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决意伐魏?真实原因令人胆寒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决意伐魏?真实原因令人胆寒!

诸葛亮自己知道北伐灭魏国是不太现实的,但是不北伐,不北伐会出现以下事情,第一,内部矛盾重重,第二,内部夺权,诸葛代表的荆州派和蜀国内部派,第三,发展不过魏国,蜀国上下不过100多万人口,拿什么发展?发展不过魏国,所以当时诸葛向刘备说,魏国有变,再出兵,但是已经不可能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决意伐魏?真实原因令人胆寒

北伐主要原因有四

第一点:王业不偏安,刘备定的国号是什么?不是蜀,是蜀汉!汉的都城是洛阳!如果不北伐,不是违背了建立蜀汉政权的初衷了吗?那么后辈人就会说蜀汉不思进取、偏安于贫瘠之地了。

第二点:转化矛盾,当时蜀汉的内部是很乱的,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的矛盾十分激烈,益州集团以李严为首的不少人都想把诸葛亮搞下去,北伐是把内部矛盾转向外部矛盾!把蜀汉所有人的目标都转向曹魏,这是个很明智的政治权谋。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决意伐魏?真实原因令人胆寒

第三点:尽最大化的削弱曹魏的力量,你们想想看,魏国拥有八个州郡,而蜀汉只有一州之地,要是按你们所说的不北伐,积攒国力,是曹魏积攒的快呢还是蜀汉积攒的快?所以说不断的北伐只是为了打断曹魏迅速发展国力的速度罢了,如果不北伐,蜀汉灭亡的会更快!然而北伐,曹魏消耗的国力比蜀汉多出了很多!

第四:北伐可以让自己一直掌握兵权!

诸葛亮除了主动北伐,再没有其它选择。主动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国,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中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最理想的是能通过北伐完成先帝夙愿,一统天下。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蜀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并向后主献上了名传后世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决意伐魏?真实原因令人胆寒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