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历史上诸次北伐,以东晋义熙十二年、十三年(公元416年-417年)刘裕北伐的结局最为可惜。刘裕开展北伐的这一年,正好是西晋灭亡的一百周年

。关中父老从箪食壶浆迎接王师,最后用棍棒把北伐军逐出长安,迎接匈奴人赫连勃勃进城,说明刘裕义熙北伐不仅从军事上失败了,在人心上也尽失了。从此,南朝政权北伐方面再也没有像样的作为(陈庆之存疑),正如明末大儒王夫之所言“后乎此者,二萧、陈氏无尺土之展。”直到南方被隋朝统一。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刘裕北伐后秦

当时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曾问大臣崔浩:“慕容垂和刘裕在武略方面谁更厉害一些?”崔浩答:“刘裕更厉害一些,慕容垂毕竟有慕容燕国家世底子,能够借到不少力;刘裕出身寒微,振臂一呼夷灭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卢循,完全是靠他个人奋斗。”

在整个东晋和南朝,刘裕可谓不世出的统帅,生平大战从未败绩,为何好不容易夺取了关中,却轻易地丢失?

对于刘裕北伐,北魏、夏国、北凉的君主早早作出战略预判

1.胡夏主赫连勃勃判断说:刘裕有卓越的武略,后秦由于内乱,姚泓是挡不住刘裕的。刘裕必能克定关中,但他肯定会很快回南方,到时我取关中犹如拾芥那么容易。

《晋书 赫连勃勃传》:刘裕伐秦,水陆兼进,且裕有高世之略, 姚泓岂能自固!吾验以天时人事,必当克之。又其兄弟内叛,安可以距人!裕既克长安,利在速返,正可留子弟及诸将守关中。待裕发轸,吾取之若拾芥耳,不足复劳吾士马。

2.北魏大臣崔浩给魏主拓跋嗣分析说:刘裕平定关中后,他必定要回去篡位。关中秦地现在戎夷混杂,跟东南风俗大不一样,刘裕想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短期内是做不到的。我们只需要等待时机,息民养士,关中终归是我们的。

《魏书 崔浩传》:裕若平姚而还,必篡其主,其势然也。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风俗不同,人情难变, 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若留众守之, 必资于寇。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或以胜残去杀。今以秦之难制,一二年间岂裕 所能哉?且可治戎束甲,息民备境,以待其归,秦地亦当终为国有,可坐而守也。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刘裕北伐,各国雄主虎视眈眈


3.北凉国主沮渠蒙逊的判断跟北魏、胡夏方面高度一致:后秦主姚泓不是刘裕对手,刘裕必定能取得关中,但是刘裕不能久留,只会留子弟将领守着。并得出跟赫连勃勃一样的结论:等刘裕南归,“吾取之(关中)如拾芥耳。”

《资治通鉴 晋纪》:姚泓非裕敌也。且其兄弟内叛,安能拒人!裕取关中必矣。然裕不能久留,必将南归,留子弟及诸将守之,吾取之如拾芥耳。

可见,北方几大雄主、谋士的战略预判,都认为刘裕能够占领关中,却不能守住,对于关中这块肥肉都在虎视眈眈,就等刘裕一走,准备动手。

刘裕初入关中的措置,已显示他无意长驻

王镇恶、檀道济在潼关下被阻整整半年后,于8月通过打造船只、舟楫运兵绕过潼关,直达长安城下,顺利攻占了长安。刘裕是9月到长安的。正值关中粮食丰收,加上后秦姚氏三代仁君的经营,长安府库财物盈积。刘裕把这些金银财物都赏赐给了将帅,执送后秦主姚泓,斩于建康市。还拜谒汉高祖刘邦的陵墓。但种种迹象表明,刘裕确实无意留在关中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王镇恶沿渭水进军,攻克长安


其一,刘裕并无定都关中的打算。刘裕把彝器、浑仪、土圭等象征皇权的物事,都运到建康去了。这一行为说明,刘裕没有将长安作为首都的打算,也没有久留关中、长期经营的打算。大概在刘裕的北伐意识中,打下关中仅仅是消灭一个异族政权,而没有恢复秦汉帝都的那种长远考虑。这显示了刘裕战略方面的短视。刘裕军中当时唯一有点器局和远见的是王镇恶,但王镇恶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极为贪财。他这方面的素质跟乃祖王猛比就差远了。王镇恶夺取长安后,第一件事就是将后秦府库中的大量财物中饱私囊,刘裕因他建立大功,并没有问罪。但一个贪财的人,是不可能有多少远见的,没有在战略上给刘裕谋划一个长远的方案。

