大明政權平穩過度,避免了諸多不穩定的因素,但是她的縱容,加速了于謙死亡,這個責任她要擔一部分。

再說一下明朝由盛轉衰,有的學者說始於土木堡之變,有的說始於萬曆,不管怎樣,和她無太大關係。倒是明英宗聽了她建議,廢除了殉葬,這也是她功勞的體現吧。


金烏木木


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孫氏(?-1462年9月26日),山東鄒平人,[1]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年幼時,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選入宮內。[2]

孫皇后與明宣宗朱瞻基朝夕相處,感情很深。明宣宗即位之後,冊封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廢胡皇后,退居長安宮,而冊立孫貴妃為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皇太子朱祁鎮登基為皇帝,孫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所俘,京師告急,明朝陷入空前危機。孫太后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讓庶子朱祁鈺即位,是為景泰帝,終於化解了危機。

景泰八年(1457年)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復位,孫太后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孫太后崩逝。全諡為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葬於景陵。 確切的說明朝由強盛轉向衰弱轉折點是從‘土木堡之變’開始的,土木堡之變是指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的宦官王振他一直深受朱祁鎮的寵信,他也想建功立業,成就一世英名,於是在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侵犯邊境的時候鼓動朱祁鎮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那裡大敗,50萬軍隊死傷過半,還有陪著朱祁鎮一起來的朝廷精英都葬送在那,朱祁鎮自己被俘虜,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以棰棰死,明朝由此轉向衰落!


青金山人


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折點我認為是土木堡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結束了元朝的殘暴統治,並且結束了元末的各路軍閥混戰的局面。

在經濟上,他重新建立了社會秩序,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在很快的時間內就使得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大明的國庫也逐漸豐盈,國家可以利用財力做更多事情。

在軍事上,他不斷北伐,重創北元使得蒙古不敢越雷池一步,保證了邊境的安寧。

在政治上,他嚴查貪官汙吏,使政治上較為清明。

到朱棣時期,他五徵蒙古,七下西洋,編著《永樂大典》,繼續發展生產,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和內部發展環境。為之後的“仁宣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到明宣宗朱瞻基統治時期,明朝的國力達到了頂峰。

土木堡之變後,在軍事上,明朝的軍事實力受到嚴重打擊,明初的勳貴集團瓦解,掌管軍隊的變成了文官集團,明朝對蒙古在軍事上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建立“九邊”,耗費了明朝無數的財力和物力,最主要是效果還不好。

在政治上,由於勳貴集團的瓦解,文官集團的膨脹,導致明朝皇帝不得利用太監對文官集團進行制衡,在明宣宗朱瞻基時代開始在皇宮設立內書房教太監讀書就是一種政治信號,可以說明朝太監的從政是一種必然,是皇權的需要。從此明朝上演了各種太監和文官集團的權力鬥爭,國家弄得烏煙瘴氣,無力集中力量發展生產。

在經濟上,土地兼併開始嚴重,由於明朝優待士大夫不用繳納各種稅費,導致“捐獻”成風,有土地的農民主動把土地掛靠到士大夫家裡,以逃避賦稅。並且明朝商品經濟發達,但是商業稅又特別低,導致國家收入大減。

從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國力再也沒有超過明宣宗時期。因此說明朝的衰落跟孫太后專政沒有什麼關係。


螞蟻歷史觀


明朝由盛轉衰,孫太后是負有很大的責任的。對明朝由盛轉衰的廢后先河、土木堡慘敗、奪門之變都和孫太后有關係。

孫太后其實是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宣宗的第一位皇后是胡皇后,是在朱瞻基登上皇位的時候冊立的,那時候孫氏還是皇貴妃。

當時宣宗十分喜歡玩樂,胡皇后就經常去勸宣宗,這讓宣宗對這位胡皇后就產生了特別不滿的心情,而且胡皇后常年有病,身體虛弱,導致了多年不孕不育,這樣當皇帝的宣宗更是十分的介懷。

這一點便讓孫氏所洞察到了,女人心海底針。不久,孫貴妃就“生”出了皇長子朱祁鎮。這直接導致了胡皇后被廢。孫貴妃成了孫皇后。

但是孫皇后只享受他的權利,不履行他的義務。他做什麼事都順著宣宗的心意,不計好壞,不論後果的順著。這導致了宣宗後期的社會風氣偏向於紙醉金迷。為明朝的統治危機埋下了伏筆,可以這麼說這和孫皇后有著不可磨滅的關係。

