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歷史上諸次北伐,以東晉義熙十二年、十三年(公元416年-417年)劉裕北伐的結局最為可惜。劉裕開展北伐的這一年,正好是西晉滅亡的一百週年

。關中父老從簞食壺漿迎接王師,最後用棍棒把北伐軍逐出長安,迎接匈奴人赫連勃勃進城,說明劉裕義熙北伐不僅從軍事上失敗了,在人心上也盡失了。從此,南朝政權北伐方面再也沒有像樣的作為(陳慶之存疑),正如明末大儒王夫之所言“後乎此者,二蕭、陳氏無尺土之展。”直到南方被隋朝統一。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劉裕北伐後秦

當時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曾問大臣崔浩:“慕容垂和劉裕在武略方面誰更厲害一些?”崔浩答:“劉裕更厲害一些,慕容垂畢竟有慕容燕國家世底子,能夠借到不少力;劉裕出身寒微,振臂一呼夷滅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盧循,完全是靠他個人奮鬥。”

在整個東晉和南朝,劉裕可謂不世出的統帥,生平大戰從未敗績,為何好不容易奪取了關中,卻輕易地丟失?

對於劉裕北伐,北魏、夏國、北涼的君主早早作出戰略預判

1.胡夏主赫連勃勃判斷說:劉裕有卓越的武略,後秦由於內亂,姚泓是擋不住劉裕的。劉裕必能克定關中,但他肯定會很快回南方,到時我取關中猶如拾芥那麼容易。

《晉書 赫連勃勃傳》:劉裕伐秦,水陸兼進,且裕有高世之略, 姚泓豈能自固!吾驗以天時人事,必當克之。又其兄弟內叛,安可以距人!裕既克長安,利在速返,正可留子弟及諸將守關中。待裕發軫,吾取之若拾芥耳,不足復勞吾士馬。

2.北魏大臣崔浩給魏主拓跋嗣分析說:劉裕平定關中後,他必定要回去篡位。關中秦地現在戎夷混雜,跟東南風俗大不一樣,劉裕想行荊揚之化於三秦之地,短期內是做不到的。我們只需要等待時機,息民養士,關中終歸是我們的。

《魏書 崔浩傳》:裕若平姚而還,必篡其主,其勢然也。秦地戎夷混並,虎狼之國,裕亦不能守之。風俗不同,人情難變, 欲行荊揚之化於三秦之地,譬無翼而欲飛,無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眾守之, 必資於寇。孔子曰:善人為邦百年,或以勝殘去殺。今以秦之難制,一二年間豈裕 所能哉?且可治戎束甲,息民備境,以待其歸,秦地亦當終為國有,可坐而守也。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劉裕北伐,各國雄主虎視眈眈


3.北涼國主沮渠蒙遜的判斷跟北魏、胡夏方面高度一致:後秦主姚泓不是劉裕對手,劉裕必定能取得關中,但是劉裕不能久留,只會留子弟將領守著。並得出跟赫連勃勃一樣的結論:等劉裕南歸,“吾取之(關中)如拾芥耳。”

《資治通鑑 晉紀》:姚泓非裕敵也。且其兄弟內叛,安能拒人!裕取關中必矣。然裕不能久留,必將南歸,留子弟及諸將守之,吾取之如拾芥耳。

可見,北方几大雄主、謀士的戰略預判,都認為劉裕能夠佔領關中,卻不能守住,對於關中這塊肥肉都在虎視眈眈,就等劉裕一走,準備動手。

劉裕初入關中的措置,已顯示他無意長駐

王鎮惡、檀道濟在潼關下被阻整整半年後,於8月通過打造船隻、舟楫運兵繞過潼關,直達長安城下,順利攻佔了長安。劉裕是9月到長安的。正值關中糧食豐收,加上後秦姚氏三代仁君的經營,長安府庫財物盈積。劉裕把這些金銀財物都賞賜給了將帥,執送後秦主姚泓,斬於建康市。還拜謁漢高祖劉邦的陵墓。但種種跡象表明,劉裕確實無意留在關中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王鎮惡沿渭水進軍,攻克長安