其二,刘裕的南方军人纷纷思归。刘裕军队大多来自东南,跟关中的风土人情格格不入,他们都不愿意长期驻守,纷纷想回去。《资治通鉴》说一开始刘裕“欲留长安经略西北,而诸将佐皆久役思归,多不欲留。”这就像当年刘邦的军队,被项羽安置在了蜀地和汉中,但他们还是希望要回到东方,刘邦往东面进军是必然的。所以同样的,刘裕在某种程度上也要顺从军队的意愿。刘裕对于关中来说,他只是个客人。

其三,刘裕没有在关中施以仁政。后秦三代君主其实都比较仁慈,都是相当勤政爱民的,直到姚兴统治后期才加了一点税。虽然关中父老迎接刘裕,但刘裕占领长安后,第一时间做的是把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赏赐北伐将领,对于关中还没有施行相应的减税、安民等措施,连赫连勃勃的谋臣王买德都说:“刘裕灭秦,未有德政以济苍生。”这说明刘裕在关中并没有采取收揽人心的实际行动,也可能还没来得及实施。

另外,还有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刘裕9月入长安,11月南方就传来噩耗,他最信任的辅政大臣刘穆之突然病逝了

。刘裕于是下定决心,12月就率领北伐主力踏上了归程。

为什么刘穆之一死,刘裕必须回去?

刘穆之是刘裕的智囊。刘穆之对于刘裕来说,就好比刘备的诸葛亮、苻坚的王猛。当初,刘裕、刘毅、何无忌、诸葛长民等人讨伐桓玄成功后,刘毅等人在朝廷暗中排挤刘裕,是刘穆之第一个告诉刘裕东晋朝廷的气数已尽,你既有大功,便该有大位,必须兼任扬州刺史,没必要退让;也是刘穆之第一个提醒刘裕,刘毅、诸葛长民等人虽然曾是革命战友,但大事成功后,彼此朝堂势均力敌,将来必然互相吞噬。可以说,刘穆之是那个让刘裕政治上“开窍”的人。促成了刘裕这个大老粗的觉醒,让他从一位只会打仗的将帅逐渐演变成为一代雄主。

◆刘穆之是刘裕的支柱。刘穆之极为干练,帮助刘裕处理朝政,一改原先司马元显政令错乱、桓玄科条繁密的问题,“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大受老百姓欢迎。史书说他“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

”有一次刘穆之跟朱龄石两个人帮刘裕写回复函,刘穆之一上午写了一百封,朱龄石写了八十封。刘裕在外征伐南燕、讨定卢循,都是刘穆之在内主持大局,提供后勤保障,万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让刘裕在外完全安心。

所以刘裕说:“穆之死,人轻易我。”他认为南方只有刘穆之镇得住,他一死,就失去了一个最大的支柱。

◆刘穆之是刘裕的耳目。刘穆之喜欢广交朋友,每次吃饭排场都很大,常常宾客满座,各种小道消息都会第一时间知晓。对此他总是事无巨细、毫无隐瞒地及时报告刘裕,使得刘裕对于官场民间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有人曾为此讥笑刘穆之打小报告,刘穆之却说:“我本一介布衣,蒙刘公提拔,受了他的恩德,理应对他无所隐讳,这就像张辽向曹操报告关羽即将叛逃一样。”刘穆之还特地开诚布公地跟刘裕挑明说:“我本贫贱,现在为官,平时用度方面奢靡了一些,但除此以外,我没有丝毫对不起您的地方。”从而赢得了刘裕的充分信任。

但同时,不得不说刘穆之这个人是有点大权独揽的,比如徐羡之、谢晦这几个能力都不差,但一直都被他压着,没有被重用。直到他突然去世,刘裕才发现手底下没有哪个人的资历、声望可以接的上刘穆之的。建康朝廷的各种大事都要远达关中请示刘裕,刘裕如果坐镇关中遥控南部,会相当吃力,加上前期刘裕诛杀过甚,朝野不知道多少仇敌在虎视眈眈、磨刀霍霍,万一再来个卢循叛乱什么的,刘裕还真有点吃不消。

为此,就像北方三国的雄主、谋士们预料的那样,刘裕在关中屁股还没坐热,就决定率主力回到南方,把朝廷大后方稳定好、巩固好。

同时,经过一番考虑,他对关中作了看似合理的人事安排。

1.让年仅12岁的儿子刘义真坐镇关中。其他人都是辅佐他的,刘裕对于第三子刘义真似乎特别看重,后来还曾考虑过立他为储君,这次留他镇守关中,明显有锻炼他的意思。同时,考虑到孩子还不太懂事,安排了关中人王修作为长史,辅助处理政务,同时负有监察、节制各将领的职权。王修这个人史书没有详细介绍,从后面表现看,他处事明允、刚正不阿,确是个相当可靠的人物。