而且這也開啟了廢后的先河,後宮不靜就是皇門不幸。也成了明朝由盛轉衰的因素。

還有一件事不得不提的就是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的慫恿下,發生了土木堡大敗的慘案。

這場土木堡大敗損失是十分慘重的。不僅大軍潰敗,而且英宗朱祁鎮也搭了進去成了瓦剌的俘虜。也成了瓦剌入侵的一個籌碼。

皇帝都被捕了,人心肯定就動搖了,土木堡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社會經濟面臨著極大的蕭條和挑戰。有錢有權的人大多數都開始舉家南遷了。

為了穩定人心,為了穩固大明的根基,大家一致認為應儘快另立新皇。雖然說當時英宗已經有了長子朱見深。但是那時候朱見深才兩歲,在當時的狀況下,一個兩歲的孩童根本無法扛起大任,主少國疑,所以大家都把眼光放在了英宗同父異母的弟弟朱祁鈺身上。

但是孫太后卻因為自私,因為他自己的利益,費盡心思的阻撓著朱祁鈺來做這個新一任皇帝。比如說不把英宗被俘的消息透露給朱祁鈺,比如說偷偷的給瓦剌送財寶想用錢贖回英宗,但是這些如意算盤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打好。

後來孫太后實在是沒有辦法又想了一個招數,讓朱祁鈺監國的同時立朱見深為太子來牽制朱祁鈺。這就讓朱祁鈺這個皇帝當的就沒有什麼威信,沒有什麼權利。沒有權利如何才能讓手下的人服從,如何才能調動軍隊?如何才能讓手下人為你賣命?這些都是問題呀,這場仗根本就沒法打呀,其實不用打就可以知道,誰輸誰贏了吧。

還好當時明朝的根基還在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忠君愛國的官員權衡利弊,力保朱祁鈺登基。這讓孫太后最終無法控制全局,只能是被逼無奈的答應。

雖然孫太后沒有成功阻撓朱祁鈺稱帝。但他的先例太子的策略卻擾亂了明朝的繼承系統,舅舅當皇帝,侄子當皇太子。這其中的矛盾可想而知,埋下了許多禍根。

另外必須說的一件事就是奪門之變。

再堅強的人也會生病。生病是人們最脆弱的時候,但是就有一些鼠輩之徒趁著朱祁鈺病重的時候,發動了奪門之變。

將已經被釋放回來的太上皇朱祁鎮重新扶上皇帝的寶座。這場政變導致了當初力保朱祁鈺的一些大臣遭到了嚴重迫害,可謂妻離子散、生靈塗炭。比如說兵部尚書于謙也不能倖免。正值剛正不阿之輩被迫害,奸逆小人當道,這加劇了明朝的政局腐敗。

而我們的孫太后明明知道這是一場陰謀詭計,她不僅不堅決的反對,反而是用自己皇太后的身份和權利非常大力的力挺的支持。奪門之變成功之後。孫太后又大力支持朱祁鎮對朱祁鈺朝政的大清算大翻盤,導致明朝政務陷入一片混亂,明朝又走向了下坡路。這又與我們的孫太后息息相關。