其一,劉裕並無定都關中的打算。劉裕把彝器、渾儀、土圭等象徵皇權的物事,都運到建康去了。這一行為說明,劉裕沒有將長安作為首都的打算,也沒有久留關中、長期經營的打算。大概在劉裕的北伐意識中,打下關中僅僅是消滅一個異族政權,而沒有恢復秦漢帝都的那種長遠考慮。這顯示了劉裕戰略方面的短視。劉裕軍中當時唯一有點器局和遠見的是王鎮惡,但王鎮惡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極為貪財。他這方面的素質跟乃祖王猛比就差遠了。王鎮惡奪取長安後,第一件事就是將後秦府庫中的大量財物中飽私囊,劉裕因他建立大功,並沒有問罪。但一個貪財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遠見的,沒有在戰略上給劉裕謀劃一個長遠的方案。

其二,劉裕的南方軍人紛紛思歸。劉裕軍隊大多來自東南,跟關中的風土人情格格不入,他們都不願意長期駐守,紛紛想回去。《資治通鑑》說一開始劉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將佐皆久役思歸,多不欲留。”這就像當年劉邦的軍隊,被項羽安置在了蜀地和漢中,但他們還是希望要回到東方,劉邦往東面進軍是必然的。所以同樣的,劉裕在某種程度上也要順從軍隊的意願。劉裕對於關中來說,他只是個客人。

其三,劉裕沒有在關中施以仁政。後秦三代君主其實都比較仁慈,都是相當勤政愛民的,直到姚興統治後期才加了一點稅。雖然關中父老迎接劉裕,但劉裕佔領長安後,第一時間做的是把府庫中的金銀財物賞賜北伐將領,對於關中還沒有施行相應的減稅、安民等措施,連赫連勃勃的謀臣王買德都說:“劉裕滅秦,未有德政以濟蒼生。”這說明劉裕在關中並沒有採取收攬人心的實際行動,也可能還沒來得及實施。

另外,還有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劉裕9月入長安,11月南方就傳來噩耗,他最信任的輔政大臣劉穆之突然病逝了

。劉裕於是下定決心,12月就率領北伐主力踏上了歸程。

為什麼劉穆之一死,劉裕必須回去?

劉穆之是劉裕的智囊。劉穆之對於劉裕來說,就好比劉備的諸葛亮、苻堅的王猛。當初,劉裕、劉毅、何無忌、諸葛長民等人討伐桓玄成功後,劉毅等人在朝廷暗中排擠劉裕,是劉穆之第一個告訴劉裕東晉朝廷的氣數已盡,你既有大功,便該有大位,必須兼任揚州刺史,沒必要退讓;也是劉穆之第一個提醒劉裕,劉毅、諸葛長民等人雖然曾是革命戰友,但大事成功後,彼此朝堂勢均力敵,將來必然互相吞噬。可以說,劉穆之是那個讓劉裕政治上“開竅”的人。促成了劉裕這個大老粗的覺醒,讓他從一位只會打仗的將帥逐漸演變成為一代雄主。

◆劉穆之是劉裕的支柱。劉穆之極為幹練,幫助劉裕處理朝政,一改原先司馬元顯政令錯亂、桓玄科條繁密的問題,“隨方矯正,不盈旬日,風俗頓改。”大受老百姓歡迎。史書說他“內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擁滯。手答箋書,耳行聽受,口並酬應,不相參涉。

”有一次劉穆之跟朱齡石兩個人幫劉裕寫回覆函,劉穆之一上午寫了一百封,朱齡石寫了八十封。劉裕在外征伐南燕、討定盧循,都是劉穆之在內主持大局,提供後勤保障,萬事處理得井井有條,讓劉裕在外完全安心。