2.任王镇恶为司马、冯翊太守,统揽关中军政大权。王镇恶算得上文武全才,长安就是他打下来的,功劳位居诸将第一,加上他本身是关中人氏,祖上王猛是前秦主苻坚的丞相,享有崇高的威望,让他来镇守关中,能得到关中父老的广泛拥护,应该说再合适不过了。

3.任沈田子为中兵参军、始平太守,掌握留下来的南方精兵一万余人。沈田子是刘裕的一员悍将,也是亲信的将领,但这个任命却十分令人费解。刘裕明知道沈田子跟王镇恶关系很差,曾经为了争功闹得很不开心。这次任命上跟王镇恶基本是平级,还掌握了一万多留下的北伐军精锐。按照正常的逻辑,既然任命了王镇恶总揽军权,就不应该留下跟他关系不好的沈田子。

这样的人事安排,看上去似乎四平八稳,但说难听点,简直就是唯恐关中不乱。

刘裕为什么要留下沈田子呢?

原来,刘裕又犯了多疑的毛病,他其实是不太信任王镇恶的。翻一翻刘裕的征战史就知道,王镇恶曾不顾刘裕的预先布置,多次耽误军期或者奇兵冒进。讨伐司马休之的时候,王镇恶因为贪财,“停军抄掠诸蛮”,干起了抢劫少数民族的勾当,以至于耽误了行军日期,“不时反,高祖怒。”惹得刘裕发火。北伐的时候,刘裕本来跟王镇恶说好,攻下洛阳后先等大军汇合,不要冒进。结果王镇恶又轻易进攻关中,顿兵潼关之下长达半年,进退不得,还要求刘裕增援送粮。刘裕则在洛阳一带苦战北魏大军,难以进军,以致说了一些怨言。虽然后来王镇恶最终通过水道进军,攻下了长安,但刘裕心中不免认为王镇恶是不太听话的,也是难以驾驭的。

加上王镇恶是关中人氏,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关中人素重王猛,裕之克长安,王镇恶功为多,由是南人皆忌之。”沈田子等人因为嫉妒等原因,多次在刘裕面前说“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保信。”说王镇恶会有异志,难保王镇恶不会变成第二个钟会。

结果刘裕说了一句让沈田子等人壮胆的话:“钟会当年作乱没有成功,是因为有卫瓘的缘故。‘猛兽不如群狐’,你们有十几个人,还怕王镇恶吗!”当年卫瓘作为监军杀了平定蜀国的邓艾、钟会,被当作大功臣。刘裕把沈田子比作卫瓘,相当于明确告诉他:王镇恶如果作乱,你可以像卫瓘一样杀了他!

刘裕的这番告诫,听上去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等于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司马光曾评价:“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裕既然把关中交给王镇恶,却跟沈田子说那番话,这样做是挑起内斗啊!”

另外,刘裕还大大低估了赫连勃勃。刘裕认为,既然赫连勃勃一直跟后秦作战,敌人的敌人自然就是朋友了,于是跟赫连勃勃发展外交友好关系,“约为兄弟

”,以为这样就安全了。说明刘裕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关中,在没有高水平谋士的辅佐下,他不仅不了解赫连勃勃,在政治手腕上也是不成熟的,战略方面大大落后于胡夏、北魏、北凉三国。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刘裕撤离关中

听说刘裕即将离开关中,关中父老依依不舍,纷纷自发造访流泪诉说:“残民不沾王化,于今已有百年,今天才看到汉人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刘公为何要弃之而去!

”刘裕也有些伤感,安慰他们说:“我受命朝廷,不得擅留。我安排了文武贤才留守关中,你们就放心吧!”

刘裕一离开,赫连勃勃就开始动手夺取关中,特地问策手下最得力的谋士王买德。王买德立即作出了明确的战略建议:

1.刘裕灭秦后,让一个小孩镇守关中,忙着回去篡位,现在大王夺取关中,时机完全成熟。

2.派军迂回出兵青泥、上洛,切断晋军南逃归路。

3.派军迂回出兵占据潼关,掐断晋军东逃路线。

4.发布檄文,秋毫无犯,三秦父老必定欢迎我们,刘义真将无处逃窜,关中将不战自定!

