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在逃亡湖北途中被席保田抓獲,處以凌遲之刑。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太平天國就滅亡,並不意味著太平軍就放棄武器投降,他們繼續在大江南北與清軍廝殺,還曾取得不少輝煌勝利,但大勢已去,最終還是失敗了。太平軍餘部最終慘敗,原因眾多,關鍵時刻屢次出叛徒便是其一。1867年12月,遵王賴文光、魯王任化邦、首王範汝增等統率的3萬餘太平軍騎兵在山東彌河畔與劉銘傳、郭松林等率領的淮軍精銳展開決戰,再一次將淮軍合圍,劉銘傳即將潰敗。此時,叛徒潘貴升從背後偷襲魯王,將其一槍打死,太平軍陣腳由此大亂,20000餘騎兵陣亡,2位王爺殞命。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天京陷落後不久,扶王陳得才20餘萬大軍在湖北繼續作戰,但麾下馬融和等相繼叛變投降,扶王在絕望中服毒自殺,所部基本潰散。此時,遵王賴文光既不投降,也不自殺,而是率4000騎兵突圍而出,去兩淮尋找老朋友張宗禹、任化邦等率領的“捻軍”,並與之聯合,打著“光復天國”之旗號,堅持抗清鬥爭。太平軍餘部與“捻軍”聯合後,取名為“新太平軍”或“新捻軍”。鑑於北方多平原,且採取流動作戰之特點,新太平軍“易步為騎”,減少步兵數量,大量擴充騎兵隊伍,增強部隊之機動性。由此,往後一系列大規模會戰,賴文光、任化邦等都是靠騎兵獲勝,也靠騎兵擺脫清軍“河防戰術”,縱橫中原各地,還曾一度威脅北京安全。與之同時,湘軍、淮軍則以步兵為主,機動性不如新太平軍。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軍隊改組之後,由於沒有固定基地,賴文光、張宗禹、任化邦等決定採取“流寇戰術”,席捲中原大地,奪取必要之戰略物資,待時機成熟,再進入四川建立一塊固定基地。至於為何不在中原建立根據地,很大原因是害怕曾氏湘軍“龜殼戰術”,將自己給耗死。太平軍採取運動戰,清軍自然得追擊,湘軍、淮軍基本沒啥騎兵,且是私人軍隊,滿清自然不讓其染指中原軍務。如此,追殺太平軍餘部之重任,就有號稱晚清八旗第一名將的僧格林沁及其麾下近2萬蒙古鐵騎來承擔了。可惜,僧格林沁有勇無謀,赳赳武夫一枚,壓根玩不過賴文光。1865年5月,賴文光、張宗禹、任化邦、範汝增等在山東菏澤高樓寨設下埋伏,引誘僧格林沁追擊,而後將其包餃子。此戰,連同僧格林沁在內的7為八旗武官陣亡,7000餘精兵全部戰死,滿清“看家武裝”元氣大傷。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沒了僧格林沁,慈禧太后只能冒著漢族地主勢力染指中原各省之危險,相繼讓曾國藩、李鴻章率軍北上追殺太平軍餘部。清朝換帥之後,曾、李針對太平軍戰術之特點,決定採取“河防戰術”,利用黃河、運河、海河等天塹,一步步壓縮太平軍之生存空間,最後將其一網打盡。賴文光等也不會坐以待斃,他們乘著防線尚未建成之際,從薄弱處突圍而出,從河南殺向了湖北,曾國藩無奈之下主動請求辭職,督師重任交給了李鴻章。如此,淮軍成為剿滅太平軍之絕對主力,劉銘傳、郭松林、張樹珊、潘鼎新等得以大展拳腳。當然,代價也很大,湖北京山一戰,郭松林被砍斷左腳,張樹珊斃命,4000餘淮軍精銳陣亡;尹隆河一戰,淮軍5000兵馬陣亡,若不是湘系悍將鮑超16000兵馬殺到,劉銘傳將會被俘虜。