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決意伐魏?真實原因令人膽寒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決意伐魏?真實原因令人膽寒!

諸葛亮自己知道北伐滅魏國是不太現實的,但是不北伐,不北伐會出現以下事情,第一,內部矛盾重重,第二,內部奪權,諸葛代表的荊州派和蜀國內部派,第三,發展不過魏國,蜀國上下不過100多萬人口,拿什麼發展?發展不過魏國,所以當時諸葛向劉備說,魏國有變,再出兵,但是已經不可能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決意伐魏?真實原因令人膽寒

北伐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點:王業不偏安,劉備定的國號是什麼?不是蜀,是蜀漢!漢的都城是洛陽!如果不北伐,不是違背了建立蜀漢政權的初衷了嗎?那麼後輩人就會說蜀漢不思進取、偏安於貧瘠之地了。

第二點:轉化矛盾,當時蜀漢的內部是很亂的,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的矛盾十分激烈,益州集團以李嚴為首的不少人都想把諸葛亮搞下去,北伐是把內部矛盾轉向外部矛盾!把蜀漢所有人的目標都轉向曹魏,這是個很明智的政治權謀。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決意伐魏?真實原因令人膽寒

第三點:盡最大化的削弱曹魏的力量,你們想想看,魏國擁有八個州郡,而蜀漢只有一州之地,要是按你們所說的不北伐,積攢國力,是曹魏積攢的快呢還是蜀漢積攢的快?所以說不斷的北伐只是為了打斷曹魏迅速發展國力的速度罷了,如果不北伐,蜀漢滅亡的會更快!然而北伐,曹魏消耗的國力比蜀漢多出了很多!

第四:北伐可以讓自己一直掌握兵權!

諸葛亮除了主動北伐,再沒有其它選擇。主動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國,保證蜀漢政權的正常運作。中可把戰線推前,並控制隴右一帶,擴張領土,進而增強國力。最理想的是能通過北伐完成先帝夙願,一統天下。公元227年,蜀漢建興五年,蜀漢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並向後主獻上了名傳後世的《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決意伐魏?真實原因令人膽寒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輔佐劉備建立蜀漢。蜀漢建立後,諸葛亮被封為丞相、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興復漢室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最後於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