白白說歷史


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土木堡是位於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土木堡位於懷來縣城的東10公里,為一船形城堡,堡城南北長約五百米,東西長有1000米左右,城牆高6、7米左右。堡牆現存的只有南牆和西牆。原為土築磚包,現只剩土牆。在明代,榆林堡、土木堡和雞鳴堡是京北三大堡。1449年,明英宗親征蒙古瓦剌部,不料被瓦剌軍隊圍困於土木堡,明軍大敗,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1457年英宗奪門之變復辟以後,在堡內修建了顯忠祠,以祭祀、褒揚土木堡之變中犧牲的二、三十員明朝將領。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明英宗平日裡對宦官王振言聽計從,王振不顧王直等朝臣反對,鼓動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由於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軍心不穩,導致大敗。大軍撤退,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追上,明軍被團團圍住,兩軍會戰,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英國公張輔、時任戶部尚書王佐(山東慶雲縣人)、時任兵部尚書鄺埜(湖南省宜章縣人)、時任刑部尚書丁鉉(江西人)、時任工部尚書王永和(崑山人)與時任都察院右都御使鄧棨俱於土木堡喪生。明初對蒙古瓦剌實施"羈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地開放馬市,互通貿易。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派2000人來進馬,詐稱3000,以冒領糧食,太監王振把瓦剌貢馬價格削減,激怒瓦剌,成為戰爭的導火索。七月瓦剌分四路進攻明朝,也先主力進攻大同,明軍失利,傳至京師,朝野震驚。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蠱惑挾持下,御駕親征,率20餘萬大軍貿然進入大同,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向王振交待敵情,王振恐懼,決定班師。大同都僉事郭登進言:"取道紫荊關回京可保無事。"王振想借機使英宗幸其家,以便炫耀鄉里,舍紫荊關向蔚縣出發。途中王振又恐大軍毀他的莊稼,行40裡又折東改道宣化,從而延誤了時間。十日到宣化後,瓦剌追兵趕到,恭順侯吳克忠及其弟戰死,所部潰散。成國公朱勇率5萬騎增援,在鷂兒嶺遇敵伏兵,全軍盡沒。八月十四日英宗到達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東),瓦剌兵將堡團團圍住,水道也被也先軍佔據,明軍人馬飢渴,都指揮終夜拒敵,敵人愈增。十五日也先佯遣使求和,王振見瓦剌兵退,下令將兵營移至近水之處,軍隊剛移動,也先集中勁騎四面衝來,明兵爭逃,行陣潰亂,英宗被俘,王振等皆死於亂軍之中,官兵死傷10萬餘人。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史不可當


朱翊鈞當了48年的皇帝,比明朝的其他皇帝在位的時間都要長,然而朱翊鈞雖久居其位,卻不謀其職,連續30年躲在後宮中不肯示人,創造了史上不臨朝時間最長的紀錄。自古封建王朝由盛轉衰都有原因,朱翊鈞雖然不是明朝衰落的罪魁禍首,卻也難逃其咎,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懶政,朱翊鈞年輕時也曾是個勤勉為政的好皇帝。

朱軼鈞自幼聰明機智,深得明穆宗寵愛,因此在他六歲時順理成章地成為東宮太子。

隆慶六年,穆宗一病不起,臨終前將十歲的兒子朱翊鈞叫到病榻前,將他託付給太傅張居正、大學士高拱和太監馮保。並留下遺詔,命朱翊鈞在繼位後要勵精圖治,舉賢使能,國家大事一定要與三位輔臣商量,穆宗臨終託孤,對萬曆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於是朱翊鈞登基是為明神宗,在後來的權臣之爭中,高拱在朝廷的影響力終究不敵馮保家後宮的話語權,最終被馮保排擠出京城。

那麼,在兩臣相爭時,張居正又在做什麼,他選擇站隊,高拱卻在暗中聯絡馮保,做起了牆頭草,高拱被排擠後,只剩馮保和張居正分管,內外共同輔佐,朱翊鈞道也算相得益彰,多虧這兩位勞苦功高的大臣,這才能使明朝再皇帝不臨朝30年的情況下,不至於土崩瓦解!

萬曆10年,朱翊鈞長大了,開始接受政務,都說神宗30年不臨朝,但我們不能就此將其定性為昏君,朱翊鈞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身的天賦很高,在登基後又受到張居正的耳濡目染,雖然他並沒有走向政治前臺,但他的理政能力卻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鍊。張居正過世後朱翊鈞親政,然而他在掌權後作出的第1件事就是對張居正進行清算。從這件事中我們能夠看出來,朱翊鈞對政治權力的渴望,他早就不甘心,躲在張居正的身後,凡事都受張居正擺佈了。

朱翊鉤迫切的想要做出一番功績,而萬曆三大徵就是他想建功立業的鐵證。什麼是三大徵?就是神宗親政後對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展開的三次軍事行動。抗倭援朝、鎮壓寧夏叛亂,討伐楊應龍,在這三次戰爭期間,朱翊鈞無不表現的急功近利,所以說明神宗早年並不是一個懶政的糊塗皇帝,相反他還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晚明時期的文人夏允族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朱翊鈞之所以會從一個勤政明君變成這種昏君,先是因為專寵鄭貴妃導致外戚干涉朝政,後是因為厭惡文官集團爆發的黨爭,更重要的是,人不可一心二用,既然朱翊君打算勤於政務就不應該貪戀酒色,朱翊鈞在酒色中耗光了精力,自然沒有精神繼續理政。