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湖北尹隆河一戰,劉銘傳對鮑超非常不滿,認為是他故意遲到,想讓淮軍在戰鬥中殲滅。劉銘傳向李鴻章訴苦,李鴻章為維護淮系利益,直接上湊朝廷,說鮑超平日裡桀驁不馴,不聽調遣,此次戰鬥又故意拖延出兵時間,此乃大罪。朝廷自然知道是啥回事,為了在派系之間搞平衡,製造矛盾,滿清“扶淮抑湘”,將“霆軍”肢解,鮑超被迫辭職回家。沒了鮑超、沒了“霆軍”,劉銘傳就成了剿滅太平軍之絕對先鋒大將,無人可以與之爭鋒。尹隆河慘敗,劉銘傳憤憤不平,發誓要一雪前恥,不達目的不罷休。為此,劉銘傳繼續追殺太平軍,一路從湖北殺到山東,但並未取得像樣戰果。道理很簡單,賴文光等跑來跑去,不是因為害怕淮軍,而是為了尋找食物,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與之交戰。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1867年8月,距離尹隆河之戰6個月,賴文光、任化邦、範汝增等已經連續轉戰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各地;在清朝“堅壁清野”戰術下,太平軍壓根就沒得到什麼糧食,部隊疲憊不堪。為此,他們決定去山東,然後渡過運河,去富庶地區找食物,解決溫飽問題。此時,秋雨連綿,河水盛漲,作戰區域狹小,糧食缺乏,太平軍士氣低迷。10月,賴文光、任化邦、範汝增等血戰一番後,成功渡過運河,來到了富庶濰坊,準備弄點糧食。運河以東雖然富庶,但卻是一塊絕地;繼續往東就是大海,往西返回則又是運河,往北則是黃河。可以說,賴文光此次渡過河東,已經將軍隊置於最危險之境地,隨時有被清軍包餃子之危險,但為了尋找食物,他們只能如此了。果然,太平軍剛渡過運河,悍將劉銘傳、郭松林、善慶等率4萬餘勁旅趕到,將賴、任、範等合圍。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12月,雙方在壽光縣彌河畔進行決戰,賴文光絕地反擊。為了突出重圍,太平軍越戰越勇,先擊敗善慶率領的3000八旗馬隊,而後擊敗郭松林步兵,最後集中主力與劉銘傳中路軍進行廝殺。劉銘傳不愧是名將,遇到太平軍主力,先讓步兵用洋槍、洋炮阻滯攻勢,而後步騎混合出戰,硬是將範汝增擊退。不過,被李鴻章譽為“項羽再世”的魯王任化邦驍勇無敵,尤其善於使用騎兵;任化邦乘著劉銘傳忙於應付範汝增之際,率馬隊從側後掩殺而來。為此,劉銘傳趕緊從前方抽調兵馬,防備側後,與任化邦廝殺;雙方數萬兵馬展開肉搏,彌河畔被鮮血染紅,河流為之被堵塞。由於已經無路可退,太平軍將士個個奮勇當先,其戰鬥力相當驚人。大戰三個時辰後,劉銘傳逐漸不支,再一次被太平軍合圍,處境十分危險。


太平軍喋血彌河畔:20000騎兵陣亡,2位王爺因叛徒出賣而死

鮑超辭職回家,“霆軍”被迫解散,有誰來拯救劉銘傳呢?若是不出意外,賴文光、任化邦、範汝增等便可以大獲全勝,再次渡河運河,返回河西;讓“河防戰術”成為史上之笑話。可惜,關鍵時刻叛徒潘貴升率部偷襲魯王后方,用洋槍將任化邦腰肋擊穿。魯王一死,全軍陣腳大亂,淮軍則乘勢反擊。首王範汝增在血戰中被槍炮打死,20000餘騎兵陣亡,賴文光僅帶5000人突圍而出,一路向南跑去揚州。此戰,太平軍損失了魯王、首王,20000餘騎兵,最終覆滅不可避免。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