赫连勃勃抚掌称善。

刘裕离开不久,赫连勃勃即派赫连璝率前锋两万进攻长安,派赫连昌迂回占领潼关,派王买德迂回占领青泥,自己率大军为后继。赫连勃勃的部队都是骑兵,通过战略迂回迅速占据要地。此时,关中北伐军事实上已经成了瓮中之鳖。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赫连勃勃封锁关中


沈田子前去抵御赫连璝,看到夏军势大,因此不敢深入,王镇恶对其冷嘲热讽。沈田子于是谎称王镇恶要谋反,矫称受刘裕的命令诱杀了王镇恶,并向刘义真、王修复命。王修一眼看穿,立即主持公道,又杀了沈田子

。由于王修坐镇,通过合理调度,北伐军还能暂时抵挡胡夏军,名将傅弘之率五千军队大败赫连璝两万大军。关中的局面暂时稳定了一段时间。

但是后来,由于刘义真还是个小孩,对于将领赏赐无度,王修常加以制止,导致刘义真和将领们对他都十分反感。另外因地域关系,南军将士们跟关中百姓也开始发生摩擦,王修公正无私、严明军纪更让他们十分讨厌。这些将领们就到刘义真那里告状:“当初王镇恶要谋反,沈田子才杀了他,王修杀沈田子,说明他还要谋反。”刘义真这小孩子当然什么也不懂,听他们这么说,就让身边侍卫去把王修杀了。这样一来,整个关中失去了主心骨,“修既死,人情离骇,莫相统壹。”王修、王镇恶两人都是关中老百姓所倚重和信赖的,现在都被杀害,关中父老对北伐军也就失去了信任,军民矛盾开始大爆发。

现在谁都知道,关中已经守不住了。远在南方的刘裕也听说了北伐军内乱,特派朱龄石去镇守长安,掩护宝贝儿子刘义真撤退。11月,也就是占领关中一年零三个月后,剩下的北伐军将士撤离长安,离开前还大肆劫掠长安百姓的财富和子女,“大掠而东,多载宝货、子女,方轨徐行

。”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赫连勃勃围歼北伐军

建威将军傅弘之还算清醒,说现在大家抢了这么多东西,每天走个十来里路,这样必然会被追上全军覆没。但是贪婪的将士们看到满车的财宝、美女,都不愿意听从,执意要“捞一票”回去。赫连勃勃派赫连璝率骑兵三万追击,很快在青泥追上了北伐军,将他们团团围困。

此时的北伐军,已经失去了北伐的初心,也失去了胜利的信念,更失去了战斗的意志,除了对死亡的恐惧,面对数倍而来的敌军,几乎没有作像样的抵抗,就被赫连勃勃全部围歼,赫连勃勃又秀出了他的老花样“积人头为京观,号曰髑髅台。”

赫连勃勃本想招降名将傅弘之,傅弘之严词拒绝,赫连勃勃把他衣服剥光,冻僵了再杀死。

刘义真还算机灵,躲在草丛中逃得一命,后来安全回到南方。

此时的长安,虽然勉强还在朱龄石手里,但他手里只有很少的军队,关中父老对北伐军已经从欢迎转为冷漠,从冷漠转为痛恨,他们没有带来人们想要的自由与荣耀,不仅没能成为救世主,反而更像是一伙强盗,人们开始怀念苻坚、姚兴这几位异族的仁君,至少他们都把关中当成自己的家来努力经营,把关中人民当成真正的子民,他们也曾带来过繁荣与安宁。

赫连勃勃的军队还没来,关中百姓就群起暴动,用棍棒将朱龄石等人逐出了长安!随后迎接赫连勃勃大军入城。“长安百姓逐朱龄石,龄石焚其宫殿,奔潼关

。”朱龄石被赶走之前,还没忘记放一把火,把长安的宫殿烧了。后来,朱龄石走投无路,被赫连勃勃抓获后杀害。朱龄石曾平定蜀地,在军中也是刘裕的左膀右臂,就这样死得毫无价值。他的兄弟朱超石不愿意逃走,特地返回关中陪他一起赴死。


从荡气回肠到狗血落幕,刘裕的关中方略问题出在哪里?

结语:

刘裕北伐成功,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由百年来无比辉煌的胜利,化为了难以承受的败局。不仅丢失了关中所有的土地,还丧失了王镇恶、朱龄石、沈田子、傅弘之等杰出将领。更令人扼腕的是,关中百姓的民心也永远失去了。自从“永嘉之乱”以来,南朝人士光复的梦想,关中父老百年的期盼,都随着刘裕高开低走的北伐大业,终被雨打风吹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