所以劉裕說:“穆之死,人輕易我。”他認為南方只有劉穆之鎮得住,他一死,就失去了一個最大的支柱。

◆劉穆之是劉裕的耳目。劉穆之喜歡廣交朋友,每次吃飯排場都很大,常常賓客滿座,各種小道消息都會第一時間知曉。對此他總是事無鉅細、毫無隱瞞地及時報告劉裕,使得劉裕對於官場民間的情況都瞭如指掌。有人曾為此譏笑劉穆之打小報告,劉穆之卻說:“我本一介布衣,蒙劉公提拔,受了他的恩德,理應對他無所隱諱,這就像張遼向曹操報告關羽即將叛逃一樣。”劉穆之還特地開誠佈公地跟劉裕挑明說:“我本貧賤,現在為官,平時用度方面奢靡了一些,但除此以外,我沒有絲毫對不起您的地方。”從而贏得了劉裕的充分信任。

但同時,不得不說劉穆之這個人是有點大權獨攬的,比如徐羨之、謝晦這幾個能力都不差,但一直都被他壓著,沒有被重用。直到他突然去世,劉裕才發現手底下沒有哪個人的資歷、聲望可以接的上劉穆之的。建康朝廷的各種大事都要遠達關中請示劉裕,劉裕如果坐鎮關中遙控南部,會相當吃力,加上前期劉裕誅殺過甚,朝野不知道多少仇敵在虎視眈眈、磨刀霍霍,萬一再來個盧循叛亂什麼的,劉裕還真有點吃不消。

為此,就像北方三國的雄主、謀士們預料的那樣,劉裕在關中屁股還沒坐熱,就決定率主力回到南方,把朝廷大後方穩定好、鞏固好。

同時,經過一番考慮,他對關中作了看似合理的人事安排。

1.讓年僅12歲的兒子劉義真坐鎮關中。其他人都是輔佐他的,劉裕對於第三子劉義真似乎特別看重,後來還曾考慮過立他為儲君,這次留他鎮守關中,明顯有鍛鍊他的意思。同時,考慮到孩子還不太懂事,安排了關中人王修作為長史,輔助處理政務,同時負有監察、節制各將領的職權。王修這個人史書沒有詳細介紹,從後面表現看,他處事明允、剛正不阿,確是個相當可靠的人物。

2.任王鎮惡為司馬、馮翊太守,統攬關中軍政大權。王鎮惡算得上文武全才,長安就是他打下來的,功勞位居諸將第一,加上他本身是關中人氏,祖上王猛是前秦主苻堅的丞相,享有崇高的威望,讓他來鎮守關中,能得到關中父老的廣泛擁護,應該說再合適不過了。

3.任沈田子為中兵參軍、始平太守,掌握留下來的南方精兵一萬餘人。沈田子是劉裕的一員悍將,也是親信的將領,但這個任命卻十分令人費解。劉裕明知道沈田子跟王鎮惡關係很差,曾經為了爭功鬧得很不開心。這次任命上跟王鎮惡基本是平級,還掌握了一萬多留下的北伐軍精銳。按照正常的邏輯,既然任命了王鎮惡總攬軍權,就不應該留下跟他關係不好的沈田子。

這樣的人事安排,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穩,但說難聽點,簡直就是唯恐關中不亂。

劉裕為什麼要留下沈田子呢?

