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劉備智勇的全面體現——小議漢中之戰的曹劉對決

公元217年,東亞大陸上的混亂局勢進入了新一輪的洗牌:

自212年起正式展開對益州的攻略開始,經過了整整5年的努力,整個西南地區終於完全納入了劉備勢力的版圖;北方的曹操,也在赤壁之戰後完成了對西北勢力的大整合,西涼地區的馬騰、韓遂以及漢中的張魯陸續被平定和收服。群雄割據的時代正式落幕,接下來則是真正的高手過招,而主角是我們早已經熟悉的兩個人:劉備與曹操。

劉備智勇的全面體現——小議漢中之戰的曹劉對決

實際上二人之間早就有過多次交手,其時間長度和範圍廣度可以說冠絕整個三國時代。

根據《通鑑記事本末》和《三國志》記載,從公元194年曹操進攻徐州開始,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為止,曹操和劉備相互攻伐達七次之多,而基本上呈現的戰略態勢是:曹操派出部將進攻劉備,劉備"破之",曹操本人親自率軍前來,劉備則是"亡、奔"。不過這中間更多的原因也是因為劉備並沒有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可以發展壯大其實力,而曹操又經常以決定性的力量差距對劉備這個最大的對手進行毀滅式打擊。實際上劉備和曹操並沒有一場勢均力敵的正面對抗。

然而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斬獲了荊州南部四郡,並且向西積極擴張之時,曹操卻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了跟孫權的對抗上。濡須口、合肥等戰役戰果貧乏,給了劉備時間,積累了真正能夠與曹操對抗的實力。在這之後,無論是劉備還是曹操,都在潛意識預感到,屬於兩人的終極一戰即將展開,這場戰役也會決定三國鼎立局勢的最終成型。

而這個決戰之點,就是漢中。

漢中,對於歷史上所有佔據西南地區的勢力來說,都有著生死攸關的重要性。根據《華陽國志》記載,漢中是"厥壤沃美,賦貢所出,略侔三蜀",僅漢中一地的物產,供養十數萬百姓並不是難事。更為重要的則是,

漢中從地理位置上是一個樞紐和關鍵點,如果沒有漢中,整個益州的防禦態勢會出現全方位的崩塌,而從這個角度來說,漢中對佔據益州的劉備來說,勢在必得。

劉備智勇的全面體現——小議漢中之戰的曹劉對決

而在曹操眼裡的漢中則是另一派景象。

曹操擊敗張魯之役早期打的並不順利,《三國志》記載:攻陽平山上諸屯,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

由此可見曹操最終能成功運氣成分居多;另一方面,張魯在漢中所遺留下來的糧草,物資和輜重等於給了曹操意外的收穫,這是由於張魯作為五斗米道的領袖人物,在漢中對內施行仁政,對外維持和平,將漢中打造成了一個亂世裡的樂土的原因。

由此曹操對漢中的態度很矛盾。

熟悉三國的人知道,在曹操奪取漢中後,司馬懿和劉曄都曾建議讓他趁勢奪取益州,但是曹操卻拒絕了。"人苦無足"這種理由騙騙小孩子還行,這中間與其說是曹操為了處理內部問題不肯出兵,也許另一個思路來解釋會更確切:攻取漢中所付出的艱苦讓曹操無法下定決心再進攻更為險要的益州,而所得豐厚又讓曹操志得意滿,認為回報已經足夠。正是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曹操失去了統一的最後機會,而漢中之戰的勝利天平,從一開始就向著戰役更加堅定的劉備傾斜。

公元217年冬天,經過縝密的內部籌劃,劉備開始了首輪試探性進攻,他派遣張飛和益州降將吳蘭等人繞過漢中的屏障-陽平關,避開了守將夏侯淵的耳目,直接進攻涼州武都郡。武都這個地方位於涼、益二州交界處,奪取後進可窺視涼州、重鎮天水,退可直進漢中,可以說是攻守兼備的戰略要地,不過此時的劉備更多的可能是想利用這種態勢逼迫夏侯淵出兵,把防禦戰打成殲滅戰。