導致朱翊鈞荒廢政務的原因還有一個,張居正過世後,兩位大學士被任命為新任首輔,他們就是張思維和申時行,這二人在朝廷混了幾十年,深諳為官之道,知道張居正生前的榮耀和死後的屈辱形成鮮明的對比,二人不想成為後車之師,於是在朱翊鈞面前說話總是萬分小心,生怕會得罪了朱翊鈞。

朱翊鈞受到兩個庸人的影響,開了兩個很惡劣的先例,也就是章奏留中和經筳講義的進呈。什麼是章奏留中呢?就是對於文武百官們呈送的奏章不理不睬,將奏章堆入書房不看一眼,經筳講義的進呈就是皇帝不再參加經筵,講官們只將經筳相關的書籍送到宮中,朱翊鈞養成了這樣的壞習慣,終於不再上朝了,所以史官們認為導致神宗荒廢政務的罪魁禍首,正是張四維和申時行。

總而言之,皇帝若不上班,勢必會給國家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朱翊鈞登基之初做出的努力付諸東流,大明江山非但沒有在他手上重煥光彩,反而走上衰亡之路。

綜上所述,明朝的衰敗,主要是因為皇帝不上朝,不親臨朝政而導致的,後宮享樂是原因之一。你們有什麼看法來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中醫李友


不不,孫太后時期,明朝才不到一百年,明朝享國270多年。

一個朝代,往往開始時,百廢待興,生機勃發,前幾十年,興盛無比,中期開始出現各種矛盾弊端,

這時候就需要改革,歷史上的改革很多,明朝的改革最著名的張居正改革,都說為明朝續命五十年。

明朝歷經靖難之役,建國幾十年,又來一次大革命,重新來過一次,累積的矛盾沒有上升那麼快,

朱棣和子孫三代都是一代明君,朱棣開拓者善戰,終朱棣一代明朝軍隊戰鬥力爆表,朱瞻基早期也是,所以這時期,明朝前五十年都是生機勃發時代。

但是,長期的戰爭,也使得國家負擔重,人民不能休養生息,從朱瞻基開始,不再主動攻擊蒙古草原,轉向守成時代,發展國內民生,

中原地區,水土豐茂,文化進步,儒家盛行,一旦進入盛世,軍隊衰敗迅速,明朝軍隊從此不再是優勢對待草原騎兵。但是中原強盛,經濟發達,草原民族還是很難獲勝。打仗不但打的是兵力,更是財力。打仗的裝備糧草,軍餉,賞銀等等。

朱瞻基開始發展國內生產力,雖然部隊戰力下降,但是國內生產力大增。明朝創立的內閣制,是當時最先進的官僚體質,科舉制度發展完善,選拔了全國的高級人才,內閣老,更是精英,因此,明朝得以蓬勃發展。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實行海禁,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總體還是海禁。禁錮了中國的海洋文明發展。封建社會的重農抑商,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中國幅員遼闊,自給自足,又有皇帝閉關鎖國,

隨著時代,生產力的發展,中國從明朝,由世界超級大國,逐漸落後下來。到了清朝,政府繼續閉關鎖國,好了,說遠了,今天說的是孫太后。

最後我總結一下吧,孫太后時期,三楊主政,治國能臣,國家經濟發達,然後又有于謙主政,依然是無敵,再往後,孫太后的孫子重孫做皇帝,比她兒子還是聰明,勵精圖治,搞了箇中興,所以不是亡於孫太后時期。



美文0378


個人覺得不是,明朝的馬皇后和孫皇后,還是比較開明的,體恤臣民的,由盛轉衰,主要受朱元璋冊封太孫為帝,造成後代之間間隙較大,爭奪地位,互相殘殺,同時殘害忠良,人人自危,躲之而不及,再也很難出現德高望重、能力強悍、體恤民生的明君了;直到李自成攻破紫荊城,崇禎皇帝煤山自盡,明朝就轟然倒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