原來,劉裕又犯了多疑的毛病,他其實是不太信任王鎮惡的。翻一翻劉裕的征戰史就知道,王鎮惡曾不顧劉裕的預先佈置,多次耽誤軍期或者奇兵冒進。討伐司馬休之的時候,王鎮惡因為貪財,“停軍抄掠諸蠻”,幹起了搶劫少數民族的勾當,以至於耽誤了行軍日期,“不時反,高祖怒。”惹得劉裕發火。北伐的時候,劉裕本來跟王鎮惡說好,攻下洛陽後先等大軍匯合,不要冒進。結果王鎮惡又輕易進攻關中,頓兵潼關之下長達半年,進退不得,還要求劉裕增援送糧。劉裕則在洛陽一帶苦戰北魏大軍,難以進軍,以致說了一些怨言。雖然後來王鎮惡最終通過水道進軍,攻下了長安,但劉裕心中不免認為王鎮惡是不太聽話的,也是難以駕馭的。

加上王鎮惡是關中人氏,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關中人素重王猛,裕之克長安,王鎮惡功為多,由是南人皆忌之。”沈田子等人因為嫉妒等原因,多次在劉裕面前說“鎮惡家在關中,不可保信。”說王鎮惡會有異志,難保王鎮惡不會變成第二個鍾會。

結果劉裕說了一句讓沈田子等人壯膽的話:“鍾會當年作亂沒有成功,是因為有衛瓘的緣故。‘猛獸不如群狐’,你們有十幾個人,還怕王鎮惡嗎!”當年衛瓘作為監軍殺了平定蜀國的鄧艾、鍾會,被當作大功臣。劉裕把沈田子比作衛瓘,相當於明確告訴他:王鎮惡如果作亂,你可以像衛瓘一樣殺了他!

劉裕的這番告誡,聽上去似乎有道理,但實際上等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司馬光曾評價:“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劉裕既然把關中交給王鎮惡,卻跟沈田子說那番話,這樣做是挑起內鬥啊!”

另外,劉裕還大大低估了赫連勃勃。劉裕認為,既然赫連勃勃一直跟後秦作戰,敵人的敵人自然就是朋友了,於是跟赫連勃勃發展外交友好關係,“約為兄弟

”,以為這樣就安全了。說明劉裕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關中,在沒有高水平謀士的輔佐下,他不僅不瞭解赫連勃勃,在政治手腕上也是不成熟的,戰略方面大大落後於胡夏、北魏、北涼三國。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劉裕撤離關中

聽說劉裕即將離開關中,關中父老依依不捨,紛紛自發造訪流淚訴說:“殘民不沾王化,於今已有百年,今天才看到漢人衣冠,人人相賀。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是公家室宅,劉公為何要棄之而去!

”劉裕也有些傷感,安慰他們說:“我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我安排了文武賢才留守關中,你們就放心吧!”

劉裕一離開,赫連勃勃就開始動手奪取關中,特地問策手下最得力的謀士王買德。王買德立即作出了明確的戰略建議:

1.劉裕滅秦後,讓一個小孩鎮守關中,忙著回去篡位,現在大王奪取關中,時機完全成熟。

2.派軍迂迴出兵青泥、上洛,切斷晉軍南逃歸路。

3.派軍迂迴出兵佔據潼關,掐斷晉軍東逃路線。

4.發佈檄文,秋毫無犯,三秦父老必定歡迎我們,劉義真將無處逃竄,關中將不戰自定!

赫連勃勃撫掌稱善。

劉裕離開不久,赫連勃勃即派赫連璝率前鋒兩萬進攻長安,派赫連昌迂迴佔領潼關,派王買德迂迴佔領青泥,自己率大軍為後繼。赫連勃勃的部隊都是騎兵,通過戰略迂迴迅速佔據要地。此時,關中北伐軍事實上已經成了甕中之鱉。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赫連勃勃封鎖關中


沈田子前去抵禦赫連璝,看到夏軍勢大,因此不敢深入,王鎮惡對其冷嘲熱諷。沈田子於是謊稱王鎮惡要謀反,矯稱受劉裕的命令誘殺了王鎮惡,並向劉義真、王修復命。王修一眼看穿,立即主持公道,又殺了沈田子

。由於王修坐鎮,通過合理調度,北伐軍還能暫時抵擋胡夏軍,名將傅弘之率五千軍隊大敗赫連璝兩萬大軍。關中的局面暫時穩定了一段時間。

但是後來,由於劉義真還是個小孩,對於將領賞賜無度,王修常加以制止,導致劉義真和將領們對他都十分反感。另外因地域關係,南軍將士們跟關中百姓也開始發生摩擦,王修公正無私、嚴明軍紀更讓他們十分討厭。這些將領們就到劉義真那裡告狀:“當初王鎮惡要謀反,沈田子才殺了他,王修殺沈田子,說明他還要謀反。”劉義真這小孩子當然什麼也不懂,聽他們這麼說,就讓身邊侍衛去把王修殺了。這樣一來,整個關中失去了主心骨,“修既死,人情離駭,莫相統壹。”王修、王鎮惡兩人都是關中老百姓所倚重和信賴的,現在都被殺害,關中父老對北伐軍也就失去了信任,軍民矛盾開始大爆發。

現在誰都知道,關中已經守不住了。遠在南方的劉裕也聽說了北伐軍內亂,特派朱齡石去鎮守長安,掩護寶貝兒子劉義真撤退。11月,也就是佔領關中一年零三個月後,剩下的北伐軍將士撤離長安,離開前還大肆劫掠長安百姓的財富和子女,“大掠而東,多載寶貨、子女,方軌徐行

。”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赫連勃勃圍殲北伐軍

建威將軍傅弘之還算清醒,說現在大家搶了這麼多東西,每天走個十來里路,這樣必然會被追上全軍覆沒。但是貪婪的將士們看到滿車的財寶、美女,都不願意聽從,執意要“撈一票”回去。赫連勃勃派赫連璝率騎兵三萬追擊,很快在青泥追上了北伐軍,將他們團團圍困。

此時的北伐軍,已經失去了北伐的初心,也失去了勝利的信念,更失去了戰鬥的意志,除了對死亡的恐懼,面對數倍而來的敵軍,幾乎沒有作像樣的抵抗,就被赫連勃勃全部圍殲,赫連勃勃又秀出了他的老花樣“積人頭為京觀,號曰髑髏臺。”

赫連勃勃本想招降名將傅弘之,傅弘之嚴詞拒絕,赫連勃勃把他衣服剝光,凍僵了再殺死。

劉義真還算機靈,躲在草叢中逃得一命,後來安全回到南方。

此時的長安,雖然勉強還在朱齡石手裡,但他手裡只有很少的軍隊,關中父老對北伐軍已經從歡迎轉為冷漠,從冷漠轉為痛恨,他們沒有帶來人們想要的自由與榮耀,不僅沒能成為救世主,反而更像是一夥強盜,人們開始懷念苻堅、姚興這幾位異族的仁君,至少他們都把關中當成自己的家來努力經營,把關中人民當成真正的子民,他們也曾帶來過繁榮與安寧。

赫連勃勃的軍隊還沒來,關中百姓就群起暴動,用棍棒將朱齡石等人逐出了長安!隨後迎接赫連勃勃大軍入城。“長安百姓逐朱齡石,齡石焚其宮殿,奔潼關

。”朱齡石被趕走之前,還沒忘記放一把火,把長安的宮殿燒了。後來,朱齡石走投無路,被赫連勃勃抓獲後殺害。朱齡石曾平定蜀地,在軍中也是劉裕的左膀右臂,就這樣死得毫無價值。他的兄弟朱超石不願意逃走,特地返回關中陪他一起赴死。


從蕩氣迴腸到狗血落幕,劉裕的關中方略問題出在哪裡?

結語:

劉裕北伐成功,僅僅一年多的時間,就由百年來無比輝煌的勝利,化為了難以承受的敗局。不僅丟失了關中所有的土地,還喪失了王鎮惡、朱齡石、沈田子、傅弘之等傑出將領。更令人扼腕的是,關中百姓的民心也永遠失去了。自從“永嘉之亂”以來,南朝人士光復的夢想,關中父老百年的期盼,都隨著劉裕高開低走的北伐大業,終被雨打風吹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