遺憾的是武都之戰的記載非常少,甚至於具體的戰役過程都缺乏明確的敘述,我們只知道最終的結果是曹操在得知了劉備進攻武都後派遣曹真,曹休,曹洪進行反擊,將張飛擊退,吳蘭殺死。漢中之戰的首輪進攻以劉備失敗告終。

劉備智勇的全面體現——小議漢中之戰的曹劉對決

實際上武都之戰也並不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劉備首次進攻失敗,但也基本上摸清了曹軍的戰略佈置和整體的戰略態勢,而且作為偏師的張飛隊兵力損耗並不嚴重,武都之戰還是達成了一定的效果,劉備的下一步就是親自出兵,準備徹底拿下漢中。

次年,218年,劉備親自帶兵到陽平關外,跟夏侯淵開始對峙,此刻的曹操還在處理內部的政治變動,同時他也沒有意識到劉備對漢中的勢在必得。不得不說此時的劉備對戰役時間點的把控已經被常年的戰場經歷鍛鍊的極其敏銳,他藉助曹操的思維遲鈍,將時間差利用到了極致的程度,派出牙將陳式進攻馬鳴道,試圖將這條連接漢中與外界的重要交通樞紐握在手中,當然隨後被徐晃領兵擊敗,但是劉備藉助這次行動又一次轉移了曹軍的注意力,因為他的目標是另一處地點。

定軍山,它是整個漢中盆地的戰略最高點,不僅水源充沛,且地勢險要。佔據了定軍山居高臨下,可以直接對曹軍進行全方位的打擊,最為重要的是,定軍山在曹軍駐紮地的背後,如果奪得了這等地理位置,基本上就對曹軍形成了多面包圍。而劉備派遣陳式進攻的同時,自己卻趁機突進翻過漢中盆地,一舉奪下了定軍山。從這一刻開始,整個漢中之戰的攻守之勢,徹底易形。

劉備智勇的全面體現——小議漢中之戰的曹劉對決

夏侯淵作為曹軍的漢中戰區最高軍事長官,在得知了劉備奪取定軍山後大驚失色,立刻親自率領大軍進攻,但是此刻曹軍已經失去了優勢,夏侯淵率兵在定軍山下與劉備對峙,本身就處於地理環境上的極大劣勢,而劉備此刻又展現出了一名優秀將領的軍事素養,孫子兵法曰:難知如陰,動如雷霆。劉備不但擁有了地勢的優位,同時還對夏侯淵的本陣多方襲擾,逼迫夏侯淵主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夏侯淵整體的佈置已然全面打亂,連本人都被劉備謀士法正瞅準機會派出黃忠斬殺。

曹軍在漢中的戰略存在瀕臨崩盤,而此時的曹操還在趕往漢中的路上。

當曹操正式趕來時,劉備已經把漢中盆地幾乎所有的防禦要地控制住,從開始的劉備進攻變成了曹操進攻,而漢中,我們之前也說過,誰防禦,誰就具備了戰爭主動權。曹操利用漢水運兵運糧,即使完全順利也消耗巨大,更何況劉備派出趙雲不間斷的襲擾,最終讓曹操的進攻陷入停滯,而進攻方的進攻態勢一旦停滯下來,離最終的敗退也就近在咫尺了。

219年,曹操開始撤軍,漢中之戰以劉備的全面勝利告終。

劉備智勇的全面體現——小議漢中之戰的曹劉對決

漢中之戰失敗,失去統一好機會的曹操(劇照)

某種程度上,漢中之戰在整個三國史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僅真正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同時也證明了劉備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在這場戰役中,劉備所表現出的把握戰機,臨陣決斷的能力,當之無愧的證明了曹操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絕非浪得虛名,劉備勢力也在此戰後達到頂峰,儘管在之後的襄樊會戰,因為孫權背盟而導致隆中對的謀劃崩盤,然而漢中之戰所展現英姿勃發,在千年後去看,依舊是一段虎虎